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府学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玄府学说的完善——当代学者的探索研究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中医学术的不断进步,玄府学说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正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学术理论体系。首先是在眼科领域的蓬勃发展。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玄府学说已成为中医眼科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广泛应用于多种内外障眼病的治疗。其次是有关玄府理论内涵及其实质探索的兴起。自20世纪80年代起,以《玄府论》为代表的专题讨论论文相继问世,拉开了玄府理论研究的序幕。通过学者们近四十年来的认真发掘、梳理、探索、发挥,初步构建起玄府学说的框架结构,学术体系日臻完善。与此同时,玄府论治逐步走出眼科一隅,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尤其是在某些疑难病症的治疗上显示出高度的指导价值,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成为当前中医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本章仅就前两方面内容作一简介,有关临床各科对玄府学说的研究应用见第六章。
一、眼科玄府学说地位的确立
玄府学说在眼科领域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一批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中医眼科名家,如陈达夫、庞赞襄、韦文贵、姚和清、唐由之等及其弟子们薪火相传的应用发挥,发扬光大。具体表现为眼病玄府病机认识的深化,玄府论治眼病范围的扩大,开通玄府治法方药的丰富,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最终使玄府学说成为中医眼科公认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一)陈达夫“六经玄府”与开玄治目法
陈达夫(1905—1979),四川西昌陈氏眼科第三代传人,著《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年),以首创眼科六经辨证著称。陈氏高度重视河间玄府之说,不仅将自己独特的眼科六经与玄府理论相结合,积极探索六经眼病的玄府论治方法,而且联系六经对玄府理论的内涵及玄府郁闭病因作了重要的发挥。《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从六经论治眼病,在书中首次提出了“肝经玄府”“少阴经络玄府”等概念,示人玄府是经络上的一种微细结构,六经均与玄府密切相关,尤以厥阴、少阴两经为重要。“如果肝经的玄府畅通,肝气即能上升,则目中即有主宰,五脏之精,各展其用,就能分辨五色。假如厥阴经络的玄府闭塞,则肝气难于流通,故目中就不调和,目中不和,则五脏之精颠倒混乱,就不能分辨五色。”可见玄府的开闭状况,决定着所属经络气血的畅通与否。书中还重点补充了寒邪闭塞玄府的病因,如《少阴目病举要篇》论暴盲说:“寒气伤人,闭塞玄府,在表在里均是实证。”并认为玄府同其他组织结构一样,需要充足的精血濡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开通状态;一旦精亏血少,就会导致郁闭而引起种种病变。如论青盲云:“皆属神败精亏,真元不足,无以上供目用,并致目中玄府衰竭自闭,郁遏光明。”首次提出了“衰竭自闭”的玄府病机。这些均是对玄府理论的重要发展。
陈氏广泛运用玄府理论指导眼科临床证治,将玄府论治由单纯的内障眼病扩大至内外各种眼病,并在前人用药经验基础上大力拓展,积极探索开通玄府的方药,尤其在经方及风药、虫类药、温热药、芳香开窍药的应用上多有发挥。《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中记载了多种开通玄府的治法与方药。如治寒闭玄府之太阳表实用麻黄汤;阳明表虚,玄府因风而闭,用桂枝加葛根汤;寒中少阴而闭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对于目中玄府因热气怫郁玄府郁闭的五风内障实证,也配以细辛、川芎等开玄府;真元不足,目中玄府衰竭自闭之青盲,则在补肝肾的基础上,辅以细辛、石菖蒲、麝香等以助目中玄府通畅,丰富发展了开通玄府的治法。
陈氏传人罗国芬等编写的《陈达夫眼科临床经验》(四川科技出版社,1985年)一书中,收录了陈氏开通玄府治疗疑难眼病的不少精彩案例,如柴葛解肌汤治疗风邪留滞三阳,干犯三阴,闭塞目中玄府的青盲(视神经萎缩)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肾虚感寒,直中少阴,闭塞目中玄府的暴盲(视神经炎)案,甘露饮加麝香、全蝎治疗皮质盲案等,效果卓著,彰显玄府理论的高度实用价值,对后学颇多启迪。陈氏弟子王明杰在此基础上结合历代眼科文献总结出《眼科开通玄府明目八法》[泸州医学院学报,1985,(4):269-271],首次对开通玄府的治法方药进行了系统归纳整理,其意义已超出眼科领域。陈氏弟子廖品正主编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中医眼科学》(湖南科技出版社,1987年),上篇总论“病机”一节首次将“玄府失调”列为眼病的基本病机,指出目中玄府“若受病失于开通而闭塞,则可导致种种目病,其中尤以神光蔽阻所引起的视力障碍病变为主”“玄府闭塞的病理变化,广泛存在于多种内障眼病之中”。
(二)庞赞襄“目病多郁”与解郁治目法
庞赞襄(1921—2005),河北邢台庞氏眼科第三代传人,著有《中医眼科临床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1976年)、《庞赞襄中医眼科临床经验选编》(河北省卫生厅中医处,1984年)等书。庞氏深受刘河间玄府学说的影响,并且延伸拓展了玄府学说在眼科的应用,提出“目病多郁论”。认为六淫邪气、七情内伤皆为郁。人体脏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五官九窍皆非实体,内涵脉道孔窍,气机通畅,血、精、液行于脉道,濡养全身,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于目,方能视物清晰。然脏腑精气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则为郁,或因郁致滞,为目病实证;或因郁致虚,为目病虚证。主张“善治目病者,必先解郁”,以疏肝解郁、疏通脉络、发散郁结为治疗大法。庞氏从郁论治眼病,把握到玄府学说的精髓,在视神经萎缩等疑难眼病的诊治实践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庞氏对解郁开玄药物的应用颇多发挥,指出祛外风药(辛温祛风药和辛凉祛风药)不仅能宣散开窍,疏肝郁,尚能开启玄府,发越神光,引药上行,如清肝解郁益阴渗湿汤中应用的风药菊花、蝉蜕、木贼、羌活、防风;如双解汤中桑叶、荆芥、金银花、防风;祛内风药能平肝、疏肝、息风、止痉,如培土健肌汤中应用钩藤、全蝎等。
庞氏弟子刘怀栋在所著《庞赞襄中医眼科经验》(河北科技出版社,1994年)中,继承老师学术思想,结合李东垣的气机升降学说、朱丹溪的郁证论治,进一步发展了“目病多郁论”,指出玄府气机的出入升降是人体的一种正常功能活动,玄府郁闭是多种眼病的病理基础,同时也是致病的中介环节,而郁和虚是使玄府功能失调的主要病机,开玄府、散郁结是治疗眼病的一个重要法则。临床据此辨治多种疑难眼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其他眼科名家的发挥应用
韦文贵(1902—1980),浙江东阳韦氏眼科二代传人,著《眼科临床经验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年)。韦氏治学,崇尚经典,精通各家,眼科中尤其重视傅仁宇《审视瑶函》,多次引用该书的原文和观点分析病机,指导临床,并喜用傅氏之方。如对儿童视神经萎缩的辨治,悉本《审视瑶函》对青盲的论述,指出玄府作为联系肝与二目的门户,又是气出入升降之道路,一旦郁闭,脏腑精华不能上注养目。故无论病初邪实或病久正虚,玄府畅达可使升降出入之气行而不滞,邪有出路。尤其小儿青盲突出治肝,早期平肝、中期疏肝、晚期补肝。因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各期治疗务使肝气畅,玄府通,才能药达病所目养有源,提高疗效。在《审视瑶函》加味逍遥散基础上创立验方明目逍遥汤。
韦氏传人韦玉英长于诊治小儿急性热病后视神经萎缩,认为小儿急性热病后,风热未解,热邪偏盛,扰动肝风,风热相助,热闭玄府,清窍壅塞,目系失养,渐变青盲。目系疾患治疗强调补虚兼通,主张条达肝气,通利玄府之药不应忽视,力求以通助补、以通祛邪之效。认为儿童视神经萎缩(小儿青盲)的病因病机是小儿温热病后热邪伤阴,余热未尽,留阻经络。目为肝窍,玄府是联系肝与目的门户;玄府郁闭,气血不能上输于目,轻者视瞻昏渺,重则青盲。治疗上主张疏肝清热可使气血疏通,余热得清,开玄府之闭,恢复双目“睛明”之用,应用明目逍遥汤治疗本病患儿,收效显著。
姚和清(1889—1972),浙江宁波人,著名中医眼科专家,著《眼科证治经验》(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姚氏论暴盲云:“是乃郁抑伤肝,木不条达,气血逆而元府闭塞,故神气出入无路,光华不能发越;治当疏肝解郁为先。”论青盲云:“高热,热甚伤阴,目内阴液耗损,热邪留恋,客于经络、以至玄府郁闭、脏腑经气不能上升。”均应用玄府理论分析病机,指导立法施治,取得优良疗效。
唐由之(1926—),首届国医大师,系当代中医眼科名家陆南山(1904—1988)弟子。其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眼科学》(1985年)中首次对玄府含义予以解释:“玄府,又称元府,眼科玄府为精、气、血等升降出入之通路门户,若玄府郁滞,则目失滋养而减明,若玄府闭塞,目无滋养而三光绝。”提出眼科“气血理论”,认为气血运行的道路出现阻滞,影响眼部的气血运行而致目病,也可以称之为“玄府不通”或“玄府郁闭”,多种眼底疑难病在病程的某一阶段或疾病全过程,都会有“气血怫郁”的表现。据此辨治老年性黄斑病变、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开角型青光眼等复杂多变的疑难眼病收效显著。在治疗眼底病时常荆芥、防风合用行气助阳,推动血液运行,解除气血阻滞,开通玄府、消除瘀血。
通过以上中医眼科名家及其传人的大力倡导,不懈探索,特别是在诸多疑难眼病治疗中取得的丰硕成果,玄府学说在眼科领域的地位逐步上升,影响力日益扩大,受到越来越多的眼科医生的重视与应用,成为与传统五轮学说、肝窍学说并列的眼科三大基础理论之一。
二、玄府理论体系的构建
在眼科玄府学说蓬勃发展的同时,有关玄府理论内涵及其实质的探索也逐步兴起。河间玄府说长期受到冷落的原因,一是因为刘氏表达简略,论述分散,缺乏整理,后人学习不便;二是因其高度的抽象性与超前性,在古代历史条件下,不易为人理解;加之其说与《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不尽相符,难以服众。因此,根据诠释学“理解的现实性原则”,对玄府这一古代理论进行现代科学的诠释,使之能够被今天的科学文化环境所理解和接受,是十分必要的。近四十年来,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玄府学说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初步构建起玄府理论体系结构框架。下面作一综述。
(一)玄府概念界定
刘氏“玄府”是在《黄帝内经》“玄府”之上演变出来的一个新概念,不仅有范围的拓展,而且有内容的升华,二者的内涵已有很大区别,运用时却未予严格区分,给后学造成不少困惑。王明杰首倡将“玄府”分为广狭二义,以广义、狭义区分《黄帝内经》玄府与河间玄府[泸州医学院学报,1984,(3):1-4],有助于明确概念,避免混淆,深入研究,此后得到普遍赞同。常富业等还建议对玄府的认识,应从广义上把握其内涵,舍弃狭义玄府之称谓,将狭义的玄府以汗孔或汗空作为规范名称,以利于教学和科研交流之需[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3):10-12]。
(二)玄府内涵研究
刘氏玄府概念的内涵,一直缺乏明确诠释,后人难以得其旨趣。1984年王明杰在《刘完素玄府说浅识》一文中首次对刘完素有关玄府论述进行了归纳整理,从玄府之象、玄府之用、玄府之病、玄府之治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勾画出玄府学说的概貌,指出以无物不有的玄府作为无处不到的气机升降出入活动的结构基础,较好地填补了祖国医学理论中的空白,深化了对人体层次结构的认识[河北中医,1984,(4):7-9]。同时,王氏在《玄府论》一文中提出:玄府是遍布机体各处,无所不有的一种至微至小的组织结构,应属于经络系统中最细小的孙络的进一步分化,是迄今为止中医学有关人体结构中最为细小的单位。文中总结玄府具有三特性:①分布广泛。不仅遍布人体内外各处,而且存在于世之万物中。②结构微细。所谓“玄微府”,即言其形态之玄冥幽微,殆非肉眼所能窥见。③贵开忌阖。玄府为气液血脉、营卫精神升降出入的通道,举凡营卫的流行,气血的灌注,津液的布散,神机的运转,均有赖玄府通利。故玄府以开通为顺,闭阖为逆[泸州医学院学报,1984,(3):1-4]。
此后,李其忠对气门、玄府、腠理、三焦四者做了联考,认为在形质结构上,均指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的孔隙、纹理、通道,均为十分细小的幽微空间;在生理功能上,均与人体内气液流布有关,均为气机运动和气化功能的重要场所[上海中医药志,1998,32(3):1-3]。常富业等认为,玄府广泛地存在于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中,其作为机体最微小的结构单位和最微小的功能单位,是气机运行的道路门户,也是津液运行、血气渗灌和神机运转的基本道路[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8-9]。罗再琼等指出,玄府的微观腔道,完善了中医藏象系统的结构层次;玄府的通利功能,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所需基本物质的环流输布。“玄府”理论的提出,是对中医微观结构认识的巨大贡献[中医杂志,2011,52(16):1354-1356]。杨辰华等指出,玄府是结构功能的载体。出入升降是气在人体存在和运行的基本形式,其功能得到体现的场所就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中的超微结构—玄府,也是对人体结构和功能认识的一次理论升华[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1(3):476-478]。李凤荣等指出,玄府学说是一个贯穿中医整体观和形神一体理念的病机学说,是象思维的结果[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0(4):52-54]。
(三)玄府病机归纳
王明杰归纳玄府病因病机,提出玄府郁闭为百病之根,外邪的侵袭、七情的失调、饮食劳倦所伤、气血津液失养,均可影响玄府正常的畅通而致郁闭。若玄府闭塞不通,又会导致气、血、津、液、精、神的升降出入障碍而形成各种病变,故不论外感内伤,虚实寒热,均不能脱离玄府闭密的问题。将玄府之病归纳为“气失宣通”“津液不布”“血行瘀阻”“神无所用”四类[泸州医学院学报,1984,(3):1-4]。常富业等认为玄府作为遍布机体的至微至小的一种结构,任何层次结构发生的病变,都可以归结为玄府病变,简称玄病,是中医学的最基本病机[中医药学刊,2005,23(8):1389-1392]。杨辰华等指出,玄府的病机大致可用五字赅之,即“虚、滞、瘀、阻、郁”,尽管玄府有气滞、血瘀、湿阻、郁火、气血亏虚等不同的病理变化,但其共同的病理基础为玄府郁闭。多种致病因素侵入人体,玄府不通,气血津液阻滞,玄府闭郁加重,新的致病因素产生,进一步加重病情,增强病邪痼结难解之势,诸病叠起,顽痼难愈。可见玄府郁闭是多种疾病的基础和中介环节,也是玄府病变的实质和根源,故玄府为万病之源[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1(3):476-478]。张子洋等从气郁玄府、水淫玄府、血瘀玄府、玄府亏虚等4个方面对其病机表现形式做了探讨,并认为玄府的病因种类繁多,病情复杂,故临证时候应审时度势,明辨多夹,触类旁通。深入研究玄府理论,有助于深刻理解疾病的本质,提高疑难病的疗效[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6):1304-1306]。
(四)玄府治法总结
王明杰提出开通玄府为治病之纲。认为从玄府学说的角度来看,中医的各种治疗方法,尽管有内外之分,针药之别,手段不同,然而最终目标都应该是开通玄府郁闭,畅达气血津液运行[泸州医学院学报,1984,(3):1-4]。并总结中医眼科多年来的实践应用经验,首次提出了开通玄府的系列药物。按其作用方式,分为直接通玄药与间接通玄药两大类[泸州医学院学报,1985,8(4):269-271]。常富业等认为开通玄府是玄府发生病变后的一个总的治疗原则。由于引起玄府病变的病因不同,病机各异,其开通玄府的具体治疗方法亦必然有别。狭义的开通玄府之法是运用辛窜宣通之品,借其辛宣通利作用,使玄府尽快恢复开合通利功能的一种具体治疗方法。广义的开通玄府,是指运用中医药治疗手段,切中引起玄府发生病变的基本病机进行治疗,以恢复玄府正常的开合通利功能的一个基本治疗原则。在这一原则下,可以衍生出很多具体的治疗方法,譬如理气开玄法、利水开玄法、活血开玄法、祛痰开玄法等[中国临床康复,2005,9(39):128-129]。
三、玄府现代微观实质的探索
玄府是前人在古代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种微观结构,借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理论及治疗的科学内涵,从现代细胞生物学说的角度探索其实质,是当代玄府研究的一大特点。王明杰率先指出,玄府的物质基础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的普遍性、形态的微观性,以及进行物质与信息交流(即流通气液、运转神机)等特性,均已同现今对微循环以至细胞膜的认识有某些类似之处[河北中医,1984,(4):7-9]。近十余年来,当代学者就此做了进一步的探索,提出了若干假说。
(一)离子通道说
郑国庆等提出玄府与现代医学细胞膜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主要是离子通道有许多共性内涵。细胞是人体和其他生物的基本结构,而离子通道是神经、肌肉、腺体等组织细胞膜上的基本兴奋单元;离子通道实际上是一类跨膜糖蛋白,它们形成的亲水性孔道使离子得以跨膜转运,实现细胞内外的离子交换,产生和维持膜内外的浓度差;离子通道必须能够开放和关闭,才能实现其产生和传导信号的生理功能。认为离子通道可能是玄府的重要实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4):13-15]。
(二)水通道蛋白说
张天娥等就玄府和水通道蛋白进行分析、比较。水通道蛋白是生物膜上特异性转运水的整合蛋白质,对维持体内水平衡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存在的普遍性、形态的微观性、功能的畅通性等与玄府的特性及其流通气液的功能有较多共性。尤其是玄府的流通气液功能与水通道蛋白介导水跨膜转运以调节细胞外液流动,更表明玄府与水通道蛋白存在着内在关系,水通道蛋白可能是中医学“玄府”的重要实质之一[辽宁中医杂志,2009,36(7):1110-1111]。
(三)细胞间隙说
常富业提出“玄府-细胞间隙”假说,认为细胞间隙可能是玄府的结构基础;并从水液代谢方面论述玄府功能,认为玄府是流通气液之所,脏腑组织内众多玄府“运水行津”,宏观上体现为脏腑主水的功能。玄府开阖太过,血化为津过多,局部水湿留滞,形成水淫玄府的病理状态;开阖不及,玄府郁闭,其内血水积浊被裹,压迫周围组织,影响气液流通,从而使病变范围呈扩大蔓延之势[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24(2):1-3]。
(四)其他
王永炎、杨辰华指出:玄府与微循环、细胞膜及血管内皮细胞等相关,但不等同。玄府的结构载体,不应局限于西医学理论中的系统、器官、组织等局部解剖实体,简单地将其归类于微循环、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子都是机械的、不全面的,玄府应是人体客观存在,以现代生物学解剖结构为载体,且有自身分布规律的空间网络系统。深化研究当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如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加强玄府基础研究,分析其功能与结构的相关性,最终将揭示其科学的涵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6):15-17]。
此外,还有学者分别对脑玄府、肝玄府、骨玄府、鼻玄府等各种组织器官的玄府实质进行了探索,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提出了种种新颖的认识,同时在临床与实验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富有创新的工作,详见第六章。
四、结语
玄府学说近半个世纪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拓展,一个完善。
首先是应用范围由眼科向临床各科的拓展,改变了长期以来玄府之说囿于眼科一隅的状况,在更广阔的领域指导临床实践,开通玄府的方法大为丰富,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高,显示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次是研究内容由临床应用到理论探索的拓展,通过对玄府理论的发掘、整理、诠释,取得了诸多富有创新的成就,初步建立起从生理病理到治法方药的玄府学术体系,发掘出玄府的丰富科学内涵,为中医把握人体的生命现象和规律、深入认识疾病、分析病变机理、指导临床治疗建立了一个新的平台。
三是研究方法由传统文献整理到现代实验研究的拓展,新生代研究者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手段,就玄府实质及开通玄府治法作用机理等开展了一系列探索研究,提出了玄府与离子通道、水通道蛋白、细胞间隙等相关的一些新认识,尽管还只是初步探索,却已为中医药进入现代微观领域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通过几代专家、学者薪火相传、坚持不懈的努力,玄府学说的框架结构得以确立,学术体系日臻完善,成为引起学术界日益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不过,由于起步较晚,研究分散,玄府学说目前仍处于建设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的学者参与研究,使其学术体系内涵更加丰富与完善,核心理论最终纳入中医基础理论之中,全面推广运用到更多的领域。目前有关玄府实质的各种解释都是基于假说,进一步研究尚少,如何引入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作出真正科学合理的诠释,是今后需要不断努力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