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听觉

没有什么比声音更简单的了,它就是压缩的空气波。不管你所在的房间里有多少种不同的声音,无论是噪音,还是音乐,或者是人说话的声音,进入耳朵的只是压缩的空气波,它会导致耳膜振动,振动传至耳蜗,耳蜗将振动转化为神经脉冲,神经脉冲再传递到听觉皮层。然后,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凭借高超的鉴别技能,听觉皮层将原始信号分离成单独的声音。从鸟鸣声、树叶的沙沙声和流水的潺潺声中,旧石器时代的猎人可以分辨出他们想要听到的细微声音,如一只鹿在灌木丛后面咀嚼树叶的声音。如今,我们被不同的噪音包围。在聚会上,录制的音乐取代了鸟鸣声,沙沙作响的不再是树叶,而是人们的衣服,人们闲谈的声音取代了流水的潺潺声,而我们想要听到的也不再是鹿咀嚼树叶的声音,而是某位客人吃着点心兴致勃勃地讲述个人爱好。

虽然他说话的声音很小,而周围的喧闹声很大,但我们仍能清晰地听到他说话的内容。这种现象被称为“鸡尾酒会效应”,因为最早对此进行研究的科林·切里科林·切里(Colin Cherry,1914—1979),英国科学家,曾在英国飞机制造部从事雷达研究工作,因对听觉注意力的研究而著名。发现,这种现象在鸡尾酒会上尤其明显。20世纪50年代的这项开创性研究并非要帮助人们了解鸡尾酒会,而是为了帮助空管人员应对耳机里的杂音。切里的研究表明,人们会筛选出自己想听到的声音而忽略其余。这项研究还表明,一旦大脑将声音分离出来,并对其进行评估,几乎所有其他声音都会被抛弃,只留下那位讲述自己爱好的客人的声音。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听觉这件事也是如此。其他声音并没有被马上排除在外,而只是被无意识地监控着。证明如下:

你一提到“性”这个字,整个房间就会变得鸦雀无声。

突然之间,聚会上的每个人都在听你说话。他们怎么能在众声喧哗中听到这个字呢?这实在令人尴尬。墨菲定律的这个事例表明了听觉皮层的非凡能力,大脑看似忽略了周围的嘈杂声,事实上却在将其抛弃之前无意识地进行了关键词检索。任何大脑觉得有趣的声音都能被觉察到,毫无疑问,“性”这个字很有趣。

其他重要的词语或声音也会从嘈杂声中脱颖而出。如果听到和你一样的手机铃声,你会马上警觉起来。如果有人提到你的名字,你的耳朵就会发烫。有人指出,如果真的听到了自己的名字,你也会听到那之前的几个字,这表明大脑会将外界的声音储存几秒钟。

窃窃私语比大喊大叫更容易被听到。

大脑会对周围的噪声进行全面监控。语音的细微变化被认为值得特别注意,即使音量很低。当你旁边的情侣把声音降低到耳语时,你会马上警觉起来,你的耳朵会竭尽全力要听清他们谈话的内容。

偷听旁边的人说话时,你可能听不到他们谈话的全部内容,此时,大脑会把它认为没有听到的信息补上。一般情况下都能猜对,但有时也会搞错。大脑往往会从接收到的声音片段中获得它想要听到的东西。

一天早上,三个醉汉在聊天。第一个醉汉说:“今天好晴天。”第二个说:“不对,今天不是星期三。”第三个说:“是的,我也喉咙干,来!咱们再喝一杯。”

最近,我在北京和一位中国女士有了一次墨菲定律式的聊天。她的英文发音不太好,但我认为不影响交流。她说,她的工作是为来北京生活的人寻找马匹。我说,自从我来到北京,还没有见过一匹马。她说:“不对呀,北京每一个人都有马的。”“每一个人都有?”我急忙说,“那我怎么一匹马也没有见到呀?”她回应说:“如果没有的话,那人们住在哪里呀?”对话戛然而止,我忽然意识到我们谈论的是“房子”(house),而不是“马”(horse)。这两个词语在英文发音上的细小差别导致了这场奇怪而荒诞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