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总序
一变学路 一新学风

李宇明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

近些年来,不少学者一直在研究中国走向世界的外语战略,并进而提出了“国家外语能力”“国家语言能力”等概念。衡量国家语言能力的标准,就是国家在处理海内外事务时,能否及时得到合适的语言援助;国家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能否获取足够的语言红利。

在处理双边和多边的国际关系中,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在处理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在反恐、维和、救灾的国际合作中,在睦边戍边中,在为来华外国人员的服务与管理中,都需要外语。因此,在努力将“本土型”国家转变为“国际型”国家的现代中国,在努力争取本应拥有的国际话语权的时代,外语已经成为国家语言能力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外语学习大国,但是国家所拥有的外语能力,却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发展之需,特别是在语种布局、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各领域精英人物的外语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解决这些问题,亟待在国家层面进行具有远见卓识的外语规划。

一个好的外语规划,首先需要摆正外语在国家发展中的位置,制定有利于提升国家语言能力的外语政策。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外语同中华语言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加强外语教育而损伤国人的语言感情,同时也要有大国气度,能够包容外语,重视外语,尊重外语人才。其次,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国内、国外各领域的外语需求,有计划地培养各种外语人才,建立并不断更新完善外语人才库。第三,要研究外语人才成长规律,完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还要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国际问题,例如某地区、某国家的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宗教、文化、教育、科技等,某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宗旨、架构、工作语言等。在研究国际问题时,应依据各自的学科优势和地缘优势有个大致的分工,并注意据此分工来培养不同的外语人才,发挥不同语种、不同类型的外语人才的作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早在2007年12月就成立了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以来,一直关注我国的外语生活、外语战略研究,关注国际语言政策研究,创办了具有资政惠学作用的《外语战略动态》,召开了多次颇具影响的学术会议,形成了一支充满生气的研究队伍。现在,中心又组织编写《外语战略研究丛书》,体现了我国外语学界的国家意识,体现了学者对国家外语规划的战略思考。外语学界侧重于、擅长于研究语言教学,而这套丛书关注现实语言生活,从当今中国社会需求出发,显然一变学路,一新学风。相信它的出版,对我国的语言规划学大有裨益,对我国的外语规划实践亦大有裨益。

今天是农历端午,三闾大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话语,久萦不去。而今,国家融入世界的道路更是漫漫修远,吾辈学人更应上下求索,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做出语言学应作的贡献。

2011年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