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人类文明正在经历从信息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时代到数据科技(Data Technology,DT)时代的飞速变革。新业态和新服务模式不断迭代演进,大型互联网公司在服务用户的过程中通过采集、存留、交换、衍生等手段积累了海量数据。在泛在网络环境下,数据频繁跨境、跨系统、跨生态圈交互在信息服务的推动下成为常态,进而加大了隐私信息在不同信息系统中有意或无意留存的可能性,隐私信息保护短板效应、隐私侵权追踪溯源难等问题随之而来,且愈发严重。为此,政府部门展现出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的姿态。例如,欧盟颁布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强化了对被遗忘权、删除权的要求;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隐私保护纳入法律规定;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规范个人信息采集等。
为解决违背用户意愿过度使用或滥用个人信息的问题,隐私保护技术研究领域应运而生。学者们针对数据采集、位置服务、数据发布等不同应用场景提出了诸多解决方案,这些方案虽能在特定应用场景、特定假设条件下解决特定的隐私信息泄露问题,但当面对“万物互联”场景,尤其是大型信息服务系统的隐私泄露问题时,现有的隐私保护方案缺乏提供体系化的保护能力。例如,基于数据安全或脱敏的解决方案零散,没有从“计算”角度形成体系;缺乏面向全生命周期和多模态隐私信息的脱敏模型;隐私信息在泛在、不可预测地跨系统随机交换时不能受控共享;隐私保护效果缺乏统一度量;缺乏高效的隐私侵权判定和溯源机制;服务商和监管机构的主被动监管缺乏实现手段等。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信息保护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承担了该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要科研项目。为提出泛在互联环境下的隐私保护体系化理论与计算框架,本书作者在开展隐私保护科研工作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原始创新,通过对隐私保护的内涵进行梳理,明确将隐私保护分类为隐私防护和隐私脱敏两类,将隐私保护的“三权(知情权、被遗忘权、删除权)”扩充到“四权(知情权、被遗忘权、删除权、延伸授权)”,并率先提出了隐私计算理论和技术体系。作者将上述成果以及对隐私计算未来发展的认识和思考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本书的内容。作者厘清了隐私计算的研究范畴、理论与计算框架,并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为什么要研究隐私计算、什么是真正的隐私计算、如何研究隐私计算、隐私计算成果如何落地,以及隐私计算如何演化发展。因此,本书既有助于指导从事隐私计算研究与实践的读者,也有益于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学者和行业研究人员从事隐私计算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
本书作者从2015年发起并在国内外连续组织了6届隐私计算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于2018年在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中组织成立了隐私计算专业委员会,从而推动了国内隐私保护技术的研究。6年来,作者努力探究和丰富隐私计算的内涵,不断完善隐私计算的理论和技术体系,隐私计算的框架愈发成熟,也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认同。我相信本书的出版有助于不断完善隐私计算理论和技术体系,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技术的发展和落地应用,进一步促进信息受控共享,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