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财政学是财政活动的理论总结与凝练,一本高质量的财政学教科书,不仅关系到高质量的财政学教学,也会影响财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界已编写了数以百计的财政学教科书,但财政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促使财政学教科书不断推陈出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财政学的实践与教学环境有了一些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赋予财政以“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特殊定位。

(2)人们对财政学学科属性认识加深,即财政学不仅是经济学科,而且与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与渗透,是一个特殊的交叉学科。

(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与深化,新常态下财政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中的实际作用不断突破原有认识。

(4)社会对拥有财政学基础素养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

这些变化对财政学的教学及其教科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科书不仅要反映财政理论和实践发展,而且要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

在这一背景下,几位中青年博士以打造精品为宗旨,共同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与努力。他们是南京财经大学的唐祥来教授、陶学荣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康锋莉副教授、刘清文副教授,集美大学的黄书猛教授和青海大学的李凤荣教授。他们在2013年《财政学》(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再版,并邀请我作序。第2版书稿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相较于同类财政学教材,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一是知识传授向能力提升的转变;二是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向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转变。具体而言,上述两个转变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中有创新。该教材秉承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和我国财政学理论分析规范,遵循“基础理论—公共支出—公共收入—收支平衡—政府财政—财政治理”的公共财政分析逻辑构造课程框架,同时,创新性地将财政治理贯穿于全书的内容之中。

(2)清晰的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设计。问题导向型教学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本书“案例引导”“案例分析与讨论”“知识点滴”“课堂金话筒”和“练习与测试”等栏目,分别以兴趣问题、案例问题、知识问题、典型问题和测试问题等展现,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指向明确。

(3)理论体系较完整且突出中国特色。本书丰富和完善了财政学课程理论体系,如将PPP治理理论纳入公共产品理论体系之中,不仅丰富并强化公共治理模式,同时,突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财政治理目标,反映了我国现实的公共财政改革实践。

(4)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图形”“推理”“模型”等规范分析工具来阐明基本理论、解析财政现象和判断财政政策,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发展潜能。而税收制度、政府预算、非税收入管理、公共债务管理等政策性、制度性的内容安排,以及丰富的案例研讨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5)栏目设置较为精巧,教材的可读性强。相对而言,财政学教材内容较空泛、乏味,这个印象与教材形式与内容安排过于“严肃”不无关系。本书通过“案例引导”“案例分析与讨论”“视野拓展”“人物谱”“温馨提示”“课堂金话筒”等精巧设计,形式活泼、新颖,可以有效降低读者的学习疲劳感,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意识。而二维码的巧妙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习的便利性和内容的可读性,在打造“富媒体”教材上做了有益探索。

总体上看,这是一本致力于提升学习者的综合能力、架构和内容的较为新颖、适合于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并重、有利于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的财政学教科书。

诚然,这是一篇财政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之作,改革永远在路上。在教材内容和形式的安排上,如何处理经典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理论与实务等之间的关系,仍然需要财政学界同仁继续努力,相信几位编者将来能把本书做得更好!

0
厦门大学
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