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血吸虫病螺情调查报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节 萧山区血吸虫病螺情调查报告

萧山区是浙江省杭州市市辖区,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州湾和钱塘江南岸,地处中国县域经济最为活跃的长三角南翼,东邻绍兴市柯桥区,南接诸暨市,西连富阳区,西北临钱塘江,与杭州主城区一江之隔,北频杭州湾,与海宁市隔江相望,陆域总面积1 417.83km2。地形以平原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临江近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浙东运河和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在境内汇流。

萧山区历史上是血吸虫病流行区之一,原有5个乡镇39个行政村流行血吸虫病,流行区人口6.254万,历史累计钉螺面积686 890m2,历史血吸虫病病人1.1万余例,其中晚期血吸虫病病人259人。萧山区1971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1982年经考核确认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并转入监测巩固阶段;之后按照“以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持续抓好血防任务的落实,每5年查螺全覆盖一次,至今已有40余年未发现钉螺,保持“无急性病人、无新感染病人(畜)和无感染性钉螺”的“三无”局面,血防成果显著。

一、调查与质控

为了进一步掌握萧山区钉螺分布情况,根据《浙江省卫计委关于开展浙江省钉螺调查工作的通知》和《浙江省血防中心关于下发〈浙江省钉螺调查实施细则〉的通知》(浙血防[2016]8号)精神,萧山区开展了浦阳镇、进化镇、戴村镇、河上镇和楼塔镇共5个镇39个历史血吸虫病流行村所有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的钉螺调查工作。根据调查方案,对2014—2016年已经开展过钉螺调查的环境[河上镇(2014年),楼塔镇(2015年),进化镇(2016年)]用最近一年的螺情调查数据,浦阳镇和戴村镇于2017年重新开展钉螺调查。

萧山区疾控中心落实1名同志负责此次调查工作,并参加了省血吸虫病防治中心组织的师资培训;由萧山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办公室召集5个历史血吸虫病流行镇政府卫计科科长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公共卫生科科长,区卫计局和区疾控中心相关人员举办了萧山区钉螺孳生环境调查工作会议暨钉螺调查技术培训。各镇钉螺调查技术负责人(兼质控人员)经测试合格后参与此次钉螺调查工作。

在调查期间,区疾控中心钉螺调查负责人按计划对5个调查点进行现场指导和督导,并及时对提交的数据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及时返回修改,遇到技术问题及时与省市血防中心联系咨询解决。

二、结果和讨论

(一)钉螺孳生环境调查

1.历史钉螺孳生概况

此次调查覆盖了萧山区历史上血吸虫病流行的5个乡镇39个行政村,调查覆盖率100%;最终确认历史有螺环境697处,流行类型均为山丘型,历史累计有螺环境面积686 890m2;首次报告钉螺和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均为1952年,最近一次查见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年份为1975年。详见表2-46。

表2-46 萧山区钉螺孳生环境调查基本情况

2.钉螺孳生环境演变情况

本次调查未发现Ⅰ类钉螺孳生环境。697处历史有螺环境中,Ⅱ类钉螺孳生环境有295处(占42.33%),以沟渠和塘堰为主;Ⅲ类钉螺孳生环境130处(占18.65%),以沟渠、塘堰为主;Ⅳ类钉螺环境272处(占39.02%),以沟渠和其他环境为主。697处历史有螺环境中有117处沟渠和92处塘堰通过建房、修路、河道整修等多种形式被改造成其他环境类型。环境演变情况见表2-47~表2-49。

表2-47 萧山区Ⅱ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表2-48 萧山区Ⅲ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表2-49 萧山区Ⅳ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二)钉螺分布调查

1.调查概况

697处调查环境面积共1 384 431m2,有螺环境0处。按照主要植被类型统计,历史有螺环境中面积最多的植被类型是其他,共698 766m2,占总环境面积的51.65%;其次是水田,共有环境面积332 205m2,占总环境面积的24.00%。按不同环境类型统计,处数最多的是沟渠环境类型(265处,占38.02%),其次是其他环境类型(209处,占29.99%),再次是塘堰环境类型(202处,占28.98%)。详见表2-50~表2-52。

表2-50 萧山区不同流行类型环境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表2-51 萧山区不同植被类型环境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表2-52 萧山区不同环境类型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2.现场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设调查框114 913框,其中系统抽样法11 266框,环境抽查法103 647框。本次调查未查到钉螺。现场调查结果见表2-53~表2-55。

表2-53 萧山区不同流行类型环境钉螺调查结果

表2-54 萧山区不同植被类型环境钉螺调查结果

表2-55 萧山区不同环境类型钉螺调查结果

萧山区原有5个历史血吸虫病流行镇,39个历史流行村,全部集中分布于南部丘陵地区,本次现场调查未发现有螺环境。经过几十年的综合防治,同时伴随萧山区经济发展,城镇区域环境规划、“美丽乡村”建设等因素,萧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原有钉螺孳生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历史有螺环境通过各种形式被改造,变成不再具备钉螺孳生条件的Ⅳ类环境,或者被部分改造变成Ⅲ类环境,比如土地平整后变成住宅、厂房、交通道路等,沟渠填埋或渠道侧面水泥硬化等。但仍有适合钉螺孳生的Ⅱ类和Ⅲ类环境425处,历史累计有螺面积368 800m2,表明萧山区仍有1 / 2左右的历史有螺环境未被改造,仍然具备钉螺孳生条件,一旦有外来钉螺输入,萧山区仍然会重新形成钉螺孳生地。这提示萧山区今后在适合钉螺孳生的历史有螺环境及其周边仍需扎实开展钉螺监测,及时掌握螺情变化和分布情况,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置输入性钉螺。

萧山区于20世纪80年代初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此后未再发现钉螺,未再出现新发本地感染血吸虫病病例。时隔近40年,在历代血防人员的努力下,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得到有效巩固。但是随着当年成立的血防领导小组、血防站早已撤销或合并,对血吸虫病的防控意识明显淡化。社会环境层面因转向面对新的公共卫生问题和挑战,当前除相关职能部门,其他部门和广大群众已基本不能感知当初血吸虫病对流行区人们造成的严重危害。随着血防站的撤销,基层(包括县区级、镇街)老的血防专管员大部分已退休,年轻的血防人员接手之后,都是兼职人员,岗位替换也很频繁,自身血防专业技能和组织协调能力均不足,加之单位血防档案资料因各种原因年久丢失或不全,不能很好地了解本地血防历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萧山区的血吸虫病防控重点是防止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和输入性钉螺。卫生部门的重点是血吸虫病监测和查灭螺技术指导,从传染源控制的角度切断疾病传播;而环境改造、查灭钉螺工作的实施等方面还得靠农业部门和水利部门以及辖区镇政府。但目前部门间有关血防相关的信息互通、信息共享非常有限。每年有大量来自江西、安徽、湖北等血吸虫病流行区的人员,也有外出到血吸虫病流行省份从事与疫水接触的相关工作的人员,物资流通、河流贯通,使媒介钉螺有可能从邻近地区,甚至远处被带入,因此萧山区仍存在钉螺输入和传染源输入的危险。

萧山区在今后血防工作中要注重政府主导、联防联控,继续加强卫生、农业水利等部门在血吸虫病防控工作中的紧密配合。卫生部门负责疾病监测和诊治,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血吸虫病病人,同时做好查螺工作的技术指导。农水等部门要结合五水共治等民生工程,重点对历史血吸虫病疫区进行适合钉螺孳生环境的改造,包括开展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河道综合整治、农村供水工程改善提升、田间灌区渠道衬砌改造、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园区建设、重点防护林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对历史有螺区域开展环境改造;另外,农林部门要加强血吸虫病流行区及有螺区植被、苗木等钉螺孳生载体的输入检疫,防止钉螺的输入。继续加强血吸虫病防控意识的宣传和技能培训,在社会层面继续宣传贯彻血吸虫病防控意识,使医务人员具备及时发现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的敏感性。重视基层血防队伍建设。保证基层有稳定的血吸虫病防控人员,避免出现断代现象,要加强基层血吸虫病防控人员的技能培训。

萧山区在本次调查中未发现有螺环境,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城镇规划等因素,适合钉螺孳生的部分历史有螺环境也通过各种形式被全部或部分改造,但仍有1 / 2左右的历史有螺环境未被改造,提示今后萧山区血吸虫病防控的重点是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联动,继续扎实开展钉螺监测,及时发现处置输入性钉螺,警惕血吸虫病死灰复燃。

(感谢各调查点质控人员的辛勤付出,包括浦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德忠、沈力燕,进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徐萍,戴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傅星驰,河上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洪飞,楼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金炯。)

林君英 葛阳 汪芬娟 王春丽

萧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