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传:信息技术250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以“信息技术的生态史观”为目标

既然如此,那用梅棹解读文明的历史时提出的“变迁”这一概念来解读信息技术的发展史是否可行?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变迁指的是植物群为了适应环境而不断产生变化的过程。值得关注的是,变迁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与上一个阶段完全断绝的。苔藓并没有进化成草,草也没有进化成灌木,阴生植物也不是阳生植物进化而来的,只是在环境与植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出现了更加适合这种环境的植物。这种变迁,表现的是从一种系统到另一种系统的变化。

还需注意的是,这种变化是渐进式的,譬如苔藓不能直接变成阴生植物。虽然上一个阶段与下一个阶段之间完全断绝,但下一个阶段仍然像继承了上一个阶段的资产一样是紧接着出现的。也就是说,变迁的下一个阶段并非完全隔绝了上一个阶段。曾经长满苔藓的地上长出了草,然后又长满了灌木,但只要有合适的条件,苔藓仍然能继续生存下去。只要环境允许,上一个阶段和下一个阶段就存在共生的可能。

那么,这种变迁的概念是否适用于信息技术呢?首先从本书的出发点——视觉通信开始考虑。信息技术发展的进程可以大致总结为:视觉通信→电报→电话→无线电→收音机→电视→计算机→互联网。从这个进程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发展的前后两个阶段存在非常明显的断层。

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不断继承上一个阶段积累下来的资源的过程,因为信息技术也不可能从视觉通信直接发展到互联网。比如,电报就是将视觉通信中利用视觉编码的通信转变为以电作为媒介的通信。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利用电传递声音信号的电话应运而生。当人类发现电磁波之后,自然而然地就发展出了广播和电视。数字技术(严格地说是运用二进制的技术)的进步,则进一步催生出了计算机和互联网。

信息技术就是像这样逐渐演进,才会走过250年的时光。即便在互联网拥有巨大优势的今天,广播和电视仍然没有消失。今后,这样的共生也将继续存在。

梅棹在其著作《信息的文明学》中这样写道:

动物的进化,就是将动物拥有的可能性进一步展现出来。这种现象很难用目的论进行解释。当可能性因为某种原因确立的时候,生命就会展现出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同样,文明的进步就是文明的可能性的全新展现。

从梅棹的这个观点来看,技术也属于一种可能性的展现。一种新技术拥有许多种可能性。当新技术被导入社会之后,这些可能性就会进行生存竞争。人们会对有利的和不利的可能性进行鉴别,使技术趋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最终推动文明的进步。

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带来的效果既有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因此,技术可能性展现的结果不一定具有整合性,还有可能充满矛盾和悖论。

信息技术也是一种技术,所以前文中提到的“技术”都可以替换为“信息技术”。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社会也是一种可能性的展现,必然存在正反两面的效果。

在把握了上述内容之后,让我们一起纵览信息技术发展的250年,来看看信息技术的可能性是如何展现的。希望本书对这段发展史的描写,能够成为最真实的信息技术的生态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