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仰韶的彩陶
仰韶村,是位于黄河中游的河南省渑池县城北九公里的一个普通村庄,但它却因为仰韶文化的被发现而闻名世界。
1920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的助手刘长生来到仰韶村搜集古代动物化石,他在仰韶村住了三天。在短短三天中,他有了一些意外发现。他找到了古代人类制造的一些石器和陶器,并把它们带给了安特生。
1921年,经中国政府同意,安特生和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专业人员一起,对仰韶村古人类文化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当小心翼翼地挖开历史堆积的灰层后,他们看到了一些美丽的彩陶片。
经过修复和整理,我们现在能够在博物馆里看到这些精美的仰韶彩陶。它们造型古朴大方,在红色的陶壁上,描有黑色的网纹、水纹、螺旋纹、几何纹、鱼纹、鸟纹、蛙纹等等,色彩对比强烈,其想象力之丰富,艺术表现力之绝美,令人赞叹。而这些美丽的彩陶,在古代先民那里,还只是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具。当然,在仰韶村,考古学家们还有一些其他的发现,如石器、骨器、墓葬、村落遗址等等,但是,仰韶彩陶无疑是这里发现的古代遗存中最引人注目的代表性器物。据专家测定,这些古代文化遗存具有距今5000~7000年的历史。后来,学者们根据学术惯例,提出了一个“仰韶文化”的名词,用来指代和命名在黄河中下游一系列具有相同年代和相同文化特征的历史遗存。

仰韶文化彩陶盆

仰韶文化鱼纹盆
仰韶彩陶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来自远古的信息。首先是,那些仰韶文化的先民们已经具有了极高的审美意识和劳动技能。那些彩陶造型的古朴、装饰的精美,即使放到任何一个现代博物馆里也会毫不逊色。科学家们指出,要烧制这样的彩陶,炉温必须高达一千度左右才行。这说明,仰韶时期的中国古人类,对火的掌握和使用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还有学者指出,在仰韶彩陶上出现的那些流利的线条,说明毛笔在那时已经被发明并广泛使用。描绘那些线条使用的黑颜色,也说明那时的人们对颜料的使用也很普遍,也许,那就是后来中国书法中墨的前身。由于仰韶彩陶的底部发现了明显的布纹和绳纹的压痕,合理的解释是,当时在陶坯做好以后,是放在布面或者绳子上晾着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纺织,他们已经能够穿上自己织的布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彩陶的上面发现了数十种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其中一些符号,在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姜寨遗址、李家沟遗址等地反复出现,表明他们不是随意的刻画,而是有着某种规律和含义的符号。需要指出的是,在最初被称为甘肃仰韶文化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刻画符号。当然,对这些符号,人们还不能解释,说它们是成熟的和系统的文字还缺乏进一步的证据。但是,已有学者指出,它们就是中国文字的萌芽,是有一定道理的。文字的产生,是一个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仰韶彩陶上这些神秘符号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大地上,成熟系统的汉字的产生,已经为期不远了。
仰韶文化产生的地点,是在黄河中下游一带,这一点与中国古代典籍上所记载的三皇五帝活动的地点十分吻合。所以,学术界一度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产生的源头。但是,后来一系列考古的发现,使这一观点受到了有力的质疑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