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神功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神功戲的類別

1.何謂神功戲?

「神功」是為神做功德的意思,它不一定只是演戲,也不一定在節日、神誕或打醮期間進行,平常日子裏的燒香拜神及修建祭壇或廟宇等活動,均屬「神功」。

當一個社群籌辦戲曲演出,作為慶祝神誕或配合如打醮等神功性活動,藉以「娛神娛人」及「神人共樂」時,所演出的戲曲便是「神功戲」。這種演出不是粵劇所專有,也是中國戲曲系統裏三百多個劇種的主要演出形式。事實上,在香港上演的三大劇種之二:潮州戲及福佬戲,絕大部分也屬於「神功戲」。

在香港,以地方社群為基礎,較大規模的神功活動包括神誕、太平清醮、盂蘭節(即「中元」或「鬼節」)、開光及傳統節日。這些大規模的神功常以演戲為活動的中心及高潮,故神功戲的籌辦性質也可以上述五種為分類方式。廣義來說,很多社群均把這五類活動視為「節日」看待。

戲班應一處地方之聘請演戲,通常配合神功活動的日程,為期三至六天,在某些情況下,如地方財力不足,社群也會籌辦一至兩天的神功戲;但不論天數長短,均稱一「台」戲(1)。為神誕演戲,一「台」戲由三至五天不等,其中為慶祝天后誕的多為五天一台。為太平清醮演劇,則四至七天不等。而所演劇種也有不同,長洲每年一次的太平清醮,一向先演四天粵劇,再演三天福佬戲。有時,由於無法聘得福佬戲班,也會加演粵劇以取代福佬戲。為盂蘭節演戲,每台日數通常較少,只有二至五天左右,以潮劇的演出最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