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理,如剑也如花,关键是直指心灵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讲道理也是一样,好的道理如花释放芬芳,滋养孩子的内心;坏的道理如剑寒光点点,刺痛孩子于无形。
当道理如剑,孩子的心慢慢千疮百孔
有时候,父母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孩子就离自己越来越远了,我曾遇到的一位妈妈龚媛就是这样的。
龚媛一出现,你就能猜到她在机关上班。四十多岁的女性,衣着黑白灰,简洁中有点老式,皮鞋方头大跟擦得很干净。她说起话来,会先沉思一下,然后开腔就是一二三。一头利落的短发,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她说如果不是因为女儿,她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父母课堂上。女儿高二下学期厌学到极点,死活不要去上学了。她试了各种方法,女儿却越来越不愿意理她。现在女儿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开门除了上厕所,就是在冰箱里找吃的。她不知道女儿会不会一直这样?她更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我问她:“你知道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吗?”
她有些茫然,想了好久,像记起了什么似的说:“孩子一直住校,周末才回来。平时我工作很忙,所以跟她沟通也不多。记得她高一时有个周末回来,我们一起躺在床上。她说起自己的室友,觉得室友都特事儿,说话没礼貌,还排斥自己。她说再不想跟这些人住一起了,她们都是混混儿。”
我问:“那你怎么跟女儿说?”
她不假思索地说:“当然得跟她讲道理呀,怎么人家只排斥她?人家三个人怎么就能好好相处?她不反思自己,就会抱怨别人,这到了社会上怎么行?”
我问:“后来呢?”
她黯然回答:“我一说这些,女儿就翻身把背对着我,说自己想睡觉了,我们就聊不下去了,但这是女儿上高中后,我们俩聊得最多的一次。”
当孩子跟我们诉说她的感受,我们却在跟她强调道理,她的潜意识就会给她一个信号:这个人跟我不是一伙儿的。于是,我们就被排除在外了。也许我们赢了道理,但却输了和孩子的关系。在教育中,关系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当我们和孩子是心贴心的,遇到事儿他才会对你倾诉,你才有机会给他建议,这些建议才可能被他采纳。否则,再对的道理,没有进入孩子的内心,就是噪声,除了让孩子讨厌之外一无是处。
更恐怖的是,道理还可能伤害了孩子。就像龚媛听到女儿的倾诉后,对女儿的反馈是:“怎么人家只排斥你?你为什么不反思自己?”这些道理的背后充满了对女儿的指责。一个在宿舍里被排斥的孩子,委屈无人理解,甚至连最亲的妈妈对自己的态度都是“你没有做好。”她的内心该有多绝望?
当道理如花,就会为孩子开启怒放的生命
记忆中,我妈是一个很能讲道理的人。她的很多道理都让我觉得空洞讨厌,但有一次,她用带着包容的道理给了我无限的温暖和力量。
那是2003年,高考的头一天,我发烧了。你能想象那种心情吗?作为一个复读生,我用了两年的不眠不休,为高考这三天做准备。像每个小镇的孩子一样,我期待通过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而拥有更精彩的人生。可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我竟然发烧了。不知道第二天我是否会被隔离在考场外,也不知道第二天侥幸进了考场,自己状态如何?我躺在病床上输液,心情跌到了谷底。这时候我妈就坐在旁边,默默地陪着我,在我睡着的时候,她看了一本杂志。等我醒来,她跟我分享:“你看这个女孩,家里很穷,她差点不能参加高考。她不信命,借了好多亲戚的钱,考上了常州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做生意,看她现在过的多好。再说,就算考不上大学又怎么样,你看咱村多少没上大学的,在家里找个工作还能陪着妈。”我瞬间就放松了,是呀,考不上大学又怎么样?或者考一个二本,对我来说太容易了。是呀,到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哪怕是上个二本,也不错。这对我来说,就是最糟的情况了,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我躺在床上,妈妈坐在身边,我觉得特别温暖。当道理中不是逼迫,而是包容,作为孩子,很容易就被融化了。这样的道理,不知不觉就渗透到内心。于是,曾经妈妈讲给我的道理,变成我内心会讲给自己的道理。在我以后遇到各种考试、比赛或其他重要时刻,我都会想起那天妈妈对我说的话:“考不上大学又怎么样?”我开始把这些话转换成:“输了这场比赛又怎么样?”“没有这份工作又怎么样?”“失去这个项目又怎么样?”其实不会怎样。当我想明白这些道理,我开始能轻松地面对重要时刻,甚至获得意外收获。
讲道理,关键要直指孩子的内心
高级的讲道理,像一道闪电击中你,让你恍然大悟。如何讲道理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来看一个案例:我跟随台湾的吴明建老师学习时,有一次在酒店吃自助餐,当时有我,一个师妹,还有老师三人。师妹很礼貌地问老师:“你喝什么?我去拿。”老师说:“我喝冰橙汁。”师妹给他一个白眼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喝橙汁还要冰的,也太伤身体了。”说完,她转身走开了。过了会儿,师妹拿着一杯温豆浆放在老师面前。结果,老师很坚决地把温豆浆推到师妹面前,说:“喝吧,你的豆浆。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我要喝冰橙汁。”我和师妹都傻眼了,随即我们却好像都明白了:“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支持是让他自己做决定。”可是,在刚才师妹的行为里,又是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在替别人做决定。
作为父母,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一边告诉孩子我们会永远支持他,一边又通过各种威胁利诱让他听话依赖我们。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技巧,让你讲道理能进入孩子的内心。
技巧一,恰当时机的讲道理才有效。
如果道理只是道理,那么道理毫无用处;道理只有真能解决问题,才会被信仰。孩子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大大小小的问题等待被解决。给他机会独立处理,如果解决得好,欣赏他,然后帮他总结出事情成功背后的道理。比如,上面的案例,假如师妹尊重老师的选择,给他拿了冰橙汁。可以这样回应:“谢谢你支持我的决定。”一句话,一个道理,师妹立刻会明白支持别人做的决定,是对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相反,如果孩子的尝试失败了,正好用道理帮助他成功。就像师妹自以为是的拿了热豆浆给老师,老师用一句道理拒绝了她:“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这句道理让师妹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并帮她下一次做得更好。
道理讲得太早,事情没有露出端倪,你的道理再正确,孩子也不会有感觉,因为他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道理讲得太晚,孩子已经酿成大祸,道理再有用也弥补不了遗憾。父母要做的就是在生活的小事中,耐心地观察,静待时机,巧妙地植入道理,让道理帮孩子解决问题。这样,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开始信仰道理了。
技巧二,点到为止的讲道理更有魅力。
少即是多。道理讲得刚刚好,剩下的启发让孩子自己感悟,道理就会显得充满魅力。中国人说话和山水画一样,讲究留白。留白的空,恰是一幅画最美的意境。讲道理也是如此,如果把所有道理都说了,就显得唠叨了。像上面的案例中,如果老师开始给师妹上课,说各种大道理,别说师妹,我想想都烦。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只说了一句:“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他只是讲他的感受、他的决定,这就留给了我们思考的余地。而我们的思考是内心升起的智慧,谁也给不了。这份智慧一旦升起,谁也偷不走,而且自己体验得来的,未来更容易用到生活中去。
技巧三,包容平等的讲道理直指内心。
孩子不会弄虚作假,他内心的那扇门只对让他安心的人敞开。道理要进入孩子的内心,我们先要让孩子安心。包容平等的态度是让孩子安心的秘诀。在高考前躺在病床上的时刻,妈妈讲的道理之所以能进入我的内心,是因为那一刻她比我自己更包容我,考不上又怎样?我从来不敢想的糟糕结果,妈妈都觉得可以接受。这份包容,一下子就抱住了我将要坠落谷底的心,让我有力量在内心深处去问自己:“考不上又怎样?”越想越有底气,觉得人生有无限可能。
而龚媛和女儿的故事中,龚媛讲的道理很正确,却因为没有包容,让女儿关上了内心的门。这时,再正确的道理,被拒之门外,又如何会影响孩子呢?
道理,到底是剑伤了孩子,还是花滋养了孩子?关键看道理有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当道理走入孩子的内心,道理就会成为孩子的价值观,指导孩子未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