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日军攻占南京城
一、日军占领南京
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在南京城已三面被围,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一面命令部队做好巷战准备,一面严令部队不准擅自撤退。南京守城官兵在十分艰苦和危急的情况下,确曾有在南京进行巷战的想法和准备,只是在接到蒋介石的撤退命令,并权衡形势作出全城撤退的决定后才放弃了这种打算。
蒋介石从坚持长期抗战、保持必要战力的战略高度出发,于12月11日通过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向南京守军下达了撤退命令。该日中午,顾祝同给唐生智打电话称:“委员长已下令要南京守军撤退,你赶快到浦口来,我现在要胡宗南在浦口等你。”唐答:“有许多事情应该与各部队长交代清楚,才能撤退。不然,以后责任,由谁来负?”顾强调“情况非常紧急”。唐则表示:“至迟也要到明晚才能撤退。我不能只顾一人的死活,不顾军队。”(71)
唐生智在接到顾祝同的电话后不久,就收到了蒋介石发来的“真侍参”撤退令,内称:“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72)数小时后,唐生智续接蒋介石发来的“真戌侍参”撤退令,内容同前。唐生智遂于次日凌晨3时召集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参谋长周斓,参谋处长廖肯,参谋处一科科长谭道平等人商讨撤退问题,命参谋长周斓带着参谋人员连夜起草撤退令。
12日下午5时,唐生智在唐公馆召开了师长以上将领会议,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参谋长周斓,副参谋长佘念慈等出席。唐生智宣读了蒋介石两次发来的撤退令。
唐生智在会议最后,又就书面撤退令中的某些规定口授命令:“87D、88D、74A、教导总队诸部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73)唐的这一口头命令,对南京保卫战的结局有着重大影响,其将输送过江的部队数量徒增了5个师以上,使原定“大部突围,一部渡江”的原则,实际变成了“大部渡江,一部突围”,这是当时的运输力量根本无法承受的。许多原定突围的部队,均蜂拥至江边,其数量近9个师,江边人多船少,秩序极为混乱,以致大批无组织的部队滞留江边与城内,一部成为日军俘虏,一部潜入民间。
由于撤退令下达仓促,一些部队根本未接到参加会议的通知,即使出席了会议的指挥官,因战场形势危急,也不能顺利指挥部队按命令有序撤出或突围。大量军队无序地麇集在江边,争抢渡船,涉水泅渡,造成许多惨剧。
在所有守城部队中,只有第2军团因得20余艘民船之连续输送,全军得以安全撤离。该军团除在战斗中伤亡5097人外,其余11451人全数撤离到江北。(74)由叶肇率领的第66军与由邓龙光率领的第83军两支广东部队,在撤退中尊奉“就地突围”之命令,集结在一起,经由太平门、仙鹤门而至江宁、句容等地,最后抵达皖南归队。沿途多次与日军发生遭遇战,部队不断伤亡、散失,最后只剩下近4000人。据统计,南京卫戍部队这支15万人的大军,经浴血奋战与城陷后之殉难,计约损失了10万人,约有5万人安全撤退到后方整补。(75)
12月13日,日军分别占领了南京东面的中山门、太平门,东南面的光华门、通济门、武定门,南面的中华门、雨花门,以及西面的水西门、汉西门等城门。
在中山门方面,13日凌晨,日军第16师团步兵第20联队在未经战斗的情况下占领了中山门,并在城门上书写了一行白色大字:“昭和12年12月13日凌晨3时10分,大野部队占领。”(76)不久,日军第9师团步兵第35联队亦于13日晨从中山门左侧被日军炮火轰塌的城墙缺口突入城内。中山门北面的太平门是南京另一座重要城门。坚守太平门的部队为教导总队之一部,而攻击太平门的日军为第16师团步兵第33联队。12月12日,经过激战,步兵第33联队攻占了紫金山顶峰,并根据“步三三作命甲第129号”命令,继续向天文台、太平门攻击前进。其“战斗详报”称:“13日早上7时30分左右,第二、第三大队相继占领了天文台高地。同日上午9时10分第二大队的部分部队(第六中队、一个机枪小队和一个工兵小队)占领了太平门并让日章旗高高飘扬在城门上。”(77)
在光华门方面,12月12日夜,坚守光华门的中国军队开始陆续撤退。13日凌晨,日军再次突击光华门,据日军《步兵第三十六联队战斗详报》的记载,13日凌晨4时左右,光华门附近“枪声完全停止,也没有投掷来的手榴弹。第一大队及第二大队遂数次派侦察员上城墙观察,确认敌人大部已经退却后,第二大队长下令立即冲锋”。“凌晨5时,联队长手捧军旗来到城墙上,面对东方之皇宫进行遥拜,此时东方天空已经泛白。”(78)至此,光华门完全失陷。
在中华门方面,13日凌晨3时,日军步兵第13联队第1大队第2中队突击占领了中华门西侧城墙,接着,该大队主力占领了中华门西侧约200米处的城墙,日军后续部队架设云梯,冒着猛烈的弹雨攀登城墙。13日凌晨5时左右,日军占领了中华门。在南京城墙西南角及水西门,12月12日,日军“依靠炮兵主力的协助,在城墙西南角也彻底炸开了两处大豁口,但仍因城外小河及附近敌军的抵抗而很难突进。在炮兵集中火力进行数次支援后,下午4时45分,步兵第二十三联队第一大队终于攻占了城墙,夜间还在城墙上逐步扩大战果”(79)。13日早上8时30分左右,日军第6师团步兵第23联队第3大队亦占领了水西门。中华门东侧的雨花门是南京城南另一重要城门,铁路穿门而过,为沟通城内外交通的重要通道。12月12日日军占领雨花台一线后,其第114师团将攻击重点保持在中华门以东城墙及雨花门方面,并命令步兵第115联队攻占雨花门。12日下午,步兵第115联队一部突入雨花门,但在中国军队的猛烈反击下,日军无法站稳脚跟,未能扩大战果。13日凌晨,日军发现中国军队逐渐撤退,遂命令部队进城扫荡。至此,日军完全占领了雨花门。
图1-4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千叶部队渡过秦淮河,从中华门入城
图片来源 《支那战线写真:上海战线》
12月13日,当日军攻占南京东、南、西各城门的同时,迅即派出部队,从南京城东、西两面向下关攻击前进,以期占领下关,截断中国军队渡江北撤的退路,实现围歼中国军队于南京城下的战略目标。
在南京城东面,13日凌晨,在紫金山北麓攻击前进的日军第16师团向以步兵第38联队为基干的佐佐木支队下达了向下关进击的命令:“支队今天(13日)继续将重点保持在左翼,并要突破敌军中央进入下关方向。”(80)根据这一命令,步兵第38联队以轻型装甲车为先头,向下关迅猛追击。该联队于下午3时左右进抵下关江边,截断了中国军队的退路。在步兵第38联队向下关追击的同时,13日上午,步兵第33联队接到直属第16师团指挥并向下关追击的命令。该联队第1大队于13日上午8时30分左右占领了红山,接着立即以最近的路线向下关方向追击,并于下午1时许进抵下关。
在南京城西面,日军第6师团为了迂回包抄下关,早在12月10日就下达了进击下关的命令:“左翼队应逐步将兵力调至西北方,进攻水西门及汉中门。配属的骑兵第六联队,应让迂回部队逐步进入下关一带,阻止敌军渡江。”(81)11日,担任第6师团左翼主力的步兵第45联队原定攻击目标为水西门,但水西门外河网密布,无法顺利展开攻击,遂转而向下关方向挺进。13日早晨,向下关挺进的日军在上河镇附近,与从下关折返,试图从正面突围的中国军队上万人发生了遭遇战,战斗异常激烈,中国军队虽然伤亡惨重,但也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日军步兵第45联队第3大队第11中队长大薗大尉等人阵亡,数十人负伤。13日,日军第6师团骑兵第6联队也与中国军队发生了遭遇战。13日凌晨5时左右,该联队先头部队在水西门外向下关迂回挺进时,在棉花堤附近与从下关向南突围的中国军队数千人发生了遭遇战。由于当时天色昏暗,加上薄雾弥漫,双方不期而遇,战斗场面十分混乱,甚至发生了肉搏战,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不得不向长江中的江心洲撤退。据日军文献记载,此次遭遇战,中国军队伤亡约6000人。(82)
13日傍晚,第6师团步兵第45联队、骑兵第6联队进抵下关,与先行抵达的日军第16师团所属部队会合。此外,12月11日从安徽太平以北渡过长江的日军国崎支队,沿长江北岸向浦口进击,在击退了中国军队的抵抗后,于13日下午攻占了下关对岸的浦口,彻底截断了中国军队渡江北撤的退路。
突破了江阴、镇江等地数道封锁线的日本海军第3舰队第11战队,在旗舰“安宅”号的率领下,于13日下午2时许进抵下关江面,并以舰炮和机枪向正在渡江的中国军队及平民猛烈射击。下午5时,第11战队舰艇抵达下关码头。(83)
图1-5 日本军舰抵达下关江面
图片来源 《支那事变写真全辑》(中)
12月13日,日军上海派遣军、第10军所属部队,从南京城外东西两面进击下关,并占领了下关对岸的浦口;日本海军第3舰队第11战队的舰艇亦进抵下关江面,封锁了长江。因此,日军基本达到了既定的作战目的,即截断中国军队的退路,围歼中国军队于南京城下。
日军在向南京进击,沿途大量屠杀无辜百姓与放下武器的士兵的暴行中,甚至出现了“杀人比赛”的野蛮行径。
日军第16师团之步兵第9联队中的2名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进军南京的途中,开展了灭绝人性的“百人斩”竞赛,以谁先杀满100人为胜者。他们从1937年11月27日日军攻陷无锡开始比赛,29日抵达常州时两人共砍杀了81名中国人。日本《东京日日新闻》的3名特派员浅海、光本、安田在常州火车站前对他们进行了采访。11月30日,《东京日日新闻》以“百人斩竞赛!两少尉已超过80人”为题,对此作了首次报道:
在第一线的片桐部队中有两位年轻将校展开了“百人斩”竞赛。据说从无锡出发后,一人很快就斩杀了56人,另一人斩杀了25人。一人是富山部队的向井敏明少尉(26岁),山口县玖河郡神代村人,另一个人是同一部队的野田毅少尉(25岁),鹿儿岛县肝属郡田代村人。作为剑道三段的向井少尉腰间挂着一把“关之孙六”刀,而野田毅少尉的刀虽然无铭,却是祖上传下来的宝刀。(84)
当向井与野田于12月2日随部队进攻到丹阳县城时,他们杀人的数字又有了大幅攀升,特别是原来处于落后地位的野田,其数字猛增了一倍多,两人已经一共砍杀了151人。12月4日,《东京日日新闻》以“急速跃进 百人斩竞赛的经过”为题,对“杀人竞赛”作了第2次报道:
在向南京进击途中,已开始“百人斩”竞赛的××部队的先头片桐部队之富山部队青年将校向井敏明、野田毅两少尉,自常州出发以来,经过反复奋战,于2日傍晚6时进入丹阳之前,向井少尉已斩杀了86人,野田少尉则斩杀了65人,两人难分胜负。(85)
12月5日,已经杀到句容前线的向井与野田,已经分别杀了89人和78人,两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浅海与光本两特派员迅速向报社发去第三份有关“百人斩”竞赛的快讯。《东京日日新闻》旋以“‘百人斩’大比赛 勇壮!向井、野田两少尉!89∶78”为题报道如下:
片桐部队的两名年轻军官,向井敏明、野田毅少尉,以南京为目标进行了“百人斩竞赛”。两少尉在攻陷句容城时,冲在最前线,勇猛奋战。直至攻陷前,两人取得了势均力敌的成绩:向井少尉斩89名,野田少尉斩78名。(86)
12月10日中午,向井、野田再次相会于南京东郊紫金山麓。此时他们的成绩为106∶105,但是因为分不清到底是谁先杀满100人的,于是又重新开始了以杀满150人为目标的竞赛。《东京日日新闻》以“百人斩超纪录 向井:106—野田:105 两少尉进行延长战”为题,并配发了由佐藤振寿在常州城边为他们拍摄的照片,于12月13日为“百人斩”作了第4次报道。报道称:
在攻入南京之前就开始进行罕见“百人斩”竞赛的片桐部队的勇士向井敏明和野田岩(即前报之野田毅——引者注)两少尉,到10日紫金山攻略战时,创造了106比105的纪录。10日中午,两少尉手持卷了刃的日本刀碰面了。野田:“喂,我斩了105个,你呢?”向井:“我是106个!”……两少尉大笑“啊,哈哈哈”。最终也没能搞清楚是谁在什么时候先斩杀满100人的。“那我们就算是平手吧。不过,改成150人怎么样?”两人很快就达成了一致意见。从11日起,“150人斩”的竞赛又开始了。(87)
向井与野田的“百人斩”竞赛,虽以日军向南京攻击作战的激烈战斗为背景,但他们一为炮兵小队长,一为大队副官,均非第一线冲锋陷阵的士兵,且在使用战斗中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大刀去消灭对方的士兵,显然,被他们屠杀的大多是手无寸铁的百姓和已经放下了武器的士兵。向井、野田在回国后,曾被他们的母校作为“英雄”来欢迎,邀请他们向学生讲述“百人斩”的“勇况”。
二、沿途暴行
日军在向南京攻击前进的过程中,一路烧杀淫掠,无所不为,给南京附近的郊县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必须指出,日军的暴行,并不是只发生在南京城郊,而是与其战争行为同步的。从华中方面军向南京攻击前进的出发地淞沪地区开始,日军就制造了一系列的暴行。
1937年12月初,日军第16师团作为最先逼近南京的部队,自丹阳进入句容至汤山镇之间。据与第16师团进军路线大致相同的第3师团之步兵第34联队分队长曾根一夫的记述,该部在句容附近的一个村庄,因征收食物的野吕等5名士兵失踪,“于是班长就决定等到入夜村民全部熟睡后,放火烧毁村庄……等到深夜,认定村民都熟睡时,我们就越过土墙,到处放火,不久火势迅速蔓延起来,火光到处乱窜,将整个村庄烧毁。酣睡中被大火惊醒的民众,争先恐后地仓皇逃出。这时候,我们乘虚而入,展开突击行动,见一个杀一个,只在十几分钟内就再也看不到一个会动的人影,到处散落着死尸”(88)。
日军于12月6日进入汤山北面的湖山村,并不停地杀人、放火、找花姑娘。仅8日这一天,就有11名村民遭到日军的杀害。据村民戴志善回忆:
冬月初六,在村东,东边是戴兴云家,西边是戴大林家,两家山墙的滴水沟内,躲着11个人,被日本兵抓出来,在戴氏宗祠前面杀了。这些人是戴昌继(四十几岁)、戴大林(50岁左右)、戴大钧(50岁左右)、陈开荣(30岁不到,如今儿子陈福大还在)、王立荣(40岁左右)、戴大金(50岁左右)、戴兴余(二十七八岁)、戴昌述(不到40岁,女儿已经嫁到安徽),还有一个在此避难的作厂人。王立荣被砍头,其他人是用刺刀捅死的。(89)
汤山镇所属的孟塘村与湖山村在同一天被日军占领。日军在孟塘村的暴行,给村民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妇女王贤珍说:“冬月初四(即12月6日——引者注)……炸弹炸了两天后,鬼子就进来了,在桥上炸死了不少人。我小阿姨、老公公(44岁)在跑反时被鬼子用枪打死。我亲眼看到一个姓张的五六十岁的老人和他家里的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活活被日本人踢死。晚上回来摸粮食的路上,鬼子杀了很多人……鬼子进村后,就要花姑娘。我们村被抓了两三个(姓名不记得了),我当时很害怕。鬼子叫男的找花姑娘,没帮找到的,就被打死。”(90)
12月8日,日军占领汤山镇,同时也在该镇四周的村庄施暴。村民张礼海对日军轮奸少女、残杀村民的暴行记忆犹新。他说:“初六(即12月8日——引者注)那天下午3点来钟,太阳西斜了,七个日本兵从汤山山顶的炮台下山,在卧牛山轮奸了一名16岁的少女,然后用松枝插进下身折磨致死。这名少女是张肖庄人,大家都喊他‘大丫头’。”这7名日本兵又来到于右任别墅的地洞口,强令躲在地洞里的15位村民出来接受搜查,并任意将他们处死。(91)
上峰镇位于汤山镇以南,几乎与汤山镇同时被日军占领。该镇的姚家边饱受日军的蹂躏。村民陈恩贵讲述日军在姚家边奸、杀、烧暴行时称:
农历冬月初五(1937年12月7日),我们姚家边来了两个鬼子,手里没有枪,只有刀。他们在陈起瑞家的槽[糟]坊(酒坊)里关了门强奸两个妇女,其中有一个当时就死在床上了,另一个从槽[糟]坊逃出来,在外面寻死了。这两个鬼子强奸完了,把躲在村里的三十来个外村人统统叫到槽[糟]坊,一个个绑起来,用刀挑死,然后放一把火,把房子烧了。(92)
12月8日以后,日军推进至紫金山至雨花台、江宁镇之复廓阵地。随着日军的推进,其暴行的发生地也愈益接近城垣。
据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在《谷寿夫战犯案判决书》的附件中所录:12月9日,农民蒋东旺、蒋海畴、蒋海洋、蒋海青4人在向花村被杀;12月10日,工人邵源岭在窑湾街被刺杀,商民王贵锡在能仁里64号因言语不通被枪杀,妇女王孙氏在井二村被机枪射死,僧人道纯在养回红村被枪杀;12月11日,农妇尹陆氏在高辇柏村被枪杀,小贩董新福与其子董志谨在邓府山因日军索要财物未遂被杀,农妇贾红英在贾家东村被杀。(93)12月11日,城西江东乡一次就被日军残杀了12名村民。村民朱广洪回忆说:“1937年农历冬月初九,我看见日本人骑着四匹马从对面运粮河过来,我们庄上的人看见后就躲了起来。日本人到庄上一看没有人,拼命叫,后来去了13个人,带到龙王庙。一个叫彭二牛的跑了,日本人认为是中央兵,就把其余12个人全杀了。我的三叔、四叔就在其中。”(94)
12月12日,日军的暴行更延伸至孝卫街—雨花台—双闸—三汊河这一弧形地域。仅《谷寿夫战犯案判决书》的附件中所录分散屠杀的案例,这一天在这一弧形地域中即发生120件,计127人被杀。其中,农民殷寿江在孝卫街东洼村被杀,市民曹文党等7人在雨花台被杀,市民胡长生等6人在雨花路被杀,市民李发来等6人在沙洲圩被杀,平民张得洪、陈老二、陈二子在双闸镇25号被刺刀刺死,商民张炳隆在上新河南街36号遭枪杀,农妇李徐氏、任氏在三汊河北圩村20号被枪杀。(95)据僧人隆海叙述:“本人在长生寺为僧,亲睹日寇自进占南京郊区到本寺来,将长生寺出家(人)计十九名集体以步枪射死。”(96)日军还在是日晚6时,将中华门外西街145号市民王福和、张书新、张马氏、张玉根、张玉福、张小六子、张小狗子等11人悉予枪杀,仅张玉发一人受伤幸免于死。(97)这一天,日军在西羊巷用烟熏、刀刺,将躲在地洞里的村民杀死了22人。(98)
三、袭击英美舰船
在日军向南京城发起全面攻击,南京城即将陷落的时候,日军为截断中国军队的退路,防止中国军人乘船逃离,发生了以飞机轰炸美国舰船致其沉没及炮击英国军舰的严重外交事件。
12月12日上午,停泊在南京上游20公里处的美国炮舰“帕奈”号,不断遭到日军炮击。为避免被炸的危险,“帕奈”号复继续向上游移动。10时左右,该舰受到约30名全副武装的日军士兵的威胁和骚扰。后来“帕奈”号在南京上游43公里处下锚停船。此时,该舰上共有官兵59人,美国大使馆官员4人,以及英、美、意等国新闻记者,公司职员等10余人。舰上悬挂着多面美国星条旗。当天下午,日机分批对“帕奈”号及美孚石油公司的三艘商船进行轰炸、扫射,终使“帕奈”号与商船“美平”号、“美霞”号沉没。
在美舰“帕奈”号被炸事件中,4人死亡,3人重伤,12人轻伤。死亡的4人是:意大利记者桑德罗·桑德利(Sandro Sandri,又译桑德罗·桑德瑞)、“美霞”号船长卡尔森(Carlson)、上士查尔斯·L.恩斯明格(Charles L.Ensminger)、舵手埃德加·C.郝尔斯布斯(Edgar C.Hulsebus)。(99)
在日军飞机轰炸美舰“帕奈”号及其附近商船的同时,配属日军第18师团之野战重炮兵第13联队,在桥本欣五郎大佐的指挥下,于12日上午在芜湖附近向英国军舰“瓢虫”号炮击,造成多名英军官兵伤亡。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琪(Robert L.Craigie,又译克雷吉)在致日本广田外相的照会中指出:“英国领事、英国陆军武官及英国扬子江海军少将副参谋长等搭乘的拖船从南京驶至芜湖江面后,搭乘者登上英国军舰瓢虫号,此时拖船遭到了日方机关枪的射击。……此外,英国商船绥和号也被一发炮弹命中。接着英国军舰‘蜜蜂’号到达现场,也被沿岸的炮兵攻击。”而桥本欣五郎则声称:“接到了向江上一切船舶射击的命令。”“无论任何船只只要在江上移动就炮击。”(100)据英国长江皇家海军指挥官报告,“瓢虫”号被击的具体损失为:“一颗炮弹打在左舷吃水线31位置处。3号燃油箱所连接的2号燃油箱被打了个洞。水和油混合在一起,淹没了31位置和32位置之间的空间。卷扬机蒸气管破裂,前甲板四处受到撞击,6英寸机关炮碎裂残骸损坏的后膛。军官寝室和浴室遭毁坏。一颗炮弹损毁了船舱甲板上的司炉机,左舷88至89位置处,朗厄干遇难。”(101)
日军在攻击南京的过程中,无视国际准则,明目张胆地袭击美英舰船。虽然在事发后,日本做出了必要的姿态与弥补措施,但这毕竟给日后其与英美的关系蒙上了阴影。
(1)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宣言》(1927年4月1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2) 《市政厅成立及刘市长就职纪》,《南京特别市市政公报补编》,1927年4月至8月,“纪事”,第1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3) 南京地方文献委员会编:《南京》,1948年3月,第24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4) 国民政府行政院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二(1),案卷号9442。
(5) 南京市地方文献委员会编:《南京》,1948年3月,第24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6)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南京建置志》,海天出版社1994年版,第235页。
(7) 南京地方文献委员会编:《南京》,1948年3月,第24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8)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京建置志》,海天出版社1994年版,第235页。
(9) 《南京市政府关于难民遣送致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部公函》(1937年11月2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02页。
(10)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05页。
(11) 参见孙宅巍《民国史论丛》,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5—86页。
(12) 参见孙宅巍《澄清历史——南京大屠杀研究与思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页。
(13) 参见张连红《南京大屠杀前夕南京人口的变化》,《民国档案》2004年第3期。
(14) 《首都警察厅为报告派员参加南京市难民救济委员会经过情形致内政部呈》(1937年9月6日),国民政府内政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十二(1),案卷号4898。
(1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20-921页。
(1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21页。
(17) 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分会:《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四年慈善工作报告书》,1945年,南京市档案馆收藏,档案号1024-1-34521。
(18) 《程瑞芳日记》(一),《民国档案》2004年第3期。
(19) 《世界红卍字会上海分会关于赴京办理掩埋工作的报告》(1938年3月18日),《档案与史学》1997年8月第4期。
(20) [日]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齐福霖译:《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二分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页。
(21) 《临参命第138号》(昭和12年11月7日),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22) 《松井石根阵中日志》,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日军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页。
(23) 《华中方面军命令》(1937年12月1日),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24) 《日机昨进袭首都》,《申报》1937年8月16日,第2版。
(25) 《第一联合航空队战斗详报》,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刘军、罗文文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7册《日军文献》(下),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83—785页。
(26) 《第三舰队机密第347号电》(1937年9月14日),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叶琳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2册《日本军方文件与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5页。
(27) 《二联空训示第五号》(1937年9月17日),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叶琳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2册《日本军方文件与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7—298页。
(28) 《首都天空大战 我空军迭奏奇功》,《申报》1937年9月23日,第1版。
(29) 《敌机昨五次袭京》,《申报》1937年9月26日,第2版。
(30) 《日机大队袭京 中山门外至西华门大街贫民区域被炸惨不忍睹》,《申报》1937年12月6日,第2版。
(31) 《完全掌握整个支那的制空权 空袭南京五十余次》,《东京日日新闻》1937年12月18日,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何慈毅、李斌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8册《〈东京日日新闻〉与〈大阪每日新闻〉报道》,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44页。
(32) 《蒋介石日记》,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藏蒋介石日记影印件。
(33) 刘斐:《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南京保卫战》编审组编《南京保卫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34) 刘斐:《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南京保卫战》编审组编《南京保卫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35) 《蒋介石日记》,1937年11月26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藏蒋介石日记影印件。
(36)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编:《抗战纪实》,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七八七,案卷号3944。
(37) 《蒋介石致唐生智电》(1937年11月2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00页。
(38) 《第三战区南京会战经过概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5页。“A”、“D”分别为军、师之符号;第10军即第2军团。
(39) 《中方作命第27号》(1937年12月4日),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文中“小卫”编者注“似为孝卫街”。
(40) 《南京卫戍军战斗详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09页。
(41) 《第二军团京东战役战斗详报》,张宪文主编,马振犊等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册《南京保卫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153页。
(42) 《第二军团京东战役战斗详报》,张宪文主编,马振犊等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册《南京保卫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154页。“R”为团之符号。
(43) 《陆军第七十八军南京会战详报》(1938年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1页。
(44) 《南京卫戍军战斗详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09页。
(45) 《第五十一师战斗详报》(1938年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7页。
(46) 《首都东南郊大激战 我第一线防务巩固》,《大公报》(汉口版)1937年12月9日,第2版。
(47) 《熊本兵团战史——支那事变》,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刘军、罗文文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6册《日军文献》(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18—419页。
(48) 《军事委员会侍从室第一处主任钱大钧汇转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呈蒋委员长为卫戍南京未能持久守备自请处分报告》,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临战经过》(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9月印行,第224页。
(49) 陆军省新闻班编:《支那事变经过概要》,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叶琳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2册《日本军方文件与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26页。
(50) 《陆军第七十八军南京会战详报》(1938年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2页。
(51) 《中方作命第34号》,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52) 《松井石根阵中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日军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53) 岛田胜巳:《步兵第三十三联队史——光荣的50年历程》,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刘军、罗文文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6册《日军文献》(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77页。
(54) 《牧原信夫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日军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02页。
(55) 《步兵第三十三联队南京附近战斗详报》,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56) 《松井与山本对谈》,《文摘》第11号,1938年2月。
(57) 《第九师团战史》,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刘军、罗文文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6册《日军文献》(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页。
(58) 《军事委员会侍从室第一处主任钱大钧汇转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呈蒋委员长为卫戍南京未能持久守备自请处分报告》(1937年12月24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临战经过》(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9月印行,第224页。
(59) 《第二军团京东战役战斗详报》,张宪文主编,马振犊等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册《南京保卫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页。
(60) 《南京卫戍军战斗详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2页。
(61) 宫部一三:《风云南京城》,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叶琳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3册《日军官兵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62) 《鲭江步兵第三十六联队史》,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刘军、罗文文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6册《日军文献》(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2—143页。
(63) 宫部一三:《风云南京城》,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叶琳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3册《日军官兵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64) 西泽弁吉:《我们的大陆战记——步兵第六十六联队第三中队的历程》,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刘军、罗文文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7册《日军文献》(下),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12页。
(65) 《陆军第八十八师京沪抗战纪要》,张宪文主编,马振犊等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册《南京保卫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66) 《大分第四十七联队奋战记》,张宪文主编,曹大臣编,罗文文、谷肖梅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62册《日军第六师团官兵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9页。
(67) 谭道平:《南京卫戍战史话》,东南文化事业出版社1946年版,第69页。
(68) 邱维达:《淳化狙击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南京保卫战》编审组编《南京保卫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150页。
(69) 《熊本兵团战史——支那事变》,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刘军、罗文文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6册《日军文献》(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28—429页。
(70) 《第五十一师战斗详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8页。
(71) 唐生智:《卫戍南京之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南京保卫战》编审组编《南京保卫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72) 《南京卫戍军战斗详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3页。
(73) 《南京卫戍军战斗详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页。
(74) 《徐源泉致蒋介石密电》(1937年12月2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七八七,案卷号693。
(75) 孙宅巍:《南京保卫战史》,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237—241页。
(76) 《糸井手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叶琳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2册《日本军方文件与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08页。“大野部队”即日军第16师团步兵第20联队,因联队长为大野宣明大佐,故名。
(77) 《步兵第三十三联队南京附近战斗详报》,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78) 《步兵第三十六联队战斗详报》,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叶琳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2册《日本军方文件与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79) 《第六师团战时旬报第13、14号》,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275页。
(80) 《佐佐木支队命令》,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81) 《六师作命甲第81号》,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页。
(82) 《熊本兵团战史——支那事变》,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刘军、罗文文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6册《日军文献》(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33—434页。
(83) 《支那事变帝国海军的行动》,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6页。
(84) 《“百人斩”竞赛!两少尉已超过80人》,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何慈毅、李斌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8册《〈东京日日新闻〉与〈大阪每日新闻〉报道》,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5页。
(85) 《急速跃进 “百人斩”竞赛的经过》,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何慈毅、李斌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8册《〈东京日日新闻〉与〈大阪每日新闻〉报道》,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
(86) 《“百人斩”大比赛 勇壮!向井、野田两少尉!89∶78》,张宪文主编,张生等编,雷国山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4册《日本军国教育·百人斩与驻宁领馆史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87) 《“百人斩”超纪录 向井:106—野田:105 两少尉进行延长战》,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何慈毅、李斌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8册《〈东京日日新闻〉与〈大阪每日新闻〉报道》,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12—213页。
(88) 《日军士兵曾根一夫〈私记南京大屠杀〉》(节录),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南京大屠杀》,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995页。
(89) 《戴志善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戴袁支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6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67页。
(90) 《王贤珍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戴袁支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6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88页。
(91) 《张礼海口述》,张宪文主编,费仲兴、张连红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7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2—1184页。
(92) 《陈恩贵口述》,张宪文主编,费仲兴、张连红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7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8页。
(93) 《谷寿夫战犯案判决书附件关于分散屠杀部分统计节录》(1947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22页。
(94) 《朱广洪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5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95) 《谷寿夫战犯案判决书附件关于分散屠杀部分统计节录》(1947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91—348页。
(96) 《日军在长生寺集体杀害市民的调查表节录》(1946年7月2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9页。
(97) 《谷寿夫战犯案判决书附件关于分散屠杀部分统计节录》(1947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5页。
(98) 《孙育才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5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99) 《美国亚洲舰队司令(亚内尔)致国务卿》(1937年12月23日),张宪文主编,杨夏鸣编,杨夏鸣、张志刚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63册《美国外交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50—251页。
(100) 《克莱琪大使致广田外相的照会》(1937年12月30日),张宪文主编,曹大臣编,雷国山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67册《东京审判日方文献及报道》(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3—34页。
(101) 《日军对英国皇家军舰瓢虫号的攻击》(1937年12月14日),张宪文主编,张连红、陈谦平编,仇蓓玲、秦文华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英国使领馆文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朗厄干为“瓢虫”号上任泊位助理的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