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传染病治疗目的一是促进患者康复,二是控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和扩散。因此,要坚持治疗与护理并重,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的原则。
二、治疗方法
(一)一般及支持治疗
是指对机体采取的具有支持与保护性的治疗。
1.隔离
根据传染病传染性的强弱、传播途径的不同和传染期的长短,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并做好消毒工作。
2.护理
病室保持安静清洁,空气流通新鲜,患者充分休息。对病危患者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注意防止各种并发症。
3.支持疗法
根据病情给予流质、半流质富含营养易消化软食或静脉输液等,保持足够的热量、液体量、电解质、维生素并维持酸碱平衡。
4.心理治疗
有助于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加快机体的康复。
(二)病原治疗
又称特异性治疗,既能杀灭消除病原体,尽快地控制病情和治愈患者,又可以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染病继续传播和扩散。
1.抗微生物药物
①对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真菌等感染,可选用有效抗菌药物,最好根据病原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药。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无继发细菌感染则不宜选用抗菌药物;②对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疱疹病毒感染、艾滋病等,均可早期或适时应用抗病毒治疗,以缩短病程,促进康复,改善生活质量。
2.抗寄生虫病药物
大多属于化学制剂,多用于治疗蠕虫病及原虫感染,如氯喹治疗疟疾,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乙胺嗪治疗丝虫病,甲硝唑治疗阿米巴病。
3.抗毒素
针对细菌毒素致病的疾病需应用抗毒素治疗。常用于治疗白喉、破伤风、肉毒杆菌食物中毒等传染病。
上述病原治疗药物,既要避免滥用,又必须强调需要时尽早、足量、足疗程给药,且必须给予足够剂量及疗程,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些抗生素及抗毒素易引起过敏反应,用前应询问既往过敏史,并作皮内试验,对抗毒素皮试阳性者,须应用小剂量递增的脱敏疗法。
(三)对症治疗
可减轻患者症状,调整各系统功能,保护重要器官,促进机体康复。如通过口服及静脉输液及时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严重毒血症时采取糖皮质激素疗法,高热时采取物理措施和化学药物合理降温,抽搐时给予镇静药物治疗,昏迷时给予苏醒措施,脑水肿时给予各种脱水疗法,休克时给予改善微循环治疗,心力衰竭时采用强心、利尿措施等,均有利于患者度过危险期并及早康复。同时,针对并发症采取及时合理的治疗也是提高传染病治愈率的重要措施。
(四)中医中药治疗
长期以来,中医药学(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and pharmacy)在传染病防治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急、慢性传染病可根据疾病症候进行辨证施治。现代研究证实,中医中药对调整患者各系统功能起重要作用,许多中草药具有抗菌、抗毒、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五)康复治疗
对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引起的神经、运动系统后遗症,可采取推拿按摩、针灸、理疗、锻炼等方法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