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教科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七章 人生的价值——奉献付出

我们在讨论人生的价值之前,还是首先要弄清楚价值的概念,即要弄懂价值到底是什么。

一、关于价值、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

在经济学领域,价值是物品的一个重要属性,代表着该物品在交换中能够换得的其他物品数量,并且可以通过货币单位——钱来进行衡量。这种标定物品价值的货币量,就是人们常说的价格。价格所标定的该物品价值被叫做商品价值。商品的价值还可分为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

在哲学领域,对如何解释价值的本质,则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种观点并存,诸如本性说、劳动量说、主体性说或态度说、抽象说、情感说、属性说、效用说、意义说、需要说、关系说、奥妙说等等。这些理论,我们无法去全部弄懂,更无法去弄清哪一个更准确,只能等着哲学家们给出最终的统一答案了。

在哲学家们统一说法之前,或者在哲学界和经济学界统一说法之前,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自己来解决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还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其实,事情的自身可能原本就是极其简单的。

从字面上理解,价值就是有用。用处大的,价值就高;用处小的,价值就低;没用的,就是没有价值。有用与没用,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这个标准既取决于事物本身的客观作用,也取决于我们对该事物的认知深度,还取决于我们对该事物的需要程度,由这三者共同构成。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可能会更直观、更好理解一些。

V=O×(C+N)

其中:V——value,价值;

O——object,客体,对象;

C——cognize,认知;

N——need,需要。

即:

价值=事物本身的客观作用×(人对该事物的认知水平+人对该事物的需要程度)

从这个等式中可以看出,假如事物本身的客观作用O为恒定时,那么V分别与C和N的大小成正比关系。

事实上,一件事物本身的客观作用并不可能恒定和持久。比如某种科学技术,比如国家档案,等等。而其价值,也会因为相关人对其的认知水平和需求程度而有所不同。所以,价值应该永远都是一个变量。

价值观是什么呢?观者,看法也。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对某件、某类事物价值的看法或对周边客观事物价值的总评价、总看法。一个人的价值观来源于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成为驱动他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全部是由其价值观所决定的。人们还会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将各种各类事物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排列顺序,确定主次,分出轻重。这种排列所体现的,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体系。与价值不同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正因为如此,价值观在世界观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二、人生的价值就是奉献和付出

人生的价值就是奉献和付出这一论点,并非是为了鼓舞人心的简单说教和空洞口号。从客观上说,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价值,或大或小,或正面或负面。那么,人生也一定是有其价值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总要找出自己此生的价值吧?这里所说的人生价值,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生命的价值。前面我们谈到,事物的价值体现在它是否有用上。人生宝贵,所以人不能没有用。怎样来评价一个人的一生有用没用,关键要看他一生中对家庭、对单位、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是否有所奉献和付出。凡是有所贡献的人,就是一个有用的人,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他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人生。评价一个人人生价值的高低、大小,关键要看他是用了多少心思、多大的气力来奉献和付出的。所以我们说,人生的价值,就是一个人一生中所作所为的全部心思和全部事情的总价值。

我们先要弄清楚什么叫奉献,什么叫付出。所谓奉献,就是将实物或者心意恭敬地呈献,是一种下对上的敬献。既然是下对上的呈献、敬献,自然也就不见得有回报,奉献者也不应该希冀得到什么回报。比如古代臣民对皇帝的进贡,比如古往今来子女对父母等长辈表示的孝心,就都属于奉献的范畴。所谓付出,就是支付,支出。是得到了什么之后或者为了得到什么而支付、支出一些东西。我们要购买商品,就得付出钱款;我们要获得薪酬,就得付出劳动。父母为子女付出辛劳,是为了获得子女安顺和家庭幸福;与人交往付出真心,是为了换来对方的真心。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要体现人生价值该奉献和付出什么?其实,关键要看我们自己有什么。自己有,我们才可以拿出来奉献和付出。检索一下,我们每个人至少是“四有”。

我们有生命。人们常说时间就是生命,也可以反过来说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除非是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否则世界和社会并不需要我们付出生命。恰恰相反,正是这个世界给了我们生命,并且使我们在所处的社会里成长起来。有生命,也就意味着有时间。我们的生命长度可能是3万天的时间,但可以拿出来做贡献的有效时间只有1.5万天左右。这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基本财富之一。按照自然法则和生命规律,不论我们是否舍得付出,时间都在分分秒秒地流逝。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可舍不得的呢?关键在于我们要计划好用这些时间去做什么。

我们有爱心。人是这个世界上感情最丰富、最复杂的一种动物。在这丰富、复杂的感情之中,最多的应该是爱心。“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本能。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历来都主张并追求和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排在首位的就是“仁”。孔子的弟子樊须曾经请教过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极其明确和简单:“爱人。”(《论语·颜渊篇》)大约100年后,孟子则进一步作了说明:“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出于正常人的本性,再加上家庭的熏陶和社会的教化,使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成为了不缺乏爱心的人。

我们有精力。精力,就是精神和体力。有精力,就是有意识、有思维、有意志、有生气、有活力、有体力。有意识,就能够了解、认知世间万事万物,并把握其中规律;有思维,就要思考事情,找到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有意志,就能经受住艰难困苦的磨练,战胜人生旅途中的各种考验;有生气,就会不断创造、创新,推动时代的发展进步;有活力,就能给人类社会注入活跃的气息,保持世界的年轻态;有体力,就可以应对做事情的体力消耗,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很持久地做事情。

我们有能力。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知识和经验,汇集成了一个人解决各种各样问题的主观素质和主体能量。这些素质和能量,给一个人提供了进一步认识世界的能力,即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能力;也给人提供了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解决人生旅途中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还给人提供了创新的能力,通过创造、创新为人生添光辉,为世界添亮色。

我们拥有这许多资本,可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即使我们舍不得奉献和付出,也不会带到另一个世界里去。唯有将其变成财富,或者是物质的财富,或者精神的财富,才可能留在这个世界上,才能真正显现出价值。

被誉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曾有过一段著名的论述。阿德勒说,“奉献是生活的真正意义。我们可以审视一下祖先留给我们的遗物,你看到了什么?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都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我们可以看到祖先们开发过的土地,也可以看到前人建造的公路和建筑物。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哲学,我们的科学和艺术,以及我们处理人类问题的技能,无不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将生活经验互相交流的成果”。(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我们今天为什么能系统地知晓从上古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长达3000年的历史,就是因为历史上有了一个司马迁。司马迁秉承父亲遗志,当上汉朝太史令之后便开始写作《史记》。可是写作进行了没几年,他就因直言进谏而获罪。按当时的法律,他该被判死刑,但也可以用宫刑来代替死刑以保性命。司马迁绝非贪生怕死之人,但他还是选择了接受宫刑保命。作为一位刚直不阿的史学家,惨遭宫刑还要苟存于世,这样的耻辱使司马迁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压力。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了给后代留下自己的贡献,他以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孙膑、吕不韦、韩非等历史名人为榜样,忍辱负重,奋笔疾书,终于在生命结束前夕完成了被后世称为二十六史之首的《史记》。前面阿德勒的名言似乎就是对司马迁人生价值的最好注释。

三、唯有奉献付出才能体现我们自身价值

在这个人与事、与物普遍联系的世界里,如果没有奉献和付出,根本就无法体现个人的价值。

有一个小故事或者能比较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据说有人向主管人生结局的智者询问天堂和地狱的区别。智者带他来到天堂和地狱中间的过道后对他说:你自己看吧。他隔着门缝先后看了两边的情况,发现了异同。相同的是,两边的人都是围在一口大锅边上吃饭,而且每人手里都拿着一双比自己胳膊还要长很多的长筷子。不同的是,地狱里的人都在拼命地用长筷子夹住食物往自己嘴里放,但是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吃到食物,结果是一个个都骨瘦如柴,形同枯槁;而天堂里的人在用长筷子夹住食物后,都热情地送到别人的嘴边,结果是每个人都能吃到食物,每个人都长得白白胖胖,脸上洋溢着快乐与幸福的光芒。在天堂里,每个人的价值都体现在他的积极付出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情形也是一样的。哪怕是出身十分卑微,自己的境遇已经十分惨淡,照样都可以通过奉献和付出来体现自身的价值。

奥斯托洛夫斯基(Nikolai Alexeevich Ostrovsky,1904~1936)是苏联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他的出身是十分贫寒的工人家庭,所以11岁就出去做童工养活自己。他15岁加入共青团并参加革命斗争,16岁身负重伤,23岁时健康状况急剧恶化而双目失明,25岁全身瘫痪。根据他的资历和功绩,他完全可以尽享国家抚养不用再做什么事情了,而且在常人看来他也做不了什么事情了。但是,他以顽强的斗志和惊人的毅力与病魔斗争,与时间赛跑,从26岁开始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素材创作出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6年他因重病复发而逝世,享年只有32岁。但是,他的出身卑微、沉疴缠身和英年早逝并没有影响他的价值。他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世界的精神财富,使他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成为鼓舞几代人艰苦奋斗的旗帜。他的一段名言,曾被无数有志青年奉为座右铭并相互赠予、相互鼓励。“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奥斯托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四、时代进步需要我们的奉献和付出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社会和家庭给了我们很多很多。我们必须怀有虔诚的感恩之心,尽自己所能多做奉献,多多付出。只有大家都这样做,才能真正让这个世界充满爱,这个世界也才能变得更加美好。

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的张海迪,5岁时因脊髓血管瘤而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成为一个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的重患,经治医生认为她很难活过27岁。死神的威胁,使她比常人更加珍惜时间,更加珍爱生命,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她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为群众多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15岁时,她开始研读医学书籍,学习针灸技术,后来为缺医少药的当地群众解决病痛问题1万多人次。同时,她还靠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课程和大学的英语、日语、德语课程,并受到苏联奥斯托洛夫斯基和中国吴运铎、高玉宝等英雄人物的鼓舞,开始文学写作。她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和散文集《生命的追问》等文学作品,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等几十万字的外国文学作品。36岁时,张海迪又接受了一次癌症手术。但是她依然坚持学习着吉林大学的哲学研究生课程,并在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从15岁开始自修医学知识之后的40多年时间,张海迪不但靠意志战胜了死神,坚持不懈地自学和创作,并且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宣传演讲,捐助学校,关爱老人,救灾捐款,为残疾人事业奔走操劳等等。因此,她被誉为“80年代的雷锋”、“当代保尔”,被日本媒体评为世界5大杰出残疾人之一,以中国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2012年,57岁的张海迪不但获得了“亚太残疾人权利领袖奖”,而且光荣地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瘫痪了50多年,在轮椅上坐了40多年的张海迪说:“我很痛苦,但我一样可以让别人快乐。”这样的名言,不仅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充满了浪漫的生命诗意。从身体条件来看,可以说这个世界对张海迪并不公平。但是,她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地以乐观心态和澎湃热情贡献社会、服务人民。她的事迹,她的精神,已经成为鼓舞人们奋进的巨大力量。这样一位身体有残疾的人尚且如此,四肢健全的我们当作如何感想呢?如果这个世界上能有更多的人以奉献和付出为荣、为乐,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速度一定会更快,人类的明天一定会更幸福!

五、有舍才能有得,付出必有回报

在舍与得之间选择,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懂得有舍才能有得,也是人生的一大智慧。

舍,是舍弃、抛弃,也可以是放弃,还可以是付出。

有些东西已经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了,但如果继续占有,就无法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将其舍弃。如果我们是一只盛满茶水的杯子,现在我们想让自己变成盛满咖啡的杯子,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原来所盛的茶水倒掉。这就是舍弃的意义。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自由与爱情》)这是匈牙利爱国诗人和革命英雄裴多菲·山多尔(Petofi Sandor,1823~1849)的著名诗句。他23岁时与森德莱·尤丽娅相识、相爱,一首首情诗记录了他们之间爱情的热烈、浪漫和甜蜜,并在一年多以后走进婚姻的殿堂。婚后不久,他就毅然投身于民族独立战争,翌年在同沙俄军队作战时英勇牺牲,用年轻宝贵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壮丽诗篇。为了民族独立和自由,他舍弃了爱情和生命。这,就是舍弃的意义。

当我们不可以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时,我们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乃至价值观体系做出判断,放弃或暂时放弃其他一些事物,进而获得我们当下认为最有价值、最为需要的事物。1947年3月,蒋介石倾力围剿中共中央已经居住了10年的延安。在陕甘宁边区军民“誓死保卫延安”的强烈呼声中,毛泽东力排众议,决定率领中共中央机关撤离。据参与决策的领导人回忆,毛泽东在当时就明确指出:我们把延安让给蒋介石,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将很快就会看到,蒋介石占领延安,绝不是他的胜利,而是他失败的开始。我们要拿一个延安换一个全中国。毛泽东还说:作战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主要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从暂时主动放弃延安,到获得全中国,仅仅用两年半的时间毛泽东就和他的战友们实现了预言。这,就是放弃的意义。

我们有时为了获得想要的东西,还必须付出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如果我们舍不得付出自己原来所拥有的,也就换不来更加想要得到的。比如知识和能力。如果我们想“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那就只能用时间去换。如果我们舍不得时间去学习和实践,对不起,知识和能力肯定与我们无缘。如果我们舍得付出时间了,还必须要认真、勤奋地去做,才有可能获得想要拥有的。否则,更对不起,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只能是白白地付出了。这,就是付出的意义。

孟子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对这些作出了详细、精准的诠释。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告子上》)

孟子的原则是: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样不可以同时兼得,我会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存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样不可以同时兼得,我会舍弃生命而弘扬正义。虽然生存是我想要的,但是如果我想要的东西还有比生存更有价值的,我是不会放弃它而苟活于世的。虽然死亡是我所憎恶的,但是如果还有比死亡更令我憎恶的事情,我会为避开那样的事情而不再躲避死亡。如果让人想要得到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让人得以生存的手段,还有什么是不可以用的呢?如果让人所憎恶的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能让人避开死亡的事情,还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呢?为什么使用某种方法就能生存下去,却有人坚持不用?为什么采取某种做法就能避免死亡,却有人坚持不做?那是因为有比生存更想要的东西,也有比死亡更憎恶的事情。并不只是贤德之人才有这样的境界,而是所有的人都有,只不过是贤德之人能做到不让这一境界丧失而已。孟子的这一段话,可以说是历史上论述舍得问题的经典语录,我们应当熟记之,牢记之。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那就是付出必然就有回报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为什么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自然科学领域里普遍存在的3个基本原理。

一个是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另一个是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

还有一个是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彼此施加于对方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力一定是成双结对地出现,其中任何一道力都可以被认为是作用力,而其对应的另一道力也自然地被称为反作用力。

如果我们能够参照以上3个定律所揭示的客观法则,似乎就不难理解付出必有回报的结论了。

套用质量守恒原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对社会有所付出之后,付出的或是爱心善意,或是物质财富,或是某种成果,都到哪里去了呢?都被社会吸纳了,接收了,并且可能生成或转化为新的精神、新的物质。反过来,社会上肯定不会只有这一个人在付出,而是所有的人都在付出。这些付出会融合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宝库,我们一定是普遍受惠者之一。

套用能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对家庭、对社会能够有所付出的能力是从哪来的呢?绝对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吧?那么,这种能力是怎么来的呢?毫无疑问,是家庭和社会赋予我们的。既然是家庭和社会所赋予,那么再奉献付出给家庭和社会,只不过就是付出或者回报的先后顺序不同而已。付出之后,我们自身的微薄能量得以转化或者转移,帮助他人幸福,促进社会进步,何乐而不为呢?值得指出的是,自然科学领域里的能量守恒定律强调,能量在转移、转化中总量是不变的。但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一个人付出的能量却可能会增值、增量,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

套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付出是一种力量,一定会有接收、吸纳对象。无论是他人还是社会,在接收或吸纳我们的付出时,也会给我们以另外一种力量。当然,这个反应力量不是物理学上的反作用力,大小不见得相等,方向也不可能相反。当我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给站在旁边需要帮助的人让个座位,是付出么?当然是。很多人认为这是100%的付出,除非等自己也成为老、病、残、孕之后,否则在当时是得不到什么回报的。而事实呢,恰恰相反,不信我们可以做一次实验。当身边有需要照顾的人站着时,就不给他让座,感觉一下自己心里是什么滋味儿。一定是他站在我们身边多长时间,我们就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笼罩着自己多长时间,我们的心里就会纠结多长时间。只有把这个座位让出去了,我们的心境才会变得坦然和宁静。原来,我们这不是在给别人让座,而是在给自己的心灵让个座位,让它安顿下来。此事虽小,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给自己做的。这难道不就是付出所获得的回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