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传:信息技术250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用“变迁”来把握文明的发展

梅棹不仅率先指出了信息的重要性,还提出应该用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把握信息。梅棹将这种理论称为“信息生态学”和“文明的信息史观”,尝试从生态学和文明学的角度解读信息。关于这一点,需要作一些说明。

梅棹的名字之所以为世人所知,是因为1957年他在《中央公论》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文明的生态史观绪论》及续篇《从东南亚之旅开始》,还有以这两篇论文为中心观点的著作《文明的生态史观》(1967年出版)。

梅棹所说的文明,指的是由巨大的工业力量、庞大的交通信息网、完善的行政组织与教育制度等人类创造出来的设备群及制度群所组成的系统。用生态学领域的“变迁”概念来解读文明的发展,就是所谓的“文明的生态史观”。

所谓变迁,指的是在特定土地上生长的植物群体经过时间推移而发生的不可逆的改变。如荒地上长出苔藓,然后逐渐演化成草、灌木、阳生植物(红松、白桦等)、阴生植物(橡树、山毛榉等),这种植物群的变化就是最典型的变迁。植物群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经过不断地积累,使现状发生永久的改变。

因此,变迁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生态变化的历史。对变迁的研究就相当于对生态的历史进行研究,这就是梅棹提出的“生态史观”的基本概念。

梅棹认为,生态史观的概念同样也可以应用在人类文明上。如前所述,人类与其创造出来的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推动文明的发展。《文明的生态史观》就是从这样一个宏观的视角来解读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在理解了上述概念之后,想必大家对梅棹提出的另外两个概念——“信息生态学”和“文明的信息史观”也更容易理解了。简单地说,从生态学的角度解读信息,就是信息生态学;而从信息给人类文明带来根本性变革的角度来解读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文明的信息史观。

遗憾的是,梅棹并没有直接以“信息生态学”或者“文明的信息史观”为题发表论文或著作。他更关心围绕信息构建的文明论以及使用信息的具体方法,前者详见《梅棹忠夫著作集(第14卷)·信息与文明》,后者可见其名著《知性生产技术》。此外,他还专门修建了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用来整理和传递信息。

那么,梅棹如果对现代瞬息万变的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并专门著书立说,会写出怎样的一本书呢?正出于这个好奇心,成为我创作本书的契机。

本人才疏学浅,对效仿梅棹忠夫讲解信息文明论这件事实在是非常惶恐,想必更免不了招致其他研究者和梅棹忠夫的学生们对我不自量力的批评。

即便如此,我仍然希望追随梅棹忠夫的脚步,回顾信息技术的过去,验证信息技术的现在,并展望信息技术的将来。

“如果梅棹在世的话,他会怎么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