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京中友朋〔1〕
来教云〔2〕:“‘无求饱〔3〕,无求安’,此心无所系著〔4〕,即便是学。注云〔5〕:‘心有在而不暇及〔6〕’,若别有学在,非也。就有道则精神相感,此心自正,若谓别出所知见相正〔7〕,浅矣。”又云:“‘苟志于仁矣,无恶也〔8〕’。恶当作去声,即侯明挞记〔9〕,第欲并生〔10〕;谗说殄行〔11〕,犹不愤疾于顽〔12〕。可见自古圣贤,原无恶也。曰‘举直错诸枉’〔13〕,错非舍弃之,盖错置之错也。即诸枉者亦要错置之,使之得所,未忍终弃也。又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14〕。’只此一亲字,便是孔门学脉〔15〕。能亲便是生机〔16〕。些子意思〔17〕,人人俱有,但知体取〔18〕,就是保任之扩充之耳〔19〕。”来示如此,敢以实对〔20〕。
夫曰安饱不求〔21〕,非其性与人殊也。人生世间,惟有学问一事,故时敏以求之〔22〕,自不知安饱耳,非有心于不求也。若无时敏之学,而徒用心于安饱之间〔23〕,则伪矣。既时敏于学,则自不得不慎于言。何也?吾之学未曾到手,则何敢言?亦非有意慎密其间〔24〕,而故谨言以要誉于人也〔25〕。今之敢为大言,便偃然高坐其上〔26〕,必欲为人之师者,皆不敏事之故耳〔27〕。
夫惟真实敏事之人,岂但言不敢出,食不知饱,居不知安而已,自然奔走四方,求有道以就正。有道者,好学而自有得,大事到手之人也〔28〕。此事虽大,而路径万千,有顿入者〔29〕,有渐入者〔30〕。渐者虽迂远费力,犹可望以深造;若北行而南其辙〔31〕,入海而上太行〔32〕,则何益矣!此事犹可〔33〕,但无益耳,未有害也。苟一入邪途,岂非求益反损,所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者乎〔34〕?是以不敢不就正也。如此就正,方谓好学,方能得道,方是大事到手,方谓不负时敏之勤矣。
如此,则我能明明德。既能明德,则自然亲民。如向日四方有道〔35〕,为我所就正者,我既真切向道,彼决无有厌恶之理,决无不相亲爱之事,决无不吐肝露胆与我共证明之意〔36〕。何者?明明德者,自然之用固如是也。非认此为题目,为学脉,而作意以为之也〔37〕。今无明明德之功,而遽曰亲民,是未立而欲行,未走而欲飞,且使圣人“明明德”吃紧一言〔38〕,全为虚说矣。故苟志于仁,则自无厌恶。何者?天下之人,本与仁者一般,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39〕,自不容有恶耳。所以有恶者,恶乡愿之乱德〔40〕,恶久假之不归〔41〕,名为好学而实不好学者耳。若世间之人,圣人与仁人胡为而恶之哉!盖已至于仁,则自然无厌恶;已能明德,则自能亲民。皆自然而然,不容思勉〔42〕,此圣学之所以为妙也。故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43〕。”“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44〕。”何等自然,何等不容已〔45〕。今人把“不厌”、“不倦”做题目,在手里做,安能做得成?安能真不厌不倦也?
圣人只教人为学耳,实能好学,则自然到此。若不肯学,而但言“不厌”、“不倦”,则孔门诸子,当尽能学之矣,何以独称颜子为好学也耶〔46〕?既称颜子为好学不厌,而不曾说颜子为教不倦者,可知明德亲民,教立而道行,独有孔子能任之,虽颜子不敢当乎此矣。今人未明德而便亲民,未能不厌而先学不倦,未能慎言以敏于事,而自谓得道,肆口妄言之不耻;未能一日就有道以求正,而便以有道自居,欲以引正于人人〔47〕:吾诚不知其何说也。
故未明德者,便不可说亲民;未能至仁者,便不可说无厌恶。故曰:“毋友不如己者〔48〕。”以此慎交,犹恐有便辟之友〔49〕,善柔之友,故曰“赐也日损”〔50〕,以其悦与不若己者友耳。如之何其可以妄亲而自处于不闻过之地也乎〔51〕?故欲敏事而自明己德,须如颜子终身以孔子为依归,庶无失身之悔〔52〕,而得好学之实。若其他弟子,则不免学夫子之不厌而已,学夫子之不倦而已,毕竟不知夫子之所学为何物,自己之所当有事者为何事〔53〕。虽同师圣人,而卒无得焉者,岂非以此之故欤!吁!当夫子时,而其及门之徒〔54〕,已如此矣。何怪于今!何怪于今!吁!是亦余之过望也〔55〕,深可恶也。
注释
〔1〕本文于万历十五年(1587)写于麻城。 京中友朋:当指李世达。《耿天台先生全书》卷一《耿子庸言》的附录《辑闻》中,收有李世达的两段言论,内容与本信开头所引大致相同,据此,可知此信是写给李世达的。李世达(1533~1599),字子成,号渐菴,晚年更号廓菴,泾阳(今陕西泾阳)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南京太仆卿、山东巡抚、右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刑部尚书、左都御史等,卒谥敏肃。《续藏书》卷一八、《澹园集》卷三四、《续澹园集》卷一〇、《明史》卷二二〇、《明史稿》卷二〇四、《明书》卷一三三等有传。据《明神宗实录》卷一七一载,万历十四年(1586)李世达升为南京吏部尚书,又卷一八六载,万历十五年转为南京兵部尚书,卷一八七载,万历十五年召为刑部尚书。耿定向在《辑闻》中称李世达为“太宰”,太宰是古代官名,后世一般用以通称吏部尚书,由此可知李世达给李贽写信当是在他任南京吏部尚书之时。而李贽的这封回信称其为“京中友朋”,则应在李世达改任刑部尚书抵达北京之后的万历十五年。 这时正是李贽与耿定向论战之际,李贽针对李世达来信中所涉及的问题,又一次给以论辩与驳斥。特别是“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的命题,显示着李贽独特的反封建压迫,反传统思想,富于民主思想的启蒙色彩。
〔2〕来教:对他人来信的敬称。
〔3〕无求饱:与下句“无求安”,语出《论语·学而》,原文是:“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里是要说明“此心无所系著,即便是学”的道理。
〔4〕系著:牵挂,依恋。
〔5〕注:指朱熹的《四书集注》。
〔6〕“心有”句:意为心有所在而无暇顾及其他。朱熹的《论语集注·学而》原文是“志有在而不暇及也。”
〔7〕“若谓”句:意为若说另外提出见解相请教。知见,见解,见识。
〔8〕“苟志”二句;语出《论语·里仁》,意为假如立志实行仁德,就能做到没有什么可被憎恶的。苟,假如。恶(wù),憎恶,讨厌。
〔9〕侯明挞记:语本《尚书·益稷》,原文是:“侯以明之,挞以记之”,意为用射侯之礼明确地教训他们,用棍棒鞭打他们,从而警戒他们使之牢记不忘。古代统治者以射侯之礼区分善恶,不贤的不能参加射侯。侯,箭靶。射侯,用箭射靶。明,显明,表明。挞,打。记,记住。
〔10〕第欲并生:语本《尚书·益稷》,原文是:“欲并生哉”,意为只是让他们改悔上进。第,但,只管。生,《说文》:“进也。”这里是上进的意思。
〔11〕谗说殄(tiǎn)行:语出《尚书·舜典》,意为谗毁的言论和贪残的行为。殄,贪残。
〔12〕犹不愤疾于顽:意为(贤者)对于这种愚蠢的人还是不会愤怒、憎恶的。顽,愚蠢,这里指愚蠢的人。
〔13〕“举直错诸枉”:语出《论语·为政》,意为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举,提拔,选拔。错,通“措”(cù),放置,安置。枉,邪曲,不正派。
〔14〕“大学”三句:语出《大学》。意为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彰明光明、完美的德性,在于用这种德性去除旧布新,成为新人。明明德,见《答周若庄》注〔9〕。亲民,见《答周若庄》注〔3〕。
〔15〕孔门学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学脉,学派。
〔16〕生机:生命力,活力。
〔17〕些子意思:这一点意思。指上文“能亲便是生机”。
〔18〕体取:体认,体会。
〔19〕保任:保持,依靠。
〔20〕敢:谦词,冒昧之意。 实对:如实对答。
〔21〕安饱不求:不求安饱。
〔22〕时敏:时刻勤奋。敏,努力,奋勉。
〔23〕“而徒”句:意为专在不求安饱的问题上用功夫。
〔24〕慎密其间:在语言上谨慎周密。
〔25〕要(yāo)誉:猎取名誉。
〔26〕偃然:骄傲自得的样子。
〔27〕不敏事:不勤奋努力地求学问。
〔28〕大事:指所追求的“道”。
〔29〕顿入:即顿悟,佛教用语。指不须长期修行,而靠灵性豁然领悟禅理,把握佛旨。顿,立刻,马上。
〔30〕渐入:即渐悟,佛教用语。指通过长期不懈的修习,逐渐领悟佛旨。
〔31〕北行而南其辙:即南辕北辙之意。
〔32〕太行:太行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
〔33〕此事:指上述北行南辙的情况。
〔34〕“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35〕向日:往日,从前。
〔36〕吐肝露胆:喻赤诚相待,说出心里话。
〔37〕作意:故意,特意。
〔38〕吃紧:重要,要紧。
〔39〕“圣人”二句:李贽在《道古录》中曾说:“人但率性而为,勿以过高视圣人之为可也。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可参看。
〔40〕乡愿之乱德:《论语·阳货》:“子曰:‘乡愿(一作原),德之贼者也。’”《孟子·尽心下》:“恶乡愿,恐其乱德也。”乡愿,指乡里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
〔41〕久假之不归:语本《孟子·尽心上》:“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意为尧舜实行的仁义,是习于本性;商汤和周武王便是亲身体验而努力推行;五霸则是借来运用以谋利,借得久了又不归还,你怎么知道他不(弄假成真)终于变成自己的呢?
〔42〕不容思勉:不需要经过考虑、努力而自然做到。语本《中庸》,原文是:“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意为具有诚这种上天本然道理的人,不用努力就能符合诚,不用思虑就能得到诚,从容达到天道,这样的人就是圣人。
〔43〕“学不”四句: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意为学习不知满足,这是智;教人不嫌疲劳,这是仁。
〔44〕“性之”三句:语出《中庸》,是论“诚”的话。意为诚是天性的仁德,是体用一致,符合内外一致的规律,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合,符合。措,措置,施行。
〔45〕不容已:不能自止。
〔46〕颜子:即颜回。见《答周若庄》注〔23〕。孔子独称颜回为好学,《论语》“先进”篇、“雍也”篇中都有记载。
〔47〕引正于人人:把人人引向正道。
〔48〕毋友不如己者:语见《论语·学而》。毋,原作“无”,不要。友,这里作动词,结交。
〔49〕便辟之友:与下文“善柔之友”,均见《论语·季氏》。原文是:“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便辟,谄媚逢迎。善柔,阿谀奉承。
〔50〕“赐也日损”: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弟子,善于辞令。损,损害,这里作退步解。“赐也日损”,出处不详。
〔51〕妄亲:随便亲近(那些朋友)。 不闻过:听不到自己的过错。
〔52〕庶:差不多,大约。
〔53〕有事:这里有从事之意。
〔54〕及门:语出《论语·先进》:“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本谓现时不在门下,后以“及门”指受业弟子。
〔55〕过望:奢望,过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