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青年毛泽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家庭背景

如今研读伟人,人们总爱追根溯源,觅其家谱,似乎觉得,伟人成功背后,必有先天因素可寻。然而,以此探究毛泽东,恐怕要大失所望,因为毛氏家族史,实在平淡无奇,没啥猛料可挖。

据记载,毛泽东的先祖毛太华,原籍江西吉州龙城,元末为避战乱,由赣入滇,落户云南澜沧卫。到了明初,为了生计,太华参军,因战功卓越,明洪武十四年,以军官身份进驻湖南。儿子清一、清四同行,十余年后,两儿子先后成家,扎根湘潭,叶落韶山。从此,毛氏一族,开始在这里繁衍。从家谱上看,毛泽东的这一支,上推五代,既没朝中之官,更没进士举人,祖祖辈辈都是靠田吃饭的本分农民,所以毛泽东常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倒也名副其实。

毛泽东的祖上,虽非大富大贵,却也是殷实之家,只是到了祖父这一辈,家道开始中落。由于祖父毛恩普,性格懦弱,敦厚老实,不善经营,最后连祖上传下的一点田产,也被迫典给了别人,从而使全家的生活,变得十分窘迫。

父亲毛顺生倒是生性刚毅,十分要强,十七岁就担起养家重担,可年轻时,却因交友不慎,欠下外债,逼迫之下,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外闯荡。幸好,他后来参加湘军,长了见识,攒下本钱,有了创业资本,才使家境出现转机,否则,以毛家当时的窘状,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别说有书读,有学上,恐怕终日都要为温饱而挣扎了。

毛氏家史的平淡,让毛泽东的研究者们,总觉心有不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份县志上,他们找到这样的记载。据传乾隆年间,一位名叫戴炯的举人,受邀来到韶山,为毛氏族人修家谱,刚到此地,就被其秀丽山色所吸引。先生感慨之余,信笔写道:“夫山水秀绝,必生奇才。韶山虽不在中州往来之地,赋客骚人所不到,必将秉山川之秀,追踪古先生其人者,为国之华,为邦之望,使人与地俱传矣……”

没想到,戴举人一语成真。156年后,1893年12月26日,一位国之华、邦之望的旷世奇才,果真在韶山诞生了。先不管此说是真是假,至少这段传闻,为毛泽东的出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家中喜添男丁,毛家后续有人,按理儿,这是件值得庆贺的喜事,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毛泽东的父母在他降生后,不仅没有喜上眉梢,反而眉头紧锁,整日显得坐卧不安,这又为什么呢?

原来,毛泽东出生前,母亲也曾怀过两胎,不幸的是,婴儿刚生不久,就在襁褓中夭折了。这在讲究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乡村,是种不祥的预兆。所以毛泽东刚一落地,父母就开始为他担惊受怕,生怕再有什么闪失。据说,为了祈求佛祖保佑儿子平安,母亲文素勤天天烧香拜佛,四处叩头作揖,直到毛泽东过了周岁,全家人见他生龙活虎,身体格外健康,父母那颗悬着的心,这才终于落了地。

毛泽东的降临,不但给家里添了喜气,也给父亲带来了财气。毛顺生刚回乡时,由于资金有限,做的是小本买卖,他克勤克俭,精打细算,每年的剩余并不多,直到儿子的出世,他才交上好运,生意变得红火,最终凭借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梦想,赎回被父亲典出去的祖产,让毛家在韶山扬眉吐气,重新有了立足之本。毛泽东刚刚过了两岁,母亲又生下弟弟泽民。儿子多了,毛顺生觉得生活更有盼头,这时他又做起贩猪、贩米的买卖。随着钱财的增多,毛家的境遇,也有了质的飞跃。据毛泽东回忆:

“我小的时候,家里有田十五亩。我父亲是个中农。后来,他又买了七亩地,我家有了富农的地位。可到了小弟出生后,家里的田加典进的田,已有三十多亩,父亲手中的资本,也增加了两三千元。”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19页。

有钱之后,毛顺生不仅修房添地,还雇起了长工短工,前后不过十年间,毛家一跃成了村里的富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