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总装同步工程的工作内容
一、策划阶段
1.竞品车总装工艺性分析
2.间隙面差定义表工艺审核
二、模型阶段
1.主要断面分析及部件装配性分析
(1)主要截面结构、R干涉的分析
(2)定位孔的适合性
(3)主要部件的搭接面形状及结构分析
(4)主要部件的装配方向及角度分析
2.部件装配力矩分析
(1)主要部件的力矩可靠性分析
(2)主要部件的固紧、插入力分析
3.噪声分析
(1)主要截面部位的异响发生分析
(2)主要截面的钣金件间隙分析
4.装配基准分析
主要大部件的装配基准分析
5.外观间隙及公差分析
(1)前保险杠和翼子板的间隙和公差分析
(2)前保险杠和机舱盖的间隙和公差分析
(3)前照灯和前保险杠、翼子板、机舱盖的间隙和公差分析
(4)尾灯和后保险杠的间隙及公差分析
(5)尾灯和行李舱盖的间隙及公差分析
(6)后保险杠和行李舱盖的间隙及公差分析
(7)后保险杠和侧围的间隙和公差分析
(8)前风窗玻璃和车身的间隙及公差分析
(9)后风窗玻璃和车身的间隙及公差分析
(10)前保险杠和雾灯的间隙及公差分析
(11)门和车身的间隙及公差分析
(12)机舱盖和翼子板的间隙及公差分析
6.总装工艺通用化分析
三、工程化产品设计阶段
1.总装工艺规划
(1)竞品车型总装工艺研讨
(2)生产线合理性研究(设备、物流等)
(3)初步工艺路线研讨
2.生产线及生产设备可行性分析
(1)滑橇及吊具的可行性分析
(2)装配设备的可行性分析
(3)涂胶设备的可行性分析
(4)工具及夹具的可行性分析
(5)辅料的可行性分析
(6)检测线的可行性分析
(7)液体加注设备的可行性分析
(8)生产线的贯通性分析
(9)其他设备的可行性分析
3.零部件装配可行性分析
(1)燃料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2)内装地毯的可行性分析
(3)整车密封条的可行性分析
(4)整车玻璃的可行性分析
4.公差分析
(1)仪表板与相关件外观间隙及公差分析
(2)仪表板各部件的公差分析
5.主要部件的装配可行性分析
(1)主要部件的装配基准分析(公差分配分析除外)
1)整车线束。
2)整车锁机构。
3)空调系统(冷凝器、管路等)。
4)内装件(A、B、C柱内饰板、门内饰板、顶棚内饰板等)。
5)电器(灯、开关、CD播放器等)。
6)踏板(制动踏板、油门踏板、离合器踏板)。
7)仪表总成。
8)发动机。
9)座椅。
(2)装配结构分析
1)防水分析-对可能漏水部位分析。
2)对噪声及异响发生部分截面分析。
3)其他不良结构分析。
(3)部件装配性分析
1)部件的面形状、干涉等分析。
2)定位孔的适合性分析。
3)主要部件的搭接面形状及结构分析。
4)部件的装配方向及角度分析。
(4)部件装配力矩分析
1)主要部件的力矩可靠性分析。
2)主要部件的固定、插入力分析。
(5)装配部件外观间隙及公差分析
1)对外观间隙的适合性分析。
2)对外观公差的适合性分析。
四、样车试制阶段
1.试制工艺编制
编写试制阶段总装作业指导书。
2.样车评价
(1)对样车整车的品质评价(AUDIT评审)
(2)外观间隙及公差评价
(3)整车NVH性能试验
(4)密封性试验
五、同步工程分析注意事项
1)燃油管路不得在排气系统、电线束接头、接线柱正上方,特别是燃油管接头应避开以上装置。
2)燃油软管与棱边、铆钉、螺钉等的间隙应在10mm以上。
3)散热器加水口补充冷却液方便。
4)水泵传动带与发动机等间隙原则上应在10mm以上,无抖动干涉。
5)发动机搭铁线应根据两端相对运动有一定的长度余量,原则上绕度在50~100mm之间,其他发动机至车身的电线束也应如此。
6)离合踏板踏到底时与底板间隙按设计要求或30mm以上。
7)变速器换档操纵杆与仪表盘、座椅等无干涉。
8)转向盘不应遮挡仪表板。
9)转向转到极限位置时,各部最小位置间隙应在5mm以上,转向轮与周围制动软管、制动油管的间隙应在50mm以上(考虑装置防滑链的状态)。
10)制动管路管夹固定有效、不与管子活动摩擦。
11)制动管路管子通过车架孔时,一般应有护套,如无护套则应在孔附近用卡子固定,且使管子与孔边缘之间的间隙在3mm以上,以保证振动后不干涉,两管以上过孔时,管子之间在孔中的间隙应在1mm以上,但两管平行时可接触。
原则上不允许在以下部位布管(但不得已时可用绝缘物隔开):①车架下翼板三角区内易存泥沙处;②蓄电池正下方;③排气系接口周围;④排气管消声器周围;⑤车架与板簧之间;⑥检查维修时的踏脚部位。
12)制动管路与固定部位不能干涉,且与固定部位边角处间隙在10mm以上,与固定部位平面圆角处间隙在5mm以上。与可动部位不能产生动干涉,一般间隙应在10mm以上。与发动机变速器的间隙如无支撑,应在30mm以上。与驾驶室、变速操纵机构的间隙应在15mm以上。
13)制动管路与其他管子、软管、电线束等的间隙,如平行则应在5mm以上,如交叉则应在20mm以上。
14)前照灯、各灯具应防水密封,调整方便,更换维护方便。
15)蓄电池应不容易短路,极桩应有护套,拆装应方便,互换应容易。
16)线束、电线。原则上以下部位不能布线:①蓄电池正下方;②排气系接口周围;③排气管消声器周围100mm之内;④燃油管正下方。考虑振动,与棱边、螺栓等的间隙应在10mm以上,与可动部件在最不利的位置(如变速操纵机构)上间隙应在20mm以上。从车身(固定部位)到发动机、后桥等可动部位的线束应考虑长度余量,不能因振动在棱边处干涉。
17)风扇与散热器间隙。在行驶中不能有动干涉,间隙应在10m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