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急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局部和整体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经络的作用下,内联脏腑,外络四肢百骸,联系内外,贯通上下,脏腑之间相互影响,生理现象如此,病理情况下亦互相影响,往往一脏腑疾病影响他脏腑,所以一旦人体阴阳失调就会产生疾病,表现出许多症状。某一个症状,往往是某些内在疾病的一种表现,例如眩晕,可以是气血虚弱或是痰湿中阻,或是肝阳上亢等诸多疾病的表现,因而在治疗时,必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针灸治疗疾病是通过经络腧穴的局部刺激,激发经气给机体以整体性的调节,如头部腧穴除了治疗局部病症外,还可治疗全身性疾病,下肢部位的腧穴除治疗痿、痹证外,对头面、五官、咽喉、胸腹、胃肠等部位病症均有治疗作用,所以针灸治疗疾病,必须善于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局部病变,都会影响到机体整个功能系统,任何一种疾病,都是整体功能系统的变化在每一个病变局部的表现。例如:口噤取穴地仓、颊车,头痛取穴太阳、百会、风池等穴,但口噤、头痛是表现的症状,这些症状许多疾病都会引起,所以在取局部穴治疗的同时,更应考虑是由哪些疾病引起的症状,全面衡量、针对疾病再辨证施针。例如胃火循经上扰引起齿龈肿胀疼痛,除取下关、颊车,局部穴位外,更需配合合谷、内庭以清泄阳明,胃火清解,则牙龈肿胀疼痛可愈。再如感冒引起的头痛,恶寒、发热,取合谷、大椎、风池、外关等穴,发汗解表,表邪得解,则诸症可除。这些都是从整体考虑治疗,以达疾病痊愈。

在临床中,有时候既要重视原因治疗,又要重视症状治疗,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治疗效果。例如胃火循经上扰引起的牙龈肿胀疼痛,既取足阳明胃经荥穴内庭,清泻胃火,又需取局部穴位下关、颊车以疏调局部经气,通络止痛。再如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既取足厥阴肝经原穴太冲,平肝潜阳,又需取百会、风池等穴通经活络,疏风止晕,这样就把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结合起来,以利提高治疗效果。

因而,针灸治疗疾病,必须善于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辨证施针的整体观念出发,辨经选穴配方,进行治疗,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否则就会发生如《素问·方盛衰论》所记载的“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的偏向。

针灸治疗急症,还不应忽视因时、因地、因人、因经穴而制宜,必须根据病人、气候、环境等不同情况确定具体处方、手法。人与自然界相应,春温、夏暑、秋凉、冬寒和同昼、夕、夜的光热温差以及风、寒、热、晦、明等天气变化,对人体经络气血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都有一定影响。《素问·八正神明论》记载:“凡刺之法,必须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浊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明,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一般来说,春夏由温转热、阳气升发,皮肤缓而腠理开,经络气血滑利,刺法宜浅而疾;秋冬由凉转寒,阴盛阳衰,皮肤急而腠理闭,经络气血涩迟,刺法宜深而留。《标幽赋》记载:“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同时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大多清晨,上午较轻一些,下午渐渐加重,特别是夜晚更为明显。《灵枢·一日分为四时》记载:“夫百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些都是临症见到的客观现象。针灸治疗可根据“轻者一补一泻足矣,重者至再至三可也”的方法,旦昼病轻时,补泻一次就可出针,夕夜病重时,补泻可重复多次再出针。有些疾病治疗时机更应重视,如治疗疟疾,在发作前2小时进行治疗效果就好,痛经宜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治疗,效果颇佳。针灸治疗中的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都是古人“因时制宜”的具体运用。现代生物钟与时间治疗学的兴起,更证明了中医针灸治病因时制宜的意义和价值。

人生活在自然界,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活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也有一定影响,如北方气候寒冷,人体较高强,针灸刺激可适当加强;南方气候温热,人体较矮弱,针灸刺激宜适当减弱。因而制订治疗方案时,不能千篇一律,治法应予区别。

同时,病人的年龄、性别、身形肥瘦,体质强弱不同,气血的虚实盛衰均有差异,因此,针灸治疗还需根据个体差别因人制宜。如妇女有经、带、胎、产的情况,老年人气血衰弱,生机减退,小儿生机虽然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一般人体质又有强弱、偏寒、偏热等之分,所以在选穴、手法操作方面全面衡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另外,由于人体解剖各部不同,穴位所处部位也有肌肉层厚薄之分,穴位对针刺敏感反应也有强弱之别,因此,针刺操作还需因穴制宜。例如睛明、球后、听宫等眼、耳区部穴位,局部血管丰富,对刺激敏感度高,操作应徐缓。对胸、背部、颈项穴位,因离实质脏器、延髓、脊髓等较近,深刺必须谨慎。以上都是针灸治疗急症时应该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