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采血和筛查实验室技术

第一节 采血概述

新生儿疾病筛查质量保证需要从筛查的各个环节,包括筛查的组织管理、新生儿标本采集、实验室检测、实验质量控制、疾病诊治等进行严格质量控制。新生儿血标本采集是新生儿疾病筛查整个过程中最首要、并且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采血质量直接影响到实验室检测结果,会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发生,引起疾病的误诊、漏诊。采血虽简单,但对新生儿进行采血、并且保证较好的采血质量,则并不容易,需要熟能生巧。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一般由各妇幼保健医院或产科医院婴儿室医务人员负责,采血人员必须经过专项技术培训后上岗,并严格按照采血常规执行,保证采血质量。本节将分别阐述新生儿采血时间、采血卡片填写、采血各步骤、标本递送等规范方法。

一、 采血时间

目前我国开展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主要疾病是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及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

苯丙酮尿症是患儿体内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使摄入的蛋白质所产生的苯丙氨酸(Phe)不能正常代谢,导致Phe在血中蓄积,造成患者脑损害。在未哺乳情况下,因没有蛋白质摄入,血中的Phe含量不会升高,收集此时的血标本进行PKU的筛查,会出现假阴性结果而导致漏诊。

根据甲状腺激素的正常生理变化,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之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有生理性分泌增高,如果在出生后48小时之内采集血样标本进行CH筛查,会因血TSH水平生理性增高造成假阳性率增高,召回率也增高,增加了家庭不必要的精神负担。

因此,为避免上述两种疾病筛查假阴性、假阳性结果,适合两种疾病筛查的最佳采血时间的标本为新生儿出生72小时后,充分哺乳至少8次以上再采集血样标本。

二、 采血所需材料

标准的采血准备应具备如下材料:标本卡、消毒用品、采血针等。

1. 标本卡

采血标本由两部分组成,即滴血滤纸和新生儿信息记录卡片。滴血滤纸部分印有3~4个直径8mm大小的圆圈,以提示采血者采取的血滴大小能尽量与所标印的圆圈大小接近,保证足够的血量。目前我国筛查用的滤纸均采用国际通用标准滤纸S&S903,不采用其他非标准滤纸采血。新生儿信息记录卡片上需要填写的项目有:采血单位、住院号、产妇姓名、新生儿性别、出生日期、孕周、出生体重,新生儿喂奶天(次)数、采血日期、采血人姓名等,此外,详细、准确地填写新生儿家庭联系电话、住址及邮编,以便发现可疑阳性者后及时通知家属,召回复查,早期明确诊断和早期治疗,避免造成新生儿脑发育障碍。常用的采血卡片见图3-1,滴血滤纸部分也可外覆保护层,以避免交叉污染(图3-2)。

图3-1 常用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卡
图3-2 滴血滤纸部分外覆保护层的采血卡片
2. 消毒用品

75%的乙醇棉球或棉签;干无菌棉球和柔软的毛巾;无菌手套(无滑石粉)(图3-3)。

3. 采血针

采血针质量与采血质量密切相关。采血针有很多类型,但重要的是针头的长度不能超过2mm,这一点对于早产儿或低体重婴儿更重要,因其足跟骨与足底皮肤间的深度还不足2mm,针头过长很容易引起骨质损伤。不要使用注射器采血,也不建议用毛细管采血。

三、 采血的操作步骤

1. 认真填写新生儿信息记录卡片 卡片上的各项内容必须完整、清晰而准确地填写,以便能正确判断实验结果,及时召回可疑阳性病例。填写卡片时,可用圆珠笔;避免用手及其他物质(如水、奶制品、乙醇、抗生素、手套滑粉、擦手油等)接触标本卡上的圆圈部位,使用不带滑石粉的手套。

2. 选择采血部位 根据国内外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样采集的经验,足跟内、外侧缘是采血较理想的部位(图3-4)。以下部位不能用于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的采集:①后足跟弯曲部位;②足弓部位;③足跟的中心部位;④水肿或肿胀部位;⑤手指部位,新生儿手指末端皮肤至指骨之间距离1.2~2.2mm,在此部位穿刺易造成骨质损伤、局部感染和坏死等手指采血的并发症。前3个部位采血,容易导致新生儿的神经、肌腱、韧带和软骨的损伤,造成一定的后遗症。

图3-3 佩戴无菌、无滑石粉的手套
图3-4 足跟内、外侧缘采血部位

3. 预处理针刺部位 采血者首先要洗手,保持清洁,带无滑石粉的手套。在获取血标本之前,请再核实一下您填写的卡片是否与被采血者姓名一致。其次,检查一下新生儿足部是否足够温暖,建议用温热的湿手巾(不超过42℃)热敷足跟,使足跟部位保持一定温度,得到良好血循环。然后,把新生儿的头部抬高,使其足部低于心脏的水平以增加静脉的压力,增加到达针刺部位的血流。用75%乙醇棉球或棉签轻轻涂抹针刺部位,要待乙醇在空气中自然挥发或用无菌干棉球擦掉残余的乙醇后再开始操作,否则残留在皮肤上的乙醇会稀释血标本,影响检测结果(图3-5)。

图3-5 预处理针刺部位

4. 针刺取血首先,将左手指轻轻持着婴儿的脚,再将取血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在足跟采血部位刺一下,刺入约2mm,早产儿,针刺深度应适当再浅些(图3-6)。联合利用大拇指和食指轻微挤压针眼周围使血液自行流出,然后轻轻用无菌棉球弃去第一滴血,以避免所含的组织液与血液混合而造成血样不纯。再通过轻微挤压、放松、再挤压,以形成较大的血滴。

图3-6 针刺取血

5. 将血液滴到滤纸圆圈上 应避免滤纸表面被抓搓,使血液注入不均匀或不整齐。滤纸圆圈一定要对着流出的血滴,使血滴自然接触滤纸,不能用滤纸直接贴在足跟上;血液从滤纸的一面由中心向四周一次性滴入圆圈,并浸透至滤纸反面,确保滤纸正、反两面均匀渗透,不允许在滤纸两面分别滴血;连续采集3~4个血滴,每个血斑的直径不小于8mm(图3-7)。如果形成的血斑太小,不要将血滴重复滴入同一个血斑上,应该滴入另一个圆圈之中,或者重新选择针刺部位,再次采血。血量太少或重复滴血都会影响检测结果。避免用手或其他物体接触血滴部位。

6. 采血后的局部处理首先将新生儿足部抬高,高于身体水平,然后用无菌纱布轻轻压住针眼,直到流血被止住,不要使用胶带(图3-8)。

图3-7 将血液滴到滤纸圆圈上
图3-8 采血后的局部处理

7. 血标本处理 采集后的血样标本分开,以水平位置悬挂,不能堆叠和触及到其他表面(图3-9)。放置室温下自然干燥,不要光照、热烘;在干燥过程中严禁触及和弄脏血标本。一般室温2~3小时后,血斑从鲜红色转为褐色,标本即可递送。如不能当日递送,应将标本存放于2~8℃冰箱中。

图3-9 血片悬空平置自然晾干

所有血片应当按照血源性传染病标本对待,对特殊传染病标本,如艾滋病等应当作标识并单独包装(生物安全标识包装)。

8. 标本的质量 合格的标本应该是足够量的血液完全浸润血斑环线。表3-1中给出了合格的标本和不合格标本的类型,并阐释了可能的原因。

表3-1 血片合格情况的检查

9. 对出生新生儿,因各种原因在3天内提早出院而未能采血者,由接产单位负责告知父母,并填写延迟采血通知单,交家长签收,嘱咐家长在新生儿出生后正常喂奶3天,最迟不超过出生后20天,带新生儿至接产医院采血。另一种情况是新生儿出生后因患有其他疾病需要转院或转入其他科室接受治疗,由接产科室负责通知转院科室,并交给家长转院采血通知,同时嘱咐家长,提醒转院科室在规定时间给予采血。家长需知情签字,并记录备案。

10. 标本长期保存 已检验过的标本要放置冰箱保存至少5年,有条件者标本可低温长期保存,以便将来必要时复检或用于DNA分析等。

四、 血标本的保存

采集完的血标本在空气中自然晾干2小时后,滤纸上血滴由鲜红色转为深褐色,即可递送。若标本当日不能递送,应将标本置密封塑料袋内,存放入2~8℃冰箱中。在递送前应尽量减少标本在室温下放置时间,更不能放在太阳直射、紫外光照射或取暖设备等高温干燥地方。晾干后的标本血滴部分不能重叠在一起,可180°方向错开叠放。

所有血标本均按照血源性传染病标本对待。对于有特殊传染病标本,如艾滋病、梅毒、乙肝等,血标本须单独包装和放置,并做好相应标识。

(田国力 王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