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泾之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泾惠渠畔仰先贤

杨波海杨波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家、资深媒体人。

乙未春日的一个假日,几位文友相约到咸阳郊县一游。似乎漫无目的,驱车沿咸旬高速,从泾阳县桥底站下来,前行不远,车便自东向西沿关中环线前行,但见路北有一方园林,深处有一座独特壮观的建筑,背景是一道长满苍松翠柏的山坡,大家便不约而同地说这是什么地方,去看看吧。于是便一同前往。

不来不知道,一来叫人惊喜不已,原来这里就是李仪祉纪念馆,也是李仪祉墓园所在地。这是先贤圣地,真是冥冥之中的幸遇。

生于1882年的李仪祉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和教育家。他早年就读于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崇实书院,精习算学、国文,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先后两次赴德攻习水利,系统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1915年学成归国,任教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后历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西北大学校长、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全国救济水灾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第一任委员长等职,为祖国水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陕西近代水利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水利先驱”和“亚洲近代水利科技先驱”。先生毕生以治水为志,求郑白之愿,效大禹之业,兴学执教,凿泾引渭,治黄导淮、整治长江运河,足迹遍布十七省,惠普三秦大地。先生一生爱国爱民、胸怀社稷;崇尚科学,精研水利;学贯中西,著述宏富;献身水利,鞠躬尽瘁;志行高洁、德器深纯;堪称“道德文章冠冕一代、功德圣绩流芳百世”的水利泰斗,与于右任、张季鸾并称近代“陕西三杰”。

沿着水文化大道前行,跨过泾惠总干渠上的郑国桥,独特壮观的李仪祉纪念馆便呈现在面前。纪念馆正前方矗立着李仪祉的汉白玉全身雕像,先生面南,临风而立,器宇轩昂,瞩望沃野,神情坚毅。纪念馆建筑将厚重的石材与古韵十足的金属材质相结合,整体风格大气稳重端庄;坚实厚重的基座象征固若金汤的河坝;整个建筑形体像盛满水酒的杯子,又像一顶巨大的冠冕,象征先生的丰功伟绩和后代对治水先贤的敬仰。纪念馆四方入口各建有两座小桥,通过水域相互连通,象征先生生前成就的“关中八惠”。

纪念馆上下共两层,展陈的内容分古代水利、近现代水利、新中国成立后水利、未来水利和水利科普五部分。一楼的近现代水利展厅,展现了李仪祉毕生治水、泽惠千秋的光辉人生。在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历史文物文献前,我们流连忘返,不禁心生敬意,感叹不已。

李仪祉先生人格高洁,勤学治事。1909年,他由西潼铁路局派赴德国柏林皇家工程大学土木工程科留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中途辍学业回国。1913年,重返德国继续求学,并和时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郭希仁一道遍游了俄、德、法、荷、比、英、瑞等欧洲诸国,考察河流闸堰堤防。目睹欧洲各国水利事业的发达景象,比较我国水利事业的颓废,他百感交集,立下了专攻水利科学技术,振兴祖国水利事业之鸿志。留学期间,他为了给国家省钱,不愿拿学位,认为只要知识学到手,学位不过是个荣誉而已。务实、不重名利,成为他一生事业的真实写照。

李仪祉先生一生致力于兴修水利,造福三秦。他的座右铭是“做大事不做大官,求实际不图虚名”。先生自幼生长在渭北高原,这片土地长期缺水。他的终生夙愿就是效法郑国、白公,振兴关中水利。1922年,李仪祉离开南京,回陕西任省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局总工程师,开始了他兴修水利的生涯。他回陕后积极网罗人才,组织引泾灌溉工程勘测设计,但因经费一直没有着落,直到1927年仍无法开工,无奈,李仪祉辞职东去。1929年开始连续五年的大旱灾和瘟疫,使关中从天堂变成了地狱,田园荒芜,渠道废毁,恢复农业极需重修水利,兴修水利的呼声越来越高。李仪祉瞩望家国,忧心如焚。所幸1930年,杨虎城督陕,任省主席,召回李仪祉任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在国外华侨的赞助和杨虎城将军的支持下,解决了款源问题,使他的引泾计划得以实施,各方共筹集百万余元,于当年开工建设泾惠渠,至1932年6月第一期工程完工通水,可灌地50万亩。1935年第二期工程完工,扩灌地至65万亩。泾惠渠的建成受益,成为中国当时现代化水利工程之典范,在我国水利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泾惠渠竣工后,李仪祉辞去建设厅厅长,任省水利局局长,集中精力兴修水利,在杨虎城的支持下,成立洛惠渠工程局。他栉风沐雨,不辞劳苦,亲自勘测设计,1934年至1937年基本修成了洛惠渠主体工程。1935年到1936年底又完成了渭惠渠一期工程。梅惠渠也于1936年开工,到1938年完成。他还亲赴陕南陕北考察,筹划了陕南汉惠渠、褒惠渠和陕北的无定河定惠渠。他制定了《陕西水利工程十年计划纲要》,筹划了关中八惠:泾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计划在10年内水利惠及全省,使陕西成为一个模范农田水利区。至1938年李仪祉逝世,泾、渭、洛、梅四渠已初具规模,灌地180万亩,初步实现了“郑白宏愿”。如今,当年李仪祉精心筹划的“关中八惠”已基本变为现实,陕西关中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水利化,成为我国高产稳产的现代化农业基地。如今泾惠渠渠水碧波荡漾,两岸的庄稼得水之灌溉,绿意盈盈,长势喜人,李仪祉先生主持修建的水利设施依然造福于三秦。

展厅有一幅李仪祉当年在泾惠渠水利工地工棚里的照片,先生穿着一件半新不旧的关中农民常穿的黑粗布棉袄,趴在一张粗糙的原木小桌上,桌面上放着一盏马灯,他双手捅在袖筒里,似乎有些寒冷,有些疲惫。我猜想,这大概就是先生当年在水利工地夜以继日办公的场所吧。李仪祉先生是当时的水利官员,但他主持兴修水利总是亲力亲为,亲自现场勘测、现场指导,酷暑寒冬,风霜雨雪,在所不辞。还有一幅照片,是李仪祉在渭惠渠筑坝工地现场指导的画面,他风尘仆仆,裤边绾在半腿上,双脚踩在泥水里,似乎浑然不觉。当年,李仪祉正是在渭惠渠工地偶染风寒,回到西安后久病不愈,于1938年3月8日逝世,终年57岁。直到临终前他还吩咐说:“未竟及尚未着手之水利工程,应竭尽人力财力,以求于短期内逐渐完成。”试想一下,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代,他能专注于兴修水利、为国利民,而且绩效懋著,其人格道德是多么高尚、令人敬仰啊!

人们为了纪念李仪祉,将他的墓地选在泾惠渠畔分水闸后的张家山。绕过纪念馆,背后的山坡上就是李仪祉墓园。古朴的墓园牌楼正上方镌刻着“德器深纯”四个大字,于右任当年为李仪祉手书的挽联“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题写在墓园大门两侧。进了墓园牌楼大门,第一级高台的正方是百米浮雕,工艺精美,气势恢宏,以黄河为主线,自西向东展现开来,群山峻岭,河网交织,浪花飞卷,“关中八惠”镶嵌其中,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治水画面,形象地展现了李仪祉先生的丰功伟绩。拾级而上,走过祭祀大道,山坡最上方的平台上坐落着先生的墓冢,呈圆形,上面长满了迎春花,周围用青砖围砌。

遥想当年,那个战乱的年代,就是在这里,自觉为李仪祉先生送葬的群众达3万人之多。国民政府发了特令褒扬《,大公报》发表短评:“李先生不但是水利专家,而且是人格高洁的模范学者,一生勤学治事,燃烧着爱国爱民的热情,有公无私,有人无我。”表达了社会对这位水利大师、一代贤哲的赞美和缅怀。绕墓冢漫步遐思,见周围坡地上植满了翠柏青竹,宛若先生人品道德的写照。

参观了李仪祉纪念馆,拜谒罢李仪祉墓园,我和朋友们不禁想到,李仪祉先生堪为先贤,遗风永存,他的精神将永远昭示着后人;这里,不仅青少年下一代应该常来,我们的众多学者、党员领导干部也应该常来。在沉思感叹中,在回望回味中,我们驱车奔向泾惠渠首,去实地追寻先贤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