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进入20世纪,医学家逐渐发现,疾病不能单用生物医学模式进行解释,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还有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参与;研究者认为,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例如技术更新迅速,职业容易变化等),对人的内部适应能力(包括心理的健全和情绪的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也有了新的认识,人们认为健康是幸福的标志,也是造就幸福的基本条件。一个完整的个体不仅是一个生物的人,还是一个社会的人。个体只有在生理上、心理上和对外界社会上三者之间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才拥有了真正的健康。这也是人类医学几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心身统一”观。
在这样的背景下,1977年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精神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的推动使心身医学蓬勃发展也成为历史的必然。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的、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医疗实践中,医学家越来越多地发现,许多生理上的疾病是由心理因素造成或者说心理因素起到了元凶或帮凶的作用。为什么是这样呢?原因是心理、生理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一方面,心理的原因可以导致生理疾病,治疗时可以从心理治疗入手;另一方面,生理的变化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心理的变化,造成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的共同存在。
更详细地说,在疾病分析中,有几个相联系的因素要并列出来考虑:
(1)表层心理;
(2)深层心理,即潜意识;
(3)潜意识中储存的信息;
(4)生理疾病。
这四个因素是相连的,可以综合入手,实施治疗。也可以只从表层心理入手。也可以用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或用催眠,从潜意识入手。也可以从提取潜意识中储存的信息入手。还可以直接用一般医疗手段,如,吃药、打针、针灸、理疗,直接从生理疾病的治疗入手。
上述五种病因学对应的医学模式见图2-1。
图2-1 病因学与对应的医学模式
第二节 心理活动对躯体生理的影响
就疾病学而言,如何搞清楚生理、心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到疾病的生理、心理两方面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影响生理,心理原因导致生理疾病,有以下一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