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海原大地震“万人坟”考——海原大地震百年祭·之四

这是一场惨绝人寰的劫难

这是一次中外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这是一个令海原人无法忘记的蒙难日

——题记

在海原,我所见到的景物遗址再没有比“万人坟”更凄楚、更震撼人心了。如今,这块被后代怀着敬畏之心膜拜的震殇,像一块心病,远离尘嚣,静静地躺在距县城咫尺之遥的草丛里。没有护栏,没有门锁,只有一块名曰“万人坟遗址”的石碑矗立在那里,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百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劫难。

碑记如下:

1920年12月16日(民国9年十一月初七)晚8时06分09秒,海原发生了8.5级环球大地震。史料记载,海原县城中衙署、民宅、店铺、寺庙毁圮无遗,悉为废墟。地裂、黑水、火灾、暴雪叠起,险象环生,且余震持续年余。由于当时的北洋政府没有采取救灾措施,致使各种灾情相连。幸存灾民,疫病交加,啼饥号寒,哭声震野,饿殍遍地,白骨冲衢,惨不忍睹。

震区民众遭此灭顶之灾,却未渝回天之志。幸存者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呼救,同舟共济。城内幸存者将一具具遇难同胞的遗体,拾到县城西门外这块老坟地上,依照古老的团坟习俗掩埋。仅这块坟冢就埋葬着阵亡的亡灵近万人,是记载20世纪初叶人类自然灾难历史最深重一页之见证。

这场空前绝后的劫难,殃及陕甘宁三省,面积达两万平方公里,有28万人亡役,海原县城伤亡者十之七八,全县7.3万余人丧生,占当时全县人口的59%.

古坟累累,野草萋萋,沧桑已近百年。追昔抚今,爰立此碑,缅怀罹难先宗。告慰亡人,警诫后世,勿忘劫难历史。

看完以上碑文,看到这些惊人的伤亡数字时,我的心一阵阵地收缩着。由于立碑时间距今已过去十多年时间了,纪念碑上的字迹已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不清,但下面的落款却很清晰:此碑系海原县人民政府于公元2007年所立。此时,站在这块占地面积大约200亩的幽静之地,以敬畏的目光望着脚下细碎的石子和坟头摇曳的草穗,在一种渺冥与幻念之间,我似乎看到了那些远古的灵气,被晚风在空寂中吹散,痛楚从心头悄悄升起,萦绕在数不清的坟兆之间。我灾难深重的故土,还有那些活生生埋进黄土中的先民。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在那个贫穷落后、无人过问的中国最边远地区自生自灭。一道闪电、一声雷鸣,山崩地裂、火光四起。狂风、黑水、暴雪叠起,整户整村,甚至整镇的生命瞬间消失在那个恐怖的夜晚……

这场罕见的、惨绝人寰的灾难,在中国乃至世界地震史上也实属罕见,其震级、烈度和死亡人数都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最为血腥的一页。由于地震发生在寒冬腊月,遇难者众多,来不及挖掘更多的坟坑,无法一人一墓,因此这里有些是合葬墓,最多一墓合葬了23人。城池、窑洞、房屋、村庄等都被山体滑坡和地裂淹没、吞噬,活着的人饥饿难耐,遭狼吃狗扯,在这样的惨状下,有些人能活着简直是个奇迹。有70%—80%的家庭支离破碎,甚至有的家庭全部蒙难,无一人幸免,这是何等的揪心!据海原县地震局负责同志介绍,在这次大地震中,伤亡最多的是妇女和儿童。这与当时的传统习惯有关,据说在民国期间,家庭纽带是社会身份的基础。家里男性户主又称掌柜的,一般住在建筑质量好点的大上房,妇女儿童则住在侧房,当然侧房的建筑质量远不如大上房了,所以这也就是造成妇女和儿童伤亡率高于男性的缘故。

据史料记载,共有28万人在此次大地震中伤亡。

28万条鲜活生命的湮灭,对于人烟稀少的西海固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创。

今天,一切都已过去了,一切都似乎又遗留下来了。海原大地震虽然过去近百年,但它的惨烈、它的悲怆以及海原人民精诚团结,顽强自救的精神,至今被人类所铭记。

死者已矣,生者堪伤。当我迎着夕阳,走过这片万人长眠的坟地,回忆百年前那场大劫难时,早已望不穿,那垂暮中的丛址里,风吹不动的是遗骸,还是历史……

夜幕合拢了,满眼的悲凉在月光中隐去,面对这一片沉睡的生命,我似乎听到了他们那凄惨绝望的呼声,甚至与他们同样感受了世界上最恐怖、最惨烈的伤亡。

近百年了,虽然经历过那场劫难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但灾难的痕迹却成了海原人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那些从陕西、甘肃、青海以及宁夏除海原以外的其他地方远道而来的大地震幸存者及后裔,他们的身影穿过傍晚的树林,晃动在海原的山道或街头,在悄无声息中,在一簇簇火苗的庄严里,与亲人谈心并深思着生命的归宿,送上一份祈祷和祝福。

人生无常,接受悲伤与痛苦是人类得以生存的本性。虽然,我们无法预知明天和死亡哪一个先到,但我们能做到珍惜每一天,珍惜身边每一个人。让父母的笑容成为我们的心愿,让孩子的幸福成为我们奋斗的目标,让爱在海原、在世界上所有的地方得到更多的尊重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