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诊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九章 结直肠癌的影像诊断和评估

第一节 影像学在结直肠癌多学科诊疗中的价值

多学科协作诊疗是保证肿瘤患者得到科学、规范化治疗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国际上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归功于三大原因——直肠全系膜切除(TME)的应用、术前新辅助治疗技术提高和术前影像学分期准确率增高 [1-3],可见多个学科在结直肠癌诊疗中均发挥了积极作用,影像学的规范使用对提高结直肠癌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结直肠癌影像检查包括:结肠内镜(endoscopy)、气钡双对比造影(air-barium double contrast)、CT和MRI扫描、PET-CT、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等,这些检查合理搭配,可以及时、全面、清晰地观察结直肠腔内、肠壁、肿块、周围脂肪、区域及远处淋巴结、邻近腹盆腔脏器等结构及其与肿瘤的关系,使多学科团队了解肿瘤大小范围,进行较为准确的治疗前分期和评估,指导制订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
影像学对结直肠病变的评价包括:定位(病变位于肠内或肠外、位于哪段肠管)、定性(良性、恶性或交界性)、分期(TNM分期)、分级(对肿瘤预后的评价)。对直肠癌的MR影像评价,Nougaret等学者将其缩写成“Distance评估”,即将直肠癌MR影像评估分为“DIS-T-A-N-C-E”六个部分 [3]
“DIS”指病变离肛门的距离(DIStance),病变位于上中下哪段直肠,各部位观察重点不一样,治疗方案不同;
“T”指原发病灶T分期(T staging);
“A”指肛门复合结构(Anal complex)评价,观察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有无侵犯,决定手术方式;
“N”指淋巴结转移的N分期(Nodal staging);
“C”指肿瘤环周切缘(CRM),决定手术方式和评估预后;
“E”指肠壁外血管侵犯(Extramural vascular invasion),是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影响直肠癌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可以看出,影像学评估是一种全面评估,不仅能进行临床分期,也与治疗方案、手术方式和预后分析等紧密联系。
结直肠癌在首次发现时50%以上病例已有远处转移,在治疗或随访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局部复发、远处转移,转移最易发于肝脏、肺,以及卵巢、腹腔及远处淋巴结,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技术均能及时发现。对许多进行新辅助放化疗的结直肠癌,影像学的疗效评价与治疗后反应的病理学分级评估(Mandard TRG)也有很高的一致性 [4-5];新辅助治疗后的影像再分期,与术后病理学分期也有较高一致性。
在结直肠癌MDT讨论中,首次治疗方案的基础往往是影像分期,术后辅助治疗则依据术后病理分期,一些治疗方案的决策(如是否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疗效的评估和比较等)也主要依据术前影像学的相关表现。在MDT讨论中,影像科医师首当其冲发表诊疗意见,所以,MDT团队必须重视对影像科医师的培养和要求,而影像科医师要在MDT讨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6],其对MDT团队的责任包括:承担临床医师对影像检查方法选择的培训和咨询;对影像检查技术人员规范化检查的教育和监督,保障检查手段的规范应用和检查质量控制;出具规范性影像检查报告,并对肿瘤征象和报告进行解读;回答临床医师关心的细节问题;相关病例的临床病理对照和随访沟通;患者影像检查随访时间及随访手段的选择建议等。Taylor等研究认为 [7],制作科学详细的表格式影像报告单,并对报告医师进行多学科诊疗原则的教育,可以明显提高影像报告的准确性和质量,增加影像科医师意见在MDT讨论中的价值,为结直肠癌患者提高更加科学规范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