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学问长进
评论《长相思》
胤禛在学习中一天天成长,知识不断增加,思考问题的能力也逐渐增强,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在父皇和师傅们的影响下,他的心胸和眼界逐渐开阔,性格得以磨练,这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有一天,侍讲顾八代为皇子们讲授满文课程。课毕,众人讨论时,他对在座的纳兰性德说:“纳兰公子,你是我朝有名才子,请为阿哥们用满文赋诗一首吧。”
纳兰性德缓缓起立,略一沉思,说道:“在下曾经随从万岁爷赴盛京,途中日行夜宿,跋山涉水,越过重重关隘,一路上感慨很深,写了一首《长相思》,今日献丑,读给大家听听。”
“好!”众人拍手喊好。
纳兰性德用低缓的语调念道: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他用满文念完,似乎意犹未尽,又用汉语念了一遍。这首词是纳兰性德最出色的诗词之一,自从问世,得到无数文人墨客赏识,就连康熙也评论说:“纳兰性德经过刻苦学习,做出如此优秀诗词,不亚于汉人文学家,这是我们满人的骄傲。”清人在入关前,一向重视骑射武术,没有正式的文字,缺乏文学素养。入关后,他们之中不少人依然认为文学无用,不肯学习,也不培养子孙读书。为此,康熙以身作则,努力攻读汉书经典,还严格要求皇子们学习。所以,纳兰性德做出著名的《长相思》之后,他格外激动,在清朝大臣中多次提到此事,无非就是要提高他们学习文化的兴趣。
纳兰性德手迹。
顾八代是满洲镶黄旗人,去年入值尚书房,成为皇子们的老师。他早就读过《长相思》,今日听纳兰性德亲自朗诵,依然十分欣赏,对皇子们说:“请各位阿哥评一评这首词。”
大阿哥胤禔的母亲是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的妹妹,也就是说,纳兰性德与大阿哥是表兄弟。明珠在朝中地位很高,与太子的叔外公索额图并列宰臣之首,他们凭借着特殊的身分,影响很大。胤禔母子与明珠一家交往很深。现在胤禔第一个发言:“皇阿玛说了,这首词是我们满人的骄傲,超过任何汉人作品。”
太子胤礽今日也与大家一起学习,他打断胤禔的话:“皇阿玛只是说这首词非常优秀,并没有说超过任何汉人作品。”
胤祉富有文学天赋,经常对文章做出深刻的见解,插嘴说:“这是满人作家中绝无仅有的作品,用词简洁凝练,意境优美感人,我最喜欢最后一句,‘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多么形象,多么逼真,真是绝妙!”
纳兰性德谦虚地说:“三阿哥过奖了。”
胤禛开口说:“三哥分析得精辟,不过我却有新看法。”
众人一惊,同时望着胤禛,等他发表高见。胤禛说:“我喜欢这首词的前半段,‘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富有豪迈气概,读起来更觉过瘾。要是我也随父皇远征,能够领受在帐篷过夜的滋味,那该多好!”
胤礽笑着说:“瞧你这点出息,在帐篷中过夜有什么好的?哪里比得上皇宫大院。”
胤禛反驳道:“行程万里,志在天下,这是好男儿的向往,在皇宫大院能见识什么?我读过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觉得这种豪侠气概真是不同一般。”
胤礽依然不同意他的观点,说:“文人墨客喜欢夸张做作,写出来的东西很多不合时宜,过分推崇只会让他们骄傲自大。”
“现在我们讨论文章,并不是讨论文人。”胤祉不满地说。
“对,”胤禛说,“皇阿玛经常对我们说,文章天下事,说明文章是很重要的,我们天天学习,就是通过文章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哼,”胤礽生气了,“你们俩知道什么?读过几天书?敢在这里卖弄!”
胤祉本想继续发言,看到太子发火了,欲言又止,慢慢坐下来用书本遮住面孔,悄悄地观望着。胤禛一时性起,没有想到这么多,冲着胤礽反问:“我和三哥已经读了3年书,读过许多典籍,怎么不能评论文章?”
“3年算什么?”胤礽不屑地说,“你随便问问朝中的哪位臣子,谁不是读了几十年书?他们都不敢胡乱评论文章,哪轮得到你们?”
顾八代一直细心地听着皇子们辩论,见他们对文章、文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十分欣慰。特别是胤禛说出豪迈之感时,他不由想到,四阿哥生在富贵乡中,生活安逸,却有大丈夫志在四方的气概,倒是可喜可贺。这时,他见皇子们争执起来,担心事情闹大了不好收场,出面说道:“各位静一静,讨论结束了。这几天我听说了几个谜语,给大家猜一猜好不好?”
“好!”皇子们与普通孩子一样,也是爱玩的。
顾八代说:“一月复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六口共一室,两口不团圆。猜一个字。”
胤禛和几位兄弟、侍读听了,有的在手心里比划,有的在桌子上写写画画,还有的闭目苦思,争相猜测谜底。纳兰性德显然知道谜底,他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皇子们猜测。不一会儿,各位皇子开始轮番说出自己的谜底,可惜都错了。顾八代提醒道:“我们学习儒学,学习中庸之道,其中最要紧的是什么?”
没等他的话音落地,胤禛抢先回答:“中庸之道乃为之用,谜底是‘用’字。”
顾八代点头说:“好,回答得好。还有一个谜语,大家听好了,‘上不在上,下不在下,不可在上,只宜在下!’”
这又是个什么字呢?大家疑惑地猜测着,不知道这次是谁猜对了?
用千里镜观测月食
众人苦思冥想,不知道谜底是什么,顾八代看看时候不早,说:“回去继续猜吧,今天的作业就是它了。”
胤禛走出书房,在太监护送下转回宫中,一路上他只顾思索谜语,竟然几次走错方向。随行太监叫小钟用,他不住地提醒说:“四阿哥,您往东,四阿哥,您往西。”这样说来说去,胤禛有些烦了,训斥道:“我在思考问题,你不要说话打扰我。”
小钟用吓得不敢出声了,可又担心出问题,只好亦步亦趋地跟随着,一步不离左右。他们主仆两人这般赶路,引起一人注意,这就是前来皇宫拜见皇贵妃的隆科多。隆科多是皇贵妃佟佳氏的弟弟,一等公佟国维的儿子,朝廷一等侍卫,算起来是胤禛的娘舅。由于他经常进宫,与胤禛早就熟识,两人关系不错。隆科多奇怪地看着胤禛和小钟用,不解地上前询问:“四阿哥,您怎么啦?小钟用为何跟得这样紧?”
胤禛见到隆科多,这才回过神来,高兴地说:“舅舅,你什么时候来的?对了,今天师傅出了一个谜语,我们都没有猜出来,你知道答案吗?”说着,他把谜题告诉了隆科多。
隆科多想了想,摇摇头说:“阿哥们都猜不出来,我哪里知道?走,回去问皇贵妃娘娘。”他们正准备回宫,突然远处跑来一位太监,急急地喊住胤禛说:“四阿哥留步,四阿哥留步。万岁有旨,宣各位阿哥进宫见驾。”
胤禛觉得好奇怪,心想,这么晚了有什么事?他不敢耽搁,急忙和隆科多一起向乾清宫而去。路上隆科多小心地向太监打听发生了什么事,太监悄悄告诉他:“宫里来了几个洋人,万岁打算让阿哥们向他们学习新鲜的学问。”
“有这样的事?”隆科多十分惊奇,他知道康熙喜欢西学,先后拜过几位西洋师傅,还在宫中任命几位西洋人做钦天监,负责气象等事,可他没想到康熙会让皇子们也学习西学。这样一路想着,很快来到乾清宫。
果然,康熙召见皇子,正是为了西学一事。负责气象的西洋钦天监根据天文观测,预报今天将有月偏食发生。康熙了解到月食是一种自然现象,并非传说中的天狗吃月亮。为了验证其中的科学道理,他特意让几个儿子到乾清宫,与他一起用科学仪器观测月食现象。
这件事显然出乎胤禛兄弟想象,他们奇怪地盯着桌子上的千里镜,不过黑秃秃一个铁架子,怎么可能看到遥远的月亮呢?再说,传说中天狗吃月亮时,人们应该敲锣打鼓驱赶天狗,现在却要搬着一个铁架子观望,会不会触怒天神?他们深受传统思想影响,对于先进的西学缺乏认识,自然无法想象月食的真实情况。康熙似乎看出了儿子们的疑虑,招呼说:“来,谁帮皇阿玛一起搬这个千里镜?”
几位皇子面面相觑,最后,太子上前说:“皇阿玛,这就是千里镜吗?”
“是啊,”康熙说,“它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东西,故而取名千里镜。走,你们跟父皇一起到院子里,用它观测月亮变化情况。”
大清皇帝使用过的天文望远镜。
胤祉走过来抚摸一下千里镜,惊异地说:“这个铁家伙竟然可以看到千里之外,成了天上的神仙千里眼了。”
“千里眼?”胤禛也走过来,一边伸手触摸千里镜,一边前后左右打量着,不明白它为什么具有如此神奇的功能。
康熙和儿子们亲手搬动千里镜,把它挪到院中的台子上。几个西洋人帮助他们架好,调整方向和距离,然后与康熙轮流观测,确保安置成功了才叫几位皇子上前观测。这个过程中,胤禛兄弟始终目不转睛地观看着,觉得有趣极了。特别是胤祉,他最爱用心学习,看到他们调试的整个过程后,之后竟然学会了安装千里镜。不过重要的是先来看看他们观测月食的情况。
过了许久,天上的月亮出现阴影,月食发生了。康熙连忙安排胤禛兄弟轮流用千里镜观察,并不时向他们提出问题,询问他们观测到的情况。
康熙不但带领儿子们观测月食,还带领他们观测日食,多年后,胤禛做了皇帝,曾经回忆起当年父皇带领他们兄弟观测日食和月食的事情。他说:“昔年遇日食四五分之时,日光照耀,难以仰视。皇考亲率朕同诸兄弟在乾清宫,用千里镜,四周用夹纸遮蔽日光,然后看出考验所亏分数。此朕身经试验者。”
在康熙的言传身教影响下,皇子们对自然科学技术的兴趣日渐浓厚。当时,一位来自法国的传教士白晋在给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曾说,康熙让皇子们看了所有由西方传教士帮助制作的装饰精美的教学仪器,并亲自带他到天文观测台观览。他还说:“皇帝对计数表(传教士洪若翰等专为康熙制造)极为重视,他一学会使用,就立即教给皇太子;而皇太子则为了表明对计数表的重视,把它装在套子里,挂在腰带上。”
位于今天北京建国门外的天文观测台。
不仅如此,康熙还根据儿子们不同的自身条件,有选择地在某一方面进行重点培养。就在这次观测月食之后,他发现三阿哥胤祉非常适合学习几何学,于是亲自给他讲解几何学原理。在他倾心教导下,胤祉成为皇子中最博学者。他后来又学习律吕知识,主持编修《律历渊源》,将中国、外国钟盘(磬)丝竹等乐器,分门别类,改正错讹。
那么,胤禛受到了西学的哪些影响,他的学习和生活之路又会出现哪些变化呢?
胤禛和兄弟们读书骑射,进步很快。这时,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位对他影响深远的人物,这个人名叫顾八代,能文善武。有一次,顾八代穿着破洞衣服给皇子讲课,引起一场勤俭之争。面对与众不同的顾八代,胤禛会是什么态度呢?
一次射击比赛,引发一场学以致用的教育,顾八代得到康熙认可。而顾八代讲述的“一袋金子”、“母亲不裹脚”两个故事,又会对胤禛产生哪些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