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民间故事

5.1 复习笔记

一、民间故事的界定与分类

(一)民间故事的界定

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

1.广义的民间故事是指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

2.狭义的民间故事是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

在民间文艺学中,对这一定义的理解与使用主要是狭义的。

(二)民间故事的“AT分类法”方法

1.提出

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2.含义

“AT分类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的一种分类方法。

3.分类

“AT分类法”将故事划分为五大类,共有2500个故事类型。具体分类如下:

(1)动物故事(1号~299号);

(2)普通民间故事(300号~1199号);

(3)笑话(1200号~1999号);

(4)程式故事(2000号~2399号);

(5)未分类的故事(2400号~2499号)。

4.不足之处

(1)尽管多次增补,但世界上一些重要国家的故事仍未列入或列入较少,中国便是其一;

(2)关于故事范围的界定、故事类别的划分以及类型编排的顺序等,“AT分类法”也有许多不够合理之处。

尽管如此,《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内容全面的国际通用的检索工具书。

5.三部体现中国民间故事分类构想的类型索引

(1)《中国民间故事类型》

德国学者沃·爱德哈德于1937年在曹松叶的协助下编纂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一书。该书的特点:

把中国民间故事作为相对独立的对象,并按照中国民间故事的特点加以概括写成。

归纳出300多个类型,涵盖了中国常见故事的大多数。

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类型,还发表了许多对中国民间故事各方面事项的见解。

(2)《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1978年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

(3)《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

台湾学者金荣华于2000年在台北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一书。

(三)民间故事的类别

1.幻想故事

(1)含义

幻想故事,又称“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等。这类故事的幻想色彩十分浓厚,是以丰富的想象及虚构为手段,来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

(2)我国民间流传的幻想故事的主要类型

魔法故事。又称变形故事,这类故事情节奇幻,充满超自然的想象,常把生活中某些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当做可能表现出来。

宝物故事。这类故事中的宝物既有“万能型”的;也有具有魔力的自然物或民众日常生活用具。这些物件在故事中不但是改变主人公命运的法宝,更是惩恶扬善的利器。

动物故事。这类故事以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主人公编织故事、展开情节,借助这些形象间接地表现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情感。

2.生活故事

(1)含义

生活故事,又称“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这类故事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而展开的叙事,是对民间观念与意识及社会底层生活的一种形象化叙述,表面上其现实性较强,幻想性较少或看似没有幻想,而实则仍带有一定的想象与虚构。

(2)我国流传较广、艺术上较为成熟的生活故事的类型

交友道德与家庭伦理故事

这类故事主要表现民间交往中的伦理道德以及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

奇巧婚姻故事

这是围绕婚姻的缔结而发生的种种离奇的故事,反映出我国历代社会民众对结婚这一人生仪礼的深切关注。故事大多情节曲折,充满悬念,具有明显的道德训诫意味,最终都以“有情人皆成眷属”结局。

长工斗地主及民斗官的故事

这类故事是我国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在民间文学中的反映。

巧女故事

这类故事主要表现女性的聪明才智,多以巧解难题来结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乡村劳动妇女。她们多才多艺,机智勇敢,显示出鲜明的性格特征。

呆婿故事

又称“傻姑爷”故事,这类故事与巧女故事相对应,一男一女,一呆一巧,相映成趣。呆婿故事有三种类型:

a.“主人公呆头呆脑”型,在日常生活中吃尽苦头,故事主人公虽然行为可笑,但是天真可爱,并不惹人憎恶。

b.“傻姑爷学话”型。

c.“三姑爷拜寿”型。

机智人物故事

这类故事是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而编织的系列故事。

3.民间笑话

(1)含义

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它通过辛辣的讽刺和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画龙点睛地凸显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2)民间笑话的类型

揭露与嘲讽笑话。这类笑话揭露和嘲讽的主要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及其他敌对的社会力量。

讽刺与幽默笑话。这类笑话是对民众自身的缺点进行善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笑话,也称劝诫笑话。

(3)笑话的喜剧结构方式

笑话有多种喜剧结构方式,如归谬法、学样法、巧计法、对照法、突转法、误会法、巧合法、重复法、递进法等,都是将喜剧元素组合起来的结构方式。

4.民间寓言

(1)含义

民间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2)区分

从体裁来看,民间寓言主要是在寓意型的动物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物故事一部分演变为民间寓言;另一部分仍以原来的面貌流传着。有无较为明显的讽喻和哲理性,是民间寓言与动物故事的区别所在。

二、民间故事的特征

(一)内容特征

1.幻想是民间故事内容的重要特征

民间故事主要借助幻想来构建内容与情节,即使是切近现实的生活故事,其中也一定带有某种程度的幻想与理想化虚构。

(1)幻想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是与现实生活愿望相结合,并不断指向未来的一种创造性想象。幻想产生于对现实的不满足,产生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它是人类在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渐次深化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

(2)民间故事在反映生活的本质时,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因而其内容具有广泛的概括性与象征性。

2.按故事的发展脉络来看,民间故事的内容具有以下特征

(1)在人类社会早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故事,内容多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一时期的故事多涉及变形、禁忌、魔术、感应、咒语、灵魂不死等一些古老的原始观念。

(2)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古老的故事继续流传的同时,产生大量表现阶级社会矛盾冲突的故事

在许多故事中,人们仍然以“超现实”或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然而却是超阶段的幻想,来表现他们对封建统治者和压迫剥削者的反抗与斗争,抒发他们不满现状、渴望变革的愿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以动物或其他自然物来隐喻人类社会的阶级关系,表现阶级社会的矛盾冲突与斗争,或者借自然界中的动物争斗、弱肉强食来影射人类社会生活的故事有多种类型。

在漫长的阶级社会这一历史时段中,还有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是表现普通民众的生活追求及精神意愿的。

这一时期还有大量故事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一种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幻想和虚构,对纷纭繁复的世间生活、人生百态,进行了全景式勾描。

(二)艺术特征

1.美国学者汤普森对民间故事的叙事模式及特点的分析

美国学者汤普森对民间故事的叙事模式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列出九个方面的特点:

(1)一个故事不能以最重要的活动部分作为开端,也不能突然就结束,而是需要有一个从容的推进。故事往往经过高潮向轻松、安定的方面变动。

(2)重复是普遍存在的,这不仅使故事给人以悬念,而且也使故事展开得更充分,由此构成了故事的骨架。这种重复大多是三叠式。但在一些国家,由于其宗教传统的象征性,这种重复也可能是四叠式。

(3)一般地说,只能两个人同一时间出现在一个场景里。如果有更多的人,他们中只有两个人是同时行动的。

(4)对立的角色彼此发生冲突——英雄和反派人物,好人和坏人。

(5)如果两个人以同样的角色出现,被描述得十分弱小,他们常常是双胞胎。当他们变得本领高超时,就可能成为敌对者。

(6)在一个群体中,最弱小或最差的一方往往会转变为最占优势的一方。最小的弟弟或姐姐常常是胜利者。

(7)性格是单纯的。正是这种特点的直接影响,人们注意到,故事里的人物没有任何生活以外的暗示。

(8)情节简单,从不复杂化。一个故事一次就能讲完,如故事情节有两个或更多枝节的话,必定是多个故事捏合在一起的结果。

(9)每一事件都尽可能简单地处理。同类事件尽可能描述得接近于相同,不会试图使事件复杂化。

2.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民间故事的主人公多是泛指的,故事的时间、地点也多是模糊含混的。

(2)民间故事的人物设置与情节结构具有程式化特点。

民间故事的结构主要有“单纯式”与“复合式”两种。

一般的寓言、笑话及生活小故事的结构多为“单纯式”。

“复合式”又分为“三段式”(又称“三叠式”“三复式”)和“连缀式”,主要见于情节曲折的故事。

a.“三段式”是民间故事的常见结构,这类故事的情节推进往往都经历三个层次,三段式”故事因其结构完整,在国际上又被称为“完型故事”。

b.“连缀式”即一个故事与另一个故事相衔接,前一个故事的结尾牵引出后一个故事的开头,故事套故事。

(3)民间故事的情节构思具有类同性特点,形象塑造多体现“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

(三)传承特征

民间故事在传承过程的规律和特点主要表现为:

1.故事传承的时间与场所

民间故事的传承活动是民间自发进行的,没有固定的时间与场所。

2.故事传承的线路

民间故事的传承线路主要是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

(1)家族传承

民间故事具有集体流传的特点。在传承的实态上,却是通过具体的、个别化的、有时甚至是单线传承来体现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承,多数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由长辈传述给子女或晚辈,带有祖承、家传的性质。这种个别化的传承十分普遍。家族传承又分直系血亲与旁系血亲。

(2)社会传承

社会传承指家族传承之外的故事传承活动,包括地缘传承、业缘传承等。社会传承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范围内(如地域范围、职业范围)进行的故事传承活动。如这种传承活动是在特定的生活地域内进行的,可视为地缘传承;如是在某种行业中进行的,可视为业缘传承。

(3)民间故事传承人

民间故事传承人

民间故事传承人不同于一般的讲述者,他们是一些具有较高艺术才能的人。他们往往从幼年起便喜爱民间故事,喜欢听,喜欢讲;他们大都记忆超群,阅历丰富,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在讲故事过程中,他们善于把零散、断片的故事组织、连贯起来,经过生动的描述再传播出去,显示出惊人的集散故事的才能。

民间故事传承人的特点

a.能够讲述较多数量的故事。

b.讲述活动有较大的影响。民间故事传承人表现为有一定的知名度,其讲述活动得到听众的普遍认同和喜爱。

c.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有独特的风格与创造才能。

d.有自己的传承线路。

三、民间故事的价值及其研究

(一)文化价值

1.民间故事作为民众心理结构的一种物化形态,向人们真实地展示了特定历史阶段民众的生活风貌及心路历程。民间故事独特地伴随着历史,越是古老的故事,越具有历史的黏着和多层的积累,经过不同时代的传承,往往打上不同历史时代的印记,因而具有特殊的文化史价值。

2.民间故事对文化史的反映是艺术化的,对某些文化现象的理解常带有想象和臆测的成分;在表现上服从于艺术的要求。故事不是以社会文化本身的科学面貌出现的,因而其文化价值是独特的。

(二)教育价值

1.口头教科书

由于民间故事的内容切近民众的日常生活,形式又为人们喜闻乐见,因而它自然成为民众进行自我教育最方便、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

2.教育价值的体现

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体现于直接的与间接的两个层面:

(1)直接的价值主要体现于各种知识的传授。

(2)间接的价值主要体现于对社会成员的习俗养成及道德规范的培养。

(三)心理补偿价值

1.民间故事在讲述和听取的过程中,在人们的心理上可以形成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对民众具有一种心理补偿的价值。

2.民间故事对民众的心理补偿,所激起的主要不是官能享受的快感,而是进行生存斗争、进取的欢乐。这种审美愉悦同我国劳动民众淳朴的道德相融合,具有积极的价值与作用。

(四)民间故事的研究

1.世界范围

从世界范围来看,真正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民间故事研究肇始于19世纪初。

(1)1812~1814年间,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格林兄弟出版了他们搜集整理的《儿童与家庭故事集》(即《格林童话集》),接着,又出版了《德国的传说》《德国的神话》等专集。

(2)自格林兄弟之后,民间故事研究的诸多学派:

以格林兄弟以及他们的后继者马克斯·缪勒为代表的神话学派;

以本菲等人为代表的流传学派;

以泰勒和弗雷泽等人为代表的人类学派;

以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兰·邓迪斯为代表的心理学派;

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

以科隆父子、阿尔奈等一系列北欧学者为代表的历史地理学派,或称芬兰学派。

(3)较有影响的成果体现在:

民间故事与神话的关系(德弗利斯等);

民间故事的形成期、民间故事的生成地、传承者与民间故事的关系(汉森、特克);

民间故事的传播与原型(安德鲁兰克);

民间故事的种类与体裁(维茨塞尔斯基、尤利斯、吕特耶);

民间故事的分类(阿尔奈、汤普森);

民间故事的结构(普洛普);

民间故事的解析(邓迪斯)。

2.中国

(1)中国的民间故事研究是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这一时期的成果主要有赵景深、钟敬文等人有关民间故事尤其是童话研究的一系列论著和译述。

(2)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故事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之一的《中国故事集成》各省卷开始陆续出版,至目前已全部出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