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选题意义
西夏是我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党项羌人所建立的政权。[1]1038年10月11日,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都兴庆府,建立了地方封建割据政权。因其地处祖国西北,故史称西夏。自景宗元昊建国起,西夏历经毅宗谅祚、惠宗秉常、崇宗乾顺、仁宗仁孝、桓宗纯祐、襄宗安全、神宗遵顼、献宗德旺、末帝李睍,十朝共190年时间。国力最强盛时,其统治区域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抵大漠,境域二万余里。辖地包括今宁夏的大部,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各省区的一部分,境内生活着党项、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鞑靼等多个民族,党项人在政治和文化上都居于主导地位。西夏末期,由于皇室日趋腐朽,受金朝与新兴的蒙古强敌威胁,亡国之势已成。自1205年至1224年,蒙古曾五次发动对夏战争。1227年,在强大的蒙古军队多次打击下,西夏终于灭亡。
西夏虽立国时间不到两个世纪,但却创造了极具本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作为党项民族文字的西夏文即是西夏文化的代表。西夏文化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党项族文化,而且亦融入了多民族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夏以“佛教”立国,佛教在西夏文化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历史原因,传世史料对西夏文化鲜有记载或语焉不详,对我们认识西夏佛教造成了一定困难。随着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和内蒙古黑水城(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文献相继面世,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亦先后发现诸多西夏时期的石窟和佛塔,出土了大批西夏佛教文献、文物,为填补西夏佛教历史空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目前大多数西夏文献已经刊布出版,如《黑水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1991年)、《俄藏黑水城文献》26册(1996—2017年)、《英藏黑水城文献》全5册(2005—2010年)、《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全4册(2005—2006年)、《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中汉文文献释录》共1册(2005年)、《中国藏西夏文献》全20册(2005—2007年)、《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共1册(2007年)、《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全10册(2008年)、《日本藏西夏文文献》全2册(2011年)等。这些陆续出版的第一手西夏文献资料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热烈关注,短短几十年间,学界涌现出大量研究西夏佛教的学术成果。综观之,西夏佛教的发展受中原汉传佛教和吐蕃藏传佛教影响颇深,但目前学界在分类整理和译释黑水城文献基础上,对西夏藏传佛教的关注较多,从汉传佛教的角度看西夏佛教的特点及其受中原佛教的影响诸方面,则成果较少。
本书从西夏佛教兴衰的历史发展过程着眼,利用刊布的各种西夏有关文献,进一步探索汉传佛教与西夏佛教之间的源流关系。研究西夏佛教中的汉文化因素,以佛教作为切入点来探讨西夏与中原政权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历史研究来说有着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湮没已久的西夏佛教历史,为研究西夏时期的石窟、壁画、出土文物等提供借鉴材料,更是研究大藏经在丝绸之路传播、佛教的中国化和本土化、中国佛教僧官制度等方面的佐证资料,同时对研究晚唐至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有一定参考价值,更为我们在当今社会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尤其是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宗教文化交流提供了现实参考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