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头大师:百年来全球股市猎杀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做空石油,成双星绝唱

1970年,美国股市崩盘,华尔街一片萧条。

这一年,许多金融人士失业,其中,有不少像罗杰斯一样拥有名牌大学背景的基金经理人和证券分析师。艰难岁月里,29岁的罗杰斯也在不断寻找下家,摸索着职业发展的方向。

这期间,“大学计算”的败局对他打击很大。当年7月,他在48美元时卖空“大学计算”,然后等待市场再度下跌。可是,市场并未如他所愿,相反,开始疯狂反弹。8月份时,这只股票的股价已经涨到60多美元。

股票经纪人不断给罗杰斯打电话要求追加保证金,他不得不一次次补仓。那段时间,他心中充满焦虑,几乎每夜都会在噩梦中惊醒,他一次次问自己:要不要将“大学计算”的空头平掉?到了9月,不断补仓已让他“弹尽粮绝”,最终在72美元时被迫平仓。至此,6000美元像空气一样迅速蒸发了。

这次失败让罗杰斯痛苦了很久。当时,6000美元对他来说可不是小钱。

他告诫自己,再也不要被市场一时的涨跌所诱惑,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绝对的冷静,不要冲动进场。同时,他也深刻意识到,要想赚大钱,不是靠个人的一点钱短炒,而是争取成为对冲基金经理人,这样可以中长期布局,还可以多空同时操作。

好马不吃回头草。不过,罗杰斯这次决定去曾被自己拒绝的一家公司再试试运气。这家公司名叫阿尔霍德-布雷奇罗德合伙公司(A.S.B公司),当时面试他的主管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索罗斯。

这年冬季的一天,罗杰斯上门去找索罗斯,为他当初断然拒绝后者的鲁莽行为道歉。

未来的大师本就自命不凡,不料却被一个偏远小镇过来的毛头小伙子给拒绝了,当然觉得自己很丢面子。因此,一开始,看到登门道歉的罗杰斯,索罗斯并不领情,并为当初的难堪愤愤不平。

人到中年的索罗斯,看上去很严肃,脸上没有一点喜悦之色,正像有人曾描绘的那样,“一个热烈、有着抬头纹的健硕男人,尖下巴、薄嘴唇。他的头发修剪得像一把纤毛刷,嗓音单调刺耳”。他的英语发音有明显的匈牙利口音。

这时,有求于人的罗杰斯没有知难而退。相反,他机智地迂回进攻,和索罗斯谈起当时的市场。谈到市场,索罗斯的兴趣马上来了。他很快发现,罗杰斯和他的投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很相似。同事好找,知音难寻。索罗斯当时正需要这样的助手,于是他再次向罗杰斯发出邀请。

人的命运有时候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而且取决于你的领导或伙伴。当时的罗杰斯也没有想到,这一次求职,不仅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而且认识了一位未来的大师,更为两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1971年新年伊始,罗杰斯开始了在这家公司上班的日子,他的主要工作是投资分析师和索罗斯的助手。

工作来之不易,罗杰斯非常珍惜。他深知,自己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在商学院与MBA文凭泛滥的华尔街,他一个南方偏远小镇来的穷小子,在这条街上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族群”,唯有靠勤奋和智慧才能“过上好日子”。

早上6点,在BBC新闻播报声中罗杰斯就起床了。吃完早点,他就坐地铁去与华尔街毗邻的宽街30号办公室上班。有时,他也会直接骑摩托车“飞”向办公室。他工作时很努力、专注,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工作没有完成前,对其他事情都视而不见”。

这让索罗斯非常满意,他很快对罗杰斯的勤奋与分析能力刮目相看。提起A.S.B公司时期的罗杰斯,索罗斯回忆说:“他一个人干了6个人的活!我从没见过这么精力充沛的家伙!”

1973年,索罗斯准备自己单干,在寻找合伙人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罗杰斯。这一年,两人共同创建了索罗斯基金(后改名为量子基金)。那一年,41岁的索罗斯已享誉华尔街,罗杰斯则还是默默无闻。

接下来的7年间,罗杰斯和索罗斯的合作总体上很愉快。

在办公室,两人平时各忙各的,有事便随时交流。碰到大的交易,两人会一起讨论一下。要进入新领域,两人会齐心投入,仔细调研,及时沟通。

从创业一开始,他们就极其重视信息收集工作,办公室里至少有1500份美国各公司的资料和海外市场近期的热点文件。他们还订阅了30多种出版物,从《肥料溶液》到《纺织品周刊》,追踪各个行业的发展脉络和最新动向。

“你肯定很惊讶了解社会大众和文化趋势到底有多重要,我们有一次的投资灵感居然就是从《新共和周刊》上得来的。”后来,在一次采访中罗杰斯得意地告诉《华尔街日报》记者。

罗杰斯有一个独门秘籍,那就是对公司的调研分析。每逢关注一家公司,罗杰斯会潜心研究各种数据报告和资料,禁止任何人打扰。这时候,他基本上不与人交谈,认为这会扰乱他的思绪,让他不能正确地判断一家公司真正的价值。

外出参加活动时,罗杰斯基本上“沉默是金”,他几乎从不主动和其他分析师谈论股票。“他们总是随大流,每当你告诉他们事情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不相信你,反而对你说的任何证据都嗤之以鼻。”《机构投资者》是当时很权威的投资期刊,其评选的“全明星调研团队”很有影响力。有人曾问罗杰斯,这些人对他的研究有何帮助。“全明星调研团队是做什么的?我还从来没听说过这个词。”他很纳闷地反问。

在选股方面,罗杰斯是典型的宏观趋势交易者,这一点,他与索罗斯高度一致。

他不是非常关心具体公司的盈利,而是更关注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宏观因素对行业及相关公司的影响。在准确把握宏观趋势之后,如果某行业内公司的股价与预期价格相去甚远,就表明其盈利潜力巨大,罗杰斯此时就会大量买入。这一点,在军工企业上表现特别明显。

量子基金成立不久,罗杰斯就敏锐地发现一个即将井喷的行业——军工业,他兴奋地告诉索罗斯:“我发现了一条以前从未关注的大鱼。”

当时,美国飞机和军用设备制造巨头马丁·洛克希德公司业绩大幅下滑,市场谣传其即将破产,股价甚至跌破净资产,只有2美元。但是,罗杰斯不这么看。

他认为,美苏争霸正酣,从国际政治大局来看,美国政府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这家军火巨头破产,肯定会出手援助,因此,其股价大跌的当下,正是捡便宜货的好时机。于是,在其他投资者大肆抛售时,量子基金反其道而行之。不久,美国政府果然出手援助,马丁·洛克希德公司股价从2美元猛蹿至120美元,罗杰斯的收益可想而知。

依靠独立思考和判断,索罗斯与罗杰斯这对黄金搭档几乎成了华尔街不败的神话,量子基金也成为业内明星。20世纪70年代,这家基金10年间投资回报率为4200%,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仅上涨47%。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1980年,罗杰斯带着1400万美元退出了量子基金,这一年他38岁。大师间的龃龉,不足为外人道也,好聚好散才是让人艳羡的地方。多年来,关于索罗斯,罗杰斯一直不愿再多说。

不过,分开前夕,罗杰斯建议索罗斯抓紧卖空所有的石油股票。这笔交易,成为这对黄金搭档最后的合作。

1979年4月,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宣布取消国内石油价格管制。之后的12个月内,油价从每桶11美元左右迅速冲到了39.5美元,创当时历史新高。

罗杰斯认为,“树不会长到天上去”。当节能运动开始奏效、美国国内油田产量不断增多时,他开始强烈看空油价。

在量子基金的投资组合中有不少石油股,其中包括汤姆·布朗。“我们赚了不少,就在汤姆·布朗一只股票上就有百分之几百的利润。”罗杰斯后来说。

罗杰斯离开后,索罗斯在汤姆·布朗股价顶峰平了仓,随后这只股票应声而落,股价跌幅超过了90%。

不久,《福布斯》记者采访了罗杰斯。采访中,他直言油价可能要暴跌75%。这番预测把《福布斯》总编辑吓坏了,考虑再三,最终他们没有刊发这篇报道。

事实上,正是从那时候起,国际石油市场经历了长达6年的大熊市。几年后,罗杰斯与那位记者重逢,谈起那次采访,两人不由相视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