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做人方与圆——方字当头,圆字立后
引言
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侍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吕坤。
宁愿做一朵篱下的野花,不愿做一朵受恩惠的蔷薇。与其逢迎献媚,偷取别人的欢心,毋宁被众人所鄙弃。——莎士比亚。
第6节 方是做人堂堂正正的脊梁
方是做人之本
中国的铜钱内方外圆,这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辩证哲学:做事要方,做人要圆。人活在世上,无非是面对两大世界:身外的大千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人一辈子无非是做两件事——做事和做人。如何做事和做人,从古到今都是人类探讨的话题。多少人一辈子都在哀叹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但一枚小小的铜钱却将一切变得那样简洁,那样明白。
方,就是做人的正气,是做人的根本,是做人要具备的优秀品质。自然界万千植物都有幸被文人所赞美,甚至渺小如草也得到垂青,但唯有浮萍只用来做贬义的形容。这正表明人们讨厌那些摇摆不定、随波逐流的人。一个人有灵活性是聪明的,但灵活要有一定的限度,做人如果没有人生准则,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个性,缺乏魄力。
做人是要有原则的,没有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没有了衡量对与错的尺度。因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动物,时时事事都要受到社会公认的法律和道德等准则的约束,游离于社会之外是不可能的。做人的原则有很多,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原则。但是不管原则有多少,方正总是我们所要坚持的首选。
方,指的是方方正正,有棱有角。为人处世果断执著,雷厉风行,坚持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左右,不轻易屈服和妥协。方,就是所谓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强意志,是屹立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方,就是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然的心灵,就是既要肩负社会的责任,又要有豁然的心胸。方,就是所谓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勇气。只有高瞻远瞩,深思熟虑,才可以对那些不正之事从容应对。因此说,做人一定要方,方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做学问信奉的是一个“实”字。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点长进方能积少成多,积薄成厚。那些虚假的沽名钓誉之辈终将会成为人们的笑柄。
有规矩才成方圆
人生绝不是一艘随意漂流的船,要想主宰人生,就必须始终控制好人生的方向,提高生命的效率。
如果你只想随波逐流,听天由命,平庸地度过一生,那当然不必控制人生;但如果你想让你的人生更有价值,生活更丰富而快乐,你就必须学会控制人生。
佛教说:能戒才有真正的自由。人生也是一样,你只有控制人生,戒除各种低劣、懒散的劣根性,才能让心灵获得真正的自由,人生才能真正随心所欲。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意思是他到了70岁才将随心所欲与控制人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歌德在形容写格律诗时说:带着镣铐跳舞。人生也要“带着镣铐跳舞”,这种镣铐不是人生的枷锁,而是人生的规范,只有规范的人生才是有序的,也才能够更有价值,更快乐。
蒙克夫·基德是一位登山家,在未带氧气瓶的情况下,多次跨过6500米的死亡线,最终登上了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
他的这一壮举在1993年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在颁发吉尼斯纪录证书的记者招待会上,他这样描述无氧登山的奥秘:“无氧登山的最大障碍是欲望,因为在山顶上,任何一个小小的杂念都会使人感觉需要更多的氧。所以,我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我学会了清除欲望和杂念。”
蒙克夫·基德是明智的。正如塞涅卡所说,能约束自己的人最有威信,最能成功。
一诺千金,有诺必践
中国人历来把“守信”作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言必信,行必果。讲信用的人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赞颂,不讲信用的人则受到人们的斥责和唾骂。孔子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都是强调一个“信”字。
失信于人是最忌讳的事情。
济阴有一个商人在过河时翻了船,他只好抓住水中漂浮的枯枝乱草拼命挣扎。一个打鱼的人听到呼救,立即把船划过去救他。商人为了抓紧时间死里逃生,便对着渔夫大声喊道:“我是济阴的名门富豪,只要你能救我,我送给你100金!”于是渔夫使出浑身的力气,抢在商人沉没之前把他救到岸上。可是商人上岸后只给了渔夫10金。渔夫对商人说:“你不是答应给我100金的吗?现在你得救了怎么只给我10金?”商人一听脸色就变了。他说:“像你这样的一个渔夫,往常一天能挣几个钱?刚才一眨眼工夫你就得到了10金,难道还不满足?”渔夫也不好跟他争辩,于是走了。
过了些日子,那个商人从吕梁坐船而下。结果他的船又在半路上触礁翻沉了。而刚好那个渔夫正好又在附近。有人问渔夫:“你为什么不把岸边的小船划过去救他呢?”渔夫回答说:“他是个答应给酬金,过后却翻脸不认人的吝啬鬼!”于是渔夫站在岸上袖手旁观。不一会儿,那个商人就被河水吞没了。
古时候有些人为了强大国家的目的,首先会建立人们的普遍信任。商鞅是使秦国由弱到强的关键人物。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之前,首先就解决了信任问题和忠诚问题。
当年,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又怕老百姓不相信他,于是就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很高的木头,并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谁十两金子。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开玩笑。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就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金子。人们在木头旁议论纷纷,终于有一个人大胆地试着把木头扛起来,一直扛到了北门。结果商鞅真的赏给那人五十金。这件事在秦国引起了轰动,商鞅说到做到,在老百姓中有了威信,于是商鞅就把新法令公布了出去。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商鞅有令必行,言而有信的作风是赢得信任的关键,同时也为秦国国君赢得了百姓的忠诚。
答应别人的事情必须言而有信,否则就不要答应。有的人喜欢空口许诺,最后导致别人的不信任。在答应别人之前,也要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做到,如果确实做不到,也不要轻易答应。
一个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后面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于是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就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回来我就杀猪给你吃。”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望着妈妈一个人到集市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猪的叫声。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夫,说道:“我那是哄孩子的,你怎么能当真呢?”曾子说:“在孩子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龄还小,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东西,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谎话骗他,等于是教他今后去骗别人。”很快曾子就把猪杀好了。
在社会中生存,一定要掌握信任的利器,不要随便地破坏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感。说话一是一,二是二,言出必行。
做人要有志气
最近一些年,总能见到一些青年学生模样的男女,低着头跪立于街头,地上书写几行大字:“我真的是太饿了,找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找到工作,你们大家就行行好吧。”
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虽然就业如此艰难,但年纪轻轻,总还不至于落到靠行乞为生的地步吧。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志气,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巴雷尼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父亲是一名小职员,终日为生活奔忙。在6个孩子中,巴雷尼是老大。从幼年起,巴雷尼就饱尝生活拮据的苦。
更为不幸的是,他患上了骨结核,由于得不到很好的治疗,使他的膝关节永远地僵硬了,小小年纪便成了残疾。
幼小的巴雷尼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但此时,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坚强的男子汉,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吗?”
听了母亲的话,巴雷尼的心中一下子充满了无比的勇气,他以坚定的眼神告诉母亲,他一定能够战胜自己。
从那天开始,母亲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跟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母亲得了重感冒,但她仍然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就这样,巴雷尼的病情终于因体育锻炼而得以控制。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他决心要成为一代名医,用高超的医术去解除千千万万像他这样的残疾孩子的痛苦。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终成为了1914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生活中的每个人,也包括所有的生物,要想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大马哈鱼为了繁衍后代,往往都是不顾一切障碍逆水而上;燕子为了避寒,每年都要不远数千里飞越大海。动物尚且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就更得有一种屡败屡战、永不言败、顽强到底的自强精神。
一个有志气的人,在人世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古人云:“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虽然跪着要钱在有的时候非常的容易,但得到金钱的同时却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失去了很多金钱买不到的东西。
人穷并不可怕,最怕的就是没有志气;病魔并不可怕,怕只怕没有勇气面对;失败并不可怕,怕的就是因此失去人生的方向——只要我们用心看待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那么,所有的问题其实都不可怕!
每个人都不是生来就注定要居人之下,被人奴役,成为别人的盲目追随者,成为别人的工具的。我们要懂得尊重自己的价值,要做自己的主人。无数思想家、勇士不断地向社会提出挑战,有些人甚至为此牺牲了性命,然而正是因为他们有着敢于维护人性、追求真理的精神,才使得我们的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进步。
尊严不容轻侮
尊严是构成个人或集体的价值和品格的基础。没有尊严,就无所谓人的价值。尊严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为人处世的底线。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维护尊严,就是尊重自己,连人格尊严都可以放弃的人,别人又怎么会尊重你呢?
肖枫是一名空姐。有一次飞行途中,肖枫发放纪念品时,一位男顾客乘机握住了她的手,低声说:“小姐,你太漂亮了。坐下来陪陪我好吗?我是不会亏待你的。”说着就要把肖枫往怀里拉,肖枫满脸通红地挣开了那个男人的纠缠。后来,在给乘客送水的途中,那位男顾客又一次冒犯了肖枫。为了工作,肖枫对顾客的非礼行为一忍再忍。返航后,她忍不住大哭一场。航空公司知道此事后,给肖枫颁发了“委屈奖”,以示安慰。
后来,肖枫被派往新加坡学习航空服务。在一次课堂自由提问时,肖枫将此事提出,讨教如何应对这类行为。新加坡专家的回答令在场的中国空姐们无不愕然。空姐们早已被教导形成了“乘客即上帝,凡事忍为上”的理念,令她们绝没有想到的是,“服务至上”的新加坡人斩钉截铁地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你可以马上打他一记耳光!”
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人就有了对自身尊严的追求和理想。尊严是神圣的,也是沉重的。维护尊严需要付出把山扛起的力量,一旦维护了尊严,人也就如山一样高大,不可战胜。“宁可站着死,不能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等等,都讴歌了人们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尊重他人人格的可歌可泣的实践。
一位挪威青年漂洋过海来到法国,他要报考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考试的时候,尽管他竭力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但主考官还是没能看中他。
身无分文的年轻人来到学院外不远处一条繁华的街上,勒紧裤带在一棵榕树下拉起了手中的琴。他拉了一曲又一曲,吸引了无数人的驻足聆听。饥饿的他最终捧起自己的琴盒,围观的人们纷纷掏钱放入琴盒。
一个无赖鄙夷地将钱扔在年轻人的脚下。年轻人看了看无赖,最终弯下腰拾起地上的钱递给无赖说:“先生,您的钱丢在了地上。”
无赖接过钱,重新扔在年轻人的脚下,再次傲慢地说:“这钱已经是你的了,你必须收下!”
年轻人再次看了看无赖,深深地对他鞠了个躬说:“先生,谢谢您的资助!刚才您掉了钱,我弯腰为您捡起。现在我的钱掉在了地上,麻烦您也为我捡起!”
无赖被年轻人出乎意料的举动震撼了,最终捡起地上的钱放入他的琴盒,然后灰溜溜地走了。
围观者中有双眼睛一直默默关注着年轻人,是巴黎音乐学院的那位主考官,他将年轻人带回学院,最终录取了他。
这位青年男子叫比尔·撒丁,后来成为挪威小有名气的音乐家,他的代表作是《挺起你的胸膛》。
智慧小背囊
做人要有原则,没有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没有了衡量对与错的尺度。
佛教说:能戒才有真正的自由。人生也是一样,你只有控制人生,戒除各种低劣、懒散的劣根性,才能让心灵获得真正的自由,人生才能真正随心所欲。
人应该做到一诺千金,有诺必践。千万不要失信于人。
在社会中生存,一定要掌握信任的利器,不要随便地破坏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感。说话一是一,二是二,言出必行。
尊严是神圣的,也是沉重的。维护尊严需要付出把山扛起的力量,一旦维护了尊严,人也就如山一样高大,不可战胜。
第7节 过方易折,圆融为人有人缘
过方易折,柔韧胜刚强
做人不要太刚,过刚易折,柔弱胜刚强。太刚容易让亲近自己的人受伤。光芒夺目的太阳周围是没有星星在闪烁的。
马超是为人过刚的典型例子。作为三国中的骁将,他联合韩遂一起对曹操发动进攻,而且节节胜利。而曹操则利用马超过刚的弱点,用反间计来离间马超对韩遂的信任。马超过刚,他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却听信了谗言,逼迫韩遂投降了曹操,使马超军队大败。后来马超又被杨阜算计,被屠了宗族。这都和马超为人过刚有很大关系。
如果一个人过分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分地相信自己,过分地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就容易表现得过刚,自然也会伤害到周围的人。
明成祖朱棣攻破南京后,让方孝孺为他起草登基诏书,方孝孺不愿意。朱棣十分愤怒,对方孝孺说:“难道你不怕我诛杀你九族吗?”方孝孺回答说:“你诛杀我十族我都不怕!”于是朱棣真的把方孝孺的朋友、师生算作第十族一并诛杀。方孝孺的回答很硬气,但是他的那些亲朋好友及学生却实在是死得太冤枉。
过刚的人往往表现为太讲原则,认为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死较真,宁愿鱼死网破,也要一根筋拧到底。古语有云:“必死,可杀也;毕生,可俘也”,不怕死是好的,但只有珍爱生命并郑重对待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
曾国藩是清末一代名臣,功名利禄四字占全,可谓令人羡慕至极。而实际上,曾国藩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仅是在攻打太平军的12年历程中,他就有数次战败,两次投水自杀未遂,还有一次因害怕李秀成的大军袭击而数日悬刀在手,准备一旦失败,即行自杀。他虽然对清王朝忠心耿耿,呕心沥血,还是屡遭疑忌。
在第一次攻陷了太平军占领的武汉之后,捷报传到北京,咸丰帝大为高兴,赞扬了当时远在战场上的曾国藩几句,被身边的近臣听见,很快就传播了出去。不久,朝中就有人说:“如此一个白面书生,竟能一呼百应,并不一定是国家之福!”咸丰听了这话,也默然不语。
曾国藩本意是想为黎民社稷力挽狂澜,谁知鞠躬尽瘁,得到的却遭人疑忌,内心的委屈和悲愤不言而喻。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功高盖主而惨遭迫害的忠臣良将举不胜举。然而,曾国藩之所以是曾国藩,就在于他能屈能伸,韧性十足。
重兵在握的曾国藩,若要和清王朝据理力争,也未为不可。然而,他还是以大局为重,借回家守父丧之机,带着两个弟弟(也是湘军重要将领)辞去了一切军事职务,以消除君王的隐讳。直到又过了近一年,太平军进攻盛产稻米和布帛的浙江,清廷恐慌,才再次请他出山。
曾国藩有句名言:“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在他不平凡的一生中,不知做过多少次柔韧的调整,才最终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把对方作为交谈的重点
临床医学家发现,精神病院的病人说“我”的次数要比正常人多12倍。当病人的状况改善以后,他们说第一人称代词的次数也相应地减少。
大多数人喜欢谈论自己。
跟初次相见的人交谈时,多说一些有关对方的话题,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如果我们多提一些“你……”的问题,他们会很高兴地回答我们的问题或者回应我们的意见。
因此,我们在开口之前,观察一下对方穿着什么、在做什么、在说什么、在读什么,然后,我们再以“你”字为中心与他们交谈,就会得到他们热烈的回应。例如:“你这件夹克很有趣。能不能说一下,这个标识代表什么?”“你在这里射箭是最棒的。你都参加过什么训练?”“你在董事会上的发言精彩极了。能不能说一说,你为什么觉得太阳能的开发速度不够快?”“你看上去一副失落的样子。我能帮上忙吗?”“啊,我们不是在安利公司的会议上见过吗?你是怎么加入安利的?”
如果对方是一个警察,我们就可以说:“当警察很威严,你能不能告诉我想当一名警察该怎样做呢?”
跑步的时候看见一个人可以说:“你穿什么牌子的跑鞋?为什么选了这个品牌?”
在餐馆时问一个人:“不介意我和你坐一桌吧?”(作家亨利·米勒从来都不愿意独自就餐,所以经常使用这句话。想一想,如果他去了旁边空着的桌子,他就会错过认识成百上千人的机会。他说,据我的经验,20%的人会拒绝这个请求,他们通常会抱歉说在等朋友,或者有很多事情要做。)
在聚会时问:“你怎么也参加这个聚会啦?”(澳大利亚一位研究人际交流的专家艾伦·皮斯曾经就这样一句常用的客套话做过试验,“你怎么也在这里?我们好像在哪儿见过吧?”最令他难忘的一个回答是:“也许吧,我在动物园工作。”)
一些人倾向于直接表达你对对方感兴趣的话语。比如,“嘿,你看上去很可爱,很想跟你认识一下。”或者“嘿,我在这儿碰见你好几次了。我觉得我应该过来作一下自我介绍。”他们认为这种直接的方式比其他微妙的方式更能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当今社会有这么多人、这么多刺激因素,给人留下印象是最关键的。
为什么“你”字当先在人际交往中会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呢?
心理学家给我们做出了解释:当我们是小婴儿时,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任何东西都是我、我自己、我的,而世界上的其他事物都是为我服务的。我们那个时候是自我为中心的小人儿,我们的小脑瓜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本能地问:“那和我有什么关系?”当我们长大后,这种思维习惯实际上也还是没有改变,只不过成年人学会了用文明礼貌的面具掩饰自己的自我为中心意识。而大脑呢,仍旧直接、本能、一成不变地在我们和外界打交道时,会提问自己:“那和我有什么关系?”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以事例做说明。
比如,一个男大学生看见了一个女生,很想结交她,就想了一个“请她吃饭”的主意。于是,他就对女大学生说:“咱们学校外边新开了一个非常好的餐馆,晚上陪我去那里吃点什么好吗?”
女大学生在做出答复前,心里就会算计一番:“‘非常好’,他说的是饭菜还是饭馆的装修呢?”她甚至会继续想:“应该是说饭菜吧,他说‘非常好’,我会不会喜欢呢?”她这么一想就会犹豫了,男大学生也可能会察觉到对方的犹豫,这么一来,谈话也就不怎么让人觉得高兴了。
要是换一种说法,男大学生可以选择说:“咱们学校外边新开了一家饭馆,你肯定喜欢!今天晚上咱们去那里吃点东西吧?”
这样表达的时候,强调了“你肯定喜欢”,男大学生已经首先潜在地帮女方解答了心里将要出现的问题,这样女生就更容易接受男生的邀请。
这就是“你”字的力量。
假设我们在参加一个会议,一个与会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肯定喜欢听到我们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不过,要是我们跟他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想象一下他肯定会感到更高兴的吧。
销售人员不能对客户说:“这个问题很重要……”而要通过这种说法来肯定对方:“你说的这个问题很重要……”
进行商业谈判的时候,代替“事实将证明……”而使用“你会看到事实将证明……”
在心智健全的范围内,我们使用“我”的次数越少,我们在人们的眼里就显得越理性。事实上,善于社交的人相互间谈话时使用“你”的时候总是要比“我”多。
所以,我们在跟陌生人说话时,每个句子前面都尽可能地加上“你”字,会立刻抓住听众的心。这个技巧可以赢得很多积极的反应,比如可以使对方产生自豪感,节省额外的思考。总之,想要人们夸你的说话水平,想要赢得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千万记得随时随地把“你”字挂在嘴上。
迎合对方的兴趣
著名口才大师卡耐基说:“即使你喜欢吃香蕉、三明治,但是你不能用这些东西去钓鱼,因为鱼并不喜欢它们。你想钓到鱼,必须下鱼饵才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别人与我们交谈时,如果说的是我们感兴趣的话题,那么,我们就会很高兴,觉得对方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因此,我们会很乐意与对方继续交谈下去。
所以,我们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先摸清对方对什么东西感兴趣,然后我们再跟对方多说一些这方面的事情。
聪明的人在结交陌生人的时候,懂得迎合对方的嗜好,这样能让对方感觉到受重视、受尊重。当然,这个“迎”,一定要迎合得巧妙,不能让对方看出任何破绽。
我国台湾有位女明星需要一两个短剧本,她希望日本一位很有名的作家能够为她动笔。这位作家学贯很有才华,文笔风趣,但他的脾气很古怪,一般人的约稿经常被拒绝。
这位明星打电话给她的朋友,请教该怎样向他开口提出要求。
“你究竟打算请他写些什么短剧呀?”“我希望他替我写男女别恋,不过要有新的内容,不要以前的故事。”“这样很好,他以前写过不少这类的东西,你只需说知道他写过这些剧本,十分崇拜他就行。”
过了两天,这位明星给她朋友打电话,很高兴地说:“他不等我提出要求,就答应替我写两出短剧了。”
她朋友说:“你们晚餐时,你一直在谈论他过去那些得意之作,是吗?”“你猜得对,我主要是讲他的作品在这里如何受人喜爱。”
这位女明星运用的其实就是人际交往中的迎合别人兴趣的艺术。其实,人际交往真的不难,我们只要抓住别人的心理,略施小技就能旗开得胜。
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有的人喜欢篮球,有的人喜欢军事,有的人喜欢音乐,有的人对演艺圈的八卦新闻感兴趣,有的人对书法绘画感兴趣,有的人对烹调食物感兴趣,有的人对神秘现象着迷等等。总之,每个人都有一项或是多项的兴趣,会说话的人在与对方交谈的过程中,懂得迎合别人的兴趣。
宋小琳是一家房地产公司总裁的公关助理,奉命聘请一位特别著名的园林设计师为本公司的一个大型园林项目做设计顾问。但这位设计师已退休在家多年,且此人性情清高孤傲,一般人很难请得动他。
为了博得老设计师的欢心,宋小琳事先做了一番调查,她了解到老设计师平时喜欢作画,便花了几天时间读了几本中国美术方面的书籍。她来到老设计师家中,刚开始,老设计师对她态度很冷淡,宋小琳就装作不经意地发现老设计师的画案上放着一幅刚画完的国画,便边欣赏边赞叹道:“老先生的这幅丹青,景象新奇,意境宏深,真是好画啊!”一番话使老先生升腾起愉悦感和自豪感。
接着,宋小琳又说:“老先生,您是学清代山水名家石涛的风格吧?”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老设计师的谈话兴趣。果然,他的态度转变了,话也多了起来。接着,宋小琳对所谈话题着意挖掘,环环相扣,使两人的感情越来越近。终于,宋小姐说服了老设计师,出任其公司的设计顾问。
人类本质里最深层的驱动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我们要别人怎么待我们,就得先怎样待别人。因此,如果我们想让别人喜欢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对别人感兴趣,说对方感兴趣的话。
多在背后说人好话
有一些人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很会使用赞美这个技巧,当然了,一般的情况下,对方会很受用的。而有一点,不知道有没有人想到,说别人的好话在当面和背后所起到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背后说别人的好话,效果非同一般,它以戏剧性的方式给人的自尊以极大的满足。当我们对某人心存感激、当我们由衷地敬佩某人、当我们希望给某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当我们期望与某人建立友好的关系,不妨在背后说说他的好话。
小王毕业后,到一家公司应聘。接待他的是一位很漂亮的女士。在谈话的过程中,小王也使用了称赞的艺术,夸她漂亮、有气质。但是,让人失望的是,对方不为所动,对小王的态度依旧是不卑不亢。
交谈结束后,这位女士对小王说:“说起来,你的条件是很适合我们公司的,但是,有一点点遗憾,你的经验要欠缺一些,我不能保证公司一定会录用你。”
小王沮丧地向外走,这时一个人问他:“你是不是来应聘的?结果怎么样?”问话的人是一个年轻人,一副很干练的样子。
小王说:“情况不太好。不过话说回来,我的确是没有经验,比不上刚才那位女士,她可真厉害啊,知识那么渊博,几乎是无所不知。而且她气质高雅,谈吐不俗,这家公司有这样的人才足以证明我来应聘是明智的选择。”
那个人笑了笑说:“你回去准备一下来上班吧。”
小王很诧异。那个人说:“我是客户部经理,你这种背后称赞人的品质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你一定会是一个合格的客服。”
这位客户经理说得一点不错,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的人,是一个真诚而实在的人。
如果我们当面说人家的好话,对方可能以为我们是在奉承他、讨好他。相反,如果我们的好话是在背后说的,人家会认为我们是真心的。这样,他自然会领情,会感激我们。
在背后说人好话,还容易消除误会,缓解彼此的矛盾。在背后说别人好话时,会被人认为是发自内心、不带动机的,从而能增强对说话者的好感,消除对说话者的不满。如果我们与别人发生了一点小误会,不妨在背后说他的好话。
员工甲与他同事乙平时关系不错,却因小事发生误会,很长时间不说话。彼此都感觉相处很尴尬。虽然大家都想打破这种尴尬,但自尊心作祟,谁都不先开口与对方说话。
一天,甲刚好看了一篇关于背后说人好话的文章,于是心生一计。在办公室与同事闲聊时,甲趁乙不在,对别的同事随意说了几句乙的好话:“乙这人真不错,为人比较正直,处事也比较公正,以前对我的帮助挺大,我挺感谢他的。”这几句话很快就传到了乙耳朵里,乙心里不由得有些欣慰和歉疚。于是,找了一个适当的机会,他主动向甲打招呼、嘘寒问暖,两人就这样好了。
在背后说人好话,还能满足别人的虚荣心,给足别人面子。这好话可能在被说者意料之中,也可能在他意料之外。通常,好话越出于被说者的意料之中,好话所起到的作用越明显,越能打动人。
智慧小背囊
人要学会变通,在变通中实现既定的目标。
太刚的人往往表现为太讲原则,不能灵活机动,做人不够聪明圆滑。
聪明的人在结交陌生人的时候,懂得迎合对方的嗜好,这样能让对方感觉到受重视、受尊重。
背后说好话,能以戏剧性的方式给对方的自尊以极大的满足。当我们心存感激,或希望给某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建立友好关系时,不妨在背后说说他的好话。
第8节 圆融为人,须通晓人情世故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一个人情大国里,对人情世故的通晓可以让你的人生处处是坦途。交朋友的时候,我们要牢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句话。如果你按照完人的标准去找朋友,肯定永远都找不到。
鲍叔牙和管仲的交往是超凡脱俗的,在他们的交往中,鲍叔牙绝对是唱主角的。很小的时候,鲍叔牙和管仲就是好朋友。当时管仲家里比较穷,而鲍叔牙家比较富有,然而这并未成为他们之间的交往障碍。两人早年一起合伙做生意,管仲只出很少的钱,在获得收益后,他总要多拿许多。但是鲍叔牙假装不知道,因为他知道管仲有个老母亲要奉养,负担比较重。很多时候,他还主动问管仲钱是否够用。后来又有几次,管仲给鲍叔牙出主意,主意很糟糕,结果事情办砸了。然而此时鲍叔牙丝毫不生气,他还安慰管仲,认为事情没有办好,绝对不是他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未成熟。
后来,管仲做过三次官,然而每次的命运都一样:被人罢免。鲍叔牙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管仲,他认为管仲不是没有才能,而是还没有遇到真正赏识他的人。管仲跑去参军,结果临阵逃跑,很多人都嘲笑管仲怕死。鲍叔牙为管仲解释道:“其实他心中牵挂着他在家的老母亲。”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出去做官。当时齐国混乱,各国公子为了避免被杀害,于是纷纷跑到别的国家去。这个时候管仲在鲁国帮助公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帮助公子小白。后来,齐国暴乱大起,国君也被人杀死,整个国家没有君主了。公子纠和小白知道这个消息后,就立即赶往齐国,希望能抢到大位。然而恰巧的是,这两支队伍在路上遭遇了。管仲为了让公子纠当上国君,很果断地朝公子小白射了一箭。遗憾的是,小白并没有死。不过,为了麻痹公子纠,便装死。后来小白日夜兼程,如愿地当上了国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齐桓公。
公子小白当上国公以后,立即让鲁国把公子纠杀死,同时还把管仲给囚禁了起来。齐桓公特别欣赏鲍叔牙的才能,让他当国相帮忙治理国家。但是鲍叔牙始终认为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于是向齐桓公举荐管仲。他说治理国家自确实不如管仲,大王如真想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就只能请管仲当国相。齐桓公刚开始并不同意,他认为自己没有报那一箭之仇已经十分宽宏大量了,怎么可能让他当国相呢?然而终于经不起鲍叔牙的再三规劝,勉强同意把管仲接回齐国,任用他为国相。
管仲当了国相以后,鲍叔牙心甘情愿地做管仲的助手。在两人合力治理下,齐国很快就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而齐桓公也如愿地成为霸主。后来鲍叔牙死了,管仲十分伤心,在他的墓前哭得昏天黑地,他想起鲍叔牙对自己的种种好处,很是感慨。说:“养我的是我的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
正是因为鲍叔牙的大度和不苛求,才使得两人不但有长久、美好的友谊,而且还共同创造了一个强国。
现在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复杂,思考的事情越来越多,而且都认为自己的思想和思考够长远,于是往往喜欢把一些人、一些事情上纲上线,习惯从对事情的判断进而延伸到对人的判断。如果一个人把事情做错了,人们往往会认为这个人做错事情是必然的,因为这个人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正是在这种习惯性的思考下,很多人都找不到朋友,因为他们的要求过于苛刻,他们要求朋友是完美的人,即使自己不完美也希望朋友能够完美。他们希望自己的朋友是个大英雄,即使自己懦弱得经常瘫软在地上,他们也希望朋友是个能顶天立地的人,他们择友的要求过于苛刻,结果到最后很难找到真正的朋友。
每一个人都有缺点,都有私心。做人是不能太苛求的,如果太苛求,太看重人的纯洁,那么,最后受伤的只能是自己。其实与人相处之道就在于包容,包容他的缺点,包容他的私心。如果你这样对别人,别人自然也愿意这样对待你。就在这种互相对待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得以积累和发展。
故作高调,朋友必寡
俗话说:故作高调,朋友必寡。人一定要学会低调。
一个人做了坏事,如果害怕别人知道,证明这个人还有羞耻之心,也就是说他还有改过向善的良知;如果一个人做了一点善事就特别想让人知道,那么只能说明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贪图虚名和赞许,这种有目的的善事其实已经种下了十分可怕的祸根。
无论如何有成就,无论如何高洁,一定不要过于张扬,要学会低调做人。
姜太公因为功高,周武王把齐国封给姜太公。齐国有一个叫华士的人,为人十分清高,不向天子称臣,也不与诸侯交往。太公命人去召他为国效力,连去了三次,华士都拒绝了,太公便叫人杀了他。周公问姜太公:“华士是齐国的杰出人物,你怎么杀了他呢?”太公说:“这个人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交往,难道我还能希望他向我称臣,并且和我友好交往吗?肯定是不可能的,这种人是可以放弃的人,也是自我放纵的人。如果不杀这种人,反而纵容他,那么全国的民众都会仿效他,谁还会知道君王是谁呢?”
华士之所以被杀,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人高调,喜欢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姜太公杀了这个人并没有掩盖其的光辉,反而使其形象更加高大。
不要高调,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如果为人高调,又和别人私人关系较好,或许别人会在一段时间内纵容你,但心中已不愉快了,迟早会招来祸患。如果为人高调,又喜欢标新立异,自诩不和别人“同流合污”,那么肯定也不能和别人相处长久,而且过得不愉快。
为人高调很难找到朋友。虽然大多数人喜欢和比自己聪明优秀的人交朋友,但是人们不喜欢和显得比自己聪明优秀的人交朋友,两者并不矛盾。比自己聪明优秀是自己由衷钦佩的,而显得比自己聪明优秀其实是并不心悦诚服的。正如一位哲人说,如果你想多一些朋友,就表现得比别人笨一些;如果你想多一些敌人,你尽可能地表现得比别人聪明些。为人高调的人是表现得比别人聪明的人,是很难交到很多朋友的。
低调做人、低调做事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能够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而且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权利争夺之中。低调的人还给别人沉稳可信的印象,一些好的机会自然会朝自己涌过来。
高调的人在事情没有办的时候总喜欢信誓旦旦,说自己无所不能,这个我熟悉,那个我精通,肯定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到了最后事情没有办成,往往受到奚落。而低调的人一开始就办事低调,如果事情没有办成,也不会有人说他什么,因为在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许诺什么。如果事情办成了,大家就越觉得这个人可信沉稳。而高调的人即使事情办成了,大家也觉得这个人有那么多关系,办成这件事情是应该的,也不会给高调的人太多的褒扬和认同。
历史上那些被杀的权臣、忠臣,有些为人可以说并不是太高调,但是由于他们的赫赫战功,使他们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十分引人注目,因此不自觉地成了高调的人,甚至有的人都只知道这个人,而忘记了君王;只尊崇这个人,而忘记尊崇君王,君王自然要杀了这个人。
所以,为人不要刻意高调,否则容易招来祸患。一旦在别人的很大关注下成了十分高调的人,就要学会及时地退出公众的视线,而且此时不要发表什么评论,因为已经十分高调了,再发评论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盛极必衰。
很多人认为自己并不高调,不会招来祸患,但是高调不高调并不是个人的主观表现,而是他人对你的印象。如果一个人十分低调,结果所有的人都关注了这一点,于是纷纷议论说这个人真是低调,那么这个人就变得高调起来,同样会招来祸患。总之,做人做事都要低调,如果发现自己变得十分高调,不论是怎么变成的,都要及时地功成身退。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嵇康的一生是“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这句话的悲情演绎。
嵇康因为得罪钟会,被钟会诬陷,司马昭下令判处嵇康死刑。听说嵇康要被处死的消息,三千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要求赦免嵇康,并要求他到太学去做老师。这种场面浩大的救援活动使得司马昭更加坚定了除掉嵇康的决心。
嵇康临刑前做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把儿子托付给山涛,因为他相信山涛是长者,是君子,不会辜负他的嘱托;一件事情是弹了一曲《广陵散》,作为千古绝唱向整个社会的挑战宣言。因为这曲《广陵散》,嵇康更是千古留名。后世有很多传说和故事是关于《广陵散》的,似乎所有的故事都在幻想着这曲《广陵散》已经流传了下来,这固然和《广陵散》曲子本身有关系,但更和嵇康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认真、最执著的人有莫大的关系。
他把朋友看得太认真了,于是写下了绝交书和朋友绝交。他很珍惜友情,其结果是越珍惜,越得不到。他对纯洁有着十分顽固的癖好,最后导致被人诬陷致死。在那个太现实的社会中,他的性格和整个社会格格不入。而最为关键的是他得罪了君子,也得罪了小人。君子不会对他有什么意见,但小人对他却恨之入骨,最后他死在小人的诬陷之中。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是流传千古的绝交名文。在信中嵇康写道:“你通达事故,善于应变,对事情多所随和而对别人很少责怪,而我却性格率直,心胸狭窄,对很多事情不能容忍,只不过偶然同你认识罢了。近日听说你升了官,我觉得十分惊恐不安,担心你要推荐我出去做官,像厨师不愿让人说只有他自己在割肉,于是硬要把尸祝也拉去帮助自己一样,使我手执鸾刀,也沾上膻腥气。”“作为两人双方的互为知己来说,重要的是要了解彼此的天性,从而成全彼此的天性。夏禹不逼迫伯成子高一定要做诸侯,是因为要成全伯成子高的气节;而孔子不向子夏借伞,是为了不暴露子夏的缺点……我的兄长刚刚逝世,心情常常感到十分痛苦,女儿刚刚十三,儿子也只有八岁,还都没有到成人的年龄,更何况我自己还经常生病。这些让人悲伤的事情,怎能说尽呢?我现在只想守在自己的茅舍里,教养自己的子孙,经常同自己的亲属谈叙一下久别之情,叙说一下自己的生平过去,喝上浊酒一杯,弹上清琴一曲,这就是我的志愿。如果你要非缠住我不可,也不过就是要替官家找到适当的人选,以补助时世的需要罢了……假如你一定强迫我同你一道进入仕途,一定要把我弄进官场,这样你才能快心,而你一旦这样逼迫我,我是会发作疯病。如果不是对我有深仇,我想你是不会把我逼到这种地步的。以上所说是我的心意,写这封信一方面以此向您解释,并且以此和你绝交!”
为人处世,最好是不要肆意得罪人,如果要得罪的话,也要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因为得罪君子以后,君子虽然可能会十分介意,但绝对不会一心想着报复。而得罪小人以后,可能小人表面上不会介意,但还是会想尽办法去陷害,以此来泄心头之恨。在嵇康的悲剧中,他的致命弱点就是过于认真,其实山涛也是好心一片,希望他能出山做官,即使嵇康不领情,也没有必要走上绝交这条路。
水至清则无鱼,人不要过于清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清明的人往往在生活中不太顺利。历史上有许多太清明的人,最后要么草草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要么一辈子都感觉到压抑而不能伸张。屈原便是个很典型的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和秦国打了一仗,楚国战败。自从这一仗后,楚国就一直受到秦国欺压。这个时候楚国的国君楚怀王想到了可以和齐国再次联合。秦国的昭襄王知道后,有些害怕,楚国和齐国都是大国,如果他们联合起来对抗秦国,那么秦国可能吃不消。这个时候,大臣给昭襄王出了个主意,让昭襄王写信非常客气地约楚怀王到武关,两国当面订立和平盟约。
楚怀王接到信后,陷入了两难境地。他不敢不去,如果不去的话必然会得罪秦国,但是这一去又不知道能不能回来。于是他召集了群臣来商量这件事情。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跟豺狼没有什么区别。我们楚国受到他们的欺骗和压榨已经不止一次两次了。如果大王这样就去的话,肯定会中他们的圈套,所以最好还是不要去。”
但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力劝父王去,在他看来,楚国正是因为把秦国当成敌人,所以才死了那么多人,丢失了那么多土地。现在秦国主动提出与我们和好,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是绝对不应该推辞的。怀王毕竟还是相信儿子的话,于是毫无戒备地去了秦国。
事情果然如屈原所料,怀王一到秦国的武关,就被秦国预先埋伏的人马断了后路。见秦昭襄王时,秦昭襄王提出把楚国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怀王始终不肯同意。秦昭襄王十分愤怒,于是把楚怀王软禁了起来,然后向楚国大臣通牒必须拿土地来赎。
楚国的大臣得知国君被扣押,又不想被秦国所挟制,于是立即把太子推上了王位,立为新君,拒绝给秦国土地。新君即位后,让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就这样,怀王在秦国被关押了一年多,吃尽了各种苦头。后来他想到一个办法,逃出了咸阳,结果很快又被秦国的军队追上。因此,他连气带病,没过多久就死在了秦国。
楚国的百姓知道自己的国君受到秦国如此侮辱,客死他乡,心中很是不平。而屈原也同样的气愤。于是,他力劝新楚王搜罗人才,远离各种小人。同时还积极主张鼓励将士,操练兵马,把国家整顿强大,然后为怀王报仇雪耻。但是这种忠言劝告却招来了令尹子兰的仇视。令尹子兰担心屈原会将自己当初力劝怀王到秦国的旧事重提,便天天都在新大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跟所有的小人一样,他对付屈原的办法就是对新楚王说屈原经常在背后数落大王,说屈原认为新大王已经忘记了秦国给楚国施加的耻辱,是大不孝;而楚国的大多数大臣都不主张抗秦,是大不忠。楚国现在充斥着这样不忠不孝的君臣,肯定很快就要亡国了。
新楚王听到这样的话,十分气愤,他也不去做任何调查,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屈原革了职,然后放逐到湘南。
屈原一片赤胆忠心,心中满是救国救民的志向,同时也有富国强民的措施,结果却是受到奸臣的排挤,十分悲愤。有一天,他在汨罗江边看到了一个渔父。渔父认识屈原,于是问他作为楚国的大夫为什么会流落至此。屈原回答说是自己太清醒的缘故。渔父又问他为什么不能做到随波逐流,流于世俗。屈原听了以后很是悲愤地说自己想做到一尘不染。正是因为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地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的一天,他怀中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汨罗江自杀了。
屈原之所以不容于世,主要是因为他活得太清醒,活得太正气。过于清醒和正气的人是不适合在那样的社会中生存的。他们往往在一些问题上容易坚持自己的意见,虽然他们的意见是正确的,但奇怪的是,很多人在决策的时候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能自我毁灭的意见,因此,屈原的意见未必能够得到认同。屈原不善于和那些官员沟通,这是知识分子的“通病”,正是这种通病导致了很多知识分子郁郁寡欢,怀才不遇。
过于清明的人实际上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们的清明使得他们树了很多的敌人。这些人对他们不怀好意是显然的。但是清明的人往往是君子,不愿意以同样的不怀好意对付这些人,因此经常会受到排挤。正如我们所看到,屈原在迫害面前几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原因是他根本就没有想过,更不用提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手段来对付这些小人。
对于过于清醒的人,人们往往害怕和他们交往。很多人都是有私欲的,和过于清醒、过于清明的人一起,这种私欲很容易被他们看出来。他们经常就会担心这些人是否看不起自己,同时也觉得和这些清明的人比起来往往会自惭形秽。出于种种考虑,他们会对这些比较清明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自己做不到那么清明,也请你不要用清明来要求我。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国君想修建一个船厂,他开始派了一个很是节约的人去修建,结果浪费了很多的钱却没有办成。后来他又派了一个特别铺张的人去办这件事情,船厂居然办了起来。我们可以想象其中发生了多少故事。过于节约的人往往很关注各种细节,很容易对一些小的浪费和铺张斤斤计较,甚至会上纲上线。这种斤斤计较作为一种品格是可以褒扬的,但是作为一种做事的方法就显得太不近人情了。因为自己节约并不能要求一起做事的人也节约。自己以身作则地做事情,树立榜样就完全可以了。没有必要将一起做事的人也全部拘束起来。相反,那些很是铺张的人因为舍得花钱,很多人也愿意跟他们一起做事,往往就能做成事情。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承认摩擦的存在,更要在摩擦中不断地实现平衡。与人交往一定不要太苛求自己,也不要太苛求别人。每一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如果我们过于苛求,会将这种缺陷和不足肆意夸大,影响自己和别人的关系。
智慧小背囊
与人相处之道在于包容,包容他的缺点,包容他的私心。如果你这样对别人,别人自然也愿意这样对待你。
人要学会避免高调,不仅为了得到更多朋友,而且也为了保全自己。
为人处世,最好是不要肆意得罪人,如果要得罪的话,也要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一个人要想立身处事必须熟谙人情世故。得意需淡然,失意需坦然,糊涂做人明白做事……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站稳脚跟,找对角色。
第9节 外圆内方,别太自负也别太自贬
剖析自己,常做反省
“认识自己”,并不是一句口号。它是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金顶上的一句话,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的智慧之一。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告诉我们:世界上最难认识的就是你自己。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忘记自己的存在,忘记关爱自己。从不去问“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之类的问题,偶尔想起,也不过茫茫然一片空白。
人要认识自己,并不是要我们放弃物质生活与追求,对于那些身外之物我们还是应该去追求的。没有人反对去追求“身外之物”,更不鼓励人们这辈子禁欲,下辈子进天堂享福的想法。
正好相反,我们要极力鼓励人们去追求现实的“身外之物”,因为毕竟只有这些身外之物才能反映出我们今生今世过得好不好,才能看出我们这辈子活得值不值。但同时我们也绝对不赞同将这些身外之物当做唯一标准。那些将身外之物当做唯一的人,当追求得到满足后,他又会很迷茫,结果是找不到“自己”,不知该往哪里去,于是会堕落,寻求感官享受。
人必须清楚地认识自己,不但要建设丰富的物质家园,同时还需要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做人固然要追求物质,但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一定要有精神。没有精神,任何物质都经不起人们的推敲,没有精神,任何物质都无法使人得到最大的满足。
同时,要学会反省自己。哲人常问自己:心中有什么?通过这样的问答,最后达到内心的平静。
人经常用眼睛去看别人,而很少看自己。看到别人有所获得,心中难免有些嫉妒,认为不过是运气罢了。其实运气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有的,为什么只有他得到了呢?同时,人要学会将眼睛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不要总是盯着外面有什么。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当你的能力和学识达到那种水平,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实一个人的心中有什么,他的口中就会说出什么。那些口吐善言的人,往往是心中有大善根;而那些口吐恶言的人,往往心中有些缺陷。
我国历史上流传着一个关于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故事。据说有一次,苏东坡到佛印大师那里参禅打坐,两个人坐了良久,大师便问苏东坡看到了什么。当时苏东坡和佛印大师是相对而坐的,苏东坡看了佛印大师一眼,就顺口说出了一句:“在我的面前,我仿佛看到狗屎一堆……不知道大师您看到了什么?”大师听了以后没有改变一点声调,很是沉稳地说:“我仿佛看到了如来佛祖。”
这个回答把苏东坡给乐坏了,心想这回自己可占了大便宜。他有意将佛印说成狗屎一堆,但是没有想到这个傻和尚居然认为自己像如来佛祖,于是他十分高兴地回家,将这件事情讲给了自己的妹妹听。他的妹妹虽然年龄小,但心思清明,看到哥哥如此得意,便笑哥哥说:“你还在得意啊,这一下你输惨了。对于佛家来说,讲得最多的是心境,你心中在想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你说佛印是狗屎一堆,自然说明你才是狗屎一堆,而在他的心里你就是如来佛祖,可见他其实才是如来佛祖。”听到这番解释,苏东坡才恍然大悟。
一个人心中有什么,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和说话表现出来。如果真是个心怀大志的人,那么自然会表现出孜孜不倦的精神,否则心怀大志就是虚伪。因为心中有什么,人就会看到什么。当然,他们也会因此而得到什么。
相信自己,信念坚定
人要坚定信念,相信自己,就要求无论在什么时候心中都要充满着阳光。曾经有个企业家,一场大火烧掉了他的工厂,这是他一生的心血。朋友们都以为他会从此消沉,从全国各地赶来看他。没有想到,见到他的时候,只见他很是轻松,一点忧伤都没有。朋友问他为什么遇到这样的打击还能如此释然。他说:“这能算打击吗?大火只是毁掉了我的工厂,而我平安无事,这就说明我还有机会东山再起。”朋友有些将信将疑,但是没过几年,这个人果然建起了一个工厂,而且比原来的要大许多。人只有在任何时候心中都充满着阳光,才有不断创造成就的希望。
相信自己永远是最优秀的,但不要过于偏执。除了事业,人应该还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自己的享受。不要为了结果,将自己推进无穷无尽的痛苦中,也不要将别人的期待或者观念作为自己唯一的人生道路。
历史上有很多人,本身并没有很杰出的才能,也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机会。但是他们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会失败,最后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事实上,人生没有成败。如果一个人心中不以成败来定论,不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坚定地做自己的事情,最后他又怎么可能不取得大成就呢?
一个人如果能够始终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那么他必然会在心中聚集起最强大的力量,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久而久之,这个人的精神面貌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从前,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看上了邻村的一个姑娘,准备上门提亲。该村的风俗是求婚要送牛,普通的女孩子送一两头牛就够了,贤惠漂亮的女孩可以送四五头,至于那种非常优秀的女孩可以送九头。但是该村从来没有人家得到过九头牛的聘礼。这个小伙子对那个女孩十分喜欢,于是赶了九头牛到女孩家。女孩的父母一看到九头牛,就立即拒绝了,原因是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根本不值九头牛,如果接受的话,可能会被乡亲们笑话。但是这个人很坚持,最后女孩的父母勉强接受了,小伙子顺利地把女孩娶回了家。
三年后,女孩父母想女儿了,于是跑去看女儿,远远地就看到一个女子年轻漂亮,而且雍容高贵。于是叹道:“这才是真正值九头牛的人啊!”等走近一看,才发现这个人正是他们的女儿。
父母很惊诧女儿的变化。女儿解释说:“从小到大,所有人都把我当成普通的人,连我自己也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我的丈夫却坚持认为我是值九头牛的人,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学习九牛之人的优点,结果三年过去了,我发现自己还真的改变很多。”
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当成九牛之人去看待,我们必然会更加优秀。
永远保持赤子之心
永远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永远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这不仅仅是自信的问题,也是生存的必然选择。
赤子之心不仅是一种纯净的心,而且也是坚定的心。纯净得没有任何杂质,不对自己有任何怀疑。坚定的心在于不受任何外界的诱惑,始终抱着自己的信念不放。尼采曾经将人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骆驼期,这个时期是要负重的,只有负重才能远行,大多数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如此;二是狮子期,这个时期威风凛凛,不怒而威,是人生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三是婴儿期,当人经过了苦难和荣华后,又回归到了生命的本真,开始像个婴儿一样,这个时期就是纯净,就是坚定,就是一颗赤子之心。
一个没有自信的人会发现很多事情都足以让他丧失信心。没有人是完美的,看到自己某个方面不如别人,就觉得自己差人一等,这种不自信确实让人饱受打击。但是换个角度,如果是个自信的人,他会发现生活中有更多的东西让他自信,他完全可以相信自己以后可以成就大的功业。
据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晚年时有一个很大的遗憾,一直找不到一个最优秀的人来当他的关门弟子。他把他的助手叫到了床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的蜡烛已经剩下不多了,现在得找另外一支蜡烛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助手一听,顿时明白了,当即向苏格拉底保证:“我一定找到一个传承者,把您的思想给传承下去,但不知道您对他有什么要求?”
苏格拉底说:“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而且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种人很难找的。”
助手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绝对不辜负您对我的信任。”
苏格拉底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那位助手开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来寻找。但是每次领回来的人都被苏格拉底拒绝了。有一次,当助手无功而返地回到苏格拉底病床前时,苏格拉底抚着助手的肩膀说:“真是太辛苦你了,不过,那些人,其实都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继续去寻找。”助手言辞恳切地打断了苏格拉底的话。
苏格拉底笑了笑,就没有说话。过了半年,苏格拉底眼看就要离开人世,但是最优秀的人却始终没有找到。助手非常惭愧,于是坐在病床边,流着泪对苏格拉底说:“我真对不起您,让您失望了!”
“我确实很失望,但你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有些哀怨地说:“其实,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但是,你从来就不敢相信自己,你把自己给忽略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要始终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无论何时何地。”说完,苏格拉底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助手听后,十分地后悔。
我们每一个人要保持赤子之心,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一件事情没有做好,不要总是归咎到自己身上,或许是事情本身错了,也或许是时机选择不当。即使自己有错,也只是失误于方法和思路上,而绝对不是能力问题。用这样一种乐观的态度来做事,怎么可能不成功呢?
我们应该在心中永远保持一份纯净和坚持,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打击,都相信自己能够应对,而且能够从打击中不断获取力量,来抵抗下一次打击。甚至,我们要把打击当成一种激励,如果在我们心中能够如此看待,那么,平淡的生活将成为美好的时光。
不去比较,做好你自己
有一项调查表明,95%的都市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在一生之中几乎所有人都会有怀疑自己的时候,感到自己的境况不如别人。
这是为什么?潜藏在人心中的好胜心理、攀比心理是这一问题的根源。我们总把他人当作超越的对象,总希望过得比别人好,总拿别人当参照物,似乎没有别人便感觉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于是乎,工作上要和同事比,比工资,比资格,比权力……生活上要和邻居比,比住房、比穿着、比爱人、就连孩子也不能放过,也成了这种比较的牺牲品。“我的孩子班里学习第一名,比你的儿子强”,洋洋得意者说。既然是比,自然要比出个高下,比别人强者,趾高气扬,夜郎自大。不如别人者便想着法子超过别人,实在超不过便拉别人后腿,连后腿也拉不住者便要承受自卑心理的煎熬。
如果我们能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和别人比较,不如别人时便积极进取,争取更上层楼;比别人强时便谦虚谨慎,乐观待人,岂不更好?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强,胜过别人。太要强的人,一味和比自己强的人比,结果由于心灵的弦绷得太紧了,损耗精神不说,很难有大的作为。俗话说,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都有自己的短处,一个人只要在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有所成就便不虚此生。千万不要看到别人的一点长处就失去心理平衡。每一个人把自己做好是最重要的,最好不要与别人比高低,比大小。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就像人的手指,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它们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美丽,你能说大拇指就比小拇指好吗?
一味和别人比是件不聪明的事,因为即便胜过别人,又会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危险。古人云:“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太冒尖,在各方面胜过别人,就容易遭到他人的嫉妒和攻击,而与世无争者反而不会树敌,容易被人同情,所以说“人胜我无害,我胜人非福”。
最高的处世哲学还不是与人比,而是做好你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干吗要和别人比呢?如果心里难受,实在要比的话,倒不如把自己当做竞争对手,和自己的昨天比,今天和自己的昨天比,明天和今天比,一天比一天充实,一年比一年长进,这样既不会招惹是非恩怨,自己还能更上层楼,岂非自求多福?当然,比也并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它在形成竞争,推进社会前进中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如果大家都不争先,都去争“后”,那么社会如何发展进步呢?
俗话说:“知足常乐。”做人首先要知足,然后再抱着友善的态度和别人比,比学习,比进步,而不是比享乐,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进步,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智慧小背囊
人要经常剖析自己的心理,常做反省,这样有助于个人成长。
人必须有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不是能够轻易被否定的。要达到这一点,人首先就应该学会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学会自救。
真正勇敢的力量是来自心灵的,当我们的心灵始终向着阳光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勇敢。我们要坚信自己的力量,坚信自己的未来。
做人首先要知足,然后再抱着友善的态度和别人比,比学习,比进步,而不是比享乐,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进步,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第10节 圆润豁达,乐观通融面对生活
让过去成为过去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过去是很多人想方设法回避的。之所以去回避,是因为过去往往承载了很多的悔恨,很多的不应该和错误;之所以无法回避,是因为过去已经成为历史,成为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常常越是想忘却,反而会记得越清楚。
过去代表什么?过去代表已离我们远去,相对于今天已没有什么意义,既然没有意义,就没有必要记挂心头。事实上,很多人在过去的问题上犯糊涂,常表现出异常的怀旧,沉浸在过去中不能自拔。回忆的意义是能让人更加坚定和修正未来的道路,而不是在懊悔、忧伤或者骄傲中度过现在的日子。其实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无论是让人后悔和忧伤的,还是让人骄傲和自豪的,都已经成为过去。现在如果还沉浸在过去中,就会错过很多不该错过的东西,于是又造就了一个没有意义的过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的时候,你也将错过群星。”
伟人往往都曾有过苦难的过去,过去的磨难给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和改变的决心,同时他们又超脱了过去,不在过去中堕落,因此他们成为伟人。
人生活在贫苦中,是没有时间去流泪的。在苦难中生存的人,应该像阿甘跑步一样,一个劲地往前冲,而不是停下来长吁短叹,自怨自怜。世界上大多数人一生都会经历很多困难,有些人成功了,而有些人却陷在苦难中不能自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看待过去的角度不同。有的人将过去的苦难作为动力,而有的人则将苦难当成了包袱。
如果过去曾对不起一个人,有些人常常会十分懊悔,经常回忆自责。这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在于这么做有用吗?对现在的自己有帮助吗?如果曾经对不起一个人,那么要把它当成一个教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即使自己想着去补偿,也需要自己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能力,等到最后他(她)真的有需要的时候,自己才会有能力作出补偿。沉浸在过去的忧伤中不能自拔的人,不仅是懦夫,而且是伪善。沉浸在过去,不能自拔,把自己弄得很可怜,不是想补偿你对不起的人,而是想让你曾对不起的人因此而同情你。这种做法不是伪善又是什么?如果真的觉得对不起一个人,就要坚强起来,就要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已经对不起别人了,就不要再对不起自己。
如果别人对不起你,那么更要学会忘记。有些人因为别人的“对不起”,于是自暴自弃,自我折磨。这是残忍,就像很多人用死亡来威胁他人一样,结束自己的生命无非是加重对别人的惩罚,想用自我了结的方式来让别人伤心。如果别人真的已经不在乎的话,那么,面对这种自暴自弃,人家只会庆幸当年自己的选择是如何的英明。你要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别人,毕竟每一个人都是不完美的,都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果我们不能去包容别人,对别人太过于苛求的话,不但容易破坏我们和别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容易让自己受到折磨。很多时候,包容别人就是包容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原谅自己。有些人做不到这一点,实际上他们是在潜意识里不肯原谅自己。无论自己遭遇了什么样不公平、不合理的待遇,无论自己遭受了如何的打击,只要自己还要继续生活下去,就不要让仇恨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
保有一种平常的心态,不要大喜也不要大悲,人生的聚散离合很多时候都很无常。很多事情已经不能挽回了,就不要再悲伤,人毕竟还是要往前走。不要让过去的事情成为自己的包袱,能欢乐,就有胆量承受悲伤;能开怀,就有勇气去承受离别。
在做事方面,对于过去的经验,固然是要学习的,但是不能因循守旧。我们所要学习的是一种思路,一种处理事情时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过去的成功经验可能成为未来十年发展的严重障碍,毕竟时势不同了,很多事情的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改变。让过去成为过去,而不要让它成为未来发展的阻力。
没有必要追求完美
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一个人也有优缺点,没有谁能够成为完美的人,因此我们不要用人生短暂的光阴去盲目追求完美。
有人说人类为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然后丢弃在了人间。我们要想实现完美,就好像大海捞针,最后只会徒劳无功。
勇敢的人往往缺少智慧,聪明的人往往缺少勇气;豪爽的人往往心思过疏,谨慎的人往往怀疑过头,阳光的另一面必然是阴影。我们又怎么能达到完美呢?
我们不要求达到生活的完美。生活本身应该有些风浪,风浪正是我们出航的助力。如果我们生活在一帆风顺中,我们不会增长自己的才干,同时也很难体验生活的乐趣。
有一个人从来没有出过海,他的朋友约他一起前往。他有点犹豫,害怕出现翻船。朋友好说歹说地规劝他:“如果你总是这么杞人忧天,还不如从一出生就躺在床上,这样什么危险也没有了。这个人经不住朋友的劝告,于是两人一同前往。”
刚开始时,大海风平浪静,两人觉得心旷神怡。可没过多久,风浪就来了。船有些摇摇晃晃,那个人有些紧张,朋友告诉他说没什么可担心的,这是常有的事情。这个人情绪有些舒缓。果然,没过多长时间,风浪就平息下来了。等他们回到家的时候,那个人对朋友说:“虽然有点惊险,但是还真有些有趣。”朋友呵呵一笑。
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畏惧这个,担心那个。当时就有过来人告诉我们说,一切顺其自然。事实证明,我们担忧的事情90%都没有发生。我们回过头去看那段生活的时候,发现经历了这样的日子,生活才变得丰富起来,连痛苦的经历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生活就是这样,不可能完美,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也没有必要追求完美,追求一帆风顺。我们要追求的是适应和驾驭生活的能力,就像我们在大海上,要做的是适应和驾驭那条摇摇晃晃的船。我们没有办法祈求上天给我们一个完美的生活,我们应该依靠的是自己。
我们不要求达到事业的完美。追求事业的完美容易陷入空谈。因为事业的成功关键因素在于你的资源和你的事业是否匹配。没有资源,一切都是枉然,只能陷入空谈。因此我们发展自己的事业,不要想着一开始就做大事。事实上,事业的起步往往是从小事情做起的。如果一个人觉得小事情琐碎,不屑于去做,那么,他也不大可能做大事情。任何庞大的机器都是由一个个部件组成,这些部件的运转如何直接决定了机器的运转。大事情也是由一堆小事情有机组合而成,因此做好小事情,就成为成功运转大事情的基础。
事业中,想做的事情和能做的事情总有差距,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自己能做的事情,否则容易陷入空想。只有把自己能做的事情一一做好,然后才可能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一个人的能力也不是一天就培养完全的。因此我们要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不断地完善自己,锻炼自己。
不追求事业的完美,还在于不要想着过于均衡的发展。一个人事业上可能有几个目标,如果你想一并实现,往往是不可能的。因为你的精力、时间和资源都不够。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一个一个实现,实现动态的均衡。
不追求事业的完美,还要学会善于取舍。什么都想做的人,到最后肯定什么都做不了。因为他们分散了精力、时间和资源。我们在一开始选择目标的时候,就应该做好取舍。有人说,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情,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其实,很多人一生连一件事情都做不了,关键的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取舍。
我们不追求人格上的完美。虽然有很多人鼓动要做一个完美的人,事实上,人格上的完美不仅没有办法做到,而且即使上天赋予了一个人这种完美,也未必是一件好事。一个人的人格完美程度远远高于社会,那么,他容易孤独;一个人的人格完美程度远远低于社会,那么,他容易恶俗。因此最好的选择就是人格完美程度和社会相匹配,略高于社会的水平,就是一个人格上优秀的人了。
宽恕别人,就是原谅自己
宽恕别人就是原谅自己,待人不要过于刻薄。
历史上有很多刻薄的人,他们从来不知道宽容,虽然他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最后却没有落得个好的下场。比如商鞅,他在秦国主持变法,对人十分刻薄。他仗着秦王对他的重用,连太子也没有放在眼里。等到太子即位以后,商鞅被人诬告谋反,他想逃出秦国,但又被自己制定的严刑峻法给束缚住,最后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
吴起也是如此,他为了求将,连自己的妻子都可以杀,可见他对人是何等的刻薄。后来他到了楚国推行变法,得罪了很多的旧贵族,这些人联合起来对付他,当时慑于楚王的权力没有动手,等到楚王一死,吴起就被这些人用乱箭射杀。
固然他们推行法令应该从严,但是也应该为自己的安全着想。即使能取得国君的信任,国君也不能千秋万代。在推行法令的时候应该懂得团结大多数人,不要一味地蛮干。到最后自己落得如此下场,确实让人觉得很可怜。
要豁达真诚地待人,豁达真诚的人往往容易得到别人的真诚。要做到豁达和真诚,首先就不能看不起任何人。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只老鹰正在奋力追逐一只兔子。可怜的兔子无处求助,只好拼命地往前跑。这时,正巧它看到了一只屎壳郎,兔子病急乱投医,向这个小不丁点的小家伙求救。屎壳郎听了求救后,一边安慰兔子,一边向鹰恳求不要吃这只向它求救的兔子。然而老鹰根本就没有把这只小小的屎壳郎放在眼里,为了羞辱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它在屎壳郎的面前把兔子吃掉了。对此屎壳郎极为遗憾,同时深深地感到受了侮辱。自从这件事情过后,屎壳郎就把自己的所有注意力放在鹰巢上,只要鹰下了蛋,它就立即跑去,无论花多大的力气,它都要把鹰蛋推下来,将它摔得粉碎。老鹰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四处躲避,最后只好到宙斯那里避难,请求宙斯给它安排个安全的地方,以便它能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宙斯于是允许它在自己的口袋里生蛋。屎壳郎知道这件事情后,立即滚了一个大粪团,然后将这个粪团扔进宙斯的口袋里。宙斯立即起身翻口袋,结果把老鹰的蛋全部扔了出来。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没有人是从来不犯错的。任何人都会犯错,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需要给犯错的人改过的机会,要学会豁达。别人犯了错,做了伤害自己的事情,如果不是十恶不赦的罪行,就要学会豁达,要学会宽容别人。这样你就会多一个朋友。如果一个人亏欠你,只要他有良心,他都会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补偿你的。
楚庄王统治时期,大臣谋反。最后几经辛苦,庄王才终于平定了这场动乱。取得胜利后,楚庄王特别高兴,于是大摆宴席。庄王和大臣们吃得很开心,边吃边喝,边喝边说,一直到了晚上。楚庄王兴致仍然不减,命人点上蜡烛,继续和众大臣玩乐,并让自己最宠爱的妃子许姬给大臣们敬酒。就在敬酒时,有一阵风吹了进来,所有的蜡烛都被吹灭了。这个时候,宴席中有一个人见许姬长得十分漂亮,于是斗胆乘着酒兴,伸手去拉许姬的衣袖。许姬吃了一惊,赶紧把袖子扯回来,同时顺手把这个大臣帽子上的璎珞拔了下来,这个大臣受到惊吓,赶紧放手。
许姬来到楚庄王跟前说起刚才的遭遇,然后告诉楚庄王她已经拔下了那个人头上的璎珞,只要点燃蜡烛,就可以知道是谁了。庄王听了以后,就立即对大臣们说:“今天这个宴会让人高兴,请所有的大臣把帽子取下来,然后大家喝个痛快。”直到大家都把帽子摘下来,庄王才命人点燃蜡烛。庄王是有意不去追究那个人的。
后来庄王攻打郑国,这场战役中副将唐狡特别勇猛,仅率领一百多人,就一直打到郑国城下,最后取得了胜利。庄王一听,就把唐狡找来要重赏他,只听到唐狡说:“在那次庆功会上,是我扯许姬的袖子,您的不杀之恩让我没齿难忘,今天我才舍命以报。”
感谢生活的馈赠
幸福和快乐的感觉是很微妙的。家财万贯,前程似锦,未必使人感到快乐。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个奋斗的目标,往往使人感到幸福已在身边。
早起可以听见清脆的鸟声,黄昏时可以看见玫瑰色的晚霞。春天百花争艳,秋日天高气爽。这个世界岂不美妙?岂不可爱?
动不动就怨天尤人,是把快乐和幸福摒绝于门外的愚蠢行为。不小心摔了一跤,不要埋怨地面不平,你应庆幸自己没有跌破了头。很久没有擢升,不要怨恨老板不公,比起失业的人,你已经很幸运。嫉妒、怨懑、愤恨、抑郁……都是诱使人衰老、生病、堕落和犯罪的毒蛇,千万不要去接近它。
要在心中这样想:今天是个大晴天,真是个好日子。下雨的时候也要感谢上苍。因为雨水可以滋润五谷。你觉得自己的家境不如人吗?想想那些贫病交加的人吧。你认为自己长得丑吗?可是你四肢完整、身体健康,对不对?就算你不幸而有了身体上的缺憾吧,你还有健全的心智可以从事工作,又有什么好怨天尤人的?凡事要退一步想,不要钻牛角尖。天无绝人之路,退一步海阔天空,到处都有柳暗花明。
有的女孩总是不满意自己的容貌,也许是因为太希望自己十全十美了,以致把自己外形上不太理想的地方格外地注意与强调。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可以得到快乐的源泉很多。如果一位女子有得天独厚的美丽姿容,固然值得快乐,可是除此之外,我们可以从诗文、绘画等精神活动中找到快乐,我们可以从帮助别人、服务社会上找到快乐。一个平凡质朴的朋友,一个温暖朴素的家,也是一种快乐。只要我们对人对己,都不苛求,在内心修养上多去磨炼,就可以摆脱一些围绕自己的平庸肤浅的看法,对人生的乐趣去寻求更深一层的了解,那时,外观的漂亮或不漂亮的影响都不太重要了。
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毫无疑问,只要我们有钱,任何有关我们衣食住行等的物质我们都可以随心所欲地买到,并把它们搬运回家,尽情地享受。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对这些东西的感恩之情才变得日益淡薄,认为获得它们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也就不爱惜它们。正如德国大诗人海涅所说,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便不是珍贵的东西。试想: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东西全部消失,我们还能生存吗?
一个人的能力极有限,请不要对自己目前的境遇抱怨,不要对自己所拥有的感到不满意。人总是这样,认为往往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得到了往往又不肯去珍惜,任由手中握着的像沙子一样从指缝间滑过。当你懂得珍惜的时候,你已失去了它。
不重视现在的人,就不会有可以期待的未来。感谢生活的馈赠吧!当你有了感恩之情,生命会时时得到滋润。若你没得到什么,那是因为你本没有付出什么;若你觉得自己所得太少,其实你本可以付出更多!
智慧小背囊
过去的事情,无论是让人后悔和忧伤的,还是让人骄傲和自豪的,都已经成为过去。如果一味沉浸在过去中,就会错过很多不该错过的东西。
生活不可能完美,我们也没有必要追求完美。我们要追求的是适应和驾驭生活的能力,就像我们在大海上,要做的是适应和驾驭那条摇摇晃晃的船。
当你用一种宽恕的心态对待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这样对待你。
记得感谢生活的馈赠。当你有了感恩之情,生命才会时时得到滋润。
第11节 坚持是方放弃是圆,做人要学会放弃
无须强求,一切随缘
有一个富翁因为实在太富有了,所以他发誓凡事都要求最好的。
有一天他喉咙发炎,这不过是一个小毛病,任何一位大夫都可以看得好,但是他发誓一定要找到一个最好的医生来为他诊治。
他花费了无数的金钱,走遍各地寻找医病高手,每个地方都告诉他当地有名医,但是他认为别的地方一定还有更好的医生,他发誓继续再找。
直到有一天他路过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扁桃腺早已恶化成脓,病情变得非常的严重,必须马上开刀,否则性命难保。但是当地却没有一个医生,这个富有的人居然因为一个小小的扁桃腺发炎而一命呜呼!
这当然只是一个故事而已。世上没有如此愚蠢至极的人,但是却有这样愚蠢至极的誓言。许多时候,目标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我们必须学会及时去调整。无论如何,人不应该为不切实际的誓言和愿望而盲目地去强求去拼搏。
人的感情就是这样,总是希望有所得,以为拥有的东西越多,自己就会越快乐。所以,这人之常情就迫使我们沿着追寻获得的路走下去。可是,有一天,我们忽然惊觉,我们的忧郁、无聊、困惑、人情以及一切不快乐,都和我们的图谋和贪欲有关。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我们渴望拥有的东西太多了,或者太执著了。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盲目的执著于某一件事。
韩非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认准了是邻居家的小子偷的。于是,出来进去,怎么看都像那小子偷了爷子。在这个时候,他的心思都凝结在斧子上了,斧子就是他的世界,他的宇宙。后来,他的斧子找到了,他心头的迷雾才豁然开朗,怎么看都不像那个小子偷的。
在人世间的生活里,都有一分处世的心情。说到底,就是一种不把心思凝结在“斧子”上的心态。仔细观察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都有一把“丢失的斧子”,这“斧子”就是我们热衷而现在还没有得到的东西。
面对人生的潮涨潮落,每个人都需要建立随缘的心态。该进就进,该退就退;该行就行,该止就止。这样,我们就能随时容许内心有一个安宁平静的港湾,来停泊暂避风雨的生命之舟。
做人就像船只在大海上航行,不知什么时候会遭遇风暴,不知哪里会涌出另一股洋流。如果我们接受这一现实,在某些情况下顺着风向和洋流,可能绕一些道,却也达到了目的。如果一味抗拒,认为最直的路线就是最好的路线,倔强的挺着,那么在掀着浪打着漩儿的大海上,我们就会或者牺牲了自己,或者到达目的地时已经精疲力竭。
为了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也为了整个过程放松自己,我们应该承认生活的法则同自然的法则一样,不必强求,而应随遇而安。
已经是三伏天了,庭院的草地上仍然是一片枯黄。孙女说:“奶奶,快撒点草籽儿吧,这草地太难看了!”
奶奶说:“好啊!等天凉了,随时吧!”中秋,奶奶买了包草籽儿叫孙女去种。
在阵阵秋风吹动下,草籽儿四处飘洒……孙女急得喊了起来:“奶奶,不好了!许多草籽儿都叫风给吹走了!”
奶奶不动声色地说:“嗯——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儿。随性吧。”
种子刚刚撒完,就引来了一群麻雀。孙女急得直跺脚:“坏了,坏了!草籽儿都让麻雀给吃了。怎么办呢?”奶奶心平气和地说:“别急。种子多,吃不完,随遇吧。”
那天夜里,下了一阵暴雨。清晨,孙女到院里一看,就三步并做两步地冲进房间:“奶奶,这下儿可完了!草籽儿都让雨水给冲走了!”奶奶说:“冲到哪儿就会在哪儿发芽儿,随缘吧。”
十几天过去了,枯黄的草地居然长出了一片青翠可人的绿色的苗苗!原先没有播种的地方也泛出了绿意。
孙女高兴得直拍手:“太好了!”奶奶眯起笑眼,点着头说:“随喜,随喜!”
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别把生活定格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标准上,永远别去计较生活的不快,在坚强中随遇而安,在平凡中感悟快乐,我们就会本能地收获幸福和喜悦。
拿得起,更要放得下
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东西,如金钱、名誉、地位、杂念……
要想使生命之舟安全抵达彼岸,就必须轻载,只取需要的、用得上的东西,把那些应该放下的果断地放下。做人,就要做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有一个人一手拿着一只花瓶前来拜见三祖寺的宏行法师。
法师对他说:“放下!”那个人于是把他左手拿的那只花瓶放下了。
法师又说:“放下!”那个人于是把他右手拿的那只花瓶也放下了。
法师还是对他说:“放下!”那个人说:“法师,能放下的我已经都放下了,我现在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您到底让我放下什么呢?”
法师说:“我让你放下的,你一样也没有放下;我没有让你放下的,你全都放下了。花瓶是否放下并不重要,我要你放下的是心中的杂念。你的心已经被这些东西填满了,只有放下这些,你才能从生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才能懂得真正的生活。”
那个人终于明白了,点了点头。
宏行法师最后说:“放下这两个字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有的人追求功名,他放不下功名;有了金钱,就放不下金钱;有了爱情,就放不下爱情;有了嫉妒,就放不下嫉妒。世人能有几个真正做到‘放下’呢?”
生活纷繁复杂,给人类心灵的压力要远远重于手上的花瓶,“放下”,不失为一条追求幸福的绝妙方法。
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度量。
不要永远背着过去的包袱,放下它。佛家常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一个人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度量。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与掌声,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等闲视之,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心视之,就非易事。大的挫折与大的灾难,能不为之所动,能坦然承受,这就是一种度量。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为乐事,这便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既来之,则安之,这是一种超脱,但这种超脱又需要多年磨炼才能养成。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做人的真谛。
张瑜是一位著名的电影演员,在她最辉煌的时刻,毅然放弃事业,选择了出国,令许多圈内人士大为惊讶。有一次,一位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回国不久的张瑜,请她谈谈当初这种选择背后的真实想法。
记者:“当年为什么不去好莱坞发展?”
张瑜:“当时在美国的时候我很希望能把书念好,这是我很大的一个愿望,因为拍戏我从初中就离开了学校。”
记者:“所以当初就选择了出国?很多人说到您当年出国的事情都觉得特别奇怪,因为那是您最风光的时候,却放弃了事业。”
张瑜:“其实没什么好奇怪的,可能这与我生来就比较能拿得起放得下有关吧。我看到过一篇文章上说:手里拿着一个硬币,把手掌朝下松开,硬币掉了,这是一种放下的方法;另外一种方法是手里同样拿着一个硬币,手掌向上放开,硬币还在手掌里,但是人也轻松了,意思就是很多时候其实拿起和放下是同时的事情。这就是说在一个很宽松的心态中去生活,这应该是一种比较正确的人生态度。”
记者:“现在回头看看当初的选择,您认为有没有后悔的地方?”
张瑜:“要说后悔呢,可能就是把自己最好的表演时段给放弃了。不过人是不能患得患失的。人的一生永远是在一种不自觉的选择中的,选择了这个,自然就放弃了那个。从这个角度说就没什么好后悔的,我也不可能让我的人生重来一次。”
其实,只要人活着,生活还是生活,每一天都是我们要闯过去的河,如果你怨恨失败,你就会在怨恨中后悔一生。生活中,你自己除了会被自己打败,别人永远击不垮你。人生下来就有一副铮铮铁骨,只是有的人被人生中的困难磨平压垮,有的人则炼就得更加坚韧挺拔。如果我们能调整好心态,能把自己的人生视如一个奋斗不息、勇往直前的过程,我们就会对生活充满希望。这就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
在通常情况下,“放得下”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1.感情能否放得下
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剪不断,理还乱。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称是理智的“放”。
2.名声能否放得下
据专家分析,高智商、思维型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比率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若能对“名”放得下,就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3.钱财能否放得下
李白在《将进酒》诗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这方面放得下,那可称是非常潇洒的“放”。
4.忧愁能否放得下
现实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实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忧愁可说是妨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狄更斯说:“苦苦地去做根本就办不到的事情,会带来混乱和苦恼。”泰戈尔说:“世界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泪去冲洗。”如果能对忧愁放得下,那就可称是幸福的“放”,因为没有忧愁确是一种幸福。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很多事情都是失之东隅,必然收之桑榆,只是你可能一味地盯着失,而对得并未意识到罢了。比如,夫妻离婚了,在失去婚姻的同时,也得到了追求良缘的机会;亲密爱人移情别恋,在失去恋情的同时,也应该庆幸现在的及早分手,避免了浪费今后太多的时光;失意于钱赚得少,却可得意于不用为了储蓄投资而烦心。
一个行囊,如果已经装的太满了,就会很沉,很重,很累。一个生命背负不了太多的行囊,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人生大道上,我们注定要抛弃很多。生活有时候是残酷的,活着需要勇气。有时候生活会逼迫你妥协,逼迫你放弃一些东西,使你不得不交出权力,或者不得不放弃机会,甚至抛下爱情、家庭等。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有很多梦想,但不是每个梦想都能实现。你不可能什么都能得到,在生活中必须懂得放弃。
两个贫苦的樵夫靠上山捡柴糊口,有一天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以供家人一个月衣食无忧。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往家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着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匹之多。他欣喜之余,对同伴提议一同放下背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愿换麻布。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上的麻布及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挑黄金。
他的同伴仍是那套不愿丢下棉花,以免枉费辛苦的论调,并且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一场空欢喜。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走到山下时,无缘无故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透湿。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已重得使人经受不住,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着黄金的同伴回家去。
这个故事说明,大千世界,万种诱惑,什么都想要只会把自己累死,该放就放,该舍就舍。人必须先有所舍,才能有所得,舍如同种子撒播出去,转了一圈,又带了一大群子子孙孙回来。“舍”永远在“得”的前面,这不但是非常重要的顺序,更是幸福的秘诀,但是许多人却忽略了这个最奇妙的步骤。
生活中有许多十字路口,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路口,人生才显得绚丽多姿和变幻莫测。人一生中选择的机会可能很多,但在这其中能改变人生的机遇却是寥若晨星。
作为一名成功者,他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果敢的舍弃来抓住往往被别人忽视的机遇,从而为自己提供了大展宏图的舞台。失败者的致命弱点是难以割舍小利,固守着眼前的好处,最终舍弃了更加长远的目标。
失去与收获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它们都真实、客观地存在着。你不能总是看到其中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得与失,必有平衡点。你不要总因失去而痛苦,你也会有成功和收获的时候。得与失需要你去感受和体会,如果你常感到失落,那是因为你的心胸狭窄所致,如果你常能体验获得的快乐,那是因为你的心态平和。
果断的放弃是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一种清醒的选择,只有学会放弃那些本该放弃的东西,生命才会轻装上阵一路高歌,只有学会放弃走出烦恼的困扰,生活才会倍感绚丽富有朝气。
是你的终究是你的
虚达到极点就是无,普通人只知道以有为用,道家则主张以无为用。
以有为用,是小用,是有限的作用。以无为用,是大用,是无限的作用。大道无形无象,无声无息,实际有无穷的妙用。无达到极致,就可以度化无穷,体现道的作用。人达到虚己无己的境界,能利人利物利世趋于大同。
王弼注解《老子》说:“天地虽大,以无为心。圣人虽大,以虚为主。自私,就没有自我。没有自我则四海没有效仿的,天下没有不能到达的。所以老子有‘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的教导。”
一个人越自私,就越不能成全自己。一个人越是伟大,就越不为自己着想。所以老子说:“圣人不存在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他人,他自己也就更充足了;尽力给予他人,他自己反而更丰富。”又说:“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一个人越不为名声,反而能成就他的名声;越不为利益,反而能成就他的利益。抛弃小名能得大名,抛弃小利能得到大利,这是实践中的真理。
人能虚己、无我,就能与人无争,与世无争,与时无争,与物无争,随遇而安,随境而乐。一贵贱,等祸福,平苦乐,同得失,齐生死。通达天地的至理,通达天地的至情,所以人不可有过高的企望。
与人无争,就能亲近别人;与物无争,就能抚育万物;与名无争,名就自动到来;与利无争,利就聚集而来。祸患的到来,全是争的结果。不争,也就没有灾祸。所以老子说:“只有不争,才能无忧。”利人就会得人,利物就会得物,利天下就会得天下。从来没有听说过只为私利的人,而能得到大利。所以善利万民的人,如同水滋润万物而与万物无争,不求所得。所以不争之争,才是竞争最高的策略。庸人愚昧,所以乐与相安;智者自知,却不锋芒毕露。所以老子说:“不正是他不争吗?所以天下没有谁能和他相争。”这就是虚己无我的作用。
虚己无我的哲学观念,是相反相成的道理。《易经》谈“逆用”,老子谈“反用”,都是以虚己无我为基础。佛家谈“布施”,谈“功德”,也是以虚己无我为基础。
阴来阳去,明去暗来。这个地方失去了,在那个地方必能得到;这个地方遇到损失了,在那个地方必能有所收获。所以说利人就是利己,爱人就是爱己,敬人就是敬己;反之,损人就是损己,害人就是害己,慢人就是慢己。因此,他人占了我的便宜,我可能因为失去、因为吃亏而获得福报;我占了他人的便宜,我可能因为占有、因为获利而遭遇祸殃。这也就是老子说的“因损而益,因益而损”的道理。这就是道家的一种最高明的处世哲学,也可以说是“人取我弃,人弃我取”的处世观念。
有人询问陈希夷(陈抟·五代著名道士)的修身方法,陈希夷说:“便宜事不可再做;便宜处不可再行。”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不来。把便宜让给他人,把吃亏留给自己,这是一流的处世法则。
智慧小背囊
为了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也为了整个过程放松自己,我们应该承认生活的法则同自然的法则一样,不必强求,要学会随遇而安。
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度量。
大千世界,万种诱惑,什么都想要只会把自己累死,该放就放,该舍就舍。人先有所舍,才能有所得。
阴来阳去,明去暗来。这个地方失去了,在那个地方必能得到;这个地方遇到损失了,在那个地方必能有所收获。
第12节 圆通为人不较真,装装糊涂路路通
大智若愚,藏巧于拙
史书上记载,孔子去访问老子,老子对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句话的意思是指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表上看与愚鲁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
大智若愚,在外表的愚笨后面隐含着大彻大悟、大智大慧。大智若愚,是一种智者的行为,用以修身养性,则是一种智慧人生;用来处人待世,则是一种智慧之术。用它可以保全自己,免遭灭顶之灾。
常言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岸,流必湍之。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在整个自然界中,各种生物被人们视作最无能、最让人任意宰割的生命体了。岂不知生物自有一套避凶趋吉的妙法,这就是它们的保护色和伪装术。如变色龙的身体颜色会随着环境的颜色而改变;竹节虫爬附在树枝上如同竹节一般,以此来骗过天敌的眼睛;枯叶蝶在遇到天敌时会装成枯黄的树叶,它的天敌哪里会想到这枯黄的树叶竟然是它苦苦寻找的美味;还有的动物遇危险时装死以迷惑敌人。在人们看来,这些方法未免太低级了,可是正是这些看似无能的方法使动物种群得以生存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帝王跟前的大臣,可以说是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便有性命之忧,时时刻刻都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这种情况下,大智若愚的人才能独保其身。
商纣王在历史上是个有名的暴君,终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竟然弄不清年月日,问左右的人也都说不清楚。纣王又派人问箕子,箕子是很清醒的人,他知道这件事后,悄悄对身边的人说:“做天下的大王而使国家没有了日月概念,国家就危险了。而一国的人都不知道时日,只有我一个人知道,那么我也就很危险了。”于是箕子也假装酒醉,推说自己也不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因此而幸于保命。
信奉大智若愚的是真正的聪明人,他们以大智若愚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庄子》中有一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者先干涸。人也如此。有一些才华横溢的人,因为锋芒太露而遭人暗算。《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正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还是那句千古名训“大智若愚”为妙。
大智若愚,不仅是一种自我保全的智慧,同时也是一种实现自己目标的智慧。俗语说“虎行似病”,装成病恹恹的样子正是老虎捕食的前兆。这就是所谓“藏巧于拙,用晦如明”。现实中,人们不管本身是机巧奸猾还是忠直厚道,几乎都喜欢傻呵呵不会弄巧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不会对对方造成巨大的威胁,会使人放松戒备和设防。所以,要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机巧权变是不行的,但又要懂得藏巧,不为人识破,也就是“聪明而愚”。
大智若愚并非让人人都去假装愚笨,它强调的只不过是一种处世的智慧,即要谨言慎行,谦虚待人,不要太盛气凌人。这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倘若一个人能够谦虚诚恳地待人,便会得到别人的好感;若能谨言慎行,更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在复杂的世界中,一个人如果能用大智若愚的方式为人处世,那他就能够避免很多缠绕,达到一种逍遥的境界。
有所节制,深藏不露
智者告诫仁者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会潜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因为他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暴露了别人的缺点。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处处占上风,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就像出头的椽子会先烂掉,太高的树容易遭大风折断一样。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世上有很多高人其貌不扬,由于不太抢眼,可以避免别人的注意力,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练就一笔好字的人谎称不会书法,这样可以推掉许多违心的差事;力大无比的人往往装成手无缚鸡之力,紧急时才能够出乎意料地打败来犯者。做人,锋芒太露,就等于把自己的底细给对方交代得一清二楚,一旦交起手来,就首先输掉了一半,实难收到突见奇功的效果。
中国人这种深藏不露的处世智慧与西方张扬个性注重表现有所不同。西方教育注重“表现”,主张“有能力就要表现出来,有一手就要露出来”,否则和没有能力没有什么两样。西方人不但好表现,到处表现,而且还要随时告诉别人自己表现了些什么东西,甚至随身携带一些以资佐证的物件,证明自己确实如此。
中国人当然也明白“表现”的道理,知道“老虎不发威,很容易被当做病猫”。不过我们更了解“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惨痛苦境,在表现之前,先做好“等到达那里,先打听一下当地的情况,再做打算”的准备工作。所以两者的区别不在于表现不表现,而是怎样表现。前者是舍身哲学,主张能露就露,露光了就走路,后者是守身哲学,主张先打听一下,看一看露到什么程度最合理,然后才合理地显露。
深藏不露是为了看一看有没有比自己更合适的人走出来。若大家都争着要露,特别是那些才能平庸,又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其结果只能是埋没了真正的有才华的人,阻了他们的道。不强出头,其实就是在不应该自己出头的时候,千万不要出头,非要出头不可,也应该设法让别人先出头。万一让不过,才抱着我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心情来出头。当然,没有什么本领的人无须讲究什么深藏不露。因为自己很平庸,就算利用深藏不露来“藏拙”,充其量也只能隐瞒一时,最终会被人识破,结果原形毕露。
难得糊涂,要学糊涂
人大都希望自己充满智慧,但真正有智慧的人却在智慧中看到了愚笨的必要。人生不乏变幻,处世充满艰险,需要你有足够的智慧来权衡利弊,随机应变。不过,我们有时候不妨以静观动,守拙若愚,这是比一般的聪明更上乘的处世睿智。
人人都知道郑板桥曾经说过“难得糊涂”四个字,但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又有几人呢?
如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聪明,越聪明越好,越聪明越显示自己处世的高明。可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聪明过头,并非是件好事。一个人还是别过于精明,事事计较,反而会让人伤神。
聪明有大聪明与小聪明之分,糊涂亦有真糊涂、假糊涂之别。
北宋人吕端,官至丞相,是三朝元老,他平时不拘小节,不计小过,仿佛很糊涂,但处理起朝政来,他却机敏过人,毫不含糊。宋太宗称他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有一种人恰恰相反,只要是便宜就想占,只要是好处就想贪。为了一点小利,不顾一切;为了一点小过,争个你死我活。这种人看似聪明,其实再糊涂不过。
人毕竟没有三头六臂,当你事事比别人聪明时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嫉妒,终究“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导致自己受到无谓的伤害,甚至牺牲。真正聪明的人,正直的人大可不必在一些琐碎小事上锱铢必较,此时“糊涂”一下又何妨?只要能在大事上,原则上保持清醒头脑就行了。为人处世,千万不要在小事上纠缠不休,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心绪不宁,而到了大事面前,却又真的糊涂了。这样的生活,太得不偿失了。
小事糊涂者,轻权势、少功利、无烦恼,则终成正果;大事糊涂者,则朽木不可雕也。
真正聪明的人,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这句话的本意不也就是难得糊涂的内涵吗?聪明的人表面愚拙、糊涂,实则内心清楚明白,这不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处世艺术吗?
“糊涂”常可使我们心境平静,无欲无贪,正如“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一样。没学“糊涂”学之人终会在社会上不得安宁。
韬光养晦,待时而动
在时势未到的时候,人一定要学会韬光养晦,待时而动。青梅煮酒论英雄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韬光养晦的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记载这样件事情,刘备参与“衣带诏”不久,曹操便派了一大队人来请刘备过府。刘备还以为是衣带诏的事情泄露了,心里十分惶恐。一见曹操,曹操便冷言对他说:“看你在家做的好事!”刘备心想这下完了。幸亏曹操随即说:“你在家种菜园不容易吧!”刘备这才放宽了心。
曹操邀刘备过府是请他喝酒的。曹操很久没有见过刘备了,探子回报说刘备在家种菜园,他不信。世人都说刘备是何等英雄,怎么会甘于去种菜园呢?正好府中梅子青青,于是决定以青梅煮酒来请刘备过府一聚。刘备得知原来是喝酒,心便宽了许多。
于是酒间,曹操问刘备:当今天下谁是英雄?刘备当然明白曹操的用意,自然是。在这个时候只有那些逞口舌之利的人才会说自己是英雄。于是,他说了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等,凡是他叫得上名字,而且有一点气候的诸侯他都叫了一个遍。但他漏了两个人,一个是马腾,因为马腾是和他一起奉带衣诏的,他需要保护他的安全,因为他知道他所说出来的英雄都是曹操要铲除的对象;另一个是自己,他是故意漏掉的,曹操论英雄,无非就是问刘备你看谁以后会是我最强的对手,因为以曹操的性格和今天的实力,他已经肯定自己是英雄了,既然他已经认定自己是英雄,而且是天下英雄,他自然不会允许其他英雄与自己抗衡。所以刘备绝对不可能说到自己,然而他心中有些不安,他隐隐感觉到曹操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用意在于试探自己的抱负。
果然曹操将他所说的那些人都否定了,并说他们都不算英雄,天下英雄只有你刘备和我曹操。刘备以为曹操看出了自己的抱负,吓坏了,筷子掉到了地上。正好这个时候有一个响雷打过,掩饰了他慌张的神情。曹操看了一眼刘备,很是不解。刘备慌忙解释说自己怕打雷。曹操没有多想,随口很轻蔑地说:“大丈夫会怕打雷吗?”刘备谢天谢地,果然让曹操消除了对自己的疑虑。曹操为自己认定刘备是英雄感到好笑,这种人连打雷都害怕,怎么可能是英雄呢?
刘备心里明白,自己并不怕打雷,而是不想让曹操知道自己有野心,因为刘备明白如果曹操知道自己有野心,会害怕的。曹操认为刘备怕打雷无所谓,只要能够保住性命就行。其实是英雄也罢,不是英雄也罢,在任何时候,最关键的还是要学会保护自己,要求得自身的安全,如果自己性命都丢了,还谈什么英雄,还平什么天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需要表现出自己有多聪明,有多能干,事实上,很多人并不喜欢我们的聪明和能干。这种时候,我们要善于保护自己,保全自己的实力。否则过于表现,别人会认为自己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相反,只要还有实力,就一定能够有出头的一天。
智慧小背囊
常言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岸,流必湍之。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
深藏不露的真谛就在于,不刻意显露。有能力终究是要露出来的,只要时机、地点、人事三者合适。如果有一样不合适,那就不要乱露,以免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徒然增加自己的苦恼。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许多事情非要寻出个究竟,有时也是不现实的,倒不如多一点“糊涂”少一点执拗,何尝不是另一番开朗、超脱的生活风光呢?
人在社会中生存,如果不能做到韬光养晦,保全自己的话,很多时候想做一番大事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