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类思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思维和类思维

思维,是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对象。若要对“思维”下一个科学的且被多数人共同接受的定义,实在是难上加难。本书主要是从哲学的视角来审视思维及其相关问题。一般来讲,思维是人脑凭借已有知识,对世界进行的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过程。有关思维问题,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如下几点需要着重强调:第一,思维包括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相应地,思维的发展过程也是经历了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几个阶段。第二,思维关注的主要对象是不同事物、要素间的联系,追逐的目标是实现这种联系的秩序化,整个过程是反映和加工的动态发展过程。第三,“思维”与“观念”“思想”两个词语既有不同,又有联系。从哲学上讲,“观念”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主要建立和停留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之上;“思想”是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的结果或结晶,主要归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第四,思维一方面表现为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表现为思维方法。思维方式具有继承性和稳定性,思维方法具有形式化的特征和创造性。第五,思维的形式和状态即思维形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各异。

类思维,既是一种思维形态,又是一种思维方式,有时还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有关类思维,也有几点需要指出:第一,从产生的时间和影响上看,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思维史上最早发展起来,并对人类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类思维可以分为两大分支形态——分类思维和比类(比附)思维。第三,从“类”的多种内涵的演进历程中,大体也可以看到一条由具体到抽象、由分类思维到比类思维的类思维发展轨迹。“类”,最初是作为具有动物属性的兽名而存在,然后发展到具有宗教属性的祭名,之后升华到具有道德属性的“善”的意涵,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内涵转变和理论提升。以此为基础,“类”发展出具有思维意义的“分类”及其相关的“族类”“事类”“物类”之义,和具有思维意义的“比类”及其相关的“肖似”“好像”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