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音学报·第13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间断效应研究

延长和停顿是两种最常见的边界间断效应。所谓“延长”,一般是指韵律边界前末音节拖长的现象。“停顿”则是韵律边界处的无声段,通常也叫无声停顿。如果从语速的角度看,延长可以看做是语速的放慢,停顿则是语速的停止。

3.1 延长

延长现象是韵律单元边界常见的一种间断现象。我们对韵律词(1级边界)、韵律短语(2级边界)、语调短语(3级边界)、语句(4级边界)等各个层级韵律单元末音节的延长现象进行了分析。

3.1.1 韵律词(PW)层级

韵律词(PW)是由一或多个音节组成的。韵律词层面是否存在末尾延长效应,在以往研究中存在不同意见。有的统计结果[15]显示,韵律词末音节时长要短于所有音节平均时长,所以存在缩减效应。而有的研究[7,13]则认为韵律词存在延长效应。

我们认为,分析韵律词末音节时长是否延长,不应该和语料库所有音节的平均时长相比,而是要在韵律词内和开头、中间等其他位置的音节进行对比。

在我们前期进行的语速研究[17]中,韵律词层面有如下语速规律(见图4):

图4 韵律词层面语速变化规律

(1)韵律词不同位置音节的语速显示出显著差异性。

(2)在多音节韵律词(三音节以上),中间音节语速最快是共同特点,即所有发音人都体现出“慢—快—慢”的模式。末尾音节和开始音节谁更慢,则因人而异。

(3)从双音节韵律词看,多数发音人的末尾音节语速慢于开始音节,呈现“快—慢”模式,但是也有例外(如M01)。

(4)从单音节韵律词看,其语速普遍很慢。它们在语句中往往起强调或者信息焦点作用。

由于语速就是单位时间内的音节个数,和音节时长存在倒数关系,所以语速研究实际也就是时长研究。从上面的语速研究可以看出,韵律词大概率存在末尾延长的趋势(如F01,F02,M02),但并不是必然规律,有的发音人(如M01)呈现的则是韵律词末尾缩减效应。

主观听辨发现,韵律词末音节是否延长和发音风格有关系。对于正常或者抒情风格的发音人,韵律词尾延长效应较明显。但是对于说话果断干练的发音人,其话语常有斩钉截铁之感,表现在声学特征上就是其韵律词尾存在缩减现象。

由此可见,韵律词末尾可能存在延长效应,但并不是必然现象。

之后,我们也统计了各韵律层级边界前音节时长,数据见表1。统计分析显示,韵律单元末音节时长和单元层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下面,我们分别研究了每个韵律层级内是否存在末尾延长效应。

表1 韵律层级边界前音节时长

图5 各韵律层级边界前的音节时长图

3.1.2 韵律短语(PP)层面

韵律短语(PP)是由一或多个韵律词(PW)组成的。韵律短语边界,同时也是该短语内最后一个韵律词的边界。所以韵律短语边界处呈现的综合时长特征C综合(PP)应该是韵律词边界时长特征C综合(PW)和韵律短语边界时长效应E(PP)叠加的结果,也就是:

C综合(PP)=C综合(PW)+E(PP)。

经过变形后,可以得到韵律短语边界效应E(PP)=C综合(PP)-C综合(PW)。

从表1和图5可知,各发音人的韵律短语末音节时长均显著长于韵律词边界时长,即:E(PP)=C综合(PP)-C综合(PW)>0。

由此可知韵律短语边界处存在末尾延长效应,这和以往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

图6 韵律短语层面语速变化规律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殷治纲[18]发现韵律短语末尾延长(也可叫语速减速)不是只发生在最后一个音节上,而是在其最后一个韵律词上就开始了整体减速。如图6所示,韵律短语内部最后一个韵律词的语速明显降低,也就是末尾韵律词整体上都存在延长效应。

3.1.3 语调短语(IP)层面

语调短语(IP)是由一或多个韵律短语(PP)组成的。以往对于语调短语末尾是否有延长效应,意见并不统一。我们在此分析一下形成分歧的原因。

按照边界效应叠加公式,语调短语边界处的时长特征,是末尾韵律短语边界时长特征和当前语调短语边界效应叠加的结果,即C综合(IP)=C综合(PP)+E(IP)。语调短语边界时长效应E(IP)=C综合(IP)-C综合(PP)。

从表1和图5的数据可知,语调短语末音节的时长和韵律短语末音节时长基本相似,即C综合(IP)=C综合(PP),也就是语调短语边界时长效应E(IP)=C综合(IP)-C综合(PP)=0。

上面的数据和推导结果说明,虽然语调短语末尾音节时长C综合(IP)看似较长,但是根据叠加理论,语调短语的末尾延长实际是由其内部最后一个韵律短语(PP)的末尾延长贡献的,即语调短语边界本身并不存在延长效应(E(IP)=0)。殷治纲[17]对语调短语语速的研究也证明,IP内部各位置的PP语速整体比较平均(见图7),末尾PP并没有降速现象(延长效应)。

图7 语调短语层面语速变化规律

3.1.4 语句(U)层面

语句(U)是由一或多个语调短语(IP)组成的。语句(U)边界,同时也是该句子最后一个语调短语(IP)边界,所以语句边界处的时长特征C综合(U)可看做是叠加效应的结果,即C综合(U)=C综合(IP)+E(U)。语句边界时长效应E(U)=C综合(U)-C综合(IP)。

从表1和图5数据可知,语句末尾音节时长要普遍略短于语调短语末尾音节时长,即E(U)=C综合(U)-C综合(IP)<0。

因此,虽然和平均音节时长相比,语句末尾音节时长看似较长,但是在排除掉短语层面(主要是韵律短语层面)的末尾延长效应后,语句边界本身处其实并不存在延长效应,还存在缩短效应(E(U)<0)。我们前期的语速研究[18]也证明,语句内各IP的语速总体比较均衡(见图5),并不存在明显末尾延长效应。

图8 语句层面语速变化规律

另外,前面曾提到过,韵律单元之间除了有间断效应之外,其实也有连接效应。我们认为韵律边界前延长现象是兼具这两种效应的,即它除了间断效应外,也有一定连接效应。因为延长现象可以看做是原有发音动作的持续,起到了保持原来韵律特征的客观结果,对于维持话语连贯性有一定帮助。

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和延长现象有关的结论。

(1)韵律单元末尾延长会形成韵律间断效应,但同时又有一定连接效应。综合来看,延长是一种低级别的间断现象。

(2)韵律词(PW)末尾多存在延长效应,但这并不是必然现象,视不同发音风格而定。

(3)韵律短语(PP)末尾存在明显延长效应。事实上,末尾延长效应是韵律短语层区别于其他韵律层级的最显著特征。

(4)排除其他层级影响后,单纯的语调短语(IP)和语句(U)层面都不存在末尾延长效应。语句层面甚至存在末尾缩短现象。但是由于韵律层级模型是个叠加模型,在叠加了韵律短语(PP)层特征后,语调短语和语句末尾音节也会高于平均音节时长。

3.2 停顿

停顿是一种比延长更为显著的间断手段。我们同样对各个层级韵律单元后面的停顿现象进行了分析。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各韵律层级边界后停顿

3.2.1 不同韵律层级后的停顿时长

数据显示,各韵律层级边界后停顿时长存在显著差异。各韵律层级边界后停顿时长随着韵律层级的升高而变长,即越大的韵律单元之间停顿越长(图9)。这和以往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

图9 各韵律层级边界后的停顿(单位:s)

(1)音节间停顿:同一个韵律词内的音节之间存在大约10毫秒的微小停顿。从说话人发音角度看,这些音节间的小停顿,为发音器官做出相应发音动作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准备,有的停顿甚至本身就是发音动作的一部分,例如塞音、塞擦音之间的无声阻塞段。从听话人识别角度看,这些音节间小停顿可以使听音人更好地识别不同音节。

(2)韵律词间停顿:韵律词间存在很小停顿。该停顿时长一般比音节间停顿稍长,是其2倍左右。从绝对时长看,韵律词之间的停顿时长并不明显,一般在1/10音节到1个音节时长之间。

(3)韵律短语间停顿:韵律短语间一般存在较小的停顿,时长大概从1/3音节到2个音节时长之间。

(4)语调短语间停顿:从语调短语层级开始,停顿开始变得很明显。语调短语后边一般有明显的无声段,时长在2个音节至数个音节时长不等。

(5)语句间停顿:语句间停顿最长,级别最大,停顿时长在3个音节至数秒不等。

3.2.2 停顿的类型和形成机制

以往研究对于不同韵律边界后停顿的形成原因并没有过多讨论。我们在此分析一下不同韵律边界处停顿的形成机制。

从表2和图9可知,停顿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语调短语和语句之间的停顿非常明显,属于大停顿;韵律短语及以下级别韵律单元间的停顿不显著,可以叫作小停顿。

由于从语调短语层开始出现大停顿现象,我们不妨从语调短语层级入手,来分析两类停顿的形成原因。语调短语是指具有完整语调曲线的短语,一般对应逗号分隔的小句。由于在朗读文本时,逗号也通常是换气的“气口”所在处,所以呼吸换气很可能是造成语调短语之间大停顿的主要原因。

很多研究[14,16,19]都指出了呼吸与韵律存在对应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呼吸与韵律边界特征的关系,我们采用AD Instruments公司的呼吸带设备录制了朗读语篇的呼吸数据(图10)。数据显示,呼吸动作与韵律层级及边界特征都具有较强的对应关系。

(1)韵律词边界处没有显著的“呼—吸”换气动作,只有轻微呼吸调整,图形上表示为呼吸曲线下降段上不显著的“锯齿”(有的不明显)。

(2)韵律短语边界处一般没有显著的“呼—吸”换气,但可能有“屏气”或小级别呼吸调整,图形上多表现为呼吸曲线(多在下降段)的“阶梯”(图10细圆圈标记)或小“平台”状调整。以往研究[14,19]称该级别呼吸为呼吸节。

(3)语调短语边界往往伴随明显的“呼—吸”换气动作,图形上表现为呼吸曲线的“波谷”(图10中圆圈标记),以及重置后的“波峰”。前人研究[14,19]称该级别呼吸为呼吸段。

(4)语句边界处往往会有大级别的换气动作,图形上表现为呼吸曲线上更大的“波谷”(图10中竖线标记),以及更大级别重置后的“波峰”。这种换气一般会形成大的呼吸群[14,19]。

图10 呼吸与韵律边界关系

由此可见,是否有明显换气动作是区分小停顿和大停顿的主要因素。①韵律词、韵律短语边界后一般并无明显换气动作。在韵律短语边界处,最多只有屏气、提气和简单的呼吸调整。这些动作需要的停顿时间较短。②语调短语和语句后通常会有明显换气动作,需要时间较长,所以会形成较大的停顿。

综上,我们认为停顿现象有如下规律:

(1)从韵律单元间结合关系来看,如果说边界前延长表现的是弱间断效应,那么停顿则体现了强间断效应。

(2)随着“音节——韵律短语——语调短语——语句”韵律层级的提高,每级单元后的停顿时间也相应变长。

(3)根据停顿时间长短,可以分为短停顿和长停顿两种类型。韵律词、韵律短语边界后一般出现短停顿,语调短语、语句边界后一般出现长停顿。

(4)不同呼吸动作是形成长、短停顿的主要原因。明显的换气动作会形成长停顿,而屏气、提气和简单呼吸调整会形成短停顿。

3.3 音高重置

音高重置现象也是韵律边界处的一种间断现象。音高重置意味着语流原有的音高曲线被打破,所以会形成间断感。

从音高重置的形成机制看,该现象与呼吸运动也有密切关系。人们在说话时,随着肺内气体的不断排出,声门下压力持续降低,韵律单元的音高曲线也会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种现象被称作音高下倾现象。当一个韵律单元说完,其音高下倾会降到一个较低点。但当下一个韵律单元开始时,由于完成了换气或补气,发音时可使音高值重新恢复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一现象就是韵律边界处的音高重置现象。

为了度量音高重置的程度,我们计算了韵律边界前后的音高差值,用“f0(音高差)”表示。具体方法是用韵律边界后的音节音高值“f0(后)”,减去韵律边界前的音节音高值“f0(前)”,即:

f0(音高差)=f0(后)-f0(前)。

我们对音节(0级边界)、韵律词(1级边界)、韵律短语(2级边界)、语调短语(3级边界)、语句(4级边界)等各个层级韵律边界处的音高重置现象进行了分析。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韵律层级边界处的音高重置

图11 韵律边界处的音高重置(单位:Hz)

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1)音高重置现象是形成韵律间断感的重要手段。韵律词、韵律短语、语调短语和语句边界处,均存在音高重置现象,且音高重置幅度随韵律边界级别的上升而增大。

(2)韵律词内音节间的音高差值为负值(幅度-10Hz至-20Hz),即同一个韵律词内,后音节的音高值都低于前音节,这体现了语流中音高下降的趋势。

(3)韵律词边界处有轻微音高重置(幅度0—20Hz),虽然绝对幅度不大,但是足以和韵律词内的音高下降趋势构成明显对比,形成边界间断感。韵律词边界处音高重置对形成间断感的作用,在以往可能被低估了。

(4)韵律短语边界有较明显音高重置(幅度10—40Hz),这可能和呼吸过程中的提气或呼吸调整有关。

(5)语调短语边界有很明显的音高重置(幅度20—90Hz)。这和呼吸过程中的换气动作有关。

(6)语句边界处有最大幅度的音高重置(幅度30—110Hz)。这和呼吸过程中的深度换气动作有关。值得关注的是,深度换气会形成一个呼吸群,影响后面句子内连续几个语调短语的音高水平,并形成一组调阶(连续降阶)。深度换气和一般换气有不同之处。一般换气时,肺内存有较多余气,而深度换气时余气较少。

(7)每位发音人所有音节音高差的均值为0,说明在发音过程中,虽然音高下倾和音高重置在不断交替出现,但两种现象最终实现了平衡,即代数和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