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想要上学
重读私塾期间,除了饥民暴动,深深刺激了毛泽东,还有一本小册子,也让他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震撼,这本小册子名叫《列强瓜分之危险》。毛泽东说:“现在,我还记得小册子开头的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书里讲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和台湾的经过,越南、缅甸是如何成为殖民地的……我读了之后,深为祖国未来而担忧,我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看完小册子,毛泽东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在那些不眠之夜,他一遍遍扪心自问,如今,国家面临巨大危机,社会即将发生变革,如此形势之下,自己又怎能偏安一隅,做个井底之蛙。小册子让他的内心,再次涌起离家的念头。
然而,令毛泽东痛苦的是,虽有闯荡之心,却不知如何开口,因为他觉得,此事一经提出,父母定会极力反对,大加阻挠。
从儿子不安的表情中,父亲似乎察觉了什么,有天父子闲聊,问起他的打算,毛泽东只稍做试探,出他意料的是,父亲不仅没有反对,反而帮他提供了机会。
“父亲决定送我去湘潭,到一家与他有生意往来的米店做学徒,起初我并未反对,还觉得这也许是件有意思的事。”
其实,毛顺生送儿子当学徒,自有他的小九九。他一直在琢磨,既然儿子想到外面闯荡,拦也拦不住,倒不如顺水推舟,让他外出学经商,到时候兄弟俩,一商一农,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再有他这个老爹做帮衬,还愁毛家的事业没发展吗?
就在毛顺生自鸣得意,打着自己小算盘时,有天儿子却对他说,不想去米店当学徒了,还想继续求学读书。毛顺生一听,当场愣了,不早就说得好好的吗,怎么儿子突然变卦了呢?
原来不久前,毛泽东去湘乡外婆家,巧遇表兄文咏昌,表兄告诉他,湘乡的一些士绅,出钱办了所学校——东山学堂。学堂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西式的教学方法。
“因表兄想进这所学堂,就鼓动我也一起去念,为此讲了学校很多情况,比如搞的新法教育等等。当然最吸引我的,是那里不注重经书,讲授更多的是新学,而且教学方法也很先进。”
虽然,在表哥怂恿下,毛泽东到学堂报了名,可事后他却有点后悔了。主要是他觉得,自己都快十七了,又念过六年私塾,再和八九岁的孩子,重新去坐冷板凳,脸上有点挂不住。见他有些顾虑,表哥就劝他说,这儿的课并非要从头念到尾,对我们而言,东山学堂不过是块跳板,我们的目的,是要借这块跳板,跳到省城去读书。
表哥的这番话,让毛泽东十分心动。早在半年之前,那位法科学生,就曾向他建议,应去省城深造,并说,以毛泽东的超群天分,窝在封闭的山村,实在是太可惜了。虽然他的建议,正是毛泽东的心之所属,但要付诸行动实施,却是障碍重重。一是去省城读书,要花大笔费用,吝啬的父亲,肯定不会答应。另外,进那些高级学府,要考新学知识,就凭这点旧学底子,自己要迈过这道门槛,实在有点强人所难。如今通过东山学堂,能圆报考省城之梦,让埋藏已久的渴望,有机会变成现实,毛泽东又怎能不为之心动呢?所以,他要改弦更张,不去米店当学徒,改到学校去上学,自然也不难理解。
然而,毛泽东的这项决定,却让父亲十分恼火,尤其一听儿子说,已在学堂报了名,就更气不打一处来。他上来就对儿子劈头盖脸,一顿臭骂,“真是荒唐透顶,也不好好想想,你都十六了,牛高马大的,和一群娃娃坐冷板凳,你也不嫌丢人?还有,我都和人家说好了,你现在突然变卦了,你让我的脸往哪搁。”
父亲的咆哮叫骂,讥讽挖苦,一切都在毛泽东的预料之中,而他对应的态度,则是竖耳静听,任其发泄,绝不反驳,但说到最后,他仍坚持己见,并未屈服。
毛顺生眼看强压不行,又生一计,就嘲讽地对儿子说,“念书是要花钱的,如果你想让老子出钱,告诉你,门也没有。”
一见儿子不吱声了,毛顺生以为,自己的计策得逞了,然而他低估了儿子。虽然儿子没有当场硬顶,可私下里,却在积极筹款,一天也没闲着。因亲属中,数表兄王季范的家境最为殷实,所以毛泽东就向他发出求助。听了毛泽东的诉说,表兄深表同情,当场表示,学费的事包在他身上,要毛泽东不必为此担忧。
虽说学费的事落实了,可毛泽东仍放心不下。他知道父亲这个人,死要面子,直接来硬的,即使不花他的钱,因为面子挂不住,他也会找别的借口,推三阻四,横加阻拦。
那么,如何才能让父亲改弦更张,不再一意孤行呢?为此,毛泽东又找了七舅文玉瑞、八舅文玉钦,还有老师兼堂叔的毛麓钟,请求他们出山,帮助自己好好劝父亲。大家都被其真诚所打动,答应为他做说客。
几天后,众人相聚毛家,一见这么多亲属亲自登门,专程拜访,毛顺生还以为,有什么大事求他,没想到说来说去,不过就是一件事,求他高抬贵手,满足儿子的愿望,让儿子继续读书。
本来这些日子,见儿子没什么动静,毛顺生还以为,这个犟种被降伏了,他做梦也没想到,儿子悄无声息,竟摆出了一道龙门阵,看来这小子,能耐的确不小,自己是把他小瞧了。
交谈中,大家都说,润之聪慧好学,天分超人,只要多加培养,必大有出息。大家都劝他,既然润之想读书,又何必强其所难,倒不如遂了儿子的意,日后他定会知恩图报。
为了打开姨夫的心结,外甥王季范更是开导说,“润之上的东山,是现代学堂,很多课程教的都是赚钱本领,咋也比到米店当学徒强,别看你眼前吃点亏,等日后他毕业了,反倒能帮你赚更大的钱。”
听了外甥的分析,毛顺生也觉得很有道理。再说了,这么多亲戚朋友,苦口婆心地劝,还驳大家的面子,事情传出去,也会让乡里乡亲,觉得他过于无情。于是他表示,“既然诸位亲朋,都说润之读书好,那我还有什么不赞成的!”
听了他的这番表白,众人都以为事情解决了,谁知毛顺生却话锋一转,露出商人本性。他诉苦说,“上学的事虽好,可润之进城读书,肯定要花很多的钱,我这穷家薄业的,怕是供不起哩!”
一听这话,王季范早有准备,赶紧抢过了话头,“只要您同意润之上学,他的学费我包了,钱的事,您老就不用操心了。”
既然话聊到这个份上,毛顺生也觉得没啥可说了,就只好应了儿子的请求。“在大家劝说下,最后父亲同意了我进这所学堂,因为朋友们对他说,这种先进的教育,可以增加我的赚钱本领,这是我第一次离家,到五十里外的地方去,那一年我十六岁。”
后来,王季范果不食言。据湘乡《文史资料》记载,“由于毛泽东父亲守财、刻薄,舍不得支付昂贵的学费,是表兄王季范慷慨解囊,从家里拿现大洋一百元,帮助毛泽东实现了上东山学堂的愿望。”
1910年秋天,毛泽东终于离开了家乡,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中转站——东山学堂。临行前,他赋诗一首,夹在父亲的账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