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泾之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泾干中学创校董事长樊纯如

樊哲

按:曾祖旧事,余年少时父尝语焉。父每提及曾祖早岁负笈津、沪,勠力振兴吾泾教育,后与于公右任过从之往事时,屡太息者三也。父述此家事时,余虽年少,然曾祖凛然之风范与乡邑之名望已潜移默化根植寸心中矣。及余年长,每思及先祖之一生事迹或可不彰,但后嗣断然不可不知也,此淳厚之家风不可不承续也。然则曾祖已殁数十载,“文化大革命”之时,曾祖所藏毕生书稿、字画、信函皆因避时难付之一炬,除几帧小影外,未留只字片纸于后。余每念此诚吾家憾事也!欣慰余近在县档案馆中觅得曾祖当年为兴办教育呈书陕西教育厅厅长之手札一封,抚信观书,且叹且敬,曾祖忧国忧民之胸襟跃然纸端矣。余遂集此信与新编县志中曾祖事迹及祖父回忆之旧文为曾祖立一小传,借此勖勉诸昆弟承继吾家风矣!

曾祖讳纯如,光绪二十二年(1896)生于泾阳县宜善乡樊家村(今泾干镇樊家村)。父万顺公,生卒年不考,幼值清季同治壬戌之变,遇兵众至村,渠等见万顺公年少昳丽,气度凛然,遂奇之,强掳之去。适乱稍平,万顺公遂潜遁回乡,目昔时沃野之乡几成焦土,全村遇乱而全活者十不及一也。公遂聚孑遗之民重建桑梓于废墟之上,赖公之力,积数年之功,乡民有小康焉。

万顺公有子四,纯如公其季也。纯如公幼聪慧,敏于学,清季民初相继求学于泾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三原宏道(中等)高等学堂。民国九年(1920)肄业于张伯苓创设之私立天津南开大学。回籍后应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长骆荫轩之邀为教员,旋于民国十年(1921)任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长,至民国十七年(1928),凡七载。纯如公执一高校务任时恪守教职,待生以真,延师以诚,故深得人望,民国时期吾泾之初级教育实由此而发轫也。民国十八年(1929)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公转任邑政事,相继担任教育、建设、财政等局局长及戒烟所所长等职。对吾泾教育之普及振兴、乡邑之擘画建制、商贾之繁茂昌盛多有建树。时关中腹地兵连祸结、蝗旱肆虐、赤地千里、瘟疫相侵,纯如公以政事之便,体察民瘼,为乡邑之民生颇多生息之策,深得刘佛吾、王昭德、田伯萌等县宰之倚重。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军兴,神州陆沉,哀鸿遍野,民生维艰,庠序荒芜尤为严重。公与张善学、吴成襄等乡绅名流目“停办学校日多,失学青年成千累万”,唯忧“准此以往,不特妨害当前抗战之大计,抑且影响百年新中国成立之远猷”。遂决计在泾开设私立中学,函请泾籍名流、中华民国监察院院长于公右任悉知,右公慨然捐资一千元以兴乡学。于是公推纯如公为校董会董事长,高兰亭为校长,于县城东关显圣庙成立泾阳县私立泾干初级中学。时关中道渭北各县除三原外,鲜有中学校,吾泾之私立初中实开渭北私立中学之先河。自兹后,礼泉、乾县等地私立中学相继开创,遂成民国秦中教育事业之一大特色。泾中初创,瓮牖绳床,筚路蓝缕,幸赖乡绅名流慷慨助学,硕学名儒砥砺执教,各方士子倾心向学,遂使初创之泾中一跃而成三秦之名校矣!顾今之泾中红墙灰顶之楼何其壮矣,绿草鲜花之场何其阔矣,游学如鲫之莘莘学子又何其多矣!则今之求学士子不能不念创校之艰也。吾泾之教育界人士亦应追慕乡贤,重振时下吾泾之教育事业也。

越三年,乃有县宰向某被刺事,纯如公益感民不聊生,宦场庸黯,世风日下,遂辞宦归田乡居。公虽归乡不问政事,然间或有名流乡贤出入门庭,或谈国事,或闻政见,终不得闲尔。神州鼎革后,公因负乡望被推选为泾阳县第一届至第四届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丙午年(1966),纯如公亦受非难,后四年,竟以病殁,春秋七十有四。

公有子二,长子克强即余祖父,民国三十七年(1948)毕业于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今陕西师范大学),承家风,事教育,后任陕西乾县师范学校校长,咸阳地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咸阳教育学院顾问等职。次子克定,习耕作。有女三,长女早夭,次惠琴,适望泾胡应南,即余姑祖父也,民国三十五年(1946)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毕业后于重庆赴台湾事铁路工程,后以台湾地区铁路运输局局长致仕。幺女玉珍,适姚坊小学教师王志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