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
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马克思这位雄踞世界理论高峰的科学巨匠,在许多研究领域都取得独到的发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一是创立了唯物史观,揭开了人类历史之谜,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变革;二是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破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变革。
一、创立了唯物史观
在马克思以前,在社会历史的理论领域内唯心史观占据完全统治地位。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它把人类社会历史看成是依精神力量为转移的,用人们的思想动机、个别英雄人物的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来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它否认人类社会历史是按照本身所固有的必然规律而发展的物质过程,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斗争,否认人民群众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对于唯心史观,恩格斯是这样揭示的:“以前所有对于历史的见解,都以下述观念为基础:一切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应当到人们变动着的思想中去寻求,并且在一切历史变动中,最重要的、决定全部历史的是政治变动。可是,人的思想究竟从哪里来的,政治变动的动因又是什么——关于这一点,没有人发问过。”(第19卷,第121页)
在19世纪40年代初期和中期,马克思在积极参加现实政治斗争的同时,进行了艰苦的理论创建活动,一开始研究哲学、历史和法律,继而转向研究政治经济学。就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在批判地研究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社会历史观的过程中,在总结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资本主义发展实践的基础上,与恩格斯一道共同创立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逐步成熟的过程。1842年10月至1843年3月,他在《莱茵报》工作期间,由于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和参与现实政治斗争,就产生了唯物史观的一些萌芽思想。1843年3月至1844年8月,马克思离开《莱茵报》退回书房以后,在克罗茨纳赫刻苦读书,对黑格尔法哲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来又在巴黎创办《德法年鉴》杂志,亲自参加法国工人运动,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文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唯物史观基本问题的许多重要思想。1844年底,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撰写的哲学著作《神圣家族》中,提出了“接近”自己社会历史观整个“体系”的基本思想,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思想,阐明了历史的基本内容是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思想。特别是1845—1846年,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再次合作撰写的另一部哲学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地论述了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产生和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等基本问题,从而这本书以揭开人类历史之谜和全面创立唯物史观而载入马克思主义史和人类思想史。1859年,马克思在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所写的《序言》中对他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作了经典式的表述。
对于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了如下概括:“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第3卷,第42—43页)根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表述,它的基本原理有:第一,关于社会生活基本构造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原理。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第二,关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第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原理。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第四,关于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的原理。马克思认为有两种变革,一是经济条件方面或物质的变革,二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变革。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反映。第五,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由低级到高级演进的原理。“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第六,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被新的社会形态取代的原理。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以上引文均见第13卷,第8—9页)
恩格斯不仅把唯物史观称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而且高度评价马克思在上述《序言》中表达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巨大意义:“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第13卷,第526页)。列宁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列宁全集》第23卷,第45页)
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到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工人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已经有几百年了,但是,资本家赚来的钱是从哪里来的,这一直是个秘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曾企图对这个问题作出有科学根据的答复,却总是徒劳无功。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最早理论探讨的重商主义,从表面现象出发,认为利润是交换中产品价格高于价值出卖的结果,即从流通中产生。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把对剩余价值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重农主义认为那个马克思称之为剩余价值的东西,是由农业创造的,是由土地产生的,最后则归结为“自然恩赐”。亚当·斯密认为不仅农业中而且工业中也存在剩余价值,并指出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一般剩余劳动。但是,他没有剩余价值这个概念,并且把剩余价值和利润混为一谈。斯密没有解决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李嘉图前进了一步,把利润看作工人劳动耗费的结果,在事实上把利润归结为剩余价值,并论证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但是,他也没有把剩余价值这个范畴确定下来,也没有把它和它的具体形式如利润、利息、地租相区别。他从来没有考虑到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关心的只是剩余价值的数量方面。至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根本不是科学地探讨问题,而是一味地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鼓吹“三位一体”公式,认为利润是资本产生的,或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剥削深恶痛绝,指斥它,咒骂它,幻想消灭它,幻想有好的社会制度出现,劝说富人放弃剥削,呼吁统治阶级接受他们的理想。然而,“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列宁全集》第23卷,第47页)所以,这种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空想而不是科学。总之,在马克思以前很久,人们就已经确认我们现在称之为剩余价值的那部分产品价值的存在,也有人已经多少明确地说过这部分价值是占有者不付等价物的那种劳动的产品构成的。但是,他们到这里就止步了。他们都为原有经济理论和既有经济范畴所束缚,不能解决社会生活已经提出的问题。
马克思发表了独创的见解。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是问题的所在。他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全部事实,批判地研究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既有经济范畴,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这一发现,前后用了20多年时间。在40年代初,他还不知道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首次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研究,但仍然沿用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术语和规律来分析工资、利润和地租成反比例变化的原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关系。这个手稿是借助“异化劳动”这个术语来说明资本主义剥削的,远远没有解决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问题。后来,在1847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力图用劳动价值论来说明资本主义剥削。他从“劳动商品”中看到了“可怕的现实”,认为“由劳动时间衡量的相对价值注定是工人遭受现代奴役的公式”,认识到等量劳动时间的交换关系同劳动产品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不平等的分配并不矛盾(第4卷,第95页)。在1849年发表的《雇佣劳动与资本》演讲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工人拿来和资本家进行交换的“劳动”是一种“生产活动”“创造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补偿工人所消费的东西,并且还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大的价值”(第6卷,第489页)。恩格斯认为,后两本论著证明马克思在40年代末“不仅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第24卷,第12页)。当然,这只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萌芽思想,还不能说这个理论已经创建完成了。因为“在40年代,马克思还没有完成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这个工作只是到50年代末才告完成”(第22卷,第234页)。在50年代,马克思埋头制定了剩余价值理论。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制定了自己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第一次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范畴,详细地阐述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对他所发现的剩余价值理论全面地、系统地作了科学表述。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阐述的是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中心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的学说。马克思认为,在对剩余价值的研究上,关于它的量怎样增加的问题,是属于第二位的问题,“首先必须揭示剩余价值的范畴,揭示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第26卷Ⅰ,第411页)。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在赚钱,资本能增殖,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现在的重要问题是要把这个赚钱的秘密揭破,弄清它的来源。马克思在科学劳动价值论和区别“劳动”和“劳动力”的基础上,创立了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商品学说,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础和前提。他指出,工人出卖的商品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本质上是资本家对工人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就是从剩余价值这个范畴出发并在它的基础上展开的。因为劳动力成为商品并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于是资本家的货币便转化为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剩余价值乃是对工人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所以资本不是物,而是资产阶级社会的一种生产关系。这就形成了资本本质的学说。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不发生价值增殖,只有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才会带来剩余价值。于是形成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学说。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贪欲是无止境的,资本家为了增加剩余价值、提高剥削程度,采用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这就有了剩余价值生产两种形式或两种方法的学说。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是剩余价值生产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资本家加强剩余价值生产和掩盖剥削的补充形式。这就有了工资学说。资本家为了扩大剩余价值生产,便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进行资本积累。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在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作用下,资产阶级的财富不断增加,无产阶级的贫困日益加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这就形成了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的学说,《资本论》第一卷中阐述的关于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包括它的起源和本质的学说,是狭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第二卷阐述了剩余价值流通或实现的理论。《资本论》第三卷阐述了剩余价值转化、分割为各种具体形式的理论。《资本论》全三卷阐述的全部剩余价值理论,包括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转化分割理论,是为广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在全部剩余价值理论中,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特别是它的起源和本质的学说是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被恩格斯叫作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的,主要是指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功绩”(第20卷,第222页),“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列宁全集》第23卷,第46页),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首先,它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内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怎样进行的,从而“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以它为基础的占有方式的结构,揭示了整个现代社会制度在其周围凝结起来的核心。”(第20卷,第223页)马克思这一理论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资本主义的钥匙,锻造了反对资本主义的强大武器,是射向资产者和土地所有者脑袋的最厉害的炮弹。其次,它“使全部经济学发生革命”(第24卷,第21页),解决了导致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解体的第一个难题,即资本和劳动的交换与价值规律的矛盾,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变革。最后,它尖锐而鲜明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创造者的历史使命,这就“使社会主义者早先像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第20卷,第222页)正因为如此,恩格斯认为,由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第20卷,第30页)。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第20卷,第30页)并“使他自己的名字永垂于科学史册”(第19卷,第121页)。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这位思想巨人长眠的墓前发表讲话,高度评价了马克思这两个伟大发现的意义:“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第19卷,第374—375页)
原载《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全书》
历史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471—474页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