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第二類神功戲:盂蘭節打醮
盂蘭節又名「鬼節」或「中元節」,即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2),為超渡亡魂而設的節日。「醮」指僧道為禳除災祟而設的道場。「打醮」是道教系統裏的重要儀式,舉行的目的是為還願、酬神及祈求消災渡厄,而方法主要是透過陳列供品祀鬼神及向天宣奏願文;相傳它與星宿信仰有密切關係。在香港常見的「盂蘭節打醮」及「太平清醮」均由數位道士所主持的多項儀式所構成,藉以達到醮會的預期目的。
在香港,由於道士及僧侶在盂蘭節「建醮」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能主持建醮的道士及僧侶以及「建醮」所需場地畢竟有限,故有些社群只能在七月十五日前後舉行醮會,甚或整個七月份,各區各類方言社群均相繼「建醮」。
其實「中元節」是道教節日,「盂蘭節」或「盂蘭盆節」(也稱「盂蘭盆會」或「目連節」)則是佛教節日,兩者均以七月十五日為正日,但背後的宗教意義卻略有不同。道教以農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分別為上元、中元及下元節,也即「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及「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的誕辰。故「中元節」相傳是地官往巡民間考核善惡,民間舉行「醮會」(即「打醮」或「建醮」),是為還願及酬神。
「盂蘭盆」本源自梵語音譯,意思是拯救亡靈倒懸之苦。自6世紀以來,佛教寺院及民間在節期舉行超渡亡靈的法會;各地民間也會焚燒紙錢及衣紙,並擺設果品供奉亡魂。
故此,從當代香港各區社群所舉行的「鬼節」打醮儀式來說,這節日屬於道教,但從「鬼節」的宗教意義來看,它則接近佛教。大概也是因為這個緣故,今天很多「盂蘭勝會」均同時邀請道士及僧侶舉行法事。
較大規模的醮會同時聘請戲班演戲,而粵劇及潮州戲均是盂蘭節神功戲的主要劇種。以1990年為例,香港各地為盂蘭建醮而聘請粵劇戲班演出的社群包括筲箕灣、油塘灣、蘇屋邨、大角咀(共演出兩台粵劇)、青衣島油柑頭、牛頭角、葵涌新區、長沙灣、佐敦、沙田大圍、柴灣及彩雲邨,共上演四十二天戲。
潮劇方面,盂蘭節是每年潮劇演出最頻繁的節日。以1993年為例,單是在農曆七月份裏,本港「新昇藝」、「新天彩」、「新天藝」、「韓江」及「玉梨春」五個潮劇團共上演一百二十一天戲,差不多是粵劇演出的三倍,足見本港潮州人對傳統文化的篤守。
由於20世紀90年代唯一的本地福佬戲班「惠僑」時合時散,福佬社群多聯同其他方言人士,以粵劇或潮劇配合盂蘭節神功活動,或聘請大陸福佬戲班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