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医成长记:听故事 学伤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回 小青龙平喘有奇功,性温燥中病速调整

席建中和仲小依还想继续向老师请教阳气的问题,这时门诊外传来一阵剧烈的咳嗽声。应声走进来一位老年男性,大概六十多岁,好像是一位乡下人,穿得有些邋遢。老人一边走一边咳嗽,且伴有明显的憋喘征象,喉中痰鸣,张口抬肩,脸色发青。老人刚刚坐下,突然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直咳得涕泪俱出。老人连忙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头,将脸上的涕泪擦了一下,又把咳出的痰液吐在上面,握在了一只手里。

两个小医生看着这个老年患者,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头。但郭教授却丝毫不以为意,反而温和地对老人说:“把你包着痰的纸头给我看看,我想知道你吐的痰是什么样子的。”

老人摊开纸头,席建中和仲小依注意到病人的痰是白色的稀涎,中间夹杂着许多细小的泡沫。

“我有慢性支气管炎30多年了,每年冬天都会发作。最近由于天气不好,两天前我感冒后就又犯病了,每天晚上咳嗽得厉害,都没法平躺下睡觉,只能靠在被子上迷糊。憋得实在受不了了,我只好从乡下坐公交车到你们大医院来看病。”老人定了定神,开始叙述病史。

“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郭教授和蔼地看着两个弟子。

“有没有做过什么检查?在家里用过什么药吗?”席建中首先发问。

“去年的时候拍过胸片!昨天开始吃了点氨茶碱和消炎药,咳嗽吐痰稍微好了些,可还是胸口憋得很厉害。”老人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诊断报告来,上面写着:双肺纹理增粗,肋间隙增宽,肺门血管影扩大,右室增大……。

“现在你感冒好了没有?伸出舌头来看看。”仲小依一边问,一边开始给病人搭脉。

“背部有些怕冷,身上没有汗,早晨起床的时候会吐很多白色的稀痰。”

仲小依注意到患者的舌质淡紫而胖大,舌苔白滑,像有水要滴下来,患者的右寸脉也是浮大而滑。

“这个病人该如何诊断呢?”郭教授又问。

“从病史、临床表现结合X线报告来看,患者应该符合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席建中肯定地回答。

“这个病人以咳痰喘为主症,应该属于中医哮喘的范畴。《医学正传·哮喘》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据此,这病人应诊断为哮病。再根据患者吐痰色白以及舌脉情况,应进一步辨证为寒哮。”

“那这个病人该怎样处理呢?”郭教授问。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说:‘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因此,这个病人可以用射干麻黄汤来治疗。”仲小依迅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非常好!但考虑到病人有比较明显的表寒,选用《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就更为恰当些。”郭教授接着说,“两个方子虽然麻黄、细辛、半夏、五味子等基本用药都相同,但小青龙汤麻黄配以桂枝,解表力量更好;射干麻黄汤麻黄配射干、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平喘作用更佳。”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仲小依熟练地背出了《伤寒论》中的原文,“原来小青龙汤的使用要点之一,就在于第40条中所言的‘伤寒表不解’啊。”

郭教授赞许地笑了,他对弟子的表现非常满意。

“我有个问题不明白,”席建中皱着眉头,“刚才仲小依背诵了两条《伤寒论》的原文,均提到小青龙汤的病机为‘心下有水气’。水气应该相当于病人咳吐出来的痰涎吧,但病人的痰明明在肺里,为什么仲景说是在‘心下’?心下又到底相当于我们现代医学中哪一个部位呢?”

“这个问题我可以来回答,”仲小依接过了话茬,“在《伤寒论》中,“心下”是仲景经常提及的一个部位,它大致相当于解剖学‘剑突下’这个位置,也就是胃脘所在的部位。至于为什么说痰饮之邪的生成与脾胃有关呢?这是因为在祖国医学看来,五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有形之痰经咳吐出于肺中,但痰饮其根本是津液所化,而中焦脾胃属土而主运化水谷,土旺则自能制水,故古人有‘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之说。在医学实践中,小青龙汤中所用的半夏、干姜等,都是能够温运脾胃的药物。尤其是在哮喘等病证的缓解期,祖国医学往往重视从调理脾胃入手来辅助正气,以预防此类疾病的发作。”

仲小依一边滔滔不绝地长篇宏论,一边还不忘将郭教授的处方在电脑上打了出来。考虑到病人是三十多年的宿疾,仲小依随手在后面写上了“×14剂”。

郭教授看了仲小依递过来的处方,刚要签字,却不仅皱起了眉头。

仲小依见状心中一丝紧张:“是不是我把处方打错了?”

郭教授指着仲小依签的剂量说:“虽然顾名思义,青龙行云布雨,龙之所至,阴霾自散,小青龙汤治疗水饮所作,乃至当之效方。但毕竟方中麻桂辛夏之属,过于温燥。当中病即止,过用则易生变。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所以临床使用小青龙汤,当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郭教授顿了一下,接着说:“民国名医张锡纯先生为了解决使用小青龙后邪气未尽的问题,还专门创制了一首方剂叫‘从龙汤’。方由生龙骨、生牡蛎各一两,生杭芍五钱,清半夏四钱,炒苏子四钱,炒牛蒡子三钱组成。专门用于治疗外感痰喘,服小青龙汤病未痊愈,或愈而复发者。这张方子性味平和,寒温得当,既能化痰宁嗽,又无温燥之弊。”

听了郭教授的一番教诲,仲小依觉得自己对小青龙汤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自信地拿起笔来,将方子的剂量改为“×7剂”。等他抬起头来,看到老师正在和蔼地望着自己,师徒二人会意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