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欧洲集体认同研究概述

1.2.1 欧洲集体认同的研究视角

目前,学术界对于欧洲集体认同的研究,更多的是从政治、经济和法律层面进行分析。具体来说,政治层面的分析主要围绕一体化的制度构建;经济层面的分析主要着眼于一体化给各成员国带来的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而法律层面的分析主要涉及共同体各机构的运作程序及相应的合法性前提。[1]可以认为,一体化进程中的制度构建、经济一体化进程及其带给各成员国的经济利益以及共同体各主要机构运作程序的不断改进及共同体增进其机构合法性的努力是欧洲集体认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欧盟在经济领域已经实现了高度的一体化,政治一体化进程也在逐渐深化当中。同经济一体化相比,政治一体化的逐步深入意味着各成员国将向共同体让渡更多的国家主权。但这一进程显然遭到一些成员国公民的反对。正如上文所述,这反映出欧洲集体认同的增强落后于其一体化的不断深化。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目前针对欧洲集体认同的研究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研究以欧洲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文明同一性为研究对象;第二类研究以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共同身份特征为研究对象,以上两类研究对象是欧洲集体认同得以形成和增强的客观基础。第三类研究以成员国公民对这种共同身份主观具有的认同程度为研究对象,这是欧洲集体认同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

第一类认同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欧洲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来归纳欧洲国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一般认为,欧洲文化在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文学创作、音乐绘画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文化渊源。例如,在过去2500年当中,欧洲的文化发展具有一种强烈的向心力:欧洲人的思维方式自古希腊开始,就共同受到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伽利略、笛卡尔、洛克、牛顿、莱布尼兹、康德、罗素、萨特等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影响;欧洲人的道德观念是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形成的;欧洲文学共同来源于荷马、贺瑞斯、但丁、莎士比亚、伏尔泰、莱辛、歌德、雨果、狄更斯等;欧洲的音乐都留下了蒙特威尔第、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罗西尼、施特劳斯、肖邦、瓦格纳等的旋律;欧洲的绘画艺术都受到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毕加索等的影响。[2][3]有学者甚至认为,部分欧洲国家在历史上的殖民及去殖民过程,也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欧洲集体认同的形成。[4]

第二类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分析成员国公民在一体化进程中在超越民族国家基础上形成的共同身份。例如,有学者详细分析欧共体共同对外政策机制对欧洲政治身份认同的作用,认为欧共体不断增强的共同对外政策应该有助于欧共体的公民将对各自国家的政治忠诚延伸到对欧共体的政治忠诚,而这种逐渐形成的对欧共体的政治忠诚将会有利于增强对欧共体的集体认同。[5]有关“欧洲公民身份”的讨论,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有学者认为,欧盟赋予成员国公民在欧盟范围内自由工作的权利标志着欧洲开始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这种欧盟赋予成员国公民个人的权利应该被视为欧盟的公民权,因而也标志着欧洲“公民身份”的出现。[6]而《欧洲联盟条约》赋予成员国公民的欧洲联盟公民权,则是这种共同身份的法律确认。按照《欧洲联盟条约》的规定,凡具有欧盟成员国国籍的人均为欧盟公民(第8条)。欧盟公民有在各成员国领土上自由流动和居住的权利(第8A条),在其所居住的成员国内的欧洲议会选举和市镇选举中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8B条),在欧盟领土之外,欧盟公民享有任何一个成员国的驻外机构所提供的外交和领事保护权(第8C条),欧盟公民享有向欧洲议会和司法检察官申诉和请愿的权利(第8D、8E条)。[7][8]因此有学者认为,欧盟公民权是欧洲认同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欧盟公民权建设既涉及欧洲的法律、政治和社会现实,也涉及它的思想意识。[9]而欧盟自从20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共同安全防务政策,也被一些学者解读为欧盟着力增强其集体认同的努力,因为这有利于强化欧盟的共同身份。[10]

第三类认同研究主要以成员国公民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支持程度为研究对象。1970年,在欧共体资助下,首次进行了成员国公民对欧共体支持程度的民意调查。从1974年开始,欧共体开始每年两次的民意调查(“欧洲晴雨表”)。[11]Lauren M. Mclaren分析了1970至2000年所有的这类民意调查后认为,成员国公民对欧洲一体化的否定态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担心自己国家和自身经济利益受损,[12]另一个担心是自己国家的特征、语言等在一体化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13]Michael Bruter认为,从1970年到2000年这30年间,成员国公民当中逐渐形成了对欧盟的集体认同,欧盟的各类机构、与欧盟相联系的各种标志(如欧盟盟旗、欧元、欧盟护照等等)以及有关欧盟的新闻报道则是促成这种认同的最主要原因[14][15]。Wolfgang Lutz等分别对1996年及2004年度欧洲晴雨表相关民意调查进行了分析,认为15个成员国的公民对欧盟的认同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16]

1.2.2 欧盟文化政策与欧洲集体认同

从广义上讲,上述第三类研究也应包括欧盟为促进欧洲集体认同所做出的主观努力。为与第二类研究内容相区分,此处的“主观努力”,指欧盟为了强化欧洲集体认同而颁布的、但实质上不产生法律意义上的共同身份的政策或建议。欧盟的文化政策,则是近年来学者普遍关注的这样一种努力。

1992年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第128条规定了共同体文化政策的基本原则。[17]第128条共包括5款,具体内容见下表:

表1.1 共同体文化政策基本原则

可见,共同体文化政策包括三个核心原则:弘扬共同体的文化遗产、尊重各成员国的文化多样性、共同体在文化领域的行动建议应由所有成员国以全体一致同意的方式通过。有学者认为,文化政策体现了共同体在不断加强文化认同与欧洲公民建设的同时,又突出其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努力。[18]也有学者认为,共同体的文化政策之所以强调尊重成员国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因为只有在广义的合作性的多元文化主义指导下,实行一种具有亲和力的文化政策,欧洲才有可能动员一切创造性因素为欧洲一体化服务。[19]

欧盟文化政策对欧洲文化认同构建的促进作用,已有多位学者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20]其基本观点可归纳如下:

仅仅通过经济、政治一体化并不能造就欧洲的联合,因而以欧洲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他们长久以来的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欧洲共同文化来促进欧洲认同,成为欧盟寻求其合法化的途径之一。欧盟文化政策对欧洲文化认同的构建大致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欧盟的视听文化产业政策致力于消除联盟内部购销及发送、接受视听产品中的壁垒,创造一个欧洲视听空间,从而打破国家间有形的界限,这有助于成员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培养他们的共同归属感。

第二,通过支持跨国文化合作与交流活动,增进成员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对共同历史及文化遗产的了解,培养和增进共同身份。

第三,欧盟在推行多元化的语言政策的同时,鼓励成员国公民终身学习其他成员国语言,以增进相互了解,努力消除公民自由流动中的语言障碍。

上述研究欧盟文化政策的学者,对于上述第一、第二项内容的研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相应的研究成果也较多。但从集体认同角度分析欧盟语言政策的研究尚不多见。

1.2.3 欧盟语言政策与欧洲集体认同

促进国家认同,是多民族国家语言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现阶段欧洲联盟并不是一个主权国家,那么,欧洲联盟有没有自己的语言政策呢?对此,大部分学者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并对欧盟的语言政策进行了分析。这些分析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欧盟在联盟层次上的语言政策及各主要机构语言政策的基本内容,以及该语言政策是否能有助于实现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二是欧盟的外语教育政策在促进不同成员国公民相互学习语言方面的作用;三是从欧盟宣称的保护欧洲文化与语言多样性的角度来分析其语言政策,包括其外语教育政策是否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21]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分析研究主要围绕某一语言政策的具体措施及其有效性展开,并未提及语言政策在欧洲集体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也有学者从促进国家认同的角度分析欧盟语言政策,其结论是:如果将欧洲集体认同的建构过程视为国家认同的逐步形成,欧盟甚至可以说没有自己的语言政策。因为服务于国家认同目的的语言政策,其首要特征是追求语言的统一。因为语言的统一有助于现代民族国家实现国家范围内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并且在疆界划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欧盟实行的多语政策则没有基于这样一个目的语言政策。[22]但这一结论值得商榷。

首先,国家语言政策的核心宗旨是促进公民(尤其是不同民族的公民)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国家行政管理的有效实施。为此,语言的统一,或至少全体公民,包括不同的民族或族群拥有共同的交际语言自然成为大部分国家语言政策的指导思想。但这一指导思想在现实世界中未必能够完全实现。因此在有两个或更多人口规模相差不大的民族,或国内某一民族人口有一定规模时,有些国家则实行官方双语或多语制,或者地区性的双语或多语制,例如在比利时、爱尔兰、塞浦路斯、卢森堡、芬兰、瑞士等国家。[23]从本书的研究将可以看出,欧盟的语言政策虽然一直坚持官方语言平等政策,强调机构多语机制。但随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通过提高公民多语能力,促进不同成员国公民相互交流的指导思想愈来愈得到重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共同体机构开始更多地依靠若干大语言与成员国公民进行交流,显示出追求通用语的倾向。

其次,以往对于欧盟语言政策的研究忽视了对欧盟自身政体特征的分析。所谓“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24]传统的语言政策研究,是与主权国家密切联系的,其政策主体是主权国家,其政策客体是主权国家下的各民族语言。而对于欧盟的语言政策研究,如果忽视对其政策主体——欧盟这一介于国际组织和主权国家之间的特殊政体的分析,则难以准确把握其语言政策的特征。正是由于其政体特点,欧盟不可能将推行统一语言作为其增进集体认同的指导思想。但事实上,随着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欧盟对于语言政策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2004年11月之前,语言政策只是欧盟委员会“教育与文化”总司负责的事务之一,由一名委员分管。而在此之后,“教育与文化”总司改名为“教育、培训、文化及多语使用”总司,“多语使用”成为总司名称的一部分。而从2007年1月1日开始,欧盟委员会专门成立了“多语使用”总司,由一名委员分管。可见,欧盟并没有忽视语言政策在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由于并不具备国家主权,欧盟不可能将追求语言统一作为其语言政策的目的,但这并不能否定其欧盟语言政策在客观上可能起到的增强欧洲集体认同的作用,或者说欧盟的语言政策是以隐蔽的形式来促进欧洲集体认同的形成。

因此,对欧盟语言政策的深入研究,应以分析欧盟政体的特征为切入点,比较欧盟政体特征与国家政体在语言政策方面的共性及差异,在此基础上确定欧盟语言政策的内涵及特点,从增强集体认同的角度深入、系统地分析欧盟语言政策。

[1] 张旭鹏.文化认同理论与欧洲一体化.《欧洲研究》,2004年第4期,第65页。

[2]Rietbebergen, Peter. Europe: A Cultural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3]Müller-Merbach,Heiner. The Cultural Roots Linking Europe.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2(140.2):224.

[4]Hansen, Peo. European Integration, European Identity and the Colonial Connec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 5(4):483-498.

[5]Mahant, Edelgard. Foreign Policy and European Identity. 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 1995(21.4):485-498.

[6]Maas, Willem. Creating European Citizens. Maryland: Row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7, pp.116-117.

[7] 赵勇.欧洲联盟公民权的建构——从1970年代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研究》,2005年第3期,第119-133页。

[8] 《欧洲共同体条约集》.戴炳然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91-392页。

[9] 马胜利.欧盟公民权与欧洲认同.《欧洲研究》,2008年第1期,第31-42页。

[10]Anderson, Stephanie & Seitz, Thomas R. European Security and Defense Policy Demystified: Nation-Building and Identity in the European Union. Armed Forces & Society 2006(33.1):24-42.

[11]Mclaren, Lauren M. Identity, Interests and Attitudes to European Integration. London: Plagrave Macmillian, 2005, p.12.

[12]Mclaren, Lauren M. Identity, Interests and Attitudes to European Integration. London: Plagrave Macmillian, p.12.

[13]Mclaren, Lauren M. Identity, Interests and Attitudes to European Integration. London: Plagrave Macmillian, pp.91-92.

[14]Mclaren, Lauren M. Identity, Interests and Attitudes to European Integration. London: Plagrave Macmillian, pp.167-169.

[15]Bruter, Michael. The Impact of News and Symbols on Civic And Cultural European Identity. Comparative Political Politics 2003(12):1148-1179

[16]Lutz, Wolfgang & Kritzinger, Sylvia. The Demography of Growing European Identity. Science 2006(314.5798):425.

[17] 见《欧洲共同体条约集》,戴炳然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23-424页。

[18] 陈春常.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多样性.《国际观察》,2003年第1期 第44-49页。

[19] 张生祥.《欧盟的文化政策——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地区统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71页。

[20] 张旭鹏.文化认同理论与欧洲一体化.《欧洲研究》,2004年第4期,第66-78页。

[21]Coulmas, Florian. A Language Policy for the European Community. Floriano Coulmas(ed.). Berlin: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 Co.1991.

[22]Caviedes, Axexander.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Nation-Building within the European Union. Dialectical Anthropology 2003(27):249-268.

[23]European Commission. Key Data on Teaching Languages at School in Europe. EURYDICE 2008:19.

[2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7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