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按摩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经络学概说

经络外联腧穴,内联脏腑,分布全身,是按摩取效的基础。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指全身气血运行的大小通路。

经,有直线和经过的含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全身有十二经脉,以及不同于十二经脉性质的奇经八脉,其中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合称十四经,各有直属的本经穴,其余六脉只有交会于别经的穴(交会穴)。此外,从十二经脉分出的别支,称十二经别,无所属穴;十二经脉的外围又有十二经筋,有联系筋肉的作用。

络,有网络和联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分出的小支。《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即经脉、络脉、孙脉(孙络),愈分愈细,遍布全身内外,十四经各有一络脉,外加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脉。络脉之细小者概称为三百六十五络脉,散布于体表。皮肤按经络的分布来分区,称十二皮部。《素问•皮部论》说:“十二经络者,皮之部也。”表明全身内外以经络为网,构成整体的联系。

经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阐述人体生理现象、病理变化及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体系,对按摩临床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浮络、孙络等。其基本内容列表如下:

(1)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体,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各有所属的腧穴,总体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左右两侧对称。

(2)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特殊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其中督脉、任脉分布于头身正中,有直属的腧穴;其余六脉只与其他各经有交会穴。

(3)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分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十五络脉所发出的腧穴命名。

(4)十二经别:是由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腔的支脉,行于深部,无所属穴。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阳经经别合于阳经经脉。

(5)十二经筋:指十二经脉外围有关筋肉关节的联系,与十二经脉的体表通路基本一致。

(6)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分布区域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

表2-1 经络系统表

img

三、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

经络系统中以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为主,奇经中的任、督脉合十二经脉为十四经。

1.经脉的分布概况

十二经脉各分内行、外行两部分。外行分布于四肢和躯体,有所属穴位,称有穴通路,内行联系有关脏腑和器官,一般无所属穴位,称无穴通路。

(1)外行部分

手三阴经循行于胸部及上肢的内侧面,都是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循行于上肢外侧面及头面部,都是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循行于头身前、后、侧及下肢的外侧面,都是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循行于下肢内侧及腹部和胸部,都是从足走腹(胸)。

此外,前正中线为任脉所行,后正中线为督脉所行。

(2)内行部分

主要说明其脏腑络属关系,阴经属于脏而络于腑,阳经属于腑而络于脏。手三阴“从胸走手”,各属于胸部脏——肺、心、心包;足三阴“从足走腹”,各属于腹部脏——脾、肾、肝。手足三阳则随表里相合关系各属于腑。

2.经脉的表里和流注关系

经脉的阴阳和脏腑构成表里相合关系,内可应于外,外可应于内,这种内外相应关系,应结合经脉所属的病症及其所主病症去理解。内脏疾病,在外部的有关部位上有所反应,这是内应于外;在外部的有关部位上进行针灸、按摩等治疗内部脏器的疾病,这是外应于内。即三阴与三阳之间,五脏六腑之间均互相沟通。概括起来,经脉的联系表示了整体的内外相应、表里相合和上下相通。

十二经脉的走向有的上行,有的下行,这就是所说“脉行之逆顺”。有了逆顺,十二经脉之间就可以连贯起来,构成“如环之无端”的气血流注关系。这样,十二经脉的排列次序一般不按三阴三阳,而是按流注顺序。从流注关系可以说明经脉的走向,还可以说明经脉之间的一些分支。经脉的末端除了两经直接相通外,有的是通过分支而互相连接。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营气行于脉中,卫气则散布到脉外。营气的运行顺序也就是十二经脉的顺序,而且与前后正中的督脉和任脉也相通。这种流注关系为: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肺。

四、经络的功能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分布于全身内外,在生理、病理和疾病防治方面发挥各种功能,临床的分经辨证和按摩治疗都以此为依据。

(一)经络的功能

经络具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基本联系功能。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外部有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这些脏腑、器官、组织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使机体内外、上下保持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活动。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以此为基础,经络在生理方面,主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病理方面主抗御病邪,反映证候;治疗方面,主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1.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依赖经络输布到全身。经络在沟通内外时运行着气血,周流不息地灌溉输注,以温养濡润各脏腑、器官,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即《灵枢•本脏》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当某一脏腑、经络的功能出现失调时,就可通过经络气血的循行传注产生自身调节作用,使其恢复协调,保持阴阳相对平衡而不致发病。

2.抗御病邪,反映证候

经络气血在异常情况时,能发挥抗御病邪的作用,在正邪交争中出现各种病候,反映疾病的传变过程和征象,当机体有病时则反映有关的证候。病在不同的脏腑和经络,病在不同的部位和层次,其证候各有不同。深至脏腑浅至体表,疾病证候的分类和传变,无不以经络为依据。

3.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临床上通过经络进行辨证施治,是按摩治病的主要根据,可治疗有关的许多病证。按摩治疗是通过补虚泻实,调整其盛衰。《灵枢•经脉》指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就是以补虚泻实,按经取穴,作为按摩治疗的原则。所称“调经”就是指调整经络气血。正如《灵枢•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二)经络的临床应用

1.说明病理变化

在正虚邪乘的情况下,经络又是病邪传变的途径。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如外邪侵袭肌表,初见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若外邪循经内传于肺,继而可见咳嗽、喘促、胸闷、胸痛等肺的病症。此外,经络也是脏腑之间、脏腑和体表组织器官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渠道。如心移热于小肠,肝病影响到胃等,这好似脏腑病变通过经络传变而相互影响的结果。内脏病变又可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组织器官,如肝病胁痛、肾病腰痛等。

2.指导辨证归经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属络,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症,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辨证归经的依据。如头痛一症,即可根据经脉在头部的循行分布而辨别,痛在前额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颈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厥阴经有关。

3.指导按摩针灸治疗

按摩针灸治病是通过作用于腧穴,以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选穴一般是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除选用局部腧穴外,通常以循经取穴为主,即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