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精选两卷集(上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这本《鲁迅精选两卷集》是专为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选编的。鲁迅作品很多,《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就有十八卷,七百五十万字,一般读者没有必要全部都读,那么编选一种精粹的简本,可以满足大多数读者的需求。

《鲁迅精选两卷集》分上下两卷,约五十五万字,所选的都是鲁迅有代表性又比较好读的作品,一共一百二十八篇(首)。分文体编排:上卷收小说二十篇、散文十六篇、散文诗十三篇、旧体诗十一首,下卷收杂文五十一篇、评论十篇、书信七封(另选收许广平致鲁迅信三封),基本上覆盖鲁迅创作的各种类型。

每一文体前面都有简要说明,作品都大致依照发表的先后时序编排(《故事新编》与《朝花夕拾》的选文相对集中)。每篇作品均有“题记”,简介作品写作和发表的情况,帮助读者领会和欣赏鲁迅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所附注释,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注释的基础上有所增删或改动。

在本书出版之前,编者曾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撰过一本《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选目比“两卷集”更精简,但每篇都附有导读性的“讲析”。需要参考导读的青少年读者可以选择《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而普通读者拥有一套“两卷集”,也就可以了。

在编撰《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时,我曾为之写过一篇代序言,论述为什么要读点鲁迅,以及如何读鲁迅,其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对于“两卷集”也是适合的,也就部分转录于此,供读者朋友参考。

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鲁迅的眼光很“毒”,他是要重新发现“中国与中国人”。有关中国文化的研究论著很多,但鲁迅作品很特别,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不是书斋里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痛切的感受,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和读一些学问家的概论和历史著作之类,是不一样的,功能和感觉都不一样。

现今强调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毫无疑问,这是“主心骨”,是精神支柱。但传统文化不能照搬,它是在古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精华,也有糟粕,有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部分。我们要继承的是精华,是优秀的部分。这就有一个选择和扬弃的问题。读鲁迅,可以认识他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的角度与方法,看这位思想家型的文学家是如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又如何体现在鲁迅的思想与创作里的。我们既要读孔子、孟子,读古代史、现代史,同时也要读点鲁迅,知识结构才比较全面,思想方法也比较辩证。读鲁迅,还可以带给我们对于自身所处文化的真切的体验,克服在文化问题上“民粹式”“愤青式”的粗糙思维。

鲁迅对文化的批判性认知,是基于对人性的深透了解,基于对自身思想心理不断的“自剖”,他的思维是辩证而尖刻的,是“不合群”也“不合作”的,有时说的话很“难听”,但那是知人论世,能让人警醒,换一个角度去打量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在网络时代,过量的信息冲刷可能会让思维碎片化、平面化,过度娱乐消费的流俗文化,又使人们的精神趋于粗鄙,而鲁迅那种批判性的深度思考,是有助于拯救文化滑坡的。读点鲁迅,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深邃,精神得到升华,意识更加清醒。

鲁迅不是优雅、平和、休闲的,而是真实、严峻、深邃的。读鲁迅是“思想爬坡”,并不轻松,甚至费力、难受。从“生活化”的立场,也许一些人并不“喜欢”鲁迅,我们读鲁迅也并非模仿鲁迅的脾气或生活,甚至也不必让自己变得尖刻;读鲁迅,是要学习鲁迅的思想方法、他的批判意识,从他那里获取对我们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清醒认识,激发思想的活力。

一些年轻朋友不喜欢鲁迅,也因为语言的隔膜。鲁迅写作的年代刚开始倡导白话文,他的文章有些文白夹杂,是时代的印记,但也是有意为之。鲁迅不愿意俯就过于平直的白话,宁可保留一些文言的因素,加上那种迂回曲折的句式和游弋的语感,所表达的含义往往是复杂而多面向的,更能体现鲁迅思想的张力。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会觉得鲁迅的作品“难读”。但理解鲁迅式语言表达的风格,尽量读懂读进去了,就能体味到它的特别、有味。在充斥周遭的四平八稳的八股文风中,在到处可见的夸张虚假的广告式语言漩涡中,读点鲁迅,会豁然开朗,有所超拔,甚至还能从鲁迅那里吸取语言运用的灵感,学会想问题与写文章。作为当代中国人,如果没有读过几种鲁迅的书,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其实,在中学语文课上我们已经读过鲁迅的一些文章,有了一些印象。有一种说法是中学生“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可见,应试式的相对刻板的语文教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我们阅读鲁迅的“胃口”。这种对鲁迅“敬而远之”的印象,应该得到改变,而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于鲁迅这份重要的精神遗产,我们会越来越体会到它的分量。

近年来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鲁迅批判传统文化,附和激进的思潮,造成传统文化在“五四”的断裂。鲁迅便被贬斥为“全盘否定传统”的一个代表。

这观点表面上看似乎不无根据。鲁迅的确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他对传统的批判是采取决绝的态度,很“偏激”。他甚至曾经用这样义无反顾的语气来表示:“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华盖集·忽然想到》)鲁迅的“偏激”不只是感情的表达,也是一种思想策略。

不能否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鲁迅的确常采取与惯常思维不同的逆反质询。这可能让人震撼、惊愕,却又顿觉清醒,思路洞开:“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狂人日记》中的话,其实也是鲁迅式的质疑。对普通人来说理所当然、司空见惯的事情,或者场面上的“官样”文章,到鲁迅那里,就有疑问和反思,还可能有独特的发现。鲁迅对传统首先采取的是怀疑的态度,他常常另辟一种眼光,透入历史的本质去重新思考评判。鲁迅有意用这种逆反式的评判去警醒人们,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定式,揭示历史上被遮蔽的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不适于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

如果不领会鲁迅的这种批判的意图和姿态,就可能以为鲁迅太片面和绝对。问题是如何理解鲁迅说那些“偏激”的话时的“语境”。鲁迅不是写学术论文,他是写小说、散文和杂文,往往采用批判式的文学的表达。传统文化当然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宜笼统褒贬,但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进步时,要冲破传统的“铁屋子”,觉醒奋起,就不能不采取断然的态度,大声呐喊。这大概就是“五四”启蒙主义往往表现得有些激进、有些矫枉过正的历史理由,也是文化转型期的一种常见现象。我们应当理解鲁迅的“偏激”。

而且从实际内容看,鲁迅所反对和坚决批判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后性的东西,是专制主义制度和文化,包括“存天理、灭人欲”的假道学,以及种种使国民精神愚昧、麻木、迷信的那些糟粕。要剥掉这些缠绕在我们民族躯体上鳞甲上千年的沉重的旧物,若没有果断的措施和决心,恋恋不舍,优柔寡断,那谈何容易。

鲁迅毕生(特别是前期)都致力于国民性批判,这种批判是带有社会心理剖析的性质,而且往往注目于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例如鲁迅对“看客”心态的揭示,就很能说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鲁迅写得最多的,就是这种世态炎凉,人心麻木。人们隔岸观火,玩味、欣赏别人的苦难,是如同看戏。而只会看戏、做戏的民族是可悲的。这也是鲁迅批判国民性时反复关注的问题。有人以为鲁迅贬低了民族的自信心,这是因为不理解鲁迅的用心。

要理解鲁迅所处的那个年代,是中国正受外敌入侵、挨打的时代,处于“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另一方面,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又仍然在严重地禁锢民族精神,消解活力。一面是保国保种的焦虑,一面是“老大的国民尽钻在僵硬的传统里,不肯变革,衰朽到毫无精力了,还要自相残杀”。在这种情形下,鲁迅为了警醒人们,当然要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温吞吞的态度立场,去告别旧时代。所以,“吃人”也好,“不读中国书”也好,这种急需突破传统的态度,即使有些偏激,也是符合那时代变革需要的。不能当“事后诸葛亮”,离开特定的语境,摘出一些句子,就来否定鲁迅。

其实,鲁迅并不讳言自己反传统之激烈、绝对,乃至要“全盘否定”。但这是一种策略。封建传统如此根深蒂固,“搬动一张桌子……也要血”,如果不用“全盘否定”式的决裂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就总是强调“因时制宜,折衷至当”,那势必被调和折中的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正是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传统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肯定鲁迅在思想史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鲁迅绝非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对于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鲁迅毕生在做两方面工作,一是对传统的批判、攻打、破坏;二是梳理、继承、创新。

鲁迅在批判传统的同时,又用大量精力认真整理、研究文化遗产。鲁迅用了差不多三十年(大部分)的时间,整理了二十二部古籍,包括《嵇康集》《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他大量收集过古代的碑帖、拓片,曾试图写一部中国书法变迁史。他在北大等校上课并写出《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讲稿和著作,其中有些已经成了古代文化研究典范性的学术成果,其研究的某些方法、命题和概念,长时间以来一直为学术界广为采用,影响巨大。鲁迅自己的创作也从传统文化中吸纳丰富的养分,特别是与“魏晋文章”的风格一脉相承。据孙伏园回忆:刘半农曾送鲁迅一副联语“托尼学说,魏晋文章”,当时的朋友都认为这副联语很恰当,鲁迅对此也默认。可见,鲁迅攻打传统,但并不认为自己已经或可以割断传统。

鲁迅思想的特征是反传统、反专制、反精英、反庸众,这些叛逆的“不合作”都要放到他所处的历史境遇中去理解。反传统是为了冲破对中国朝现代文明社会生活转型的束缚,反专制是为了争取人的自由解放,反精英是批判知识分子对于权势的依附,反庸众是要改造落后的国民性。在中国社会转型、各派势力斗争非常激烈的时代,鲁迅当然有他的政治选择,比较倾向于当时变革社会的革命的力量,他的创作包括杂文有很强的现实性,但鲁迅又是独立的作家,他的价值主要还是思想文化层面的批判性和预警性。鲁迅生前和死后往往都被政治化,这也难免,现在时代不同了,读鲁迅,还是要摆脱政治上拔高或者贬低的怪圈,理解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鲁迅独特的贡献。

现代知识分子具有独立批判的精神,与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总有一种不相容性,揭示现实人生真相,揭示社会思想文化的困境,是他们的使命与习惯。从社会文化结构来说,有这样一部分批判的成分,有这些不那么“和谐”的声音,社会才活跃、有生机,在不断的反省与批判中往前推进。从这个角度看,鲁迅有棱有角的批判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我们不能被所谓“尖刻”“骂人”之类表面印象所左右,轻视乃至抛弃了这份可贵的精神遗产。

在如今这个网络化、物质化、娱乐化的时代,貌似很“现代”,其实周遭很多灰暗和庸俗的东西在鲁迅那个时期他都面对过,有什么办法拯救精神的堕坠?读书是好的办法之一。我们要有意识与流俗文化保持一点距离,尽可能不要让无聊而又浪费生命的微信、自媒体牵着鼻子走,稍微超越一点,让自己的生活充实一点,那就多读一点鲁迅吧。

但愿这套《鲁迅精选两卷集》的出版,能开启一扇进入鲁迅思想艺术殿堂的大门,引起大家阅读鲁迅的兴趣。

2021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