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农业转型显性路径与隐性路径的交织
如本章第一部分对中国农业转型研究的综述,对现阶段农业转型的研究大多围绕着土地流转而展开,因为近年来土地流转已经广泛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土地流转也正在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本章将以土地流转为表征的农业转型称为农业转型的显性路径。而在土地流转之外,农资生产、流通的变迁也影响了农业生产成本的结构,使农业化工资本可以在不控制土地的情况下从农业中提取积累,使农业生产被深度卷入农业资本积累的体系中,本章将农资的市场化推动的农业转型称为农业转型的隐性路径。土地流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正在改造和重塑基层农资流通结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以利润最大化和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尤其是种植大户,在一定程度上与农资商的资本积累相冲突,农资流通资本与大户资本之间的竞争开始显化。在广西一个以柑橘类水果为主产的县,近几年来的土地流转已经使县内出现了一大批成规模的柑橘种植户。除了少数种植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大户外,有1%的种植户,其种植规模为100~300亩;4%~5%的种植户,其种植规模为50~100亩;20%~25%的种植户,其种植规模为20~50亩;30%~40%的种植户,其种植规模为10~20亩;柑橘种植面积在10亩以下或种植其他作物的,大约占30%。一位县级农资批发商提到,他的客户中,面积最大的一户种植砂糖橘和其他水果的面积超过1000亩。但他明确表示,不愿意与这类大户合作,因为大户往往要谈判并压低农资价格。由于大户对农资的需求量大,在市场上有议价权;而从农资商的角度来看,即便能让出部分利润给购买农资的大客户,却在让出多少的问题上难以与其达成一致。在这个意义上,农资商和种植大户的资本积累发生冲突,二者在农资价格上的竞争,是资本之间的竞争。
第二,农资销售策略从“关系式销售”转向“服务式销售”。在面向以小生产者为主体的生产结构时,农资经销商主要依靠自身社会关系网或动员村庄内部社会关系进行销售,但在面向不断增加的规模经营主体时,农资经销商的策略就不得不发生转型。在广西的这个案例中,该农资批发商的理想客户是种植规模在50~300亩的种植户,因为“种植面积达到50亩以上的(在当地)就是投资型农业,而不是家庭副业,他们会考虑‘经营’,更注重农资品质”。这些具有一定规模、有一定议价能力,却不足以与农资商抗衡的种植户,农资商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让利维系二者之间的稳定关系。这类种植户中相当一部分过去并无农业种植经验,他们是在城市资本过剩的背景下,从其他领域转向农业投资。对于这类经营主体,农资经销商往往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包括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将技术与农资进行捆绑销售;或帮助其联系农业机械服务,协助其进行田间管理。这种“服务式销售”,是农资经销商在土地流转背景下的新策略。
第三,规模经营主体的出现,冲击了部分农资经销商的利润,迫使后者转而通过流转土地来确保一定的农资销售额。随着土地流转在各地的发展,在一些规模经营主体较多的地区,农资厂商与规模经营主体之间对接,导致乡镇和村级农资零售店大幅度减少(冯小,2015)。在湖南一个产粮大县,一些乡镇农资零售商在生意不断下滑的情况下,选择了通过土地流转来确保其农资销售额。每个乡镇除了屈指可数的几家销量领先的零售店外,其余的零售店每年所售农资的覆盖面积不足1000亩地,在资本下乡的冲击下,这些小零售商举步维艰,一些人选择了退出农资经销,也有部分零售商通过流转500亩左右的土地,在这部分土地上使用自己代理的农资,以保证一定的销量。不仅农资经销商采取土地流转的策略,一些小型农资生产企业也通过土地流转来确保其农资在所流转土地范围内使用(见本书第三章)。在这个意义上,农业转型的隐性路径走向了显性路径,而这一转向的内在一致性皆在于小生产者的被剥夺和被边缘化。
农业化工资本和农资流通资本下乡流转土地,是近年来农资领域大资本与小资本竞争日益激烈的结果。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农资领域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经营资本与农业化工资本之间的冲突和竞争、农业化工资本进入土地流转,都体现了农业转型的显性路径与隐性路径的交织,这种交织使农业生产更深入地卷入资本积累的体系中,小生产者在两个进程中都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