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体力活动
一、定义及测量目的
(一)定义
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的概念很广,并且易与其他概念如体育锻炼等混淆,而后者仅仅是前者的一部分。国际上最早也是被普遍接受的关于体力活动的定义是“任何由骨骼肌收缩引起的导致能量消耗的身体运动”,体育锻炼则是指有计划、有结构、重复进行的,旨在提高身体素质或身体素质某一个方面的体力活动[1]。
体力活动对健康有着诸多的益处,因此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体力活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不同特征的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关系也有所差异。如果将为了改善健康而有意进行的体力活动,也就是锻炼,按照健康益处进行分类的话,则可以分为心肺锻炼(有氧锻炼)、耐力锻炼、灵活性锻炼、神经功能锻炼[2]。
与体力活动相对应的是缺乏体力活动(physical inactivity,PI)。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缺乏体力活动是全球第四大死亡高危因素,而31%的世界人口不能积极参与身体活动[3]。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缺乏体力活动并不简单地指低水平的体力活动,而可能是一种不同的行为方式[4]。文献报道中,缺乏体力活动行为常常指的就是静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r,SB)。
根据定义的方式不同,静坐行为这个概念的描述有所不同。第一种方法是将静坐行为直接定义为“坐着或斜卧”,并认为静坐行为(过多坐着的行为)与很少体力活动水平是有区别的[5-7]。第二种方法是根据能量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 of energy,MET)进行定义,认为静坐行为是指MET<1.5的行为,即此时的身体代谢能量消耗小于静息状态时的1.5倍,包括坐着看电视或视频(1MET)、坐着看书写字绘画(1MET)以及玩游戏(1.5MET)[8,9](表3.3.1)。另外,美国医学会(Institute of Medicine,IOM)根据MET值计算出了体力活动水平(physical activity level,PAL),PAL是指个体24小时总能量消耗与24小时基础代谢能量消耗的比值,可以全面反映体力活动水平。PAL在1.00-1.39范围的行为即为静坐行为[10]。PAL的计算方法如下:
男性:ΔPAL=(A METs-1)×1.34×(B min/1440min)
女性:ΔPAL=(A METs-1)×1.42×(B min/1440min)
A为某项活动的身体活动强度,B为进行此项活动的时间
PAL=1.0+ΔPAL
第三种方法是根据加速度测量器或计步器的测量结果进行分类,临界点为100次/分钟,即25次/15分钟,低于这个值的行为即为静坐行为[11,12]。
表3.3.1 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的定义
(二)测量目的
一般来讲,体力活动测量常常可用于以下目的[14]:
1.调查人群中体力活动的现状。如一篇包括了2003-2007年34个国家的研究发现,全球儿童的体力活动水平普遍较低,仅有23.8%的男孩和15.4%的女孩达到推荐标准[15]。
2.监测人群中体力活动水平的变化。如一项持续5年的队列研究表明,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至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下降明显,在女生中更为明显(从青少年早期到中期下降了5.9~4.9小时/周,从青少年中期到青少年晚期下降了5.1~3.5小时/周)[16]。
3.评估体力活动干预措施的效果。如一项关于北京中学生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的宣教干预研究发现,宣传教育没有明显改变中至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但使得静坐行为时间有所下降[17]。
4.识别体力活动和一些健康结局的关系。如研究发现,体力活动能降低血压、改善脂蛋白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一些其他的心血管疾病标记物(如血糖、胰岛素、其他炎症因子)的水平[18]。
5.得到体力活动和一些健康结局的剂量反应关系。如一项研究发现,精神健康和体力活动水平成曲线关系,每周2.5~7.5小时的体力活动水平有利于保持最佳的精神健康[19]。
6.进行体力活动相关的经济学评价。如一项成本效果研究提示,在体力活动参与上采取激励措施可以同时提高员工的健康和生产力[20]。
7.提供相关卫生决策的证据。以上各方面取得的数据都可以为卫生服务决策提供一定的支持。
最近几十年,缺乏体力活动已被逐渐公认为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缺乏体力活动引起6%~10%的慢性病死亡[21]。这个数字和吸烟引起的死亡是相当的,而吸烟作为一种主要的慢性病危险因素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识[22]。世界范围内,有31.1%的成人缺乏体力活动,从东南亚的17.0%到美国等地的43%不等。缺乏体力活动的趋势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女性中多于男性,并在高收入国家不断增加[23]。2009年,缺乏体力活动已经成为慢性病第四位危险因素[22]。随着电脑电视逐渐普及,交通越发便捷,在现代社会中,静坐行为占据了人们生活中的很大部分。美国2003至2004年的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美国人每天花在静坐上的时间为7.7小时。老年人(≥60岁)的静坐时间更久,超过9个小时[24]。
中国的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1991-2011年间,16~60岁人群的平均体力活动水平呈下降趋势,主要是职业性体力活动水平下降,男性女性分别由1991年的每周382MET*小时、420MET*小时,下降到2011年的每周264MET*小时、243MET*小时,同时,女性的家务活动水平下降较多,由每周66MET*小时下降为每周48MET*小时。而从2004至2011年间,男性、女性平均静坐时间的变化并不明显,分别在18~22小时/周、16~20小时/周的范围内波动[25]。
由我国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27]指出,到2015年,城乡居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应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比2007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16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的城市居民达到18%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以上,分别比2007年提高4.9和2.9个百分点。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
大规模队列研究不仅能提供更加有力的数据来证实体力活动在特定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还能提供一些较为宏观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估数据。因此,研究大规模队列人群中体力活动测量方法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寻找适用于我国区域人口健康大型队列的体力活动测量方法显得尤为必要。
二、问卷的选择
(一)体力活动的测量方法
体力活动有多种测量方法,如能量消耗法(双标水法)、运动感应器法、心率监测仪法、观察法、问卷法。前三种均为客观测量,后两者为主观测量,各种方法的比较见表3.3.2。由于问卷法操作容易、成本较低、获取信息量较大,适合在大型队列中使用,本文中主要介绍的是体力活动测量的问卷法。
表3.3.2 体力活动测量方法的比较
续表
而目前关于静坐行为的测量工具并不多。研究者往往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种是测定一个人的所有行为活动能量消耗值,从中来判断静坐行为。使用加速度仪、体力活动水平倾斜计(activPAL倾斜计)、智能能量消耗和日常活动记录仪(intelligent device for energy expenditure and activity,IDEEA)都是这种思路的应用。另一种是测定出所有的活动,进一步找到满足静坐行为定义的行为,算出静坐行为所占用的时间,参照各种静坐行为的能量消耗值,算出静坐行为的能量消耗值。两种方法的比较如表3.3.3所示。
表3.3.3 静坐行为测量方法的比较
(二)问卷的检索
虽然目前世界上已有大量关于体力活动测量的问卷,但本文仅选择那些得到公认或广泛使用的问卷,而这样的问卷并不多。其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一份合格的问卷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精心设计的一套问卷并不一定合格,它还必须满足一些检验标准,如信度、效度、响应度等。二是不同地域的种族、文化、语言等存在很大差异,问卷对特殊因素的考虑也限制了问卷的广泛使用。
本文包括的问卷有以下几个来源:①文献综述(26套),参考2010年发表在Sports Med上关于体力活动测量的系列综述中,van Poppel等所著的一篇关于成人(18~55岁)体力活动的综述中的推荐[28],纳入了23套成人体力活动问卷,参考Forsen等所著的一篇关于老人(>55岁)的综述中的推荐[29],纳入了3套问卷。这些问卷有信效度数据,且有较好的内容效度;②已有的关于测量工具的专门网站PhenX Toolkit(https://www.phenxtoolkit.org)上涉及体力活动的问卷(4套);③全世界大型队列研究(P3G)所使用的问卷(26套)。P3G 中2000年以后涉及体力活动问卷调查的有28个大型队列,共30套问卷。其中5个研究(Atlantic PATH,BC Generation,CaG,OHS,TTP)的问卷使用了IPAQ长版,有1个研究(GS-SFHS)使用了IPAQ短版并增加了两个问题。剩下的问卷大多属于研究者自行设计的问卷,具有较明显的目的导向。
将问卷的信息列表如表3.3.4所示,表格包括基本信息——问卷来源(QS,questionnaire source)、问卷名称(Questionnaire)、问题数(QN,questionnaire numbers)、基准时间(RT,reference time),以及体力活动最重要的四个维度——频率(F,frequency)、强度(I,intensity)、类型(T1,type)、时间(T2,time),简称FITT组合[30]。从表中可以看出,问卷的问题数、参考时间变化范围较大,但大部分问卷都包含了FITT组合。
表3.3.4 体力活动问卷
续表
续表
就缺乏体力活动来说,目前国际上成型的适用于静坐行为的专门问卷较少,仅有Rosenberg在2010年提出了一套只关注静坐行为的问卷——静坐行为问卷(the Sedentary Behavior Questionnaire,SBQ)[31],从9个方面来测量一个人的静坐行为:看电视、玩电脑游戏、坐着听音乐、坐着打电话、纸质工作或办公室工作、坐着阅读、弹奏乐器、做手工艺品、坐着开车或乘车。
三、问卷的设计思路
总结世界上已有的多套成型的体力活动问卷,结合体力活动的定义和内涵,可以发现他们大多遵循着以下三种设计思路(表3.3.5)。
表3.3.5 体力活动问卷的设计思路
(一)第一种
以IPAQ(下载地址:http://www.ipaq.ki.se/downloads.htm)为典型代表。遵循“类型→强度→频率→时间”的顺序。即首先将体力活动分为几类,然后询问每一类不同强度活动的频率和时间。
常见类型分类包括居家、工作、交通、休闲、静坐等。常见的强度分类包括高等强度、中等强度、步行,或者高等强度、中等强度、低等强度。常见的频率单位包括次/周、次/天、次/月。常见的时间单位为小时、分钟或者小时和分钟同时使用(表3.3.6)。
分析过程:IPAQ的设计者参考了美国运动医学会发布的第一次更新版的《体力活动纲要》(目前已第二次更新[32]),将问卷中各体力活动类型与MET值估计进行了对应[13],并制定了详细的使用说明。
表3.3.6 IPAQ问卷各条目对应的MET值
(二)第二种
以EPIC(下载地址:http://www.srl.cam.ac.uk/epic/questionnaires/epaq2/epaq2.pdf)为典型代表,遵循“类型→具体活动→频率→时间”的顺序。即首先将体力活动分为几类,然后询问每一类中具体活动的频率和时间。这类问卷所涉及的基准时间与IPAQ类似。
与IPAQ不同的是,这一类问卷在将具体活动纳入考虑,由于每一类体力活动常常包括很多具体的活动,这类问卷会尽可能细分体力活动或者干脆举出研究者所关心的所有活动。如EPIC将工作中内容分为坐着低强度体力活动、坐着中等强度体力活动、站着低强度体力活动、站着低或中等强度体力活动、站着中等强度体力活动、站着中等或高等强度体力活动、走着不携带重物、走着携带重物、搬运重物。又如SCCS(Singapore Consortium of Cohort Studies)(下载地址:http://www.p3gobservatory.org/questionnaireblock/viewBlock.htm;jsessionid=3576E1D764E36B1F111C3E1BC26FE55A?questionnaireId=13&blockId= 19),该研究的问卷中列举了每一种类型下所有可能的体力活动,如休闲体育锻炼这一大类就包括步行相关、调节型锻炼、水上运动、竞技运动四个小类下共42项具体活动,如果受试者在参考时间内参与过某项具体活动,则需进一步填写参与的频率和时间。
(三)第三种
以Norman Q(下载地址:http://www.nature.com/ijo/journal/v25/n5/pdf/ 0801597a.pdf)为典型代表,遵循“类型→时间”的顺序。即首先将体力活动分为几类,然后询问每一类活动的时间。这种问卷非常简洁。这类问卷所涉及的基准时间与IPAQ类似。
Norman Q 的结果也可以换算成MET值,问卷上即有说明。
(四)静坐行为问卷
参考体力活动,采用问卷法测量静坐行为也有两种思路:①首先列举出所有可能的静坐行为,然后询问每一种行为的频率和每次持续的时间,进而可以计算出每一种行为在一定时间内的总时间,再根据已有的数据计算MET值或者PAL值,最后估算出被调查者的静坐行为水平。②首先选取有代表性的静坐行为类型(如看电视、玩游戏、使用电脑、开车或乘车等)来代表一个人的静坐行为水平,然后调查这些静坐行为类型在一定时间段内的频率和每次的持续时间,最后估计个体的静坐行为水平。一般静坐行为类型可以按照不同的维度分为不同的类型,如Gorely等人曾将其分为科技型静坐行为(包括看电视、使用电脑、玩电脑游戏)和社交型静坐行为(包括坐着聊天、逛街或者闲逛、使用电话)[33],而Whitt-Glover则分为休闲型静坐行为(如看电视、玩游戏)和交通型静坐行为(如乘坐机动车)[34]。基于上述思路,除了上述分类外,按照静坐行为的目的还可分为工作型静坐行为(如流水线操作)和学习型静坐行为(如看书、写作、画画等)。注意,上述各项分类之间存在一些交叉,如电脑既可以用于工作也可以用于休闲。目前已有的关于身体活动的指南中,仅有美国儿科学会(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提出了2岁以上儿童每天对着电视或其他屏幕的时间应≤2小时的推荐标准[35]。因此,儿童看电视时间被广泛用于代表儿童静坐行为水平(表3.3.7)。
表3.3.7 静坐行为的测量方式
续表
四、问卷的评价与选用
(一)问卷的评价流程
搜集到所有问卷后,需要对问卷进行评价,进而结合研究者的研究目的来选择合适的问卷。一般情况下,评价的维度包括基本信息、内容、效度、信度、可及性、便利性等,最后综合考虑后选择适合的问卷。
1.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包括问卷使用的语言、基准时间(Reference Time)、问题数量、问卷的开发时间等。这些信息可能会影响问卷的选择和使用。
如果是在问卷开发语言环境以外的地域使用问卷,研究者需要首先对问卷进行翻译。这种翻译需要同时考虑文化环境差异背景下,如何尽量合理地使用语言。翻译后的问卷还需要进行信效度评价和反复地语言调整,才能应用到新的语言环境中。基准时间指的是问题所涉及的时间维度。由表3.3.4可以看出,基准时间从过去1周到过去10年都有。简单地说,较短的参照时间所得到的信息较为准确,但信息对个体长时间行为的代表性较差,而较长的参照时间得到的信息可能存在较大的回忆偏倚,但是能较好地代表个体在长时间内的行为水平。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人群特点来确定合理的基准时间。如果用于监测、干预评价,研究人群生活较为规律,则可以选择一个较短的基准时间,一般在一个月以内即可;如果用于体力活动与其他影响因素或结果的关系研究、体力活动水平测量,且研究人群的体力活动不规律,则建议选择一个较长的基准时间,一般超过1个月。另外,根据研究者的需要,还可以询问特定时点或时段的情况,如夏季或冬季,或者特定年龄段的体力活动。问题的数量同样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问卷所耗的时长。研究者需要在尽可能多收集信息与尽量使受试者配合之间保持平衡,一般体力活动部分的问卷控制在15分钟以内比较合适。最后,问卷的开发时间也是一个考虑因素,主要的原因在于,开发年代较早的问题常常已经得到了比较稳定的数据,可以用于比较,如IPAQ问卷。而新近开发的问卷可能会更好地提供较新的研究问题所需的信息,如研究者自行开发的问卷。整体而言,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需求作出不同的选择。
2.内容维度
研究者可以按照广泛认可的标准确定一套问卷必须包含的内容,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设定内容维度,进而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问卷。事实上,目前还没有关于体力活动内容效度的标准,有研究者[30]认为参考已有的关于体力活动的多个指南,体力活动问卷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简称为FITT组合。
(1)频率
频率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进行体力活动的次数或天数,常用的单位是“次/天、次/周、次/月”或“天/周、天/月”等。
(2)强度
除了通过描述来区分体力活动的强度外,研究中常常以代谢当量(METs)作为体力活动强度的定量指标。MET是一个人工作时的代谢率与休息时代谢率之间的比率。一个MET即指静息时的能耗相当于1千卡/(千克*小时)。一般认为体力活动的代谢当量至少大于1.5METs,而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界值分别为1.5、3、6METs[30]。
如世界卫生组织在2010年发布的《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中,将高等强度体力活动描述为需要大量努力并造成呼吸急促和心律显著加快,包括跑步、快速上坡行走/爬山、快速骑自行车、有氧运动、快速游泳、竞技体育运动和游戏(例如,传统运动、足球、排球、曲棍球、篮球)、用力铲挖或挖沟、搬运沉重物品(>20公斤),其代谢当量约>6METs;中等强度体力活动,需要中等程度的努力并明显加快心律,包括快走、跳舞、园艺、家务、传统打猎和聚会、与儿童一起积极参与游戏和体育运动/带宠物散步、一般的建筑工匠工作(例如,铺瓦、修葺茅草屋顶、刷油漆)、搬运中等重量的物品(<20公斤),其代谢当量约为3-6METs。
其他一些问卷,如7Day Physical Activity Recall(PAR)也采用类似的观点,将低、中、高、极高体力活动的界值分别设为1.5、3、6、10METs。而另一些问卷,如IPAQ,则定义了每一种活动类型的METs值,如自报的工作对应的高强度体力活动为8METs,而散步对应的高强度活动则为5METs。
因此,在使用问卷时,需参考问卷开发者所设定的具体标准。
(3)类型
不同的体力活动类型在姿势、灵活性、能量消耗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将类型纳入问卷将能获得更详细的信息。另外,近年来运动感应器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客观测量体力活动,它能客观地测量体力活动的频率、时间、强度,但是运动感应器不能客观测量体力活动的类型,这也是问卷的优势之一。
这里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根据活动本身的类型来区分,如打乒乓球、慢跑、举重等;二是根据体力活动发生的范围来区分,如工作、居家、交通、休闲、体育运动等。前一种区分有助于探讨运动类型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后一种区分有助于在宏观层面对体力活动进行干预,如图3.3.1。
(4)时间
时间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平均参加一次体力活动的时间,常用的单位有“分钟、小时”等。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中指出,为了达到体力活动水平的目标,一天内分散进行的多次较短时间的身体活动可以累加,每次活动应至少持续10分钟。因此,在研究中,研究者们常常关注的是一次持续时间大于等于10分钟的体力活动的总的时间。将频率、时间、强度结合起来,可以估算出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某一个体力活动水平的活动总量。
图3.3.1 运动金字塔
3.信效度及其他
参考本章第一小节,问卷的信效度是非常重要的问卷质量评价指标,一般常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指标分别为重测信度、构想效度。本部分选取了van Poppel等所著的一篇关于成人(18~55岁)体力活动的综述中的推荐的成人问卷,作者对找到的85套问卷进行内容、信度、效度等综合评价后,得分较高的23套问卷受到了作者的推荐[28],其中部分问卷的信效度数据如表3.3.8所示。
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者都可以在公开免费的问卷中找到适合自己研究的问卷,如前文提到的IPAQ、EPIC、Norman Q以及PhenX Toolkit和P3G的网站中所包括的问卷等。但也有例外,一些问卷和量表有版权要求,需要研究者付费或者与作者联系方可获得。
(二)问卷的选用标准
选用体力活动问卷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研究的目的和体力活动的测量指标,然后再考虑问卷的内容效度是否满足要求,即是否包括强度、频率、类型和时间四类指标,最后才考虑问卷的结构效度和信度[36]。近年来,有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体力活动问卷响应度,但仍属于少数,尚待进一步研究。
五、小结
本节介绍了体力活动和静生行为的问卷及选用方法,目前世界上已有很多关于体力活动的问卷,研究者可以从内容、信度、效度、便利性考虑并作出选择。而目前尚没有公认的静坐行为的问卷,研究者可以选用已有的问卷,或者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
表3.3.8 22套关于成人(18~55岁)体力活动的问卷(来自文献综述)的信效度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问卷测量结果与校标的相关系数;,样本为男性时,问卷测量结果与校标的相关系数;,样本为女性时,问卷测量结果与校标的相关系数。
,重测信度的相关系数;C,correlation,相关系数;κ,Kappa值;ICC,组内相关系数。
BMI,Body Mass Index,体质指数。
RWJ指数,Historical Walking,Running and Jogging Questionnaire问卷指数。
LTPA,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休闲时间体力活动。
PAL,体力活动水平,PAL的计算方法如下:男性:ΔPAL=[(AMETs-1)×1.34×(B min)/1440min,女性:ΔPAL=[(AMETs-1)×1.42×(B min)/1440min,A 为某项活动的身体活动强度,B为进行此项活动的时间,PAL=1.0+ΔPAL。
参考文献
[1]Caspersen C J,Powell K E,Christenson G M.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and physical fitness: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J].Public Health Rep,1985,100(2):126-131.
[2]Garber C E,Blissmer B,Deschenes M R,et al.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position stand.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xercise for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cardiorespiratory,musculoskeletal,and neuromotor fitness in apparently healthy adults:guidance for prescribing exercise[J].Med Sci Sports Exerc,2011,43(7):1334-1359.
[3]Organization W H.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M].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0.
[4]Perusse L,Tremblay A,Leblanc C,et al.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level of habitu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particip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1989,129(5):1012-1022.
[5]Matthews C E,George S M,Moore S C,et al.Amount of time spent in sedentary behaviors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US adults[J].Am J Clin Nutr,2012,95(2):437-445.
[6]Ding D,Sallis J F,Hovell M F,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s among rural adults in Suixi,China:a cross-sectional study[J].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2011,8:37.
[7]Dickerson J B,Smith M L,Benden M E,et al.The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sedentary behaviors,and body mass index classification in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are the effects homogenous?[J].BMC Public Health,2011,11:926.
[8]Tudor-Locke C,Ainsworth B E,Adair L S,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inactivity in Chinese school-aged youth:the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J].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2003,27(9):1093-1099.
[9]Unick J L,Bond D S,Jakicic J M,et al.Comparison of two objective monitors for assess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s in bariatric surgery patients[J].Obes Surg,2012,22(3):347-352.
[10]Institute of Medicine Dietary Refereme Intakes:Energy,Carbohydrate,Fiber,Fat,Fatty Acids,Cholesterol,Protein,and Amino Acids[M].Washington DC:National Alademy Press,2002.887-889.
[11]Martinez-Gomez D,Eisenmann J C,Healy G N,et al.Sedentary behaviors and emerging cardiometabolic biomarkers in adolescents[J].J Pediatr,2012,160(1):104-110.
[12]Whitt-Glover M C,Taylor W C,Floyd M F,et al.Disparities i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s among U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prevalence,correlates,and intervention implications[J].J Public Health Policy,2009,30 Suppl 1:S309-S334.
[13]Craig C L,Marshall A L,Sj Str M M,et al.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12-country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Medicine &Science in Sports &Exercise,2003,35(8):1381.
[14]Lagerros Y T,Lagiou P.Assessment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energy expenditure in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 of chronic diseases[J].Eur J Epidemiol,2007,22(6):353-362.
[15]Guthold R,Cowan M J,Autenrieth C S,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 among schoolchildren:a 34-country comparison[J].J Pediatr,2010,157(1):43-49.
[16]Nelson M C,Neumark-Stzainer D,Hannan P J,et al.Longitudinal and secular trends i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 during adolescence[J].Pediatrics,2006,118 (6):e1627-e1634.
[17]Cui Z,Shah S,Yan L,et al.Effect of a school-based peer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in Chinese adolescents:apilot study[J]. BMJ Open,2012,2(3).
[18]Committee P A G A.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report,2008[J]. Washington,DC: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08.
[19]Kim Y S,Park Y S,Allegrante J P,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general mental health[J].Prev Med,2012,55(5):458-463.
[20]Dallat M A,Hunter R F,Tully M A,et al.A lesson in business: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a novel financial incentive intervention for 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workplace[J].BMC Public Health,2013,13:953.
[21]Lee I,Shiroma E J,Lobelo F,et al.Effect of physical inactivity on major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worldwide:an analysis of burden of disease and life expectancy[J]. The Lancet,2012.
[22]Mathers C,Stevens G,Mascarenhas M.Global health risks: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selected major risks[M].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9.
[23]Hallal P C,Andersen L B,Bull F C,et al.Global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surveillance progress,pitfalls,and prospects[J].The Lancet,2012.
[24]Matthews C E,Chen K Y,Freedson P S,et al.Amount of time spent in sedentary behaviors in the United States,2003-2004[J].Am J Epidemiol,2008,167(7):875-881.
[25]Ng S W,Howard A G,Wang H J,et al.The physical activity transition among adults in China:1991-2011[J].Obes Rev,2014,15Suppl 1:27-36.
[26]Paeratakul S,Popkin B M,Keyou G,et al.Changes in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 affect the body mass index of Chinese adults[J].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1998,22 (5):424-431.
[27]http://www.gov.cn/zwgk/2011-02/24/http://www.gov.cn/zwgk/2011-02/24/ content_1809557.htm[Z].
[28]van Poppel M N,Chinapaw M J,Mokkink L B,et al.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s fo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of measurement properties[J].Sports Med,2010,40(7):565-600.
[29]Fors N L,Loland N W,Vuillemin A,et al.Self-Administered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s for the Elderly[J].Sports Medicine,2010,40(7):601-623.
[30]Barisic A,Leatherdale S T,Kreiger N.Importance of frequency,intensity,time and type(FITT)in physical activity assessment for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J].Can J Public Health,2011,102(3):174-175.
[31]Rosenberg D E,Norman G J,Wagner N,et al.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Sedentary Behavior Questionnaire(SBQ)for adults.[J].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health,2010,7(6):697.
[32]Ainsworth B E,Haskell W L,Herrmann S D,et al.2011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A Second Update of Codes and MET Values.[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11.
[33]Gorely T,Biddle S,Marshall S,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stance to school,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s in adolescents:project STIL[J].Pediatr Exerc Sci,2009,21(4):450-461.
[34]Dunton G F,Berrigan D,Ballard-Barbash R,et al.Joint associa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s with body mass index:results from a time use survey of US adults[J].Int J Obes(Lond),2009,33(12):1427-1436.
[35]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Children,adolescents,and television[J].Pediatrics,2001,107(2):423-426.
[36]van Poppel M N,Chinapaw M J,Mokkink L B,et al.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s fo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of measurement properties[J].Sports Med,2010,40 (7):56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