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脏病学](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71/27613671/b_27613671.jpg)
第一节 病因病机
寒主收引,可阻遏阳气,使血脉凝滞而发本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民病厥心痛……心澹澹大动。”《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返则生矣。”《医学正传·胃脘痛》曰:“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脉经》曰:“厥心痛者,乃寒气客于心包络也。”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言:“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心脏·心腹痛》:“寒气卒客于五脏六腑,则发卒心痛胸痹。”宋《圣济总录·心痛门·心痛总论》开篇即曰:“心痛诸候,皆由邪气客于手心主之脉……有寒气卒客于脏腑,发卒痛……”宋·赵佶《圣济总录·胸痹门》总论曰:“虚极之人,为寒邪所客,气上奔迫,痹而不通,故为胸痹”,又云“胸痹者,胸痹痛之类也。此由体虚挟风,又遇寒气加之,则胸痹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咳唾引痛是也。”明确指出胸阳不足、寒邪外袭是胸痹的主要病因。
火热伤津致津亏血瘀,心血瘀阻也可发为本病。《素问·刺热》云:“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证治准绳·杂病》云:“心主诸阳,又主血,是以因邪而阳气郁伏过于热者痛,阳气不及惟邪胜之亦痛,血因邪泣在络而不行者痛,血因邪胜而虚者亦痛。”由于阳郁化火,气机不畅,血瘀停着不散,心脉不通,而且热结、血瘀二者在病机演变中又相兼互化,所以冠心病应重视“热结血瘀””的病机。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心痛论》曰:“诸心痛,皆少阴厥气上冲也。有热厥心痛者……”
《内经》则认为,风寒湿燥火热诸淫所胜,皆能病心痛,并提出本病与寒邪、热邪内犯心脉有很大关系。
《素问·血气形志》云:“形乐志苦,病生于脉”,张介宾注释曰:“形乐者,身无劳也,志苦者,心多虑也。心主脉,深思过虑则脉病矣”。晋代王叔和《脉经》:“忧愁思虑则伤心……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彻背,自发烦热,当脐跳手……此为心脏伤所致也。”《太平圣惠方·治心痹诸方》:“夫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蕴蕴而痛,是谓心痛。”明·李梴《医学入门》指出七情内伤、五志化火,逆犯心包,可致心痛:“厥心痛……或因七情者,始终是火”,严重者甚至可以发展为真心痛:“悸痛,内因七情……重则两目赤黄,手足青至节,即真心痛,不治。”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言:“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生冷之品或酗酒,损伤脾胃,中焦升降功能失常,气机壅涩,聚湿成痰,阻于脉络,脉道瘀窄,血气不畅,胸阳失展而成本病。《素问·五脏生成》:“有积气在中,时害其食,名曰心痹。”《症因脉治》曰:“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乙集·嗜酒丧身》强调饮酒过度引发“胸痹心痛”,云:“酒性大热有毒,大能助火,一饮下咽,肺先受之……酒性喜升,气必随之,痰郁于上,溺涩于下,肺受贼邪,不生肾水,水不能制心火,诸病生焉……或心脾痛……”《儒门事亲·酒食所伤》有:“夫膏粱之人酒食所伤,胸闷痞膈,酢心”之记载。
《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明代·戴元礼曰:“房劳肾虚之人,胸膈多有隐痛。此肾虚不能纳气也,气虚不能生血之故”。李梴的《医学入门》:“盖心劳曲运神机,则血脉虚而面无色……极则心痛”。
隋《诸病源候论》:“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阴厥,亦令心痛。”明·刘纯《玉机微义·心痛》中特别提出本证之属于虚则:“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作劳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则从阴阳的角度概括了心痛的脏腑虚弱病因,“心主诸阳,又主阴血……阳虚则邪胜亦痛……阴虚而邪胜者亦痛。”
《素问·刺要论》:“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灵枢·五邪》云:“邪在心,则病心痛……心痹者,脉不通”,概括了胸痹心痛病位在心,基本病机为心脉痹阻。或因寒邪客于五脏,或因火邪“泣在络而不行者痛”,终致血脉瘀滞,心脉不畅,而发生胸痹。清·王清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瘀血致病说”,论述了活血化瘀这一治疗方法,并创血府逐瘀汤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症”。唐容川在《血证论·瘀血》中提出“瘀血攻心”,为胸痹、真心痛的主要病机,“乃为危候,急降其血,而保其心”。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故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阳微”为不及,主胸阳不振,“阴弦”为太过,主阴邪反盛,由于上焦阳气不振,以致下焦阴寒之邪乘虚上扰,凝聚于心胸,胸阳失展,即胸痹心痛。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胸痹候》认为:“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强调“胸痹”为胸阳先衰,寒邪乘虚而入导致心痛。清代医家喻嘉言精辟论述:“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另有痰阻血瘀者,如明代·龚信《古今医鉴》:“心脾痛者,素有顽痰死血……”明·秦景明《症因脉治》曰:“胸痹之因……痰凝血滞。”有气滞者,如《薛氏医案》则说:“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景岳全书》则提出气虚而致气滞血瘀者,曰:“凡人气血犹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塞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又《仁斋直指方附遗·方论》认为:“心之正经果为风冷邪气所干,果为气血痰水所犯,则其痛掣背。”说明气血痰水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环节。
本病症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及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热毒,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阴伤、阳衰,心脾肝肾亏虚,功能失调,心脉失养。在本病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亦有先虚而后致实者。但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或以实证为主,或以虚证为主。
寒主收引,既可抑遏阳气,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血行瘀滞,发为本病。
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而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遏心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
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
劳倦伤脾,脾虚转输失能,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濡养心脉,拘急而痛。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展,阴寒内侵,血气行滞,而发胸痹。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肾阴亏虚,则不能濡养五脏之阴,水不涵木,又不能上济于心,因而心木火旺,致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胸痹;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汲肾水,又可进一步耗伤肾阴;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凡此均可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而使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心主血脉,气血畅流其中,以保证机体的滋养,脏腑功能的协调。心病则不能推动血脉,血行瘀滞;肝病疏泄失职,肝气郁结,气血凝滞;脾虚失其健运,聚生痰湿,气血乏源。肾虚藏精失常,肾阴亏损,肾阳虚衰,均可引致心脉痹阻而发胸痹。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本虚有气虚、阴伤、阳衰,及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表现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甚至阳衰阴竭,心阳外越;标实为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热毒,且又可相互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瘀毒内蕴等。
胸痹发展趋势,由标及本,由轻转剧,轻者多为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上乘,阻滞气机,临床表现胸中气塞,短气。重者则为痰瘀交阻或热毒蕴结胸中,气机痹阻,临床表现不得卧,心痛彻背。同时亦有缓作与急发之异,缓作者,渐进而为,日积月累,始则偶感心胸不舒,继而心痞痛作,发作日频,甚则心胸后背牵引作痛。急作者,素无不舒之感,或许久不发,因感寒、劳倦、七情所伤等诱因而心痛欲窒,甚则可“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胸痹病机转化可因实致虚,亦可因虚致实。痰踞心胸,胸阳痹阻,病延日久,每可耗气伤阳,向心气不足或阴阳并损证转化;阴寒凝结,气失温煦,非唯暴寒折阳,日久寒邪伤人阳气,病向心阳虚衰转化;瘀阻脉络,血行滞涩,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留瘀日久,心气痹阻,遏抑心阳。或瘀阻血脉,日久化热,酝酿成毒,瘀毒日久耗伤气阴,此四者皆因实致虚。心气不足,鼓动不力,易为风寒邪气所伤;心肾阴虚,津不化气,水亏火炎,炼液为痰;心阳虚衰,阴阳并损,阳虚生外寒,寒痰凝络,此三者皆由虚而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