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亚健康的概述
第一节 健康的新观点
一、健康的概念
何谓健康?英语中的健康(health)一词源于公元1000年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族的词汇中,其主要含义为安全的、完美的、结实的。我国翻译常“健康”与“卫生”通用,但从广义来看health的含义广于“卫生”。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个定义对人们的健康状态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对健康内涵的理解寓义深刻。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明确提出,健康就是“身体精神良好,具有社会幸福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过渡,新的模式冲击了自19世纪以来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以健康为最高目的的医学目标是“针对疾病与伤残问题的,在人的生物性的领域中探索致病的原因及寻求除病祛伤的治疗方法”,而新的医学模式的建立,要求从“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性全方位对待“健康”问题。
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三个方面的内容。生理健康是指人体生理上的健康状态,指循环、呼吸、消化各系统、机体的各个器官、关节活动和肌力都达到最低正常水平,这样就有助于减少退行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性。生理健康的定义是:“能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觉过分疲劳地从事日常活动,保持乐观、蓬勃向上及具有应激能力”。健康行为要求健康达到一定水平,并与敏捷性、速度、肌肉的耐受性和收缩力有关,能使机体更好地从事职业与娱乐方面的生理活动。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以及能良好适应的状态。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与基础,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必要条件。社会健康,也称社会适应性,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并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良好的社会健康要求个体在交往中有自信感和安全感,与人友好相处,心情舒畅,少生烦恼,知道如何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知道如何帮助他人和向他人求助,能聆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思想,能以负责任的态度行事并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只有同时具备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人才有可能具备良好的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能力,实现社会健康。此外,健康不仅包括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同时还涉及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健康新定义将健康定义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可见道德健康同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在多数疾病情况下,机体会对病因所引起的损害产生一系列抗损害反应。自稳调节的紊乱、损害和抗损害反应,综合表现为疾病过程中各种复杂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这些变化又可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从而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特别是对环境适应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减弱甚至丧失。
人类健康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四个方面。①生理因素:指影响健康的生理学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和各生理系统的生长发育状况、功能状态等。②心理因素:指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心理方面的原因,包括认知、动机、情绪、人格等。③行为因素:指对健康产生影响的个体行为方面的原因,包括饮食行为、学习和劳动、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以及吸烟、酗酒、交通事故等各种生活方式因素。④环境因素:指对个体健康产生影响的环境方面的原因,包括季节和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卫生保健设施等社会环境因素,如微生物和寄生虫等生物因素;气温、湿度、振动、辐射、化学毒素;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
健康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有社会科学属性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是一门研究人类健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健康作为一个统一的客观实体,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有它自己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运动规律。研究内容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领域,是在多学科高度交叉与高度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学科。它采取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方法,整合研究影响人类健康的各种因素,以保护和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水平为最高目标,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人类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为目的,从而促进人类大卫生大健康的发展。因健康科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与医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等处于同等地位,同属于一级学科。
医学以全人类健康为最高目标,当今的医学肩负着防治疾病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实现“人人健康”的双重任务。同时更应把重心由防治疾病工作向促进和保护全社会健康转化,成为实现“人人健康”的主要力量,这是大卫生新时代对医学提出来的迫切要求。
汉字中“健康”的意义:“健”即肌体健壮有力(《晋书·郭璞传》);“康”平安、安乐(《尚书·洪范》),包括了体健、心安、适应社会三个方面的内容。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健康的认识已较为全面朴实。中医学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医学中没有亚健康状态这一概念,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直至死亡是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是人体从阴平阳秘,到阴阳失衡再到阴阳离绝的动态变化过程。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和医学家在公元前400多年就已开始向人们传授治病、防病、养生、长寿的技巧与方法,并且重视组织“消患济世”的工作,推行“养心调神”之道。而中医学对健康的态度是,一个人能够经常地在生活中或生命里意识到健康的存在,并能够自觉地指导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医学的健康观是一种以人为本,强调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理念。它把个人的生命活动看成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系统,要求个体生命活动系统及其各个子系统以及个体与其环境都处于良好的功能状态,即所谓“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周易·乾卦·彖传》)。
二、健康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希腊著名学者、欧洲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早在公元前400年就明确指出:“我必尽我的能力和智慧,指导病人的生活,使他们及早恢复健康”。他强调医生有两件宝:一是治病,一是语言,应当关心健康人,使他们不生病。过去,按照传统的理解,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或残伤、躯体无不适的状态。这种建立在魏尔肖的细胞病理学基础上的健康观,长期以来用生物学观点看待疾病与健康问题,而忽略了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直接影响。这种传统的健康观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社会状况。健康观的发展沿革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古代,受生产力发展及科技水平的限制,持健康由鬼神主宰的迷信思想,认为健康受损是鬼神作祟。这样的健康观既忽视自然性因素,又看不到社会性因素。
工业革命后进入近代社会,当时在“人是机器”的机械唯物论的影响下,认为保护健康就像保护一部机器一样,这样的观点忽视人体的生物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19世纪末进入现代,广泛认为健康就是保持病原、宿主、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平衡,这个观点主要是受当时所处的“细菌学时代”的影响,认为人体疾病主要由单一细菌传染导致。20世纪初发展为社会生态学观点,认为传染病也未必是单因素的,单纯生物不一定引起疾病,宿主因素除遗传等影响外,还有后天获得性的影响,环境也并非全是自然环境。而更重要的是社会环境,病因除了生物因素之外,还有很多社会因素以及个人行为和心理等因素。
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健康观的内涵进一步发展,由过去单一的生理健康(一维)发展到生理、心理健康(二维)又发展到生理、心理、社会良好(三维)。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著名的健康三维概念,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完美状态。1974年,第27届世界卫生会议强调指出:医学应采用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促进健康,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和保健中的作用。随后于1978年在《阿拉木图宣言》中提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目标。显而易见,这种观点已超越了传统卫生观和其后的“大卫生观”的认识境界。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进一步定义了“四维”健康新概念,即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四维健康观体现了WHO对健康的进一步积极追求,要求生物医学模式必须向“生物—心理—社会”新模式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健康的观念在不断更新之中。总的说来,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丰富并渐趋完善,人们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在探索健康的道路上正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年人人健康”的全球战略。近10年以来成为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在制定健康战略的共同方向。例如,1988年8月,国际健康教育联合会(IUHE)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召开的世界健康教育大会的主题是“人人参与,创造世界”;1991年6月,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健康教育联合会召开的第14届世界健康教育大会主题为:“健康——需要共同努力”,并强调指出,健康教育及其相关的理论是一种崭新的科学文化,其关键点应是如何促使人们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由此可见,当今的世界,“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的时代已经到来。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了“健康”应具备的标准:①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②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物的巨细;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变化;⑤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得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积极开展关于健康界定这一热门课题的理论研究,多数人从整体论的健康观出发,对它的定义、分类、指标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例如,M.R.莱维(1981)对健康的含义提出:①具有增进健康的生活方式;②注意身体健康;③社会健康;④情绪健康;⑤精神与哲理健康。他的专著《生命与健康》在美国颇受青睐。杜伯斯(1988)在《健康的幻想》一书中对健康概念提出三大方面的观点:①健康是人类对生活中产生的生物的、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刺激因素的系列连续的适应;②健康是以连续统一体多维形式的适应;③健康代表机体适应的总体水平和外在表现。他的论点在国外产生一定影响,被视为健康问题研究中的新进展。WHO关于健康先后提出了两个基本概念。1946年世界卫生大会上提出健康的概念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1986年Ottawa健康促进大会上提出:健康是日常生活的可支撑条件,并非生活之目的;健康是一个积极的概念,注重社会、个人和躯体功能可提供的资源。第一个概念在全世界已得到普遍接受,并促进了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我国学者张铁民(1992)提出健康的定义为:健康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和权利,是躯体的、心理的、环境的和行为的互相适应和协调的良好状态。但是在其中,关于健康的内涵,也就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三大方面的含义强调不足。因为,社会问题既包括了内外环境(自然环境中的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政治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家庭、邻里等社会关系因素,以及个体心理环境等),也包括了在社会适应和生活事件中的各种行为和生活方式。除此之外,我们还认为,健康是充实与丰富人类自身的一种媒介和手段,要从处于适应生活的从属地位,提高到居于主导地位,促使生命处于富有创造力的最佳状态,实现人类生存的价值。这才是最终目标。
由此可见,“健康”具有动态特征,它的概念受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科技水平和哲学思想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更而不断更新,其内涵也日臻完善充实。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受传统的卫生观的局限,认为躯体无疾病、残伤,身体没有不适症状就称为健康。实际上,这些仅仅是指一个人的躯体健康状态。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人们经常有意无意地损害自身的健康,消极地损耗自己的生命。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有了健康促进的欲望和要求。所谓健康促进,也就是指人类能够控制与增进自身的健康,主宰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使其日臻完善与提高。可见,维护健康力是人类最基本的追求。探讨与社会进步、生活美满息息相关的健康课题,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三、健康研究的新进展
由《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李恩昌主任领衔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就科学健康观的核心内容和宗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该著作认为科学健康观的内涵是“人民健康由政治、经济、文化、生态、自然环境决定的多元函数;人民健康水平是反映社会政治、文化和自然生态发展优劣的主要综合指标之一,促进人民健康在现有基础上达到最佳水平,是执政党、政府及全社会的主要责任和共同目标。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和改革促进人民健康,寓人民健康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2009年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编辑部发起题为“什么是健康?人的适应能力”的讨论,并探讨了健康的概念、维度。随着生物医学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基因研究的深入,完全没有健康风险或者说完全健康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健康的维度不仅包含生物、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维度,至少应扩展以下两个维度:第一,人类健康与整个地球生物的健康密切相关。人类与地球上其他生物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不是生存在一个生物真空中。第二,健康应包含非生物领域,生物的健康离不开与非生物领域间和谐、稳定的物质交换和相互作用;人类的健康是建立在整个地球系统“健康”的能量交换的基础上的;生存在一个不健康的社会中的人是不可能健康的。“健商”(health quotient,HQ)是指个人或一个区域的居民具有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水平的反映,即人们已具有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能力与应具有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能力之比。按照作者的解释,“健商”由健康意识、健康知识与健康能力者构成,只有具备上述方面的内容,才能认为是“健商”正常。现代健康的基本理念可以表述为:基于健康动态与谱系的现实性,以促进的方式,达成整体生命的健康。现代健康理念的各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其中整体健康是现代健康理念的核心,是现代健康理念的目标指向;动态健康与谱系健康是现代健康理念两个现实的基本点;而促进健康则是实现现代健康理念的重要策略。
现代化的进程改变着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改变着社会状况、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人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对人体健康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影响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①工作紧张、压力过大引起心理、精神问题和心身疾病;②环境污染对人居环境的破坏,如气体、水源、电磁辐射等对人体代谢平衡的影响;③药物滥用、各种食品、农药残留物等对身体安全的影响;④过度疲劳、免疫力下降导致的亚健康状态和工作、生活质量下降;⑤不良生活方式,如酗酒、吸烟、缺乏运动等引发的心身疾病;⑥身体素质包括遗传因素导致的遗传性疾病;⑦感染性因素导致的感染性疾病;⑧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因素导致的损伤。社会是人类相互有机联系、互利合作形成的群体,反过来对个体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产生重要影响。吸烟、饮酒、久坐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是现代社会诸多疾病的诱因,而这些诱因归根究底又是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如社会经济资源越匮乏的人,其吸烟越多,饮食越差,身体锻炼越少。因此世界医学协会倡导各国政府、民间组织和医学专家从社会根源入手控制疾病,促进健康,减少健康不均,提高生活质量。
浙江大学医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和卫生统计学教研室研制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状态评估量表SF-36量表中文版,采用多阶段混合型等概率抽样法,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中文版对1000户家庭的居民进行自评量表式调查;参照国际生命质量评价项目的标准程序,进行正式的心理测验学试验。在收回的1985份问卷中,18岁以上的有效问卷1972份,其中应答者1688人(85.6%),1316人回答了所有条目,372人有1个或1个以上的缺失答案,无应答者中文盲、半文盲占65.5%。此大样本调查为SF-36健康调查量表适用于中国提供了证据,已知群效度试验将为量表效度提供更有意义的证据。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安维维、余小鸣等分析全国高校在校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现况,于2010年采用分阶段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混合的抽样方法,对全国7省市内28所不同类型高校非毕业年级学生5070人使用自编问卷进行健康素养现况的横断面调查,5070名调查对象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得分百分制平均分为(74.139±12.0223)分,38.4%具有基本健康素养(≥80分);在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的5个维度中,慢性病预防维度及格率最低(1.1%);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总分及5个维度得分的及格率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高校和不同高校类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校所处地区、高校类型是影响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重要因素(P<0.05)。高校在校学生中低健康素养流行率较高,在慢性病预防、基本医疗知识等维度尤为突出;低健康素养在其不同人群中分布存在差异。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官海静等通过对2007—2011年连续5年、覆盖全国9个城市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对中国城镇居民的健康水平、公平和健康绩效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结论有以下四点:第一,人群之间的健康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健康不公平仅是健康差异中间不合理的、可避免的部分,差异和不公平这两者不可混淆;第二,中国城镇居民的健康水平从总体上呈现逐年改善的趋势;第三,不管是慢性病、残疾还是自评健康,中国城镇居民的健康状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公平,其中,负向的慢性病和伤残指标主要倾向于穷人,正向的自评健康指标则倾向于富人。第四,促进健康公平,不能以损害健康水平为代价。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健康损害都是不能接受的。健康绩效能同时反映居民的健康水平和公平性,具有较高的政策参考价值。但是,就客观健康指标而言,新医改未能明显改善中国城镇居民的健康公平和健康绩效。该文章也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本文使用的数据没有覆盖中国农村地区的居民,因此,未能对城乡居民的健康不公平进行分析;第二,如果将健康公平放在时间轴上分析,就是健康可持续的问题。要探究健康可持续问题,需要10年及以上的长期数据,这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2002年8—12月,在原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原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调查结果发现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体力活动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