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补益之剂
一、概说
补益剂,又叫强壮剂,或简称补剂。所谓补剂,就是具有兴奋强壮、增强机体的活动能力以及滋补、改善营养状况等作用的方剂。补剂一般分为补阴、补阳和补气、补血等四类。
补阴和补阳的方剂,是为阴虚和阳虚而设。什么叫作阴虚呢?中医习惯上所说的阴虚,多指肾水、阴液不足,即所谓“肾中真阴虚”。肾中真阴虚,不但可使肾水不能上济以养肝木,引起肝阴不足,还可上盗母气(肺金为肾水之母),损耗肺阴,导致肺阴亏损。所以《沈氏尊生书》说:“阴虚者,肾中真阴虚也。”肾中真阴虚的患者,多见身体消瘦,肌肤萎缩、枯涩,口干咽燥(或口舌生疮),五心烦热,腰腿酸软,小便黄赤,或头昏眼花,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诸症。这种证候的治疗原则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就是滋补肾阴。临床常用的滋补肾阴的药物是地黄、萸肉、枸杞子、龟甲等味。六味地黄丸、左归饮即是这一方面的代表方剂。如果患者见有失眠、夜梦遗精、情绪急躁、好恶反常、脉象细数弦急等阴虚火旺的征象,应该配用知母、黄柏,以滋液清火,方剂如知柏八味丸。假使患者呈现肺阴虚,出现呛咳、咳痰不爽、音哑咯血、骨蒸潮热、颧红盗汗、舌红无苔、脉细数或芤数等阴虚劳热的证候,方剂应选用沙参、元参、百合、天冬、生地黄、阿胶、甘草、功劳叶、地骨皮等滋阴清肺除热的药物为主。由于肺阴虚者多兼肝阳上亢,所以常配用鳖甲、银柴胡等药,以平肝潜阳,清热敛阴。百合固金汤和秦艽扶羸汤就是属于这一类的常用方剂。
至于阳虚,多是指肾中阳气、命火衰减,也就是所谓“肾中真阳虚”。肾中真阳虚的病人,常因命火衰减而不能上蒸脾胃,导致脾阳虚微等证。正因为肾阳虚可以涉及多种阳虚证候,所以《沈氏尊生书》说:“阳虚者,肾中真阳虚也。”肾中真阳虚的病人,常有畏寒怕冷(特别是腰以下常有冷感),腰部酸痛,腿酸发软,精神不振,小便频数(或淋沥不尽),或阳痿早泄、精冷,脉象细软或沉迟等症。这种病证的治疗原则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就是壮肾阳,补命火。临床常用的壮肾阳和补命火的药物有肉桂、附子、鹿茸、紫河车、肉苁蓉、狗脊、巴戟天等。附桂八味丸和右归饮就是这一方面的代表方剂。如果证属脾阳虚,则多有唇淡口和,饮食减少,消化不良,或呕逆腹痛,肠鸣泄泻,甚或五更泄泻,四肢清冷,倦意嗜眠,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缓。这种病证如果表现轻微,只要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助阳,即可收效。若病情严重,脾阳式微而阴盛于中,就必须用肉桂、附子为主,配用干姜、党参、白术等药物,以振奋脾阳,健脾运中。附子理中汤和四神丸都属于这一方面的常用方剂。
补气和补血的方剂,顾名思义,自然是为气虚与血虚而设。要了解什么叫作气虚,首先应该懂得气是什么。气这个概念,在中医学里运用得非常广泛,其意义因场合而异,而这里只是指气血相对的气,也就是泛指机体的动力、活动机能而言。那么,气虚就意味着机体的活动能力不足或机能衰减,而补气就是促使机能活动和增强活动力。古代医家对于气虚机制的解释,多认为是由于脾、肺二经不足。因为营养物的摄取是脾所主,气体的交换是肺所主,而体内活动能量的不断补充,完全依赖于营养物的不断摄取以及肺的不断吸收新鲜空气(天地精气)。所以把气虚归属于肺、脾二经不足是很有道理的。气虚的证候怎样呢?一般多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弱,四肢困倦,劳则气促,大便溏泄,脉虚大或细软,或见屡发脱肛、子宫脱垂、小便失禁等症状。临床上常用的补气的主要药物有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假使并发脱肛、子宫下垂、小便失禁等宗气下陷的证候,一般还应在补气药中加入升麻、柴胡,以起一种升举的作用。若因气虚诱发大便溏泄不止、肢冷等脾阳虚的征象时,应在补气药中加入干姜、肉桂等药物,以振奋脾阳。临床常用的补气剂是四君子汤和补中益气汤之类。
血虚,除了包括现代实验诊断的贫血而外,还包括实验检查并不贫血,而经中医望、闻、问、切所诊断的血虚在内。所以中医所谓血虚,远比现代所说的贫血的含义要广泛得多。血虚有哪些见症呢?血虚一般都要见到面色淡黄、口唇、指尖苍白,甚或全身皮肤都显得苍白,并有头昏,眼花,耳鸣,倦怠好眠,或失眠,不耐劳力,容易气粗心跳,舌质淡白或滑白无华,甚或面部、四肢有轻度的浮肿。如果由于吐血、血崩等大失血所引起的急性血虚,可能出现芤脉或弱脉,一般慢性血虚多见细涩无力的脉象。临床上常用的补血药有当归、党参、熟地黄、龙眼肉、何首乌、阿胶等,如果血虚导致阴虚内热,见有舌红少苔、午后潮热、手足发热等虚火现象,一般应在补血药中佐用地骨皮、麦冬、白芍之类,以滋阴降火。反之,如血虚兼见形寒、便溏、脉弱、舌淡等脾胃阳虚的症状,宜在补血药中配用黄芪、白术、木香、砂仁、生姜、大枣,以补气调气,健脾温阳。若因突然大失血引起四肢厥冷、自汗、脉芤虚而微等阳气虚脱的现象,宜重用人参、黄芪,或用一味独参汤,以益气摄血、振阳。由于气血是相互依赖、维系而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血虚则气亦虚,血脱则气亦脱,所以在临床上,不但对这种大失血的急性血虚需要重用参、芪,就是一般慢性血虚,也多配用参、芪,以补气生血。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生阴长”之意。临床常用的补血剂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及归脾汤等方。
补剂虽然可分上述补阴、补阳、补气、补血四类,但在临床运用上,往往因病变错综复杂,需多方兼顾,数法合用。阳虚往往兼见气虚,而气虚又极易导致阳虚;阴虚常常兼见血虚,而血虚不仅容易引起阴虚,还可以导致气虚。因此,补气剂和助阳剂,补血剂和养阴剂,每多相须为用。事实上,助阳剂大多兼有补气的作用,养阴剂大多具有补血的功能。又如,阴阳两虚和气血俱伤的证候,又必须使用养阴助阳和气血双补的方剂,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说明我们在临床上,必须量病处方,不得偏执一方一法。
补剂虽有补偏救弊的作用,但如滥用,不但与病无益,还能造成浪费。所以在应用补剂时,尚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外感热病表证未解,或邪势猖盛时,禁用补剂;如果误用了补剂,便有“闭门留寇”的流弊。但在热病过程中,如出现正气虚弱者,也可适当选用补剂与其他有关方药同用,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第二,痰实作喘的病人,不宜运用补剂;误用则“关门闭窍”,影响痰液向外排泄,反使喘病加重。
第三,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多采用“攻补兼施”的方法。这时用补剂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可以助正以敌邪,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攻药损伤正气。
第四,补气与助阳的方剂,多为温热之性,对于阴虚火旺的患者不宜应用。补血和养阴的方剂,其性多属寒凉滋腻,对于阳虚阴盛的患者必须禁用。
第五,运用补剂时,必须注意患者的脾胃吸收能力。如脾胃运化较差,可于补剂中佐用健脾助运之品,增进脾胃的吸收能力,以免补剂腻膈不化。
第六,虚证严重、病情急剧的患者,一般宜用峻补剂;虚象较轻的慢性患者,一般只用平补剂。所谓峻补剂,是指补养作用大、效果迅速的方剂;平补剂,是指补养作用较小、取效缓慢的方剂。
二、方剂
四君子汤
(附方: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人参(一至二钱) 白术(二至三钱) 茯苓(三钱) 炙甘草(一钱)各等分。
【用法】用水煎成浓汁,分两次服。
【功效】补气健脾胃。
【适应证】①脾胃气虚,消化力弱,饮食减少,腹胀肠鸣,大便溏泻,全身倦怠无力,面色萎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搏细软。②大病初愈之后,或慢性衰弱病人,不思欲食,食量减少,身体消瘦,面色萎白,语言轻微,四肢无力,舌质淡白,脉搏虚弱。
【禁忌】脾胃湿盛,症见饮食减少、腹部胀满、大便溏泄、舌苔白腻或厚腻者,忌用本方。
【方义】本方有补养强壮作用,适用于气虚、脾胃功能不良的患者。方中人参补气益胃;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渗湿下行,协同白术扶脾;甘草和中养胃,调和诸药,并助人参补气。四药配合,补气、健脾两顾。补气和健脾二者是密切关联的。补气往往通过健脾达到目的,健脾每每可以防止气虚。因为无论药物和食物,都要通过脾胃消化、吸收,才能发挥作用。假使脾虚不能如常地摄取饮食精华,输布营养,结果必然导致体内营养缺乏,产生全身气虚。所以对于全身虚弱性气虚或脾胃气虚的患者,都必须补气和健脾两顾,才能既可使药物中的滋养成分充分发挥作用,又能增强食欲,充分摄取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从而不断改善虚弱的征象。如果对于这类患者,一味从补养着手,而忽视健胃强脾,则使补品泥滞中焦而出现胸中痞满不舒,食纳减少,从而影响营养吸收,使虚证趋于严重。古人所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补养必须从脾胃着手”,就是这个意思。本方既有补气、增强全身气力的作用,又能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对于慢性疾患或大病引起的全身衰弱性的气虚和脾胃气虚而功能不振者,用之自然可以获取良效。
附方 五味异功散(《小儿药证直决》):是四君子汤方加陈皮(一钱五分)一味,以理气散逆。适用于脾胃气虚,气机微有不畅,症见食欲不振,脘腹微胀,或有大便溏泻,或有呕吐、肢体倦怠等症,有补虚行滞的功效。
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四君子汤方加陈皮(一钱五分)、半夏(二钱)二药,以利气、燥湿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阳弱,运化不良,兼见咳嗽多痰,胸腹胀满,或恶心呕吐,或头眩心悸、脘中不快,或大便溏泄等症。
香砂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四君子汤方加陈皮(一钱五分)、半夏(二钱)、砂仁(六分)、木香(一钱)四味,以理气祛寒,燥湿化痰。适用于脾胃气阳两虚,寒湿滞于中焦,以致胸中痞闷,腹部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泄泻,腹痛肠鸣,喜按喜温,舌苔白而微腻诸症。
补中益气汤
(附方:调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5],亦治阳虚外感因。
【来源】《脾胃论》。
【药物】黄芪(蜜炙)一钱五分(二至三钱) 人参一钱 甘草(炙)一钱 白术(土炒)五分(二钱) 陈皮五分(一钱半) 当归五分(二钱) 升麻三分(八分) 柴胡三分(八分)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
【用法】用水煎成浓汁,分两次服。
【功效】补中益气,调补脾胃。
【适应证】①劳伤气虚,四肢倦怠无力,不耐劳动,劳则气喘,懒于言语,欲食无味,脉虚大无力。②气虚,身热心烦,白汗,畏寒,口渴,不欲饮水,懒言,不思饮食,头痛或作或止,脉象洪大,按之虚软无力。③身体虚弱,脱肛,或子宫脱垂,或气虚血少而经闭,或虚痢、泄泻日久不止,或疟疾久发不愈,或气虚下陷,小便失禁,或气虚不能摄血,而致崩漏、便血等症。
【禁忌】阴虚火旺,咽干少津,盗汗,失眠,或肝阳上升而头晕胀,目眩,甚或吐血、鼻血,以及其他上实下虚的病人,都忌用本方。
【方义】本方是一首著名的补益方剂。方中黄芪补肺益气,助阳固表,人参、甘草补气健脾、和中。三药补养强壮,着重强健肺脾;肺统一身之气,脾为生化之源;二者强健,则正气自充。白术燥湿强脾,陈皮利气畅脾;二药协同,促使脾胃消化、吸收,消除补药泥滞之性。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使下陷之气(中气、脾气)复其本位,并能轻轻发散。当归一药,和阴养血,以使所补之气与所升之阳有所依附而不致空越。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加强黄芪固表、卫外的功能。诸药协和,补中益气,调补脾胃,并能益卫固表,温阳轻散。
本方主要适用于虚劳内伤。所谓“虚劳内伤”,包含因劳虑过度、慢性消耗性疾病、慢性出血性病变等原因所引起的衰弱病证。上列三种补中益气汤证,虽然都属内伤,但由于它们的病机有别,治疗机理也略有不同。第一种证候由于劳伤气虚,使用本方的意义是“劳者温之”“虚者补之”;第二种证候,貌实本虚,是由于气虚导致阴火上乘,运用本方是取其“甘温以除大热”;第三种证候,多因气虚清阳下陷,或由脾气失统,应用本方是在于补气健脾,升举清阳。这三种证候同用一方,而治疗机理不同,就充分体现了中医用药遣方之妙。
此外,本方对于“阳虚外感”,正气不足,既不能自动得汗解表,又不耐麻、桂发散的病人,用之可使表解而正气不伤。但如果外感较重,阳气不虚者,当用发表剂治疗,而不宜应用本方。
附方 调中益气汤(《脾胃论》):是补中益气汤方去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而成。主治气虚,脾胃湿滞,气机不畅,症见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食入反出。补中益气汤加白芍、五味子两味,也叫“调中益气汤”,可治补中益气汤证兼见多汗。这两方也是东垣所创。
独参汤
独参功擅得嘉名,血脱脉微可返生,
一味人参浓取汁,应知专任力方宏。
【来源】《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
【药物】人参(五钱至一两)。
【用法】用水煎成浓汁,一次服下。
【功效】大补元气,扶危救脱。
【适应证】①妇人血崩,或产后血晕,或大吐血,而见面色苍白,手足逆冷,甚至失神,自汗,脉象虚微欲绝(或芤)。②气虚卒中,不能言语,面色苍白,手足逆冷,或有自汗,痰涎上涌,脉象浮虚无力(此证多见于四十多岁的人)。③大汗、大下后引起的虚脱。
【禁忌】气虚阳脱,四肢厥冷者,不宜独用此方。
【方义】独参汤的特点是用量较重,补气、扶危救脱的力量宏大而专。如果人参只用一般用量,只能起到一般的补虚作用,就不能算作独参汤。在临床上若一时得不到人参,可用高丽参或潞党参配合黄芪代替,但用量要大,每味可用至一至二两。
独参汤所适应的证候,一种是大失血后,阴虚不能维阳,以致气虚暴脱;一种是体质素虚,中气暴虚卒中;一种是误用汗、下,伤亡阴津,导致元气虚脱。第一、第三种证候的治疗机理,是扶阳救阴———补气摄血、补气生津,也就是所谓“阳生阴长”之意。第二种证候的治疗机理,是峻补中气;中气旺盛,元气恢复,体内机能复振,自然厥回神苏。
保元汤
保元补益总偏温,桂草参芪四味存,
男妇虚劳幼科痘,持刚[8]三气妙难言。
【来源】《博爱心鉴》。
【药物】黄芪三钱 人参二钱 甘草一钱 肉桂(春夏二至三分,秋冬七至八分)。
【用法】水煎,分两次服。
【功效】补气温阳。
【适应证】①天花阳气虚,痘颗顶陷.难灌浆.痘浆清,皮薄发痒,难收敛结痂。②劳弱虚损,元气不足。
【禁忌】痘证血热毒甚,以及劳损阴虚内热者忌用。
【方义】保元汤的补养强壮作用,主要在于补益三气:即肾气、胃气、肺气。肾主先天真元之气,胃主后天水谷之气,肺主宗气、吸收天地之精气。这三气主宰机体内外的重要活动机能。黄芪补肺同表,增强卫外机能,人参、甘草补气益胃,固里和中;而且人参、黄芪,得肉桂的引导和配合,义能温运肾气。这三气得到补养强壮,机体的活动机能自然得以增强,也就是达到所谓“真元壮”。真元壮,机能活动增强,则痘毒自然外达,虚损而元气衰者也自可获愈。
此外,近世用本方治疗“冉生障碍性贫血”获得效果,可能就是由于温补元气、增强全身机能活动、相应改善造血机能的结果,也就是所谓“补益阳气以生阴血”的结果。
生脉散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补气阴,
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9]。
【来源】《内外伤辨惑论》。
【药物】人参五分(二至三钱) 麦冬五分(四钱) 五味子七粒(二钱)。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气敛阴,定喘止渴。
【适应证】①夏季体虚,汗出过多,津液受伤,口干作渴,气短懒言,肢体倦怠,眩晕少神,脉象虚数。②呛咳气短,久咳不止,肺虚阴伤,而见口十舌燥、白汗口渴、脉象虚软等症。③气阴虚甚,短气,白汗,肢冷,脉微欲绝。
【方义】人参补气益肺,并能生津;麦冬养阴润肺,并能清心;五味子敛汗,并能生津润肺。这三味药,一补一清一敛,而且都能生津,因此,具有生津止渴、补气敛汗的作用。临床上不仅可治暑天汗出过多、津伤气耗之证,而且还用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气阴两虚,津液不足,尤其是气虚肺阴不足之证。所以编者将原方歌“保肺清心治暑淫”一句,改为“保肺生津补气阴”。这样一改,本方的适应范围就比较切合实际而不限于治疗暑淫了。
古人认为,本方用治“气阴虚甚,短气,脉微欲绝”的病危之症,可使脉绝复生,故名“生脉散”。方歌“病危脉绝急煎斟”一句,即指此而言。编者认为,本方若用于脉绝之症,人参的用量必须加大到六至八钱,才能速效。本方所以复脉的机理:是在于肺朝百脉,心主血脉,而本方补肺益气、清心生津,心肺得以补益,则气血充盈而脉自复。
对于久咳肺虚阴伤之证,如果咳嗽有痰,微有气喘,可于本方中加杏仁三钱,橘皮一钱半(名五味子汤,见《类证活人书》),以利气止咳化痰。
小建中汤
(附方: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十四味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
增入黄芪名亦尔[12],表虚身痛效无过。
又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损起沉疴[13],
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夏苁蓉仔细哦[14]。
【来源】《伤寒论》。
【药物】桂枝(去皮)三两(二钱) 甘草(炙)二两(一钱半) 大枣(擘)十二枚(六枚) 芍药六两(四至五钱) 生姜(切)三两(三钱) 饴糖一升(一两)。
【用法】水煎,去滓,加入饴糖溶化,分两次服。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适应证】腹痛(腹中急痛,产后腹痛),重按、久按或得温熨后则痛减,脉象弦涩。
【禁忌】阴虚火旺者忌用。
【方义】本方是桂枝加芍药汤与饴糖组成。饴糖配甘草、桂枝,能温中补虚;饴糖、甘草合芍药,可和里缓急。由于其功能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健强中焦脾胃,所以叫作“建中汤”。
本方所适应的“腹痛”,是属于“虚寒”性的。假若实性腹痛,痛时拒按,则非其所宜。本方还可用治“心中悸而烦”“虚劳里急”诸症,但必须是属于中阳虚者,方为适宜。
附方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是小建中汤方加黄芪一两半(三至四钱),以补虚固表。适用于虚劳里急,阳气虚弱,呈现腹痛、少食,表虚自汗,肢体倦怠酸痛(或身重),脉迟弱者。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是黄芪建中汤去甘草、饴糖,减少芍药用量,加重生姜用量,以增强走表之力。主治血痹身体不仁、肢体疼痛等症。
十四味建中汤:是十全大补汤加附子、麦冬、半夏、苁蓉所组成。其适应证:一是“阴斑”,一是“劳损”。所谓阴斑,是由于中阳不足,气血两亏,或过服凉药,损伤正气所致,其斑色淡红隐隐,或色青发暗,与阳斑紫赤色鲜者不同。所以治疗阴斑不能与阳斑一样应用寒凉清热剂,而只宜用本方温补气血,引火归原。所谓劳损,是指久病阳衰之证;如系阴虚火旺之虚劳,则绝非本方所宜。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苡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白扁豆一斤半(姜汁浸去皮,微炒) 人参二斤 白术二斤茯苓二斤 甘草二斤 炒山药二斤 莲子肉一斤 桔梗一斤 薏苡仁一斤 缩砂仁一斤 陈皮一斤半。
【用法】研成细末,每服三钱,枣汤调下,每日两次。
【功效】健脾渗湿,益气调中。
【适应证】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形体瘦弱.四肢无力,朐脘饱满不宽,或有吐、泻.或腹有微痛,脉象细弱。
【方义】本方是五味异功散加味组成。异功散功能补脾益气,加扁豆、山药、薏苡仁、莲子肉,是加强补脾渗湿的作用;加砂仁,是在于助陈皮调气行滞;加桔梗,既取其清润保肺,又借其载补药上浮以补肺。诸药综合作用,既能补脾,又可保肺。所以本方不仅可治单纯脾胃虚弱的脘饱、腹泻等症,而且适用于肺病发展到脾虚脘痞、便溏食少等症,即所谓培土生金之意。
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枣姜随。
【来源】《内外伤辨惑论》。
【药物】黄芪二两(四至五钱) 人参一两(二钱) 半夏一两(一钱半) 甘草(炙)一两(一钱) 羌活五钱(二钱) 独活五钱(二钱) 防风五钱(一钱半) 炒白芍五钱(二钱半) 陈皮四钱(二钱)炒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柴胡三钱(八分) 黄连二钱(六至八分)。
【用法】加生姜(一片),大枣(二枚),用水煎服。
【功效】补气、升阳益胃,除湿镇痛。
【适应证】脾胃虚弱,口苦不思饮食,食不知味,湿盛而大便溏泻,腹部痞胀(或痛),小便混浊,身体沉重,肢节酸痛,倦怠嗜卧,或有恶寒。
【方义】本方是“六君子汤”合“痛泻要方”加味所组成的一张复方。方中六君子汤补益脾胃,助阳化湿;黄芪补肺益气固表,姜、枣发散和表,协同黄芪治疗表虚;羌活、独活、防风、柴胡,祛除内外湿邪、升举清阳而镇痛;泽泻、茯苓利小便、泻湿热而降浊,并少佐黄连,苦降燥湿;芍药敛阴,调和营血,以免诸祛湿药之燥甚伤阴。同时陈皮、芍药、防风、白术四药组合为痛泻要方,功能泻肝益脾,止痛止泻。诸药配合,健脾益胃,升清降浊,补气固表,祛湿镇痛。古人把这种功能概括起来,称为“补中有散,发中有收”,是有一定道理的。所谓“补中有散”,是指既有六君补中,又有羌、独、防风、柴胡,升阳祛湿散发;“发中有收”,是说升阳发散之药,又依赖黄芪、芍药固卫、敛阴之收,以防发散伤气。于此可见,升阳益胃汤证的原因错综复杂,既为脾胃虚弱,湿邪内生,又兼表虚、卫气不足,湿邪外袭。这就不得不于方中用较多的药物,多方兼顾了。
人参蛤蚧散(新增)
人参蛤蚧散神奇,定喘消痰补肺资,
杏去皮尖甘草炙,茯苓知贝与桑皮。
【来源】《卫生宝鉴》。
【药物】蛤蚧一对(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换水,洗去腥气,酥炙黄色) 杏仁五两(炒,去皮尖) 炙甘草五两 人参 茯苓 贝母 桑白皮 知母各二两。
【用法】研极细末,瓷器装盛,每日吞服二三次,每次八分,米饮汤送下。
【功效】补肺益气,化痰定喘。
【适应证】久病咳嗽,上气喘满,咳唾脓血,胸中烦热,身体羸瘦或遍身浮肿,脉浮而虚,渐成肺痿失音。
【禁忌】时感新咳,以及痰热壅盛所致的喘咳都忌用。
【方义】本方对久病体虚,咳嗽气喘,胸中烦热,或咳唾脓血,或痰中带红,或面肢浮肿,脉象虚浮,舌苔薄白、质淡诸症,最为适合。蛤蚧功能温补肺肾,益精定喘,善疗肺痿、肺痈;人参专于补气益血,滋阴生津,能治虚劳咳喘,二者是本方的主药。杏仁、贝母化痰宁咳;桑皮、知母泻肺清热。四药对肺热咳嗽、胸中烦热,最为有效。茯苓、甘草补中渗湿。同时茯苓配桑皮,又能利水消肿;贝母配知母为“二母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可治肺痨咳嗽;甘草合贝母能润肺止咳。本方配伍非常严密周到,所以临床应用,屡奏佳效。
编者根据人参蛤蚧散的方意,拟订了一首“定喘散”,用治虚性气喘(包括心脏性喘息、肺气肿及支气管扩张的喘咳),可以制止喘逆,减少痰量。方用红人参五钱,蛤蚧一对(去头足),米炒北沙参、五味子各五钱,麦冬、化橘红各三钱,紫河车八钱,共研细末,每服三分,一日三次。如服后效不显,可稍增加其用量。如气喘不在发作期间,可持续服用小量,以控制病情,防止复发,巩固疗效。
妙香散
妙香山药与参芪,甘桔二茯远志随,
少佐辰砂木香麝,惊悸郁结梦中遗。
【来源】《苏沈良方》。
【药物】山药二两 人参 蜜炙黄芪 茯苓 茯神 炒远志各一两 桔梗三钱 甘草二钱 辰砂二钱 木香二钱五分 麝香一钱。
【用法】研极细末,后入麝香拌匀,每服二钱,不拘时用温酒、白汤或莲肉汤送下。
【功效】补气安神,解郁和脾。
【适应证】①精神恍惚,惊悸郁结,虚烦不寐,盗汗遗精。②妇人产后心神颠倒,言语错乱,如见鬼神。
【方义】本方出白《苏沈良方》,汪切庵把它误作王荆公之方.今已更正。王荆公的妙香散,较本方多龙骨、益智二味,少黄芪、木香、麝香三味。两方主治略同,均可用于惊悸怔忡、精神恍惚、虚烦不寐、盗汗遗精等症。但工荆公的妙香散治疗遗精,重在固涩,而本方则重在补气.两方的治疗机理不同。补气因何可治遗精?盖气为人身生理机能活动的动力,气虚功能减弱.则神不守而精不固,呈现精神恍惚、虚烦不寐、遗精等症。所以方用山药健脾胃,补肺肾,人参、黄芪、甘草补气和中.并用二茯、远志、辰砂镇静安神、宁心,且远志又能交通心肾。气壮神宁,心肾交泰,精气神相依,自然精固。由于气虚易于功能呆滞,出现气郁不舒的现象.所以方中又用桔梗开肺舒气,并少佐木香、麝香。理气开郁。总的说来,本方的主要功能是补气安神,所以对妇人产后气虚,而见心神颠倒、言语错乱等症,用之也很适宜。
根据临床体会,本方主治重点在于惊悸,精神恍惚,虚烦不眠。运用时宜加龙骨三钱.牡蛎四钱。二药既能镇惊安神,又可同气涩精,加之可以提高疗效。此外,麝香一味可去,因其在本方中只是一味佐使药,并非十分必要,且其售价高昂。
益气聪明汤
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芪黄柏并,
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
【来源】《东垣试效方》。
【药物】人参五钱 黄芪五钱 蔓荆子三钱 葛根三钱 黄柏二钱(如有热烦乱,春月渐加,夏倍之。如脾虚去之,热减少用) 白芍二钱 升麻钱半 炙甘草一钱。
【用法】水煎,分两次服。
【功效】补气升阳,聪耳明目。
【适应证】气虚.清阳不升,头昏.视力减退,或耳聋耳鸣。
【方义】本方所治耳聋目障证候.是由于饮食劳役,脾胃受伤,中气不足所致。人参、黄芪、甘草,补脾胃,益中气;葛根、升麻、蔓荆子,鼓舞胃气.升发清阳,上行头目。中气既足,清阳得升,则眼、耳、鼻、喉通利不闭得以聪明。古人说目为肝窍,耳为肾窍,故并用白芍敛肝和血,黄柏补肾生水,以平肝滋肾。
四物汤
(附方:八珍汤、十全大补汤、胃风汤)
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15]此方通。
八珍合入四君子,气血双疗功独崇。
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补方雄。
十全除却芪地草,加粟煎之名胃风。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当归三钱 熟地黄三钱 白芍二钱 川芎一钱半。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血调经。
【适应证】①冲任虚损,月经不调,经期腹痛,量少不畅,脉象细小。②血虚而有瘀滞。
【禁忌】脾胃虚寒泄泻、饮食减少者不宜用。
【方义】四物汤是补血兼能活血的方剂,并不是补血的专剂。所以柯韵伯说它是“肝经调血之专剂,非心经生血之主方”。方中当归补血和血,熟地黄补血滋阴,二物重在补血;白芍活血和营,川芎行血中之气,二物重在行血。血虚者宜于补血,瘀滞者宜于行血,凡是月经不调、崩中漏下等症由于血虚兼有瘀滞者,都宜使用四物汤治疗。
附方 八珍汤(《六科准绳》):是四物汤合四君子汤,功能补养气血,治疗心肺虚损,脾胃不足,气血两亏,而见形体消瘦、肌肤萎黄无华,或虚热烦躁,或胸膈不快、饮食少思等症。
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八珍汤加黄芪、肉桂组成。十全大补汤的功用有二:一是用作峻补剂,治疗阴盛于内,虚阳外浮,出现烦躁、身热面红、脉大按之虚软或自汗等症;一是用作平补剂,治疗气血阴阳诸虚以及痈疽因气血虚少而不易化脓,或脓液稀少、不易收口等症。前者必须用大剂量作煎剂,才能取效;后者只需用常量,即可获效,且多作膏剂或丸剂服用。
胃风汤(《卫生易简方》):是十全大补汤去黄芪、熟地黄、甘草,加粟米一味。适用于胃肠机能虚弱,风冷内袭,脘腹胀满,饮食减少,腹痛肠鸣,下利泄泻,或妊妇久泻不止等症。不过,胃风汤中当归一药具有滑润之性,能够助泻,对于虚冷性泄泻腹痛,不太适宜;最好去当归,加砂仁、木香以理气祛寒止泻。如果必须使用当归,应用酒炒,以去其滑润之性。
当归补血汤
(附方:玉屏风散)
当归补血有奇功,归少芪多力最雄。
更有芪防同白术,别名止汗玉屏风。
【来源】《内外伤辨惑论》。
【药物】炙黄芪一两 当归二钱。
【用法】水煎,一次服。
【功效】补气生血。
【适应证】①劳役或月经、生产之后,症见肌肤燥热,面赤,口干烦渴,脉洪大,按之无力。②血虚气弱,肢体疼痛,甚或麻痹不仁,脉涩或浮而虚。
【方义】当归补血汤,顾名思义,是专为补血而设。但方中不以补血的当归为主,而以比当归用量大五倍的黄芪补气为主,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人身气血常是相须相随,血虚气无所附,便可导致气虚,所以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增强生理机能,从而使气固血生(阳生阴长)。临床上常用本方治疗失血过多,血亏而气虚之证,即取此意。
本方适应的第一种证候,是由于“血虚生热”所致。其见证类似白虎汤证,但实与白虎汤证不同。白虎汤证属于阳亢津伤的实证,口干必然喜欢多饮,脉洪大必然有力;而本汤证是属于血虚伤气的虚证,口虽干而不喜多饮,脉虽洪大而按之无力。这是两汤证的辨别要点。如果辨证不明,将两方错用,必然要导致医疗事故。
本方适应的第二种证候,是由于血虚,卫气不固,风邪侵害所致,即《内经》所谓“血痹”之证。其治疗应当补气益血,气血旺盛,肌腠生理功能加强,则邪风自去,麻痹自除,所以应用本方补气生血,最为适宜。
其次,过敏性紫癜病,呈现面色苍白,神怯气短,四肢皮肤有较多的出血性紫斑,脉迟缓,苔薄或光滑,质淡无华,甚则鼻衄、便血等一派血虚气弱、气不摄血的虚寒征象者,用当归补血汤补气以养血、摄血,加巴戟天、炮姜炭助阳祛寒,加炙甘草、生姜、大枣和调营卫,每可获效。如果上部出血甚者,可加藕节炭、郁金;下部出血甚者,可加牛角腮、地榆炭;紫癜不易消退者,可加益母草、炙僵蚕。但如若属于火燔营热的实热型者,则本方绝不宜用,而应以犀角地黄汤加减为治。
附方 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是当归补血汤方去当归,加防风一两,炒白术二两。方中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走表驱邪而不伤气。同时,白术健脾扶正,安内攘外。三药配合,既可用治气虚表弱,自汗不止,易感风寒,又可用于气虚感受风邪,自汗不解,禁不起表药发散的患者。本方用于气虚自汗,可为散剂常服,每服三至四钱;如果用治气虚感冒自汗者,应改作煎剂。
人参养营汤
人参养营即十全,除却川芎五味联,
陈皮远志加姜枣,脾肺气血补方先。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人参一钱 陈皮一钱 黄芪(蜜炙)一钱 桂心一钱当归一钱 白术一钱炙甘草一钱 白芍一钱半 熟地黄七分 五味子(炒)七分 茯苓七分 远志五分。
【用法】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食前服。
【功效】益气补血。
【适应证】①脾肺气虚,荣血不足,呈现惊悸、健忘,虚热、自汗.小便赤涩,食少无味,身倦肌瘦,皮肤枯燥,或毛发脱落者。②溃疡血气不足,以致寒热不退,肢体倦怠.消瘦.面黄,食少气短,疮口不敛者。
【方义】本方是补养气血的专剂。柯韵伯说:“补气药品宜加行气药,则其效益佳;补血药品宜去行血药,则其效益宏。”本方是四君子汤加陈皮行气之品,四物汤去川芎行血之药,可见它补气、补血的功效比八珍汤更好。同时,用五味子配合参、芪敛汗、固表以强外,用远志化痰安神以安里;外强里安,便有利于气血两牛。
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来源】《济生方》。
【药物】人参二钱 炒白术二钱 茯神二钱 枣仁(炒)二钱龙眼肉二钱 蜜炙黄芪一钱半 当归一钱 远志一钱 木香五分 炙甘草五分。
【用法】加生姜一片,红枣二枚,煎服。
【功效】补气益血,安神定志。
【适应证】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怔忡健忘,惊悸,盗汗,失眠,或血虚发热,肢体倦怠,食不知味,舌质淡红,脉虚细或细涩。②脾虚不能统血,以致吐血、衄血,或皮下发生出血紫斑,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者。
【方义】本方是四君子汤和当归补血汤加味组成。方中人参、白术、黄芪、甘草四味,甘温,补气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肉四药,甘温酸苦,补心益脾(心为脾之母),安神定志;当归滋阴养血,木香行气舒脾,二物既理血中之滞,又助参、芪补气。气壮脾强,则能摄血统血,使诸血统归于脾,所以汤名归脾。
本方的适应证,一是由于心脾不足,影响神志,一是因为脾虚失统,诸血妄行。前证用本方,主要是取其养心宁神,即所谓“心气壮则神自宁”之意;后证用本方,主要是在于补脾摄血,即所谓“脾气强则血可统”之意。由于本方补养气血的功能中正平和,临床上还常用它作为平补剂,以调补体弱而气血不足者。
养心汤
养心汤用草芪参,二茯芎归柏子寻,
夏曲远志兼桂味,再加酸枣总宁心。
【来源】《证治准绳》。
【药物】蜜炙黄芪一两(三至四钱) 茯苓一两(二钱) 茯神一两(二钱) 当归一两(三钱) 川芎一两(一钱) 半夏曲一两(二至三钱) 炙甘草一钱 柏子仁(去油)二钱 酸枣仁(炒)二钱半 远志(去心炒)二钱半 五味子二钱半 人参二钱半 肉桂二钱半(一钱)。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血养心,安神定志。
【适应证】心血虚少,神气不宁,怔忡惊悸,或神倦、失眠,多梦、自汗。
【方义】本方既能养心补血,又能安神定志,对于心虚血少、神志不宁的患者,很为适用。方中人参、黄芪,强壮心气;当归、川芎,养心、补血和血;茯苓、茯神、远志、柏子仁、枣仁,镇静、宁心安神;五味子生津敛汗,收摄耗散之心气;半夏合远志,祛除扰乱心经之痰涎;肉桂引导诸药入心经;甘草和中,协和诸药。
金匮肾气丸
(附方:济生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七味都气丸、八仙长寿丸、知柏八味丸、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参麦地黄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怀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16]。
济生加入车牛膝,二便通调肿胀除。
钱氏六味去附桂,专治阴虚火有余。
六味再加五味麦,八仙都气治相殊。
更有知柏与杞菊,归芍参麦各分途。
【来源】《金匮要略》。
【药物】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四两 山药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肉桂四两 炮附子一两。
【用法】研成细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次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五丸(二至三钱),每日二次。
【功效】温补肾阳。
【适应证】①腰部酸痛,下肢软弱,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增多,尿后余沥不尽.脉细弱。②消渴饮水(下消),小便反多,饮水多少,小便多少,即所谓“饮一溲一”者。③老年人易于气短,胸有痰饮,咳嗽气喘,或足胫微肿,时有冷感,脉象沉细。④脚气,从足到膝麻痹冷痛,并上入少腹不仁,脉细迟。⑤妇女妊娠“转胞”,小便不利,下气上逆,气喘不能平卧。⑥肾虚火不归经,大热烦渴,目赤唇裂,舌上生刺,喉如烟火熏灼,足心如烙,脉洪大无伦,按之微弱。⑦肾中虚火上炎,以致口腔(舌面)、咽部糜烂,碎破疼痛,脉虚数,尺脉不任按,服用清凉滋阴药无效而反剧者。
【方义】金匮肾气丸,又名八味肾气丸,或称附桂八味丸。它是一张适应范围广而疗效好的常用方剂。它的功能是温补水中之火———肾中真阳,即古人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方中肉桂、附子,温壮肾阳,引火归原,山萸肉温补肝肾,熟地黄滋补肾阴,山药补脾固肾,苓、泽、丹皮,利尿而泻湿热。各药配合起来,既能壮阳,又能补阴,既能补虚,又能清利湿热。怎么理解它的功能是温补肾阳呢?我们知道,肾中阴阳互相为用,对于肾阳虚者如果单用壮阳益火之药,必然损伤其阴而使肾阳无所依附,所以必须在壮阳益火药中偶以滋阴补肾之品,益阴以摄阳;又由于肾气不足每致湿热潴留,所以方中配用清利湿热之品,使湿邪清除,补药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显然,本方诸药配合起来,其总的作用不外“温补肾阳”。后世方往往纯补纯泻,配合上殊不及古方之周到。
上述虚劳腰痛、消渴、老年喘咳、脚气、妊娠转胞,以及大热烦渴、口腔糜烂诸症,只要确属肾阳虚微者,都可用本方治疗。不过,对于脚气、足膝麻痹冷痛者,通常多用桂枝代替肉桂,因为桂枝更能温经通络。对于老年肾阳不足、肾不纳气的喘咳在发作期间,多于本方中加入五味子,以收摄肾气,或再少佐麻黄,以辛散痰饮,则效果更为显著。对于虚火浮越,大热烦渴一证,宜稍加重附子和肉桂的分量,或加用人参以补气,则取效更为迅速。
附方 济生肾气丸(严用和方):是金匮肾气丸加车前子、牛膝二味,以增强利尿补肾作用。主治肾阳虚微,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或有腹胀,大便溏泻,痰多作喘等症。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是金匮肾气丸去附子、肉桂二味。功能滋阴补血,治疗肝肾不足,真阴亏损,精血枯竭,形体消瘦,面色少华,腰痛足酸,或自汗盗汗,发热咳嗽,或痰中带血,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或夜梦遗精,便血,或消渴淋沥,舌燥喉痛,虚火牙痛诸症。
七味都气丸(《医宗己任编》):是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一味。功能滋肾纳气,治疗阴虚咳嗽,水泛为痰,甚则津液枯竭,喘不得卧,咽喉燥痛声哑。
八仙长寿丸(《医级》):是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二两、麦冬三两。主治阴虚劳损,咳嗽吐血,潮热盗汗,夜梦遗精等症。
知柏八味丸(《医宗金鉴》):是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各二两。功能滋阴壮水,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阴虚火旺,劳热骨蒸,虚烦,盗汗,口干舌燥,或咽喉疼痛,尺脉独大。
杞菊地黄丸(《医级》):是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甘菊花各三两。主治肝肾不足,视力减弱,或迎风流泪,怕日羞明,甚或目赤肿痛。并可用治肝肾阴分亏损,头晕足软,潮热盗汗。
归芍地黄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是六味地黄丸加当归、白芍组成。功能滋阴、补血,治疗肝肾真阴不足,相火内动,头眩耳鸣、午后潮热,或两胁胀痛、手足心热等症。
参麦六味丸(《饲鹤亭集方》):是六味地黄丸加人参、麦冬组成。功能滋阴生津、益气。治疗肺肾两亏,出现内热口燥、咳嗽气喘以及阴虚劳热等症。
右归饮
(附方:左归饮)
右归饮治命门衰,附桂山萸杜仲施,
地草怀山枸杞子.便溏阳痿服之宜。
真阴亏损除附桂,杜仲易芩称左归。
【来源】《景岳全书》。
【药物】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 山药二钱枸杞子二钱杜仲二钱 山茱萸一钱 炙甘草一二钱 肉桂一二钱 制附子二三钱。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补肾阳。
【适应证】①肾阳不足,腰痛,下肢软弱.常觉怕冷,或肾气不能收摄,小便增多,淋沥不尽,精衰无力,阳痿不举。②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饮食少进,大便不实。
【方义】右归饮是附桂八味丸去苓、泽、丹皮.加枸杞子、杜仲、炙甘草而成。附桂八味丸是补巾寓泻的方剂,功能温补肾阳,利水渗湿,而右归饮则单纯为补,多用治命门火衰之证,远没有附桂八味丸适应的范围广泛。
附方 左归饮:根据《景岳全书》(岳峙楼藏版)记载,为右归饮去附、桂、杜仲,加茯苓一钱半。但从严苍山氏所编方歌“左归饮主真阴弱,附桂当除易麦龟”二句来看,方中多麦冬、龟甲胶二味,并且有杜仲无茯苓。这恐怕是严氏另有所本,或许是一时之误。现依照《景岳全书》原本将严氏原编的那两句方歌改为“真阴亏损除附桂,杜仲易苓称左归”。
左归饮与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只相差两味,即前者多枸杞子、炙甘草,无泽泻、丹皮,而后者正相反。所以二方证可以互为参考。一般认为,左归饮的滋补作用比较专一,而适应范围较小,临床上多用治肾水不足,虚热往来;口燥舌干,自汗盗汗,腰酸腿软,或肝虚头晕,眼花耳鸣。
此外,右归饮加鹿角胶、菟丝子二味,作为丸剂,名叫“右归丸”,其强阳益肾的作用较右归饮更大。左归饮去茯苓,加牛膝、鹿角胶、龟甲胶三味,作为丸剂,名叫“左归丸”,其滋阴壮水的力量比左归饮更强。这两张方子也都出自《景岳全书》,临床上经常采用。
还少丹
还少温调脾肾寒,茱怀苓地杜牛膝,
苁蓉楮实茴巴枸,远志菖蒲味枣丸。
【来源】《杨氏家藏方》。
【药物】山萸肉一两怀山药一两半 茯苓一两 熟地黄二两杜仲一两 牛膝一两 苁蓉一两楮实一两 小茴香一两 巴戟天一两 枸杞子一两半 远志一两 石菖蒲五钱 五味子一两。
【用法】大枣一百粒,和姜煮,去皮核,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淡盐汤下,一日两服。
【功效】温补脾肾。
【适应证】脾肾虚损,饮食无味.身体瘦弱,神衰力乏,腰膝痉软,或遗精白浊,阳痿早泄。
【方义】肾中命门之火,为先天真阳,主持生殖和消化等系统的功能活动。命门火衰,一则可使肾虚不能作强,以致阳痿早泄,遗精白浊;一则无以熏蒸脾胃,以致脾阳相继虚微,饮食无味,精气日衰。苁蓉、巴戟天、茴香,入肾经,共补命门相火,使火旺土强,脾能健运;熟地黄、枸杞子,滋阴壮水,使水足自然济火,而不亢不害;牛膝、杜仲,补肾以强腰膝;茯苓、山药,渗湿以健脾土;山萸肉、五味子,生肺液而固精;楮实助阳补虚,合五味子收敛涩精;远志、菖蒲,通心气以交肾;大枣润肺强脾,补气益血。诸药配合起来,可治命门火衰,导致脾肾阳虚,尤以肾虚为甚之证。若脾虚较甚,服用此方胃口反而更差者,宜加砂仁、陈皮二药,利气舒脾,促进消化吸收,以使补药滋而不腻。
斑龙丸
斑龙[17]丸用鹿胶霜,苓柏菟脂熟地黄,
等分为丸酒化服,玉龙关下[18]补元阳。
【来源】《医统》。
【药物】鹿角霜八两 鹿角胶八两 菟丝子八两 补骨脂四两柏子仁八两 熟地黄八两 茯苓四两。
【用法】共研细末,酒化鹿角胶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三至四钱),空腹时盐汤或温酒送下。
【功效】补益元阳。
【适应证】肾亏真阳不足,腰软脚弱,阳痿早泄,滑精.或小便增多,淋沥不尽,或自汗心悸,或老年阳虚,气力衰微,时常怕冷。
【禁忌】真阴亏损,虚火上乘,口干咽燥,潮热盗汗,夜梦遗精,以及脾虚食少腹泻者忌用。
【方义】本方峻补元阳,对于真阳不足呈现阳痿早泄、滑精,或肾虚不能收摄,小便增多、淋沥不尽诸症,用之多效。方中鹿角、补骨脂,大补精髓,强壮肾阳;熟地黄、菟丝子,滋补肝肾,益阴配阳;柏子仁养心安神,交通心肾;茯苓渗湿扶脾。
龟鹿二仙胶
人参枸杞和龟鹿,益寿延年实可珍。
【来源】《证治准绳》。
【药物】鹿角十斤龟甲十斤枸杞子二十两人参十五两。
【用法】煎熬成膏,每服三钱,食前开水送下,早晚各一次。
【功效】补阴益阳,调养精神。
【适应证】瘦弱少气,夜梦遗精,阳痿早泄,或精神疲乏,四肢无力,视力减退.脉象细弱。
【方义】鹿角纯阳,龟甲纯阴,二者为异类“血肉有情”之品,补性特别强甚,能峻补阴阳以生气血;人参大补元气,枸杞子滋阴助阳。四药合为阴阳气血交补之剂。临床上多把它用作平补剂.调补肝肾阴阳亏损而兼有气血不足,呈现阳痿早泄、夜梦遗精、形体瘦弱,精神疲乏等症。
河车大造丸
河车大造膝苁蓉.二地天冬杜柏从,
五味锁阳归杞子,真元虚弱此方宗。
【来源】吴球。(王晋三加减)
【药物】紫河车一具 熟地黄二两 生地黄一两五钱 灭冬七钱当归七钱 枸杞子一两五钱 牛膝七钱 杜仲一两 五味子七钱 淡苁蓉七钱 黄柏(盐水炒)七钱 锁阳七钱。
【用法】制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盐汤送下。
【功效】滋阴壮阳。大补真元。
【适应证】①虚损劳伤,阴阳亏损,气血不足,出现咳嗽、潮热、自汗、盗汗、夜梦遗精、肌肉消瘦等症。②老年气血衰少,精衰神疲,腰腿软弱。
【禁忌】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忌用。
【方义】河车大造丸是一张大补阴阳气血,尤以补阴为甚的方剂。临床常用它治疗虚劳阴阳亏损,阴亏较甚,咳嗽潮热,夜梦遗精,但也可用治老年精衰神疲之症。所谓大造者,盖言其作用之大.有补损为强、转老还少等再造之功。方中紫河车,大补精m;熟地黄、当归.滋阴补血;牛膝、杜仲、枸杞子,补益肝肾,强健腰膝;锁阳、苁蓉,补肾益精.温壮肾命之火;天冬、五味子,补肺、润肺、敛肺;生地黄、黄柏.滋阴清降虚火。根据《医方集解》记载.吴球原方用砂仁、茯苓各六钱,与地黄同制,非常合理。嗣由王晋=二加减,除去砂r、茯苓,殊不够妥当。因砂r、茯苓配制地黄,可使地黄补而不腻,易于消化吸收。这在临床应用时,必须加以注意。
虎潜丸
虎潜脚痿是神方,虎胫膝陈地锁阳,
龟甲姜归知柏芍.再加羊肉捣丸尝。
【来源】《丹溪心法》。
【药物】黄柏(盐酒炒)三两 知母(盐酒炒)三两 熟地黄三两 酥炙虎胫骨一两 酥炙龟甲四两 锁阳一两半 当归一两半 牛膝二两 酒炒白芍二两 陈皮二两 干姜五钱 羊肉二斤。
【用法】将羊肉用黄酒煮烂和药捣匀,晒干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腹时淡盐汤下。
【功效】补阴清热,健强筋骨。
【适应证】肾阴不足,精血虚亏,筋骨痿软,步履艰难,甚至腿足瘦削,或骨蒸劳热。
【禁忌】痿证体重跗肿,由于湿热者忌用。
【方义】虎潜丸是大补阴丸(龟甲、熟地黄、知母、黄柏——丹溪方)加味而成,适用于肾阴不足,筋骨痿弱。如果痿证属于痰湿、风寒者,则非此方所宜。大补阴丸,滋补肾阴,清降虚火;当归、芍药,养血补肝;虎胫骨益精壮阳,养精润燥,强健筋骨;牛膝引诸药下行,强壮筋骨;陈皮利气,干姜通阳,二药温养脾阳.促进消化吸收,使诸滋阴药滋而不腻;羊肉大补.与上药配合,以使气血调和.阴阳相济。
七宝美髯丹
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膝茯苓俱,
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肾肝精血虚。
【来源】邵应节。
【药物】何首乌(黑豆拌,九蒸九晒)二斤 白茯苓(乳拌)半斤 牛膝(酒浸,同首乌第七次蒸第九次)半斤 当归(酒洗)半斤 枸杞子(酒浸)半斤 菟丝子(酒浸.蒸)半斤 补骨脂四两(黑芝麻拌炒)。
【用法】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制药勿犯铁器。每服一丸(三钱)至二三丸(五至六钱),空腹时细嚼,温酒或开水送下。忌服萝卜、猪血、醋等。
【功效】补益肝肾。
【适应证】①肝肾不足,气血虚少,肌肉消瘦,须发无华,易于脱落。②手足心发热,夜梦遗精,腰腿酸软。③妇女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带下稀薄。④消渴,小便淋沥。
【方义】本方所以能够乌发美髯,是在于它有补益肝肾的作用。所以本方不独适用于头发黄白,易于脱落,而且可治一切其他肝肾不足的病证。方中何首乌涩精固气,补益肝肾;茯苓交心肾.渗利湿热;牛膝强筋骨,并可引药人肾;当归养血,枸杞子养阴,柔肝益肾;菟丝子补益三阴,增强卫气;补骨脂助命门之火,温暖丹田。诸药配合,强壮肝肾。肝肾得以强壮,则水火相交,气血调和,而肝肾不足所导致的各种病证就自然消失了。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
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来源】《伤寒论》。
【药物】甘草(炙)四两(三至四钱) 桂枝三两(去皮)(一至二钱) 生地黄一斤(六至八钱) 人参二两(一钱半至二钱) 阿胶二两(三钱) 麦冬半斤(去心)(四至五钱) 麻仁半升(三钱)大枣(擘)三十枚(十枚) 生姜(切)三两(二钱)。
【用法】用水、酒各半煎取药汁,然后把阿胶投入烊化,分两次服用。
【功效】滋阴养血,复脉。
【适应证】①阴虚血少,心悸亢进,脉象结代,中有歇止,舌干咽燥,虚弱少气,或大便困难,舌光少苔(或干而不荣)。②虚劳肺痿,久咳不止,唾涎多,咽燥口干,痰中带血.短气心跳,虚热心烦,盗汗,身体瘦弱,多梦失眠,脉象虚数。③温热病中后期.阴虚津伤者。
【方义】本方功能滋阴、补血复脉,主治脉结代,心动悸,所以又叫“复脉汤”。方中炙甘草配桂枝,既能温经通脉,又可建中益胃,以资脉之本源(胃为生脉之源),为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要药;人参、地黄、阿胶、麦冬、麻仁、大枣.养阴润燥.补气益血,以充脉之本营;且桂枝合生姜,又能通调营卫,振奋胃阳,以使滋补之药滋而不腻。
本方用治虚劳肺痿,阴分不足者,可以适当加重滋阴药品的用量,而减少姜、桂的用量,以增强滋阴的作用。此外,在温热病过程中,如果需用本方滋阴润燥,宜除去姜、桂二味.以免其辛燥伤阴。吴鞠通的加减复脉汤,就是本方去姜、桂、参、枣.加芍药一味而成。加减复脉汤主治温病阴伤,身热面赤,脉虚大,手足心热诸症。
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柏枣仁,二冬生地与归身,
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或以菖蒲更五味.劳心思虑过耗真。
【来源】《道藏方》。
【药物】生地黄四两 人参五钱 元参五钱 丹参五钱 茯苓五钱 桔梗五钱 远志五钱 炒枣仁一两 柏子仁一两 天冬一两 麦冬一两 当归一两 五味子一两。
【用法】研成细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临睡前,服用三钱,灯心汤送下。
【功效】滋阴养心,镇静安神。
【适应证】阴虚血少.虚热烦躁,口干咽燥或口舌牛疮,大便秘结,失眠、梦遗、心悸、健忘,精神不振,不耐思虑,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禁忌】阴阳两虚,消化不良,饮食少思.大便溏泻的患者不宜用。
【方义】本方是临床常用的一张疗剂,对于阴虚血少、津液不足所引起的虚热虚烦、口干咽燥、大便秘结、失眠梦遗、心悸健忘诸症,确有良好的疗效。方中生地黄、元参、天冬、麦冬;补阴滋液,生津润燥;丹参、当归补血养心,人参补益心气;朱砂、茯苓、远志、枣仁、柏子仁,宁心安神;五味子合枣仁,收敛心气;桔梗利膈,引药上行。若于方中去五味子,加菖蒲四钱,开心除痰,也叫天王补心丹,治前方虚烦较甚。
此外,根据临床体会,本方对于心脏病,症现眩晕不寐者,用之可缓解临床症状。
一贯煎(新增)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匡,
当归川楝同为剂.肝肾阴虚服此良。
【来源】《柳州医活》。
【药物】北沙参麦冬 当归身各三钱 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甘杞子三至六钱 川楝子一钱半。
【用法】水煎,去滓,温服。口苦燥者,加酒炒川连三至五分。
【功效】养阴清肺,滋肾柔肝。
【适应证】肝肾阴虚,津液亏乏,以致血燥气滞,咽喉干燥,胁肋攻痛,胸腹胀,脉细数或虚弦,舌红光燥者。
【禁忌】胸闷苔腻或兼有停痰积饮者忌用。
【方义】本方是养阴清肺、滋肾柔肝的一张名方,对于肺虚不能生水,肾阴不足涵木,肝木疏泄条达之性紊乱,以致肝气恣肆横逆,而小现的咽干喉燥、胁肋攻痛或胸腹胀种种病症,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必须见到舌无苔,质光红,干燥无津,脉细数或虚弦,方为对证。倘若胁痛脘胀,而舌苔白腻,脉濡细或细滑,多因痰涎湿浊阻遏气机所致,治应芳香行气,温化痰浊,而绝对不宜应用本方。临证之时,必须明辨。
本方沙、麦、归、地、枸杞,生津补血,养阴清肺,滋肾生肝,配合川楝子疏肝利气,则肺行清肃,阴液得充,肝木条达,肝气得平,于是胁痛等症自除。《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说本方是“涵养肝阴无上良药”,殆即指此而言。至于方下指出口苦而燥者加川连,是取其清泻郁火。黄连本属苦燥之性,这里用它与大队养阴之药配伍,反有润燥的作用。这正是辨证用药的巧妙之处.初学者能于此等处多加体会,最为要着。此外,肝阳亢旺者,加生牡蛎(一两),生白芍(三钱);脘胀甚者,加麸炒枳壳(八分),生麦芽(四钱),其效可更好。
黄芪鳖甲散
黄芪鳖甲地骨皮,艽菀参苓柴半知,
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
【来源】《卫生宝鉴》。
【药物】蜜炙黄芪五钱(三钱) 炙鳖甲五钱 天冬五钱(三钱)秦艽三钱 柴胡三钱(一钱半) 地骨皮三钱 茯苓三钱 桑白皮三钱半 紫菀三钱 半半夏三钱半(二钱) 芍药三钱半(三钱) 生地黄三钱半 知母三钱半(二钱) 炙甘草三钱半(一钱) 人参一钱半 桔梗一钱半 肉桂一钱半(一钱)。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阴清热,益气健脾,止咳化痰。
【适应证】虚劳烦热,肢体倦怠,咳嗽咽干,痰少,白汗,食欲不振,或午后潮热,舌淡、尖红赤,脉虚数。
【方义】本方适用于虚劳气阴两虚,尤以阴虚为甚,而现肝旺、肺虚不能清肃的证候。鳖甲、天冬、牛地黄、芍药、知母,滋阴生津,补益肾水,且鳖甲、知母兼能清肺肝虚火;黄芪、人参、肉桂、茯苓、甘草.助阳益气,补肺健脾;紫菀、半夏、桑皮、桔梗,止嗽化痰,且桑、桔并能清肃肺热;地骨皮、秦艽、柴胡,疏肝散热除蒸。总的说来,本方药味较多,具有滋阴生津、疏肝清热、散郁除蒸、清肺止嗽以及补气健脾等多种作用,临床应用时必须随症灵活变通,不必拘执应用全方。
其次,方中佐用肉桂一味.很有深意:不但用它助阳,引虚火归原,并且取其辛热芳香之性,振奋脾阳,促进消化吸收,以免滋阴腻滞诸药泥于中焦不化。这是值得加以学习的一种配伍方法。
秦艽扶羸汤
半夏人参兼炙草,肺痨蒸嗽服之谐[23]。
【来源】《仁斋直指方》。
【药物】柴胡二钱秦艽一钱半人参一钱半 当归一钱半 炙鳖甲一钱半 地骨皮一钱半 紫菀一钱半夏一钱 炙甘草一钱。
【用法】加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功效】滋阴益气,清热除蒸,止嗽化痰。
【适应证】肺痨骨蒸,或觉寒,或觉热,四肢疲乏.体虚白汗,咳嗽,甚或音嗄咳不出声,脉象虚数。
【方义】秦艽扶赢汤和黄芪鳖甲散.二方所治略同,都适用于阴虚肝旺、肺虚不能清肃的证候。所不同者,黄芪鳖甲散证的肺虚咳逆和潮热比秦艽扶赢汤证较甚而已。因此秦艽扶赢汤同样用鳖甲、柴胡、秦艽、地骨皮,疏肝敛阴。清热除蒸;用人参、甘草补气和中,紫菀、半夏止嗽化痰;并加当归养血和血,以助鳖甲养阴,加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解或寒或热之证。
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
【来源】《卫生宝鉴》。高超。
【药物】鳖甲一两(五钱) 地骨皮一两(四钱) 柴胡一两(一至二钱) 秦艽五钱(三钱) 知母五钱(二钱) 当归五钱(三钱)乌梅一个 青蒿五叶(二至三钱)。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阴清热、敛汗。
【适应证】骨蒸潮热,唇红颊赤,口干咽燥,或胁肋胀痛,消瘦,盗汗,呛咳,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方义】本方主治阴虚肝旺,虚火上炎,因此方中重用鳖甲、柴胡、知母、青蒿、秦艽及地骨皮等药,以疏肝解郁,清热除蒸,并用当归一药,和血行血,以助鳖甲疏肝解郁。至于乌梅一味,既能敛肝,又可止汗。
本方在临床上.一定要见到阴虚骨蒸、午后热度上升较高、口干咽燥、胁肋胀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肝旺火升的症状,使用方为合拍。如果阴虚而以肺经症状为主者,应另选他方,本方不宜应用。至于有些医家说本方有“止嗽”的作用.这恐怕是指治疗因为肝火上熏咽喉所引起的轻度呛咳,有时可以取效。若是属于肺痨咳嗽,绝不是本方所能取效,当用麦冬、炙百部、川贝母等药,以清肺止嗽化痰。
紫菀汤
紫菀汤中知贝母,参苓五味阿胶偶[26],
再加甘桔治肺伤,咳血吐痰劳热久。
【来源】王海藏。
【药物】炙紫菀一钱(三钱) 阿胶一钱 蛤粉炒成珠(三至四钱) 知母一钱 贝母一钱 桔梗五分(一钱) 人参五分(一生二钱) 茯苓五分(三钱) 甘草五分五味子二十粒。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肺润燥,止咳化痰。
【适应证】劳热久嗽,口干咽燥,痰中带血,形体消瘦,四肢无力,精神不振。
【方义】本方的治疗重点是补肺润燥,故用紫菀、阿胶为主药,润肺补虚,消痰止嗽,以止肺中出血;并以知贝二母,润燥清化热痰;人参、茯苓,培土生金,补脾益肺;甘草、桔梗,利咽止嗽,载药上行脾、肺;五味子滋补肾水,收敛肺气。
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元参贝母桔甘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咳喘痰血肺家伤。
【来源】《医方集解》。
【药物】生地黄二钱 熟地黄三钱 麦冬一钱半 百合一钱 炒芍药一钱 当归一钱 贝母一钱 生甘草一钱 元参八分 桔梗八分。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阴养血,补肺,止咳。
【适应证】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咽喉干燥疼痛.咳嗽气喘,痰中带血,手足心发热.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禁忌】脾阳不振,大便泄泻,饮食少思的患者忌用。
【方义】百合固金汤,是滋阴补肺,壮水益肾,兼能养血止嗽的方剂。方中生熟二地黄,补肾滋阴,退虚热;元参协同二地黄壮水生津;百合补肺,麦冬润燥清虚热,贝母散肺郁,除痰;当归、白芍,养血、和血、补阴;甘草、桔梗,利咽止嗽,载药上浮。
百合固金汤证如果兼有食纳减少者,可用砂仁八分拌炒熟地黄,或再加陈皮一钱半,因为砂仁、陈皮二药功能理气舒脾,可免地黄滋腻滞于中焦,影响消化吸收。
补肺阿胶散
补肺阿胶马兜铃,鼠黏甘草杏糯停[27],
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咳哽宁[28]。
【来源】《小儿药证直决》。
【药物】阿胶(蛤粉炒)一两半(五钱) 马兜铃(焙)一两(三钱) 炙甘草一两(一钱) 炒牛蒡子一两(二至三钱) 杏仁七钱(三至四钱) 糯米一两(五钱)。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肺清热,滑痰止嗽。
【适应证】肺虚火盛,津液受伤,口干咽燥,痰少嗽出不爽,或痰中夹血,或呛咳微喘,脉象细数。
【禁忌】肺虚无热或表寒咳嗽者。
【方义】本方名为“补肺”,实质上是补中寓泻。所谓补者,是指阿胶养阴补肺,糯米、甘草培土生金;所谓泻者,是指马兜铃、杏仁泻肺降气,清热除痰,牛蒡子宣肺,润燥滑痰。肺阴得补,津液自复,便可使口干咽燥、咳嗽带血自除;肺气得降,痰热能清,即可使咳痰不爽、呛咳而喘得解。补肺和泻肺虽然是两回事,但在这里关系极为密切。由于肺虚邪热袭踞而咳逆上气,必须用兜铃等味泻肺清肃邪热,使邪热清降,补肺的阿胶等药才能充分发挥补肺的作用。这就是古人方名补肺,而药用补中寓泻的道理。近世有些医者,组方往往追求纯补纯泻,殊不及古人配伍之周到。
三、小结
本章共计介绍了方剂33首,附方20首。其中不仅包括补气、补血和补阴、补阳的方剂,并且包括部分专于调补某些脏腑的方剂。
在补气方面,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独参汤三方,虽然都具有补气的作用,但主治重点各有差异。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主治中气虚弱、脾胃运化功能不良所引起的一切病证;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调补脾胃,主治劳役伤脾及清阳下陷所引起的各种证候;独参汤,重用人参,力专补气,治疗一切气虚暴脱,或大失血导致的气脱病变。保元汤和生脉散的功能,适成对比,前者补气温阳,主治虚劳元气不足以及天花气阳两虚之证,而后者滋阴生津、补气,适用于暑季汗出过多,津液受损以及久咳肺虚阴伤等证。小建中汤、参苓白术散、升阳益胃汤三方,则着重于调补脾胃,除小建中汤外,并兼能补气。这三张方子,在适应证方面,各有特点。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适用于虚性腹痛等症;参苓白术散,健脾渗湿,益气调中,适用于脾胃虚弱,微有湿滞,食纳减少,大便溏泻诸症;升阳益胃汤,补气、升阳益胃,祛湿镇痛,适用于脾胃虚弱、内外湿滞、中阳下陷,以致食少便溏或腹痛、体表疼痛等症。人参蛤蚧散和妙香散,一补肺益气,化痰定喘,一补气安神,解郁和脾。前者适用于久病咳喘,身体瘦羸,或咯吐脓血等症;后者可治惊悸恍惚,盗汗遗精等症。此外,益气聪明汤,补气升阳,聪耳明目,用治气虚耳聋目障等症。
关于补血的方剂,主要是四物汤和当归补血汤。四物汤,补血调经,主治营虚血滞,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症;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取阳生阴长之意,主治血虚兼有气虚,或血虚发热,证似白虎,但其脉洪大而按之无力。人参养营汤、归脾汤及养心汤,三方或多或少具有补气补血的功用,并且还都能养心安神。人参养营汤,着重于双补气血;而归脾汤,除能补气补血,调补心脾之外,更能安神定志;养心汤,只是略具补气作用,而主要在于补血养心,安神定志。这是三方的同中之异。
在温补肾阳方面,有金匮肾气丸、右归饮、还少丹、斑龙丸、龟鹿二仙胶、河车大造丸等方剂。其中金匮肾气丸和右归饮虽然都能温补肾阳,但前者补中寓泻,而后者单一于补。所以适应的范围,前方较广,后方较狭。还少丹一方,温补脾肾,适应于脾肾两亏,尤以肾阳不足,以致腰膝酸软、遗精、阳痿早泄、饮食无味诸症。而斑龙丸,是专于峻补元阳的方剂,适用于肾中真阳不足,腰软脚弱,阳痿早泄,滑精等症。龟鹿二仙胶和河车大造丸二方,既能补阴,又能补阳,适用于阴阳两虚的病证。不过后者滋阴壮水的功用,比前者略强。
关于补阴的方剂,六味地黄丸和左归饮二方,可以说是补肾滋阴的主方。不过前者有补有泻,而后者纯补无泻。虎潜丸,补阴壮水,清热,强健筋骨,适用于肾阴不足,湿热下陷,筋骨痿软,或骨蒸劳热。七宝美髯丹,两补肝肾,适用于肝肾不足,须发无华,或遗精、腰腿酸软等症。炙甘草汤,滋阴养血,适用于阴虚血少、心动悸、脉结代,以及虚劳肺痿、久咳不止等症。此外,天王补心丹一方,功能养心滋阴,镇静安神,主治血虚、阴分不足、心悸健忘等症。一贯煎养阴清肺、滋肾柔肝,适用于阴液亏乏、咽喉干燥、胸胁攻痛等症。
在滋阴清肺、除蒸止嗽及补肺方面,共有六首方剂,其中黄芪鳖甲散和秦艽扶羸汤二方所治略同,都适用于阴虚肝旺,肺虚不能清肃的证候。但黄芪鳖甲散证肺虚咳逆较秦艽扶羸汤证为甚。至于秦艽鳖甲散,主治在于阴虚肝旺以致骨蒸、呛咳等症,与前二方所治有别。这三方都用柴胡、鳖甲、知母、地骨皮,都具有散郁除蒸的作用,其中尤以秦艽鳖甲为胜。紫菀汤、百合固金汤、补肺阿胶散三方,都具有补肺止嗽的作用。不过,紫菀汤,补肺兼能益气;百合固金汤,补肺兼能滋阴养血;补肺阿胶散,补肺兼能清热生津。这又是三方的不同之处。
此外,关于附方,大多是在正方的基础上加减而成的。所以有些附方的功用,与所属正方的功用相比出入不大。但也有一些附方与正方的出入很大。例如,金匮肾气丸,本来是温补肾阳的方剂,假使除去附、桂二味,名为六味地黄丸,就成为滋补肾阴的方剂了。可见附方虽然大多是正方的加减,但有时这种加减很有效法的意义,因此附方也值得我们细心体味。
[1]中和义:功用平和,不偏不倚。
[2]比:这里作“和”或“齐”字之义解。
[3]益以:加用。
[4]饵:食饵,又可作服用解;阳虚饵,阳虚的服用。
[5]擅:擅长、专长。
[6]易:更换。
[7]脾神:脾脏功能。
[8]持刚:持,扶助;刚,刚强。持刚二二气.即扶助增强肾气、胃气、肺气。
[9]斟:作动词“取”“用”之意。
[10]腹冷:腹中虚寒冷痛。
[11]瘥:痊愈。
[12]名亦尔:亦,也,作副词;尔,这样,作指示代名词。名亦尔,名称也是这样。联系前文,意即小建中汤增入黄芪。名称也叫“建中汤”,不过在前而冠上“黄芪”二字而已。
[13]沉疴:久病、慢性病,或重病。
[14]哦:吟读。
[15]血家百病:血分的许多病变,如血虚、月经病等。
[16]趋:行。热下趋,意言虚热下行归于本源。
[17]斑龙:鹿的别名。本方重用鹿角,所以名叫“斑龙丸”。
[18]玉龙关下:玉龙原指镂玉为龙。这里作为形容词。玉龙关下,意指斑龙丸功能大补关下元阳(所谓关下,即是脐下三寸的关元穴之下——元阳之处所)。
[19]守真:葆其真元之气。最守真,意即最能保养真元。
[20]气精神:即精、气、神。这三者是人体赖以活动的根本,所以称为三宝。
[21]扶赢:扶是扶助,赢是虚弱。扶赢,就是扶助虚弱的意思。
[22]偕:同用。
[23]谐:和谐,意指服用本方之后,可使劳嗽诸症平和。
[24]合:合用、配合。
[25]高:指本方止嗽除蒸敛汗的效果
[26]偶:配偶,配合。
[27]停:停止,意指本方药物止于此。
[28]宁: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