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一幅画:七步图解油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The Arnolfini Portrait

作者/【荷]杨·凡·爱克  创作时间/1434年  尺寸/82cm×60cm

现收藏地/英国国家美术馆

作者 对细节极其执着的画家

杨·凡·爱克

《包着红头巾的男子》

◤被很多人◥猜测可能是杨·凡·爱克的自画像

杨·凡·爱克(Jan van Eyck,约1395—1441年),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的伟大画家,油画形成时期的关键性人物。他的功绩在于使油画的材料和技术更加完善,让色调呈现得更有深度,更透明,更具表现力。在他的画作中,能够看到他对物体质感、光线等细节的精心刻画,对细节的极其执着。其代表作品有《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罗林大臣的圣母》《包着红头巾的男子》等。

品赏 美好爱情的“婚纱照”

阿尔诺芬尼是一个被菲利浦公爵封为骑士的真实人物,是当时有名的卢卡商人兼银行家,也是意大利美第奇家族在布鲁日的代理人。当时他刚刚完婚,便请画家画了这幅见证其美好爱情、如同婚纱照一般的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画家精心刻画了这一对新婚夫妇相互宣誓要对婚姻信守忠诚的场面,表现出当时市民阶层的道德观念。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笔调比较细腻,人物逼真,尤其对室内的陈设细节,描绘得一丝不苟。该画作不但是新型油画深入表现的最早尝试,也是后来发展起来的风俗画和室内画最早的先例。

图解油画

1 床

红色的床被一尘不染,仿佛在暗示以后幸福美满的生活。

2 吊灯

悬挂的吊灯点着一支蜡烛,意为通向天堂的光明。

3 镜框

镜子边缘上还画着十个表现耶酥生平的小故事。

4 狗

新郎、新娘脚边有一只小狗,象征着爱情的忠诚。

5 苹果

窗台上放着一个苹果,象征着人类最初的堕落和对罪恶的训诫。

6 拉丁文

镜子上方有一行花体拉丁文,字意为“杨·凡·爱克当时在场”,表明他是证婚人。

细节 奇妙的镜子

在背景中央的墙壁上,有一面富于装饰性的凸镜,用镜子来丰富画面空间,正是这幅画的特色。中心圆镜内反射出整个房间的景物,镜里映出主人翁的背影,也可以看到打开的房门和门中进来的客人,还能看见站在新郎、新娘对面的另一个人,也就是画家本人。在这场婚礼仪式中,画家充当了证婚人的角色。

请注意凸镜里左侧的那扇窗户的弧形表现,这种画法显示出画家运用了所谓光线反射方面的知识,使镜中画面更为真实。后来荷兰的风俗画、尼德兰的类似绘画,都受到这幅画的启示。

技法 用细节强化主题

新郎、新娘衣饰华贵臃肿,是尼德兰市民阶层中一种富有者的装束。室内的所有细节,如蜡烛、刷子、扫帚、苹果、念珠以及两人之间的小狗,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它们暗示着对婚姻幸福的联想。画面上洋溢着虔诚与和平的气氛,以表达对市民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的赞颂。

技法 对称平衡式构图

杨·凡·爱克为了突出画面中婚礼的严肃和神圣,需要一个对称平衡式的构图,画中左右两边物体的摆放及新郎、新娘的姿态,从大小、位置上来说都实现了视觉上的平衡。画家还利用了色彩与图形的搭配,将新郎的黑色礼服和新娘的绿色衣服作为画中的主要对比图形,将左侧的窗户与右侧的红色床饰作为次要对比图形,这样简洁的位置安排有利于营造和谐安定的画面感。

技法 细密的画法

小镜框的四周镶刻着十幅关于耶稣的图,图像细小得几乎看不清,还有新郎、新娘两人头顶那只金光闪烁的吊灯,刻画精微,现代摄影者也为之叹服,这是尼德兰特有的细密画传统画法。

逸闻轶事丨画作为纪念亡妻而作吗

每一幅画都是一个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其中就有人对这幅画提供了另一种的解释,他们认为这幅画是阿尔诺芬尼为了纪念自己死去的妻子,请著名画家杨·凡·爱克来创作的一幅纪念画作。那么画中的一系列符号也得到了新的解释,比如画面顶部那一支燃烧的蜡烛在阿尔诺芬尼的一边,而他妻子那边的蜡烛一支也没有点燃。齿状镜框中的耶酥受难的场景,在妻子那边的场景讲述的都是耶酥受难而死的故事,而在丈夫那边的场景讲述的都是耶酥复活的场景。窗外有一棵树,据考证是樱桃树,而在基督教中樱桃是一种天堂之果,意味着这可能是一幅为了纪念已在天堂之人的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