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茨伯格论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评《管理决策的新科学》

让我们对《管理决策的新科学》一书做个简短的回顾:该书1960年首次出版,全书共50页,以赫伯特·西蒙在纽约大学所做的一系列讲演为基础,谈到了管理决策过程的本质、新技术对组织决策制定和结构的影响等内容。于1965年再版……并更名为《自动化之成形》(The Shape of Automation)……到1977年,该书修订了1965年版的内容,扩充为175页,并改回1960年的书名……但并未做根本性变动:“……这一版本修订的地方虽多,但基本上是更新相关的证据,并对大量主题做了进一步的充实,而非变动原书的主要发现和结论。”4

《管理决策的新科学》一书力图阐释计算机给组织、组织中的工作人员,以及组织所根植的社会造成的影响,并推测将要产生的结果……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管理决策的新科学》一书的本质,那就是:本书赞美了技术的成果,尤其是信息处理类技术在决策制定和组织结构方面、在高层管理者和底层员工的工作方面,甚至在社会(解决污染和人口过剩问题)方面的突出作用……

在商业组织中,非程式化决策制定过程开始经历一场根本性革命,朝着程式化制定过程转变。对于人类解决问题的本质,科学界已经进行了基本的探索,将有关发现应用于商业的初步可能性也日益显现。

我自己的研究,以及我参考其他有关高层管理者的论述(这些人参与的大多是非程式化决策制定过程),却得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结论,也就是“管理工作中尚不存在科学”……“甚至连计算机……也并未明显改变总经理的工作方法。”5

[接着评论分析了西蒙用于推断的证据(包括他自己在心理实验室所做的研究),并以下面这句话作结。]虽然引用的证据很少,但西蒙却得出了一个相当有力的结论:

我们学到的第一件事(有关这点的证据目前已极为充分)就是,无须使用潜意识层面(它们与有意识的、口头表达的意识层面不同)上的假定机制,这些人类思维过程(问题的解决,思考和学习)也可以得到解释。实际上,虽然冰山的大部分处于水面以下,难以使用语言来表现,但跟我们能看见的部分一样,这些隐藏的部分也是由冰组成的。解决问题的秘密就在于没有秘密。它是由相同的简单元素通过复杂的结构组合而完成的。6

带着大量的疑惑,我读了西蒙的观点。但最让我吃惊的是,我发现西蒙早在1960年的初版当中就提出了大致相同的看法。 上述引言就几乎原封未动地在三个版本中出现过。唯一能称作实质性的变动是,1977年的版本中加上了“难以使用语言来表现”这句话。最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距离最初版本过了17年之后,书里出现了这样的陈述:“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我们才真正开始对人类用来解决问题和非程式化地制定决策的信息过程有了科学的认识。”(事实上,西蒙引用的许多研究,早在1960年的那个版本中就已讨论过。)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读过那个版本,当时并不感到惊讶;实际上,我甚至很赞同他对即将来临的管理革命的看法。打那以后,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显然,我自己对高层管理者工作和决策过程的研究,拓宽了我的眼界,让我产生了一种极为不同的观点,但它们并不属于本篇书评的范畴。在那些年里,有两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其一暴露了技术和分析存在的根本问题;其二对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说起我们对分析的感觉,越南代表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现在这么说或许有点老套了,但哈尔伯斯坦 David Halberstam,美国着名记者兼作家。他20世纪50年代曾任《纽约时报》驻外记者,常年在国外工作。1963年因由西贡发回的新闻报道而荣膺当年的普利策奖,从此声名鹊起。现为最受美国人尊敬的记者之一。—译者注那本《出类拔萃之辈》(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7无疑是个信号:分析的好日子到头了。分析与管理的关系,始于弗雷德里克·泰勒 Frederick Taylor,1856—1915,生于美国费城,着名发明家和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译者注在工厂里的实验。引入运筹学后,它在办公室里得到了繁荣发展。在罗伯特·麦克纳马拉 Robert McNamara,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国防部长。—译者注把希奇 指Charles J. Hitch。—译者注和麦基恩8有关PPBS(规划—设计—预算法)及成本效益分析的提议应用于政策层面后,双方关系达到顶峰,又因为越战失败而日渐分崩离析。通过哈尔伯斯坦的小心求证,我们清楚地了解到:这不是一个常见的分析失误,也不能说句“执行失败”就推托了事。“公式规划”,也就是分析本身,就存在着重大错误。瞧,一批出类拔萃之辈——不是政客和官僚们,而是从自由知识分子中心选出来的、美国最出色的分析天才们——把现代技术应用到白宫的非程式化决策当中,结果却换回一场有欠考虑的非道义之战。

是哪儿出了岔子?会不会是因为分析没有能力处理软性数据呢?所谓的软性数据,就是农夫脸上的表情,敌人的顽强意志;而与此相对的硬性数据,则是所谓死亡人数统计,摧毁丛林所需的炸弹数量。“民间顾问说,由于佛教危机,吴庭艳政府 1955年,吴庭艳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签署法令废除保大皇帝的皇位,并成立越南共和国,宣誓成为南越的总统。因为吴庭艳独尊天主教,废弃佛教,以及他采取的军事统治措施,激起了当地民众的强烈愤慨。1963年11月1日,美国政府为挽救败局,策动了政变。吴庭艳被政变军队乱枪打死。—译者注丧失了农民的支持。麦克纳马拉却问,好吧,那么支持率下降的百分比是多少,政府从前的百分比是多少,现在掉了多少?他要的是事实,是一些统计数字,是一些他能够存入数据库进行处理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民众此起彼伏的抗议之声。”9这些事实真的代表着价值吗? 在《管理行为》(Administrative Behavior)一书中,赫伯特·西蒙对决策中所谓的事实和价值做了区分。该论述现已广为人知。请参见本书第16章。换句话说,尸体的数量可以统计,森林被毁的面积可以丈量,个人生命的意义却无从衡量——那么,凭借这些硬性数据所做的分析,真的有价值吗?

当事实整整齐齐地排在一组目标之后,价值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在越南,事实支持了军事目标;而人道关怀的目标,因为只有软性数据可做说明,就给排挤到了分析之外。在企业里我们也看到了同样的事情,硬性数据排在经济目标之后——缩减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市场份额;而社会目标——产品质量、员工满意度、环境保护——则给扔到一边。10说到社会本身,当人们对污染成本进行着旷日持久的估算时,我们的身体继续吸入各种化学物质,除非有科学家能够“证明”它们确实有害(大概是需要更多的死亡统计吧)。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能再说什么分析“无关对错”:它甚至让有着良好意图的决策者做出了背离道德的选择。猪湾事件 1961年4月,在美国中情局的直接策划和指挥下,1400名古巴流亡分子在猪湾登陆,突袭古巴,意图推翻卡斯特罗政府。然而,这次入侵以100多人死亡、1000多人被俘而告终。—译者注发生后不久,切斯特·鲍尔斯 Chester Bowles,肯尼迪的外交顾问。—译者注写信给肯尼迪行政机构:

我对本届新政府最关心的问题是,它是否缺乏判断对错的道德信念……

在公众生活中,任何对公众道德(不管是国内问题还是国际问题)有着强烈是非观念的人,碰到紧张时期总会具有很大优势,因为他对该做什么有着明确直接的本能。缺乏这种道德信念,或称是非对错观,他就不得不完全依赖于自己的智力;碰到任何问题,他都要仔细算计一番优劣得失,才能得出结论。在正常状态下,在他不觉得厌倦和沮丧的时候,这种实用主义的处理方法能够成功地把他引向问题的正确面。

可我担心的是,要是这样一个人,当他感到厌倦、愤怒、沮丧,或情绪受了影响,他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古巴事件的惨败告诉我们,即便是像肯尼迪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用心良好的人,倘若缺乏基本的道德指向,也会深深地误入歧途。11

如果说越南暴露了分析存在的问题,那么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位生物学家或许算是找出了问题的解释。接着,书评阐述了罗杰·斯佩里有关人类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的概念,和“左脑规划,右脑管理”一文中所讨论的差不多。他得出结论,认为右脑似乎是我们所谓的判断或直觉的发源地,也是鲍尔斯口中肯尼迪行政机构所缺乏的“本能”的发源地,分析应付不来的软性数据,或许就是由右脑进行处理的。

当然,斯佩里的想法和西蒙完全相反。在斯佩里看来,构成人类大脑两个半球的“冰”并不一样;西蒙只[研究]了一种“冰”;连续性的规划不能模拟出完形思维。(注:在讨论模拟人类思维的时候,西蒙写道:“在解决问题时,人类思维是由这样的程序控制的:把简单信息处理过程(如果你愿意,也可称之为符号操作过程)所构成的金字塔,组织成复杂的有序序列;这种序列响应并适应任务环境,满足序列展开时从环境中提取的线索。既然同类程序可以编写给计算机,当然也就可以用它们来描述并模拟人类思维。”12)实际上,斯佩里已经说出了这一最终观点。西蒙宣称,“如今,对人类在进行判断或产生直觉时大脑如何工作,我们已经有了很多了解,我们甚至能用计算机来模拟其中的许多思维过程”;斯佩里针锋相对地写道:“[与左脑不同],右脑是三维的、无声的,它所运行的信息处理过程,是一种带有整体空间感的机械类过程,尚不能由计算机模拟。”13

在书中,西蒙问道:“该如何挑选专家呢?最简单也最常见的办法是,找一个巩固人们当前信念和过往偏见的专家。”身为评论者,我未曾隐瞒自己的信念或偏见。但接着西蒙又说,“可我们挑选专家的办法是,强迫他们说出自己如何得出结论,采用何种推理方法,依靠什么证据……要判断拳赛输赢,我们用不着自己去当头号拳击手。”14我想,书评人的身份,真的让我成了拳击场上的裁判;我当然不是什么头号心理学家。在这场论战中,纵观西蒙和斯佩里两人提供的证据,我认为:斯佩里提出的两种思维方式,只有一种可被计算机模拟。所以,斯佩里技术性地击倒对手,胜出!

最后,西蒙的《管理决策的新科学》一书歌颂了科技、分析和自动化的影响。他甚至得出结论,所有的思维模式都可以用连续性形态加以表现;我们所称的判断或直觉可以由计算机所模拟;如果社会要解决自身问题,必须把现代分析技术应用到判断中去。可我们看到,其他一些科学家并不同意这种看法。并且,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还看到,这个问题并不仅仅和大脑生理机能有关,它可能也是我们组织管理的关键,甚至是人类本身最终生存的关键。我们中很多人逐渐怀疑,对于没有直觉配合的分析,我们到底能给予多大的信任;在赫伯特·西蒙的计算机接触不到的地方,我们到底能不能做出真正的人道主义决策。

[1] 上述引言就几乎原封未动地在三个版本中出现过。唯一能称作实质性的变动是,1977年的版本中加上了“难以使用语言来表现”这句话。最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距离最初版本过了17年之后,书里出现了这样的陈述:“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我们才真正开始对人类用来解决问题和非程式化地制定决策的信息过程有了科学的认识。”(事实上,西蒙引用的许多研究,早在1960年的那个版本中就已讨论过。)

[2] David Halberstam,美国着名记者兼作家。他20世纪50年代曾任《纽约时报》驻外记者,常年在国外工作。1963年因由西贡发回的新闻报道而荣膺当年的普利策奖,从此声名鹊起。现为最受美国人尊敬的记者之一。—译者注

[3] Frederick Taylor,1856—1915,生于美国费城,着名发明家和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译者注

[4] Robert McNamara,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国防部长。—译者注

[5] 指Charles J. Hitch。—译者注

[6] 1955年,吴庭艳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签署法令废除保大皇帝的皇位,并成立越南共和国,宣誓成为南越的总统。因为吴庭艳独尊天主教,废弃佛教,以及他采取的军事统治措施,激起了当地民众的强烈愤慨。1963年11月1日,美国政府为挽救败局,策动了政变。吴庭艳被政变军队乱枪打死。—译者注

[7] 在《管理行为》(Administrative Behavior)一书中,赫伯特·西蒙对决策中所谓的事实和价值做了区分。该论述现已广为人知。请参见本书第16章。

[8] 1961年4月,在美国中情局的直接策划和指挥下,1400名古巴流亡分子在猪湾登陆,突袭古巴,意图推翻卡斯特罗政府。然而,这次入侵以100多人死亡、1000多人被俘而告终。—译者注

[9] Chester Bowles,肯尼迪的外交顾问。—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