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宗教(插图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通过知识走向神的途径

“知的瑜伽”是为了那些具有强烈反省倾向的精神追求者而设的,它是一种通过知识而与神合一的途径。这种知识与事实信息毫无关系,它是一种直觉的洞察力,把认知者转变为所知者的类似物。反思对这些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他们的思想掌控着他们的生活,对他们本身进行着转变。对于这些认知类型,印度教提出了一系列的表征类型,为了让人明白他所拥有的东西比之前假定的要多。这一计划的关键是辨识力,对抬眼可见的表面自我和肉眼看不到的大我进行区分。印度阿布山维玛拉沙庙中耆那教徒的山卡,或者大师。

培养这一力量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倾听,通过听取圣人、经书的教诲,求道者被引导去体认,人的根本存在是存在本身;第二步是思考。通过长期、深刻的反省,第一步里习得的假设有了生命,有若干思考法门是为这一目的而准备的。信徒可能会被建议省察他的日常用语,思考它的含义。

“我的”这个词总是意味着拥有者和被拥有者之间的差异。当我说到我的书或是我的外衣,我并不认为我就是那些事物。但是我也说到我的身体、我的心智或是我的人格,这证明,在某种意义上我也认为自己有别于它们。

科学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七年前在我身体内部的东西现在基本上荡然无存了,并且我的心智和人格改变更大。然而通过这些改变,在某种意义上我还是同一个人,那么组成我本身的恒久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的“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ona,它最初是指演员在登上舞台的时候戴着的面具。面具记录的是角色,而它后面的那些演员则是深藏不露的、匿名的。印度教徒把这看作是一种有倾向性的类比,即我们持久的灵魂在它们各种各样的生命中扮演的角色。

一个瑜伽行者如果既能干又勤奋,这样的反思最终会引发在有限自我之下的无限自我的一种生动感受。这两者会变得越来越有差别,先前水乳交融的地方会变得油水分离。那么人们就准备好走上知识之路的第三步了,这一步将自我认同转变为恒久不变的东西。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第三者的角度来考虑有名无实的自我。不再想着“我在沿着街道走”,而是想着“西比尔在沿着第五大道走”,这是通过从远处想象西比尔来支持这一命题的。

这一练习同时在做两件事情。它在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表面自我之间进行了区分,同时把这种自我认同推向了更深的层次,直到最后通过一种与存在等同的知识,使人完全成为一如既往的内心深处的自己。

“你即彼,除你之外,并没有另外的见者、听者、思想者或者行动者。”

(《奥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