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高画质技术的发展
决定LCD画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亮度、对比度、视角、响应速度、色域(色再现性)、伽马特性、灰阶及色数、精细度等满足一定技术指标的可视性因素,以及低闪烁、低串扰、无显示不均等特殊画质要求。
在改善显示屏结构和液晶材料的同时,通过其他的手段,如通过外部光学材料、驱动系统等方面的改善,来达到提高显示画质的目的。亮度、对比度、视角、响应速度、色域等是传统的画质指标。这些指标的高低本质上取决于液晶显示模式,比如TN模式的透光率高(相对亮度就高)、响应速度快,VA模式的视角宽、对比度高。产品的不同用途,需要配合不同的显示模式,并且确定不同的画质指标。比如,灰阶及色数视用途而定,普通液晶显示器的灰阶一般为6位,高阶LCD电视的灰阶一般为8位。
不同用途的LCD,对画质要求的优先度不同。获得清晰舒适的图像和文本阅读的关键因素有:亮度、精细度、颜色准确度、对比度。精细化包含更多的信息量,有利于放大操作。颜色准确度要求准确反映实物的色彩,不能过饱和,过饱和的颜色看起来非常强烈;也不能欠饱和,欠饱和的颜色看起来很枯燥。这样指标如果要进行权衡,亮度和精细度的优先度比广色域和对比度的优先度要高。特别是在环境光比较亮的情况下,亮度的重要性比对比度更高。获得清晰流畅的动态图的关键因素有:响应速度、亮度、颜色准确度、对比度。
液晶显示屏的透光率只有3%~7%,即背光源的光有93%~97%被浪费掉了。所以,提高显示屏的透光率,提升液晶显示亮度一直是高画质技术的发展方向。
为了改善早期TN-LCD视角较窄的问题,开发了带视角补偿功能的偏光片以扩大TN-LCD的视角。此外,还开发了宽视角的IPS技术和VA技术,为了进一步扩大视角,还开发了IPS和VA的视角补偿技术,比如在偏光片中使用视角补偿膜,在像素结构中使用多畴设计。
液晶只有经过取向处理才能沿着一定的方向转动,取向处理后的液晶存在一定的预倾角。预倾角的存在使LCD在显示黑态时不能获得完美的纯黑显示,从而降低对比度。在常用的TN、IPS和VA三种显示模式中,TN和IPS的对比度在1000左右,VA的对比度高达3000以上。TN的预倾角最大,IPS次之,但IPS密布的电极结构会进一步提高取向膜表面液晶的倾斜角度。VA不需要对取向膜进行取向处理,所以对比度很高。对比度越高,能够获得的画面层次感和视觉感受就越强。但是,传统VA像素结构中的凸条和狭缝结构会使附近的液晶出现一定角度的倾斜,从而降低VA的对比度。提升对比度的对策很多:在工艺上可以采用光取向技术,在材料上可以提高偏光片的偏光度,在驱动上可以采用动态背光技术,在设计上可以屏蔽电磁干扰,在结构上可以进行平坦化处理,等等。
LCD是通过液晶的转动来控制显示亮度的。液晶是由20nm大小的液晶分子混合而成,带有一定黏度的流体物质。为了使所有液晶分子都沿统一的方向转动,需要一定的时间。液晶响应速度与显示模式有关,OCB显示模式和BPLC显示模式的响应时间可以达到1~2ms,量产TN液晶的响应时间可以达到5ms,虽也有3ms产品,但品质仍待进一步追踪及改良。提高响应速度可以降低液晶的黏度,减小显示屏的液晶盒厚,但会使显示色彩鲜艳度受到影响。
LCD作为显示工具,基本功能是再现大自然中的所有色彩,即再现国际照明协会(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de l'Eclairage,CIE)色度图中的所有色彩。CIE中的颜色无法100%再现,但基于CIE标准诞生了若干个不同行业的色彩空间,常用的有如图4-1所示的NTSC、sRGB及CMYK 3个。1952年,由NTSC(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制定了彩电的色彩空间,即NTSC色域。1998年,IEC(国际电气标准会议)规定将700nm的红、546.1nm的绿以及435.8nm的蓝作为三原色,取名“standardRGB”(简写sRGB),制定了显示器及数码类产品的色彩空间,即sRGB色域。sRGB的色域范围正好是NTSC的72%。色域范围越大,LCD能够再现的色彩范围越大。LCD的颜色来源于背光源发光体发出的白色光,然后通过CF上的RGB滤色膜再分离出白光中的三基色光。所以,扩大LCD色域范围的根本对策是提高背光源中三基色光的饱和度,同时提高CF上的RGB滤色膜的透光率。
图4-1 NTSC、sRGB和CMYK 3个色域(色彩空间)的比较