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百年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香港的教育機會

傳統中文課程是以典籍為基礎,着重教授歷史和道德倫理,港府從開埠之初起就着力改變這種課程,以擴寬學童的眼界。阿爾伯特·史密斯(Albert Smith)在1857年到訪香港島時寫道:

來到一所得到英國〔經費資助〕支持的細小華人學校〔位於黃泥涌,即今天所稱的跑馬地〕,學生一個個坐在小桌子後,上了年紀的教書先生則在角落。這是賞心悅目的景象。牆上貼着英國地圖和英文字母,那些孩子有本小小的摺頁書,還有墨硯和鉛筆。(24)

在蘇格蘭學者史釗域(Frederick Stewart)(25)苦心竭力督導下,改善「村落書館」(village school,這個詞也指位於日益擴大的市區及其周邊的那些資助小學)的工作有了長足進步,史釗域在1872年成為皇仁書院掌院後,(26)在這所頂尖英文中學教授西學科目,並採用西式教學法。(27)

史釗域是教育界的重要人物,1889年英年早逝,不過他去世時已累遷為輔政司。就讀於他的學校的孩子,尤其是少數來自香港島鄉村的優秀小伙子,似乎很輕易就能在洋行、律師行和政府部門謀職。這些教育機會和成就,以及他們更廣闊的眼界,把香港居民與他們對面的鄉下同胞之間的差距更為拉大。(28)毗鄰香港的新安縣和珠江三角洲其他中國縣的精明華人,也看得出香港英文教育的價值。(29)許多來自殖民地這所和其他學校的畢業生,在中國的通商口岸覓得工作,尤其是在有進步思想高官的衙門,並任職於由外國人主持的中國海關。(30)

在1898年前幾年間發表的年度教育報告可見,這些趨勢有些發揮了作用。在1895年,政府「宣佈,決定今後在本地人中推廣英文而非華文教育」;它說「華人要求英文教育之呼聲日熾」,此外,「為對整體本地學校有所裨益,設立一學院以育成本土英文教師之需要日益迫切」。(31)政府愈來愈重視西式教育,認為補助學校(Grant-in-Aid Schools,又稱輔翼義學、助賞義學)的掌理者很符合這種趨勢,這些學校是按學生成績領取政府資助,所以效率很高,政府認為這點「在華人家長眼中,重要性遠勝所有其他考慮因素」。(32)對於中國日後將實行的現代化,香港可借重之處已經顯而易見。(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