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经历了长达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从2010年开始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长江经济带发展作为我国三大重点区域发展战略之一,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谋划我国经济新棋局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长江经济带各大城市群的逐步成形,城市群联动发展成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当前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发展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的背景下,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群联动发展,不仅可挖掘长江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潜力,促进经济增长在空间上从沿海向沿江内陆地区拓展,而且对优化长江流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推动我国经济“腾笼换鸟”,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和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联动发展不仅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也有利于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此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联动发展的成功经验对解决现阶段我国各地区普遍存在的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市场体系协同高效运转、内陆地区扩大开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书立足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以城市群联动发展为研究主题,以长江经济带内的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滇中、黔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生态协同治理、港口联动、要素市场联动和产业联动四位一体的城市群联动发展进行研究,提出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内生活力,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和升级,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政策建议。同时,围绕生态、港口、要素和产业四大方面,探索城市群联动发展的机制与模式,旨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约束,促进各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形成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港口设施共建共享、要素市场统一开放、产业发展分工协作的区域联动发展新机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进而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联动发展“四位一体”的整体研究框架。基于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及现实背景,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生态协同治理、港口联动、要素市场联动、产业联动四大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
(2)生态协同治理。一是构建城市群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定量分析各城市群的生态状况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梳理已有的协同治理相关政策。二是从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群目前的生态现实与资源环境承载状况出发,分析城市群生态协同治理的障碍因素。三是深入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四是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生态协同治理的障碍因素分析,借鉴国内外跨域环境治理的先进实践经验,设计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生态协同治理的路径。
(3)港口联动。主要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港口联动的理论基础、联动现状及障碍、联动机制、联动模式及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港口联动进行理论阐释,厘清港口联动与城市群联动的关系。二是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政策引导三个角度入手,全面评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港口联动现状。三是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港口联动的障碍因素。四是从目标动力机制、行为激励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四个方面分析城市群内与城市群间实现港口联动的具体机制。五是提出适合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港口联动的模式,从基础设施统筹、港口功能整合、信息平台对接、人才联合培养、生态环境共建五个方面对实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港口的联动进行路径设计。
(4)要素市场联动。分别从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与产权市场四大要素市场的联动发展现状、机制、模式与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一是梳理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各要素市场联动的相关理论。二是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各要素市场的发展现状,并总结联动存在的问题或障碍因素。三是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要素市场的联动机制。四是基于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产权市场的特性,分别对四大要素市场进行联动模式分析与路径设计。
(5)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产业联动。一是阐述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产业联动的内涵,厘清其与城市群联动的关系。二是回顾长江经济带产业联动的发展历程,基于灰色关联度和投入产出分析,研究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产业联动现状。三是描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出口贸易情况,并以出口技术复杂度为衡量指标,测度长江经济带整体和各城市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四是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梳理阻碍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产业联动的因素。五是分析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产业联动的机制。六是结合联动机制的四个层次及长江经济带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基于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群的产业功能定位,借鉴全球典型的城市群联动模式,设计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产业联动路径。
本书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由传统的城市及区域之间的合作转为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合作及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这对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城市群从生态、交通基础设施、要素市场及产业四大方面考虑,构建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理论体系。
(2)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生态协同治理是城市群联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生态承载力的评估和对协同治理政策的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污染已得到较好控制,城市群间在生态协同治理方面也有初步合作,但由于各城市、各城市群之间的生态承载力存在较大差距,加之城市群之间生态协同治理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问题,造成主体协同、目标协同和过程协同障碍,导致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联动发展一定程度上受阻。在此背景下,从协调合作、激励补偿、应急管理、成果保障四个方面,提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生态协同治理机制。最后,借鉴国内外的跨区域生态治理模式,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维度设计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生态协同治理路径。
(3)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港口联动是城市群联动发展的必要保障。目前长江经济带在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关检直通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省际间、区域间协商合作和资源整合也在不断强化,但这种合作和资源整合仍较多停留于省级层面,或仅限于个别地区在个别业务领域的合作,城市群间的港口间互动依然较少,且少有的互动还停留在战略构想层面,联动一体化格局尚未实质形成。这主要是由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港口联动存在体制、信息沟通和运营方面的障碍,通过分析港口联动的目标动力、行为激励、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构建“政府搭台、协会牵线、企业唱戏”的发展模式,推动各港口在基础设施建设、功能整合、信息对接、人才培养和生态共建方面高效运转,进而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港口的联动发展。
(4)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要素市场联动是城市群联动发展的维系纽带。一是金融市场方面,长江经济带无论是城市群之间还是城市群内部,金融市场发展差异均较大,区域非均衡性特征较为明显,金融市场联动水平相对较弱,城市群金融市场的联动需要从信息传导、利益协调、风险防范及政府监管等多方面进行合理的机制设计,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提高金融市场整体联动水平,以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联动发展。二是劳动力市场方面,通过对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的分析,发现尽管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劳动力市场联动状况有所改善,但因受不同地区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差异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推进缓慢。通过对劳动力市场联动的供求机制、流动机制、预警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的深入分析,提出可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联动机制、制定并实施恰当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而推动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劳动力市场的联动发展,促进劳动力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三是技术市场方面,目前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技术市场的联动发展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城市群技术市场自成体系,综合性规划缺失。此外,联动发展不均衡使科技水平相对低下的上游城市群难以消化吸收中下游城市群扩散的技术。因此,急需建立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技术市场联动发展体系,理顺相关机制,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跨区域流动和技术扩散,从而使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技术市场联动发展更为顺畅。四是产权市场方面,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群产权市场发展差距较大,长三角城市群产权交易机构的交易规模和品种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城市群,经济带内城市群产权市场联动态势尚未完全形成,抱团发展、“断带”发展现象依然存在。本书基于产权交易机构的主体目标和联动发展的公共目标,在梳理长江经济带产权市场的协同和竞争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产权市场“三核一带”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从区域内交易主体、信息网络、规则体系、监管体系等方面实现联动发展。
(5)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产业联动是城市群联动发展的重要载体。从现状来看,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群的产业联动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业,高端制造业间的产业联动较弱。同时,各城市群间显著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趋同的产业结构、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地区的文化差异成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产业联动的主要障碍。研究还发现:长江经济带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总体处于中上水平,但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我们从城市群内部的产业集聚整合、城市群间的产业梯度转移、城市群间的利益协调和城市群抱团嵌入全球价值链四个方面梳理了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城市群产业联动的机制,从政府主导型和市场自发型两个角度梳理了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城市群产业联动的模式,并从地方政府间合作、产业分工、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开发区和全球价值链五个角度设计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产业联动的路径。
本书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1)突破了传统的区域联动研究局限,建立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联动发展的分析框架,从生态、港口、要素和产业四个维度探索区域的联动发展机制与模式,促进了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
(2)建立了生态协同治理、港口、要素市场、产业联动四位一体的系统分析框架,提出“区域发展是生态系统、城市群、基础设施和产业集群多个子系统的复合网络结构优化”的新命题,为实现新常态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3)研究紧扣经济新常态发展要求,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指导,主张通过城市群联动激发区域发展内生活力,针对各城市群的独特优势和具体条件,从四大方面探索城市群联动发展的机制与模式,并设计相应的路径,能够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及有益参考。
(4)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出发,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间的产业联动进行实证分析,考察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为提升长江经济带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科学谋划的既利当前又惠及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本书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联动发展的独特研究视角出发,围绕生态、港口、要素和产业四大方面,探索城市群联动发展的机制与模式,希望借此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落地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