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发展历程回顾
智能交通系统是在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之上,在先进的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和系统集成等技术前提下,通过先进的交通信息采集与融合技术、交通对象交互以及智能化交通控制与管理等专有技术,加强载运工具、载体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环境污染,从而建立一个高效、便捷、安全、环保、舒适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我国的智能交通发展与发达国家步调基本一致,经历了从机械化到电子化,再由数字化到智能化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前期探索期、发展起步期、全面应用期、转型升级期四个阶段。
一 前期探索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
交通信息化发展起步,交通运输各行业信息化工作取得初步突破,城市交通控制系统逐步普及,利用数字化手段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改善交通安全能力被逐步接受,我国开始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心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众多的专家学者、科研机构和企业坚持自主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产品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并取得了一定成果。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研发和建立了适合我国混合交通流特性的控制系统。广州与上海分别引进了我国第一条线控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广州市在东风路五个路口实现了交通信号绿波带控制,到1992年后逐渐被新引进的澳大利亚SCATS系统取代。原铁路部开始对铁路运行管理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
二 发展起步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1世纪初期)
智能交通发展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确立。国内由多部委联合推动的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协调指导小组成立,智能交通学科专业体系和培养制度逐步形成。智能交通研究机构体系初步建立,相继成立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中心等。全国智能交通体系框架和技术标准体系建立,智能交通的新兴产业地位逐步得到确定。部分城市制定了地方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规划和体系框架,部分技术及产业化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铁路部门初步构建了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DMIS,DMIS后更名为铁路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打造了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覆盖中央数据库系统,站、段系统,部局、分局应用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四个部分,以及确报、货票、编组站、货运营销及生产管理、车辆管理、调度、集装箱追踪和大节点货车追踪八个子系统。
三 全面应用期(21世纪初期至2015年)
智能交通成为社会发展共识,进入全面应用推广时期。包括:公路水路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车路协同概念深入人心,ETC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逐步普及;科学技术部将“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重大项目;首批遴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济南、青岛、杭州、深圳和中山等十个城市作为智能交通试点的示范城市;国家“863”“973”等计划对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研究、大城市区域交通协同联动控制关键技术等进行立项研究。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民航等的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全面应用,12306和95306平台相继投入使用。此外,我国还推出了一系列城市智能交通应用示范系统,如北京奥运会智能交通集成系统、上海世博会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系统、广州亚运会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系统、无锡惠山区智能交通系统等,大中小城市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也逐步完善。
四 转型升级期(2015年至今)
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作为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强化,互联网化、平台化助力智能交通管理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新型基础设施概念,并提出发展“互联网+”便捷交通、“互联网+”高效物流的行动计划。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与交通运输发展融合程度不断加强,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交通运输企业不断进入智能交通市场。2020年,国家提出重点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发展,也给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带来了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